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答概括题
一、判断
判断考题是不是概括题是解答概括题的基础。当然,概括题的识别相对容易:首先,从题面看是否含有“概括”、“概述”等字样。如2011年“4 · 24”联考中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概括说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该题存在含“概括”意义的词语,由此可知这道题属于概括题。
此外,倘若题面没有直接出现“概括”意义的词语,但答案可100%直接从材料中获取,则此类题也应归于概括题。例如2010年“4 · 25”十一省联考中的题目:“试指出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市政公用事业的重要性”。此题题面未指明概括,但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在材料1~5中已有全面论述,考生无须凭空想象、引申分析,只需运用概括题的解题方法,将材料中关键信息抽出来,简明扼要重述即可。因此,此题也属于概括题。
二、经典解题思路
判断出题目属于概括题后,接着就应该考虑如何解答概括题。那么究竟如何解答呢?对此,博大弘仕为广大考生总结出一套概括题解题的完整思路:第一步,分段细读,提取信息;第二步,整合分类,修剪枝叶;第三步,提炼观点,构思阐述。
(一)分段细读,提取信息
“分段细读,提取信息”其实就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蕴含的所有答案要点;而答案要点找得全不全直接影响最后整个概括题的分数,因为概括题是“踩点打分”。所以,“分段细读,提取信息”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点全面,没有遗漏。由于要将材料中所有的要点找全,因此在阅读材料时就不能只是简单浏览,而需要沉下心来仔细阅读材料中的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个字。同时需要用笔做好勾画和批注,把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把长篇大论用关键词做好批注和概括。这一步充分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好,便可以迅速找出所有的信息;相反,则不仅会造成信息的遗漏,甚至可能连材料的意思都读不懂。
但是申论的材料长而杂,提取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对阅读理解不是特别擅长的考生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因此,接下来就给考生具体讲解如何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既然是要从材料中把握信息,所以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材料的类型。申论材料一般分为事件型材料、数据型材料和观点型材料。
事件型材料是指主要由事件或者故事构成的材料。事件类材料的有用信息一般都蕴含在事件中。申论材料中谈到的事件绝不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即使是也绝不是其表面所展现的那样,有用的信息都蕴含其中。因此,考生绝对不能单纯地将这类材料当故事看,而是要分析这个故事究竟反映出什么样的问题。把握事件型材料一定要注意事件发生的环节,看这些事件的各个环节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那说明材料中的差异点就是考生需要找的有用信息。因此,发生环节的对比是把握事件型材料的关键所在。
数据型材料主要是指材料中充斥着大量数字,而这些数字中蕴含着材料的主要信息,类似于资料分析中的文字资料。数据型材料的有用信息基本上都是蕴藏在数据中,而分析数据又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的,因此它的难度相对于事件型材料就要稍大一些。但数据型材料中的数据一般都比较少,而且比较简单,考生只需要通过数字对比和数字“断想”的方法即可得出想要的信息。数字对比就是拿两个数据进行比较来得出一定的结论,例如我国有20%的人经常锻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却占到70%,那通过对比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经常锻炼的人实在太少。数字“断想”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数字的时候,要去想一想:这个数字到底是大了呢,还是小了呢?大了说明什么,小了又说明什么。也就是对于数据型材料,我们需要去对比数字或者“断想”数字,看数字的背后究竟隐藏什么样的问题。当然,大部分的数据类材料中,数据所反映的信息都会通过文字描述表达出来,因此在时间紧张、对数字不敏感的情况下,重点解读数据前后的文字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观点型材料是指材料中含有某些人物的话语或者思想。这些人可能是专家学者,也可能是教授、记者,甚至可能是网民或者普通老百姓等。总之不分身份或职位,不管观点是否专业,只要材料中有人的思想或观点就属于观点型材料。观点型材料的有用信息主要蕴藏在观点中。而观点主要是通过人的语言传达出来,因此阅读观点型材料重点是要分析人的语言,通过人的语言挖掘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潜意识。在分析的过程中,职位越高,越有话语权,越能代表其立场,这样的人的话我们越需要重点注意。当然并不是说其他人,那些相对低层的人的话不用管,相反,他们的话有时候也能反映出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话反映的是最基层、最真实的想法。
通过上述分析,大家可以发现,无论申论的试题如何变化,无论给定资料如何变化,总不会脱离问题、原因、影响、措施这四个要素。下面以2009年国考为例进行说明:第一题要求概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分析材料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找到问题主要有哪些。现列举2009年国考的第一则材料,给大家做具体演示。
