全球化视野中的青年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全球化与青年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现状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并行发展。在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历史语境和时代背景下,青年被越来越深地裹胁进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和社会变迁的进程之中,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利益诉求以及青年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发展和青年参与已经现实地构成全球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和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般生活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青年世界丰富多彩但又具有普遍的一般特征。他们有自己的话语、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当青年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共同面临的人生课题会在他们中间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共同的情感、憧憬与渴求。

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为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特别是发达国家青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契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在动因促使青年自觉自愿地推进与世界青年一体化的进程。在现时期,无论是中国青年还是外国青年,对于诸如生活、理想、发展、健康、幸福等人生课题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感受,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素质及生活技能的增长,对于某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形成有着一致或近似的追求。他们共同向往建立一个清正廉洁、高效权威的政府及公平、公正、友爱、和谐的理想社会;渴望富裕、健康、幸福、恩爱的家庭生活;希冀社会提供合理竞争的环境氛围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充裕条件,使青年充分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获取人生的成功;他们求新、求异、求乐、求富、追逐变化、喜好创新、注重个性。青年对于生活的这些情感、观念、欲求、态度并非为某国青年所独有,而是被各国青年所普遍认同,因而形成一般意义上的生活价值观并不足为奇。

二、“地球村”意识的强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社会的开放进步,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青年日益感到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自己已成为地球村落的公民。因此,他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心“地球村”里演义着的故事。从克林顿绯闻、科索沃战争到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政局,从威尼斯电影节、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到“绿色环保行动”、“辣妹组合”,无不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

青年“地球村意识”的强化还体现在:

一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风云变幻给各国造成的深刻影响有了越来越真切的感受。青年认识到,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社会稳定情况,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都可能会与地球某个角落发生的某件事情密切相关。他们都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从我们的友好邻邦泰国肇始的金融风暴,在短短几个月内,席卷整个东南亚地区,并对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动荡不已。尽管我国提早进行了防范,避免了大损失,但它们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依稀可见。

二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与世界和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由于人类过度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招致无情报复,诸如“拉尼娜”、“厄尔尼诺”等现象日益频繁肆虐的事实警示了青年,“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成为广泛的共识。因而,青年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之中,成为“绿色环保”大军中的主要成员。另外,青年真切体会到,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关系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关系到自身发展的前景,由此,他们渴求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希望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反对穷兵黩武的行为,愿意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奔走呼号,竭力奋争。(注:参见杨晓苏:《“迈向21世纪:青年与青年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载《青年研究》,2000(2)。)

三、生活方式变迁

1.追寻“文明、健康、科学、和谐、优雅”

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后并没有停下或放慢自己发展的步伐,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重要问题。人类健康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时刻会因为健康因素而受到阻碍,一些恶性疾病在青年人身上成为多发病。同时人类肆意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和破坏,在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的条件下社会保护性措施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浪费式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深刻生态危机,都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生存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些问题给人类和青年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青年自身的高度重视和反思,他们在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价值观中要追寻的目标。近年来,许多青年人在生活消费上更加讲究科学性和注重消费质量,尽力消除个人生活中对环境有害的生活方式,提倡节俭的、生态型的生活方式,逐步确立环保型生活理念。追寻“文明、健康、科学、和谐、优雅”的生活方式是全球青年新生活观的重要目标。

2.青年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民族化

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中曾这样描述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发展趋势:“今天,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全球电信、旅游事业的发展,欧洲、北美和环太平洋地区正以空前的频率进行着交流。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青年的文化主题随处可见。在大阪、马德里和西雅图,人们兴致勃勃地买卖着食品、音乐磁带和时装,一种新的全球生活方式在此盛行。”“贸易、旅游和电视,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提供了条件,而且这种世界化、全球化的新生活方式正以光的速度在整个世界普及着,并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奈斯比特的这种预测以贸易、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的全球化为依据,这种趋势在我们生活的新世纪已现端倪并将得到更大的发展。青年人吃着同样的食品,穿着相同的时装,在世界各地欣赏着同一场体育比赛,吸取着“无国界”的相同信息,玩着一种相同场景、相同规则的游戏,不同肤色的青年在世界各地游来荡去,尽享生活带给他们的愉悦。今天青年生活的世界正变成“世界社会”,各国青年在交往中互相影响,每个民族生活方式中的精华部分都会被世界各国所吸收,成为一种“世界化”的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国出售的相同产品和交换的信息,又培养着青年们相同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特征。当然,青年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将“同一化”,事实上青年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民族化的趋势将并行不悖。

3.努力寻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青年做出极大努力,以寻求一种在本质上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处得更为和谐、更加平衡的生活方式。这也正体现出了当代青年追寻“文明、健康、科学、和谐、优雅”的生活方式的目标。这种“平衡”的生活方式来源于青年自身对过去那种物质生活过度追求的反思,不完全是简单观念变化的结果。在新的世纪,人的素质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素质是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提高以后,人们对精神需求提出了客观要求,这促使人们把为交换而生产和为使用而生产在经济中安排得不偏不倚,较为平衡,人们开始听到日益强烈的呼声,要求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方式。

