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一 研究问题
欧洲人最早是在15世纪抵达非洲,不过主要是集中在沿海飞地,从事象牙、黄金和奴隶贸易。到19世纪晚期,欧洲列强开始大规模瓜分非洲,此后进入了殖民征服与殖民统治时期。从1890年前后英、法等国对非洲殖民统治的大致确立,到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非洲民族国家实现独立,这70年左右的殖民统治时期是非洲史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殖民统治之下,非洲社会经历了巨大变迁;与此同时,非洲社会变迁也对殖民统治政策理念、方式和手段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也成为非洲殖民化的社会背景。非洲人是非洲历史的主体,即便是殖民统治之下也是如此,这是本书的基本观点。
殖民统治时期是非洲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而殖民主义是非洲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殖民统治之下,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社会进行了极其残暴的剥削与压迫。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而且,恰恰是因为殖民统治力量脆弱,所以愈发残暴。[1]在承认殖民统治残暴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殖民霸权的有限性,着力研究非洲殖民地国家[2]的性质、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殖民统治在非洲确立时间较晚,并且相对短暂,这与拉丁美洲有着明显不同。拉丁美洲早在16世纪初就已经落入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之下,并一直持续了300年。非洲只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遭受殖民征服。到20世纪60年代,殖民统治在非洲基本上宣告结束。在非洲大陆很多地区,殖民统治只持续了两代人时间。非洲与拉丁美洲在殖民统治经历方面的差异还在于,拉丁美洲土著人口遭遇了灾难性的人口减少,有些地区甚至是文化毁灭,而大部分的非洲文明十分顽强,在殖民征服过程中大体保存下来。欧洲统治充满强制与种族主义,时常是暴烈的、剥削性的,给非洲社会带来巨大创伤。与此同时,殖民统治的影响存在不均衡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殖民地之间,在男女之间,在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对于某些非洲人来说,殖民统治代表着一种威胁,但是对另一些人则是机会。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二者兼具。[3]
殖民时代的非洲社会变迁是本书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在借鉴以往国内外学界有关非洲殖民统治的研究基础上,本书将“自下而上地”分析殖民时代非洲社会变迁。本书所讨论的殖民时期非洲社会变迁,是指非洲社会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在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在殖民统治过程中,殖民者出于统治需要和自身文化价值观念而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非洲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城镇化、性别与家庭、宗教和教育等领域的变革进程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殖民者的政策理念与实际执行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是两回事。殖民者尝试推行某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很多时候与殖民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例如英国殖民者试图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推动棉花大规模种植,然而,棉花并未随之大规模出现。农民更愿意种植花生,花生价格要高于棉花,而且即便是歉收或者遇到其他灾祸也可以食用。英国殖民者原本为了运输棉花而修建的铁路,却为花生运输提供了便利。英国人为刺激一种商品作物生产而修建的铁路,却导致另一种农作物的发展。加纳的可可种植业的兴起情况有所不同,可可生产基本上是在殖民地政府不经意情况下出现的。19世纪80年代,黄金海岸开始种植可可,并且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可生产国。黄金海岸的可可经济兴起,并不是殖民政府的财政压力所致,也不是殖民者所青睐的欧洲种植园所实现的,而是由英国殖民者原本没有料到的非洲小农完成的。这一案例再次表明,殖民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取得成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归于失败,成败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非洲社会对于这些政策的反应。本书尤其强调非洲社会的能动性(Agency),即便是在殖民主义结构之下受到严重限制的能动性(Agency in Tight Corner)。[4]