给定材料: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年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肯定了该集团产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所取得的成绩,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创品牌,让郑煤机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在温县农科所,总书记勉励科技人员为粮食高产稳产进一步发挥作用。在焦作市隆丰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总书记要求进一步把储备粮食管好。9月3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安徽考察。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他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专家演示】材料1共有四段,第一段的“问题”是“我们要创品牌,让郑煤机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我国缺乏国际大品牌”。第二段的“问题”是“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归纳一下就是“粮食价格偏低,政府对粮食的补贴偏低”。第三段讲述的是党的农村政策,不涉及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四段是会议精神,也没有涉及“问题”。至此我们通过对材料1的分段细读,找到了两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段细读,提取信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很多方法。比如:关注首尾句、重视关键词、关注人物语言、分析潜意识。所谓关注首尾句就是要重视材料的首句和尾句,因为一般材料的重点都在这里,比如我们在材料第一段提取的信息就是最后一句。重视关键词就是要抓住材料围绕的中心,抓住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关注人物语言就是要重视材料中的人物对话,比如在上述材料中的第二段提取的信息就是一位农民的回答。分析潜意识就是要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分析材料背后隐藏的意思和命题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一般命题人不会直接把答案设置在材料中,需要我们分析,因此我们就要把握这一点,识破圈套,找到根源。另外,在分段细读时可以用笔勾画和批注,保证要点全面。这一步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最后的分数。因为题目为“踩点打分”,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必须将所有的要点找全。
专家点拨
【提示】提取有用信息不等于概括文段大意。概括文段大意有两个缺点:一是概括文段大意的难度要大;二是概括文段大意易造成要点遗漏。因此,这一步一定不是概括文段大意。同时申论也不需要考生去概括文段大意,只需要勾画和批注出有用信息即可。
概括争议的题目需要在提取信息时就做初步的分类,即将两派观点或者两种做法区分开。例如2008年国考的怒江水电开发,在提取信息时就需要标注“支持”和“反对”,以此进行初步的区分。
(二)整合分类,修剪枝叶
通常申论概括题要求中都会有这样两条: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整合分类的目的就是使答案条理清晰,修剪枝叶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要点,言简意赅。整合分类是通过阅读把握材料的灵魂。其中,整合是指将相同的要点合为一条;分类就是将属于一类的归在一起,然后只写属于这一类的整体特征。修剪枝叶,就是将细节或者与整体关系不大的内容删除。整合分类一般的步骤是将所有的要点列在一起,然后通过整体观察,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分类。分类的目的是对整个材料有个清晰的认识,便于进一步的分析。所以,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循一定的逻辑,把这些材料纳入到自己的思考中来。整合分类的要求就是不遗漏、不重合、不交叉。
不遗漏是整合分类的基本要求。分段细读、提取信息“提”出来的都是得分点,每个得分点都对应着相应的分数,遗漏任何一个点都会有相应的失分,所以“整合分类”不能忘掉或者剔除任何一条答案要点。
不重合是指所有的信息都有自己的意思,彼此之间不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例如“网络安全监督法律缺失”和“网络安全法律不健全”,这两种说法表达的意思相似,属于重合项,所以只取一种说法就可以了,不要写成两条答案要点。
不交叉是指所有的信息之间都是彼此独立的,每条信息之间没有部分重合的情况。例如“我国法律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较低,交警在执法过程中会受关系影响,执法不严”和“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酒后驾车的相关条款不能起到警戒作用,导致酒驾者的违法成本较小”。第一条的前半部分“我国法律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较低”和第二条的前半部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酒后驾车的相关条款不能起到警戒作用”表达的意思一样,所以这两条之间就存在交叉的情况,应该将两者相似部分进行整合。