4.终身教育成为青年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农业社会,人们主要从事手工劳动,社会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很慢,青年一旦从前辈那里学到了某种技艺,即可终身受用。传统工业社会,青年也大多是在生产线上重复简单的操作动作,而这一时期的教育体制,是每个学校都把自己视为教育的终点,学生一旦毕业,教育亦告完成,所以大多数青年不存在接受终身教育的问题。当人类跨入信息社会,青年要获得好的职业和生计,必须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的、系统的、有目的的学习。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知识总量每7~10年就要翻一番。一个青年要想不落伍,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在《新现实——走向21世纪》一书中指出:“在知识社会中不存在完成了的教育,它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入学校,接受再教育。因此从事继续教育的学校,必将成为未来发展极快的新行业。”在今天,教育已不再只是学校之内的事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和商业部门、政府机构、军事组织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惜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对其成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同时,教育体制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再教育对象不再是少数精英,而是面向整个大众。“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知识就是力量”,这些“老话”在今天越发使人感触深刻。终身学习和受教育将成为青年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变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5.青年的闲暇与工作交融重叠

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在生产上广泛运用,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因此,青年要工作好,就必须经常吸取知识和信息。在未来社会,青年的工作时间将会被压缩到最低限度。青年要增长知识,就要通过闲暇时间来获得,如阅读报刊、杂志,收看电视,上网浏览信息,进学校进行再培训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闲暇活动的“生活”时间客观上也就成了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时间。通过看似闲暇性的活动,人们交流了信息,获得了知识,它成为人们做好业务工作取得商业活动成功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闲暇活动虽具有“自由支配”的性质,但已不能说它对职业劳动仅仅具有补偿性的功能了。显然,闲暇时间也将是个人“生产”社会资源(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补充知识和信息)的时间,而这种社会的和文化的资源恰恰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和经济效益,工作和闲暇之间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智力具有共创性与共享性。在信息社会,人将主要从事智力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将因满足人的高级创造性需要而变得富有意义和使人产生满足感,尤其青年人将更加可能从劳动活动中获得高级享受和乐趣,因此在未来,不仅青年的“闲暇越来越像工作”,而且“工作也越来越像闲暇”。

6.环保型生活理念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首推环保问题。它给人类和青年敲响了警钟。面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和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失衡,摆在青年一代面前的是,要么与自然同归于尽,要么调整和转变青年的生活理念,唤起青年自身的理性态度。

21世纪人类在生产方式上,将逐步改变“多多益善”,以追求高消费和高浪费为荣耀的生活态度,确立生态标准优先的原则,节俭的、生态型的生活方式在青年之中得到提倡。近年来,许多青年人在生活消费上,更加讲究科学性和注重消费质量,尽力消除个人生活中对环境有害的生活方式,美化环境,消除污染,杜绝破坏生态资源等活动在青年和青年组织中广泛开展。另外,21世纪的国际社会也将更多地制定出一些人类大家庭成员在生活方式领域必须遵循的公约、规范和道德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保护环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太阳能、风能等再生性生活能源更是被广泛应用。青年总是与新的生活理念共生的,这种环保理念必然成为青年所推崇和接受的观念。

四、就业形势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所做的对于15~42岁青年和52岁以上成年人的失业率对比调查表明,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几乎是成年人的两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埃及、哥伦比亚、智利、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这一比率相当高。同样地,在一些南欧国家(例如,希腊、意大利)以及一些东欧国家(例如,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这一比率也超过了2:1。对于男性和女性失业率的调查表明,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15~24岁男性的失业率要低于同年龄段的女性失业率。这一特点在发达国家体现得更为复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青年女性的就业率比青年男性低。然而在另一些国家,失业问题的性别区分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还有一些国家,女性的失业率要比男性低。然而,就受教育和就业机会而言,性别歧视确实存在。在许多国家,女孩在学校的表现要优于男孩,但这并不意味这种优势能够转化为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就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由于许多女性仍然专注于传统的学科,而这些学科往往不能迅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某些国家(例如法国、牙买加和日本),尽管女性有和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她们中的一些人仍然受到有意或无意的歧视。而在加纳、印度和肯尼亚等一些国家,由于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她们被迫从事一些非正规或者勉强维持生计的行业。然而,这些国家却把社会的停滞发展归咎于女性。国际劳工局(LIO)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青年的失业人口迅速增加至8 800万,创历史最高水平。15~24岁青年的失业人口所占比例接近总失业人口的一半。由国际劳工局就业战略部提出的分析报告指出,尽管青年就业人口占据了15~64岁总就业人口的25%,但有47%年轻人却从事非正规行业。全世界有5.5亿人口尽管有工作,但并不能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维持在每天相当于1美元的贫困线以上,这其中有大约1.3亿青年。这些年轻人不得不为生存而常常在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失业率在全球范围内的提高对青年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那些有职业的青年不得不面对长时间工作、短期或非正式合同、低工资,以及低(或者没有)社会保障(例如,社会保险或其他社会福利)等情况。这些都加重了青年对家庭的依赖并且加剧了青年犯罪的可能性。

国际劳工局关于全球青年就业趋势的报告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2003年青年失业率最高的是中东和北非(25.6%),其次是亚撒哈拉地区(21%)、过渡经济区(18.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6.6%)、东南亚(16.4%)、南亚(13.9%)、发达工业化经济区(13.4%)和东亚(7%)。发达工业化经济区是唯一的青年失业率有明显降低的区域(从1993年的15.4%降低到2003年的13.4%)。报告还指出青年人口的增长正迅速超过所在经济区的承载能力。在过去10年内,青年人口增加了10.5%,2003年青年人口共11亿,然而青年就业率仅增加了0.2%,也就是仅有5.26亿个就业机会。尽管越来越多的青年因为接受长期的教育而延迟了就业时间,但这只能解释少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