本书也将着重分析非洲史与英帝国史之间的关联。非洲殖民地在英帝国之中处于相对边缘地位。对于帝国决策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白人移民殖民地,或者是印度,而非洲殖民地很少是帝国决策者优先考虑的对象。尽管如此,在帝国的“边缘”,帝国本土力量和非洲当地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塑造着非洲当地的社会变迁。通过研究这一交互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处于“帝国”边缘的非洲社会变迁,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处于“中心”的帝国本土历史。正因为如此,非洲史学家弗里德里克·库珀呼吁“将帝国本土历史和殖民地历史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之中”。[5]殖民地与欧洲本土的历史联系是难以分割的;从非洲和其他海外获得的财富和劳动力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殖民地的认知和表述(Representation)对于欧洲文化和欧洲认同的建构而言是基本的,正如弗朗茨·法农所说,在一定程度上“欧洲事实上是第三世界的创造物”。[6]
长期以来,英帝国史研究侧重于政治、行政、军事和经济层面,通常关注帝国本土将权力和观念向边缘地区的投射,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关注不同殖民地、不同帝国之间的交流。[7]近年来勃兴的全球史研究尽管声称关注欧美世界以外的地区历史,但是很多研究实际上仍然只是重复帝国史的世界观念。非洲史学家斯蒂文·费尔曼(Steven Feierman)认为,非洲史并不是强化之前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叙述,而是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一叙述,“在以往的历史表述中,变革推动力量来自欧洲,而非洲历史不过是提供了非洲当地的色彩,为处于中心的戏剧性事件提供生动的背景(Picturesque Setting)。非洲史研究推动我们超越了这一观念”。[8]然而,即便是一些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史著作中,非洲在其中的地位仍然是十分微弱,譬如C.A.贝利的《现代世界的诞生》。贝利是南亚史专家,他试图挑战“现代性”产生的欧洲中心论,将现代性产生进程从西方扩大到广泛的、相互联系的世界。然而,在贝利的这部全球史开创性著作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仍然是缺失的。[9]世界史研究很少关注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著名的全球史著作只有当非洲同西方进行奴隶贸易或者资源贸易时才会提及非洲大陆。[10]而且,即便提及非洲大陆,通常也是自外而内的,也就是说只有当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和交流时才会被提及,非洲被视作消极对象,而且是被欧洲人、阿拉伯人和南亚人所支配或者控制的。与此同时,非洲史研究者较少参与全球史讨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更在意于揭示非洲有自身历史,并且这一历史并不是起源于外来干预。[11]非洲史是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只处在这一世界体系的边缘地位。为此,我们应当着重分析非洲社会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共性和特性,以及与其他地区的联系。[12]我们需要恰当理解非洲发展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非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非洲社会主动性与全球力量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二 研究现状
殖民统治时期非洲社会变迁是近年来非洲史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的非洲史学界重新审视殖民时期非洲史,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观点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极大地丰富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于殖民时期非洲史、英帝国史以及非殖民化的认知。近年来国内学界日益关注国外的非洲史研究成果,不过主要侧重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非洲民族主义史学,对于国外学界的最新研究动向关注相对较少。以下简要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的演进脉络。
在非洲民族国家独立背景下,建立民族主义史学、消除殖民史学的影响成为当时非洲大陆非洲史研究的主要任务,这些研究强调从非洲人的视角“自下而上地”研究非洲历史,而不是帝国史。相关研究主要关注非洲人对于殖民统治的抵抗,以及前殖民时代的非洲国家形态和贸易。作为当时国际非洲史研究的中心,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以及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吸引了大批非洲本土以外的学者。例如,“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的主要成员包括英国学者特伦斯·兰杰(Terrence Ranger)、约翰·隆斯达尔(John Lonsdale)、约翰·伊利夫(John Iliffe)、约翰·麦克拉肯(John McCracken)和爱德华·阿尔珀斯(Edward Alpers),以及来自南美洲圭亚那的非洲裔学者沃尔特·罗德尼(Walter Rodney),他们在非洲民族主义史学创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点也反映出非洲民族主义思潮对于当时国际非洲史学界的影响。