整合分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从第一条信息开始,依据类别关系进行整合分类。也就是从列出的所有答案要点的第一条开始,一条条查找与之相关的条款,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条目。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答案要点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来帮助整合。这里给考生推荐四种逻辑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种属关系、承接关系。
并列关系是整合分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简单的。并列关系连接的信息包括表达意思相近的信息、重复的信息以及反映同一问题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归为一类,整合到一起。例如,下列是我们查找出的要点:A.农贸市场无人管理;B.市场准入缺乏监管;C.多头执法导致相互推诿;D.市场管理不规范。这四条都是管理和执法方面的内容,都在一个范畴之内,属于并列关系,因此可以整合为一点:市场管理不到位、不规范、不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缺乏有效监管,多头执法导致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
因果关系是指信息间存在因果联系,即一个信息是另一个信息产生的原因。当信息间存在因果关系时,也可以将它们整合到一起。例如,下列是我们查找到的要点:A.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缺乏道德;B.违背相关法律规定;C.安全事故频发。这三条信息之间就属于因果关系,A和B是C的原因,C是结果。因此可以整合为一条: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以利为本,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种属关系主要是指信息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整合分类中,当存在种属关系时,这些信息也可以整合到一起。例如,下列是我们查找到的要点:A.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低;B.我国缺失《食品安全法》;C.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三条要点谈的都是法规制度方面的内容,三条要点之间存在种属关系,C包含A和B,因此可以整合为:食品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标准不规范,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法。
承接关系主要是针对特殊题目。答案如需包括问题、原因、影响、措施等要点,则需要分类整合。例如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给领导整理一份汇报提纲、整理一份报告等。承接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按照“四把钥匙”进行分类,将属于“问题”的信息归为一类,属于“原因”的信息归为一类,属于“影响”的信息归为一类,属于“措施”的信息归为一类。
对于“整合分类,修剪枝叶”,需要注意的是,要从第一条信息开始,依据类别关系进行整合分类,不交叉、不重合、不遗漏;修剪枝叶要将每一组有用信息串联在一起,同时对其进行概括和修饰,使其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
(三)提炼观点,构思阐述
“提炼观点,构思阐述”主要是针对概括分析题。这种题目需要对概括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观点式概括题通常需要对观点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在题目特别要求下还需要指明自己的观点。
在构思阐述时,有些考生就直接将整合修剪后的要点罗列在试卷上,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有其逻辑性,即使是整合后的要点也存在主次、先后的问题,倘若直接将要点罗列出来就显得混乱、无条理。在此,介绍几种概括题的阐述结构供考生参照。
(1)概括主要问题常用的结构是:大问题+原因(原因分条作答);
(2)概括影响常用的结构是:大问题+影响+结论(此处的结论多为一句话的措施总结);
(3)概括措施常用的结构是:大问题+措施(此处的措施仅仅是材料中的措施,不需要自己提);
(4)概括主要内容常用的结构是:背景+大问题+影响+原因+措施(此处的措施仅仅是材料中的措施,不需要自己提)。
最后需要注意构思阐述的要求,当字数要求在300字及以下或题目要求分条作答时,则分条作答,条目清楚。当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则撰写成一篇小文章。分条作答依据的是“整合分类、修剪枝叶”下来的大条目。这些大条目可以单独作为一条一条的答案信息列在试卷上。在作答的时候,为了让阅卷老师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分条”,你可以在每条信息前面加上序号。加序号的时候,不能用阿拉伯数字的1、2、3,而应该用中文的一、二、三,或者(一)、(二)、(三),或者是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当然这些序号都是自成体系的,不能拆开乱用。如果最后答案的字数比较充裕,在分条作答的时候就可以断行,也就是每一大条信息一段,这样会让答案比较整洁且醒目;当然如果感觉字数超标,可以通过序数词标注,使其条理清楚,不必分段。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分条作答”的每一条答案的字数。在作答时,尽量保持每条答案的内容字数相当,如果觉得第一条字数确实太少了,那在论述的时候可以稍微多花笔墨;如果觉得第二条字数太多,那就精练一下语言,保证文章的四平八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