在非洲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下,英美学界的非洲史从传统“帝国史”之中蜕变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学科门类。在英国,罗纳德·奥利弗(Ronald Oliver)从1948年起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非洲史,这是英美学界的第一个非洲史教职。从1953年起,奥利弗旗帜鲜明地强调非洲史不同于帝国史,并提倡自下而上地进行研究。奥利弗和J.D.费奇(J.D.Fage)于1960年共同创办《非洲历史杂志》,并于1975—1986年共同主编八卷本《剑桥非洲史》。在美国,从1957年非洲研究协会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设立非洲研究项目的高校达到30多所,《国际非洲历史研究杂志》和《非洲研究评论》等专业刊物相继创办,一批学者开始专门从事非洲研究。[13]例如,著名非洲史学家让·范西纳(Jan Vansina)的非洲口述史研究就开始于这一时期。范西纳认为,非洲拥有丰富的可以辨识和认知的史料来源,能够像西方书面资料那样加以理解;因此,非洲不仅拥有自己的历史,而且与欧洲历史一样是可知的。[14]
在当时的英美学界,非洲史学家通常将殖民主义视作阻碍非洲历史前进的“拦路石”,他们并不关注殖民主义本身,而是更感兴趣于研究非洲民众反抗的过程与后果,代表人物有巴兹尔·戴维逊(Basil Davidson)和托马斯·霍奇金(Thomas Hodgkin)。当代著名非洲史学家弗里德里克·库珀(Frederick Cooper)曾谈及,当年在他就读研究生期间(1969—1974年),只有前殖民时代历史或者殖民抵抗才算得上真正的非洲史,倘若研究殖民统治则会被贴上“重回帝国史老路”的标签。库珀还回忆道,当时有学者甚至认为,“关于殖民主义,只要读读法农的著作,知道殖民主义是多么恐怖就足够了”。[15]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英美学界的非洲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殖民时期非洲历史,反思殖民统治与非洲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重要转变的背景主要包括:首先,20世纪80年代非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一背景下,非洲史学家对于非洲民族国家建构产生幻灭感,不再关注于通过重新发现非洲古老历史来为非洲民族国家提供合法性,而是试图从殖民时期历史中探寻非洲民族国家遭遇发展挫折的原因。其次,英美学界日益关注欧洲与前殖民地之间的历史互动。随着20世纪80年代非洲国家高校普遍出现经济困难,大批非洲学者移民发达国家,这在客观上加速了非洲研究的国际中心由非洲大陆转向英美两国。这些供职于英美高校的非洲学者关注殖民地与帝国本土之间的历史联系,并且强调殖民经历对于理解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性。再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殖民历史档案的相继开放为重新审视殖民时期历史提供了客观条件,而欧美史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态势也影响到非洲史研究的发展走向。最后,其他发展中国家历史研究的发展也为非洲史研究提供重要借鉴,譬如印度的“庶民研究”。[16]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使得历史学家能够思考殖民主义的复杂性。非洲史学家越来越认识到非洲人在殖民地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与此同时,非洲史学家也意识到“殖民时期”这一划分也存在问题,他们对于非洲史划分为前殖民、殖民和后殖民阶段提出质疑,并且思考三个时期之间的延续和变迁模式。
在此前的非洲民族主义史学的基础上,非洲史学家首先对于殖民时期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强调殖民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得非洲史和帝国史的研究领域趋于接近;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研究者在对殖民统治本身进行反思的同时,深入探讨族群、法律、宗教、婚姻、家庭与性别关系等领域的社会变革,并将其置于殖民统治与非洲社会的互动关系之中加以考察;再次,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相关研究日渐强调借鉴人类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正如库珀所说,殖民史研究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演进过程。[17]
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还表现为研究范围拓展以及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相关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领域,而是拓展到妇女、城市、医疗、家庭、宗教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受到E.P.汤普逊(E.P.Thompson)和詹姆斯·斯科特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非洲史学家试图揭示“农民和试图剥削他们的劳动力、租金、粮食和税赋的那些人之间持续的日常斗争”。[18]之前的研究者关注非洲人针对白人征服者的抵抗战争,社会史学家则关注于日常斗争:种植园工人和他们的监管者之间的日常斗争;独立教会的非洲人敏锐地利用基督教的象征意义;非洲工人坚持自身对于时间的认知,而不愿接受白人的时间观念。这样一种抵抗范式的问题在于,由于它集中关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很难认识到被殖民者本身沿着年龄、阶层和政治观念而发生的内部分化。[19]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创新还表现在史料和研究方法方面。丰富的殖民档案文献极大地推动了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然而,非洲史研究者日益认识到这些殖民档案的局限性,并强调利用口头资料、司法记录、照片图像资料以及非洲文学作品等殖民档案之外的史料,试图更为全面地展现殖民时代的非洲社会变迁。另外,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化,例如借鉴人类学、艺术史以及环境研究的研究方法。[20]
在认识到英美学界关于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注意相关研究所存在问题:第一,尽管近三十年来非洲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某些重要领域仍然亟待研究。与殖民时期非洲社会史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殖民时期经济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陷入停滞。仅有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微观和个案为主,宏观研究严重缺失,并且主要研究成果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殖民时期非洲经济史研究陷入停滞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非洲史学界将注意力从物质转向文化因素,忽视了对于非洲大陆而言极为严峻的贫穷和发展问题,而日益关注种族、身份认同和性别等发端于西方世界的研究话题,非洲史学家更多关注的是欧洲殖民者对于非洲社会的认知如何影响到殖民统治。[21]再譬如妇女史研究,尽管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已为学界所认可,并且多部妇女史著作荣获美国的非洲学界最高奖项“梅尔维尔·J.赫斯科维茨奖”(Melville J. Herskovits Award),但是妇女史研究在整个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中的影响仍然极小。[22]
第二,现有研究淡化或者低估了前殖民时期与殖民时期历史的内在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殖民档案的开放,重新解读殖民时期历史成为非洲史研究的重点,而前殖民时代历史研究逐渐被边缘化。这种对于现代历史的过分关注,导致英美的非洲史学界普遍接受了前殖民时代历史的简单化认识,并且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前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的历史联系。非洲史学家理查德·里德(Richard Reid)将这一倾向概括为“唯今主义”(Presentism),认为这将导致研究者所关注的历史时段被严重缩短。[23]针对这一状况,一些学者提倡从长时段来研究非洲历史。例如,有学者强调阿散蒂(Asante)这样的前殖民时代权威体制对于殖民和后殖民时代非洲社会的影响。[24]
第三,现有研究以英属和法属非洲殖民地历史为主,其他非洲殖民地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当然,这并非否认其他非洲殖民地研究业已取得的成绩。例如,艾伦·伊萨克曼(Allen Issacman)和马里萨·莫尔曼(Marissa Moorman)关于葡属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研究,以及孟洁梅(Jamie Monson)关于德属坦噶尼喀的研究,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葡属和德属殖民地经验对于理解殖民时期历史的独特价值。尽管如此,在英美学术界,无论是在期刊文章、学位论文选题还是研究人员数量方面,其他非洲殖民地历史研究均无法与英属和法属非洲殖民地历史研究相提并论,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殖民时期非洲历史研究的深化。以“梅尔维尔·J.赫斯科维茨奖”为例,从该奖项1965年创立至今年,获奖作品基本是以英语和法语非洲为研究对象,以非洲其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获奖作品极少。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尽管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殖民时期非洲史的研究领域,但是殖民统治对于非洲社会的奴役压迫不容否认。正如本书所提及的,强调殖民霸权有限性,这已经成为近年来英美的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中的流行话题。这些研究倾向于将殖民主义视作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共有”文化,淡化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立场的根本对立。正因为如此,有非洲学者批评指出,虽然这些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以及反殖民斗争,但是我们不能遗忘如下基本史实: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着权力等级关系;帝国对于帝国本土和殖民地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殖民统治归根结底仍然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作为支撑,而不只是依靠观念和意识形态。[25]
三 研究范围
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890年前后至20世纪60年代这70年左右的殖民统治时期。本书研究主要涵盖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赞比亚、津巴布韦、马拉维、尼日利亚和加纳等英属非洲殖民地。
英国对于这些殖民地的控制程度差异很大。肯尼亚、乌干达和北罗得西亚、南罗得西亚有着规模大小不一的白人移民人口。这些白人将英国文化和政治影响带到殖民地,有时也抵制帝国本土施加影响。南非有着大量的英国白人居民,也有大量的阿非利加人口,影响到英国将南非作为英帝国的一部分的意图。南非于1910年成立联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最终于1961年脱离英联邦。南罗得西亚从1923年起取得自治殖民地地位,英国很少干预其内部事务,它不属于英国殖民部管辖,而且与其他自治领一样归联邦关系部管辖。[26]相比之下,冈比亚、尼日利亚和黄金海岸的英国人规模极小,只是由侨居的殖民官员统治,这些殖民官员需要依赖与土著人口的合作。“一战”后,英帝国还获得了德国殖民地西南非洲、多哥兰、坦噶尼喀和喀麦隆。苏丹在1898年之后处于英埃共管之下,但是实质上处于英国统治之下。此后直至1956年独立时,它一直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尽管它从未在名义上成为英国殖民地,是由英国外交部主管,也不属于殖民部,英国成立了“苏丹政务机构”来管理苏丹。而诸如坦噶尼喀、尼亚萨兰和贝专纳兰被视作是“帝国的灰姑娘”(Cinderella of Empire)。帝国决策者不重视这些殖民地,认为它们发展前景黯淡,并且没有大规模的白人移民。坦噶尼喀在“一战”后成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22年,国联要求英国“尊重土著人口的权利,并且捍卫他们的利益”,这是英属坦噶尼喀早期立法的基础。英国殖民部确保坦噶尼喀将像西非国家一样,“首先是黑人的国度”,它不像东非和中非那样面临白人移民政治影响。[27]
就经济关系而言,西非主要是以非洲小农经济为主,而东非和南部非洲的一些殖民地则有着力量大小不一的白人移民经济,当然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例如乌干达。西非殖民地的土地并未被白人所控制,殖民地经济主要关注的是运用非洲小农场主生产产品。税收政策也不是为了迫使民众从事迁徙劳动,而是为了推动非洲家庭生产经济作物,并且将这些农产品卖给欧洲商业公司。西非存在移民劳动力,但是并未像南非那样,发生针对维持生计农民的大规模土地剥夺。西非主要城市并非新的矿业中心或者白人移民城镇,很多西非城镇是历史悠久的贸易中心,也有一些原本作为殖民地行政中心而后发展成为贸易中心。
尽管这些殖民地存在极大差异,但是遭受殖民统治的共同历史在相当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些非洲国家的发展轨迹。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研究来分析不同殖民地在发展轨迹方面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力图揭示出不同殖民地之间以及同一殖民地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具体经历,在论述过程中试图探讨发展轨迹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形成原因。
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英属非洲殖民地,但这并不等于否认或者割裂与非洲其他地区之间的历史和现实联系。为了更好认识不同殖民地发展道路的差异性,我们在论述过程中会适当论及非洲其他地区的情况。另外,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此后南非在英帝国之中是自治领,而非英国的殖民地。尽管如此,它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与其他的英属非洲殖民地有着很大相似性,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周边英属非洲殖民地的发展,这些也是本书讨论的重要内容。
同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关注时段是1890—1960年殖民统治与非洲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这并不等于否认或者低估殖民统治之前、殖民时代以及后殖民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事实上,殖民时代社会变迁与殖民统治时代之前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本主义发展、欧洲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的传播,这些历史进程并非直至殖民时代才开始的,而是之前已经存在的非洲文化交流混合的延续。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特殊性在于,原本是非洲社会中已经存在的文化交融,开始由外来力量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变革强加于非洲社会,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西非的大西洋沿海社会。[28]
四 本书框架
本书在尽可能吸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非洲史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英属非洲殖民地社会变迁的大致趋势。本书首先分析殖民地国家建立的背景及其特征,以及殖民地国家极力推动“传统的发明”及其限度。然后,本书从不同角度着力分析殖民地社会经济变革,例如经济变革、城镇化、性别、家庭与人口、种族关系、娱乐休闲、大众文化与教育等。最后,本书将探讨非洲社会变迁与非殖民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囿于篇幅限制,譬如生态环境变迁这样的重要领域,本书未能专门论及。
本书除序言、结语之外,主要有七章。第一章“殖民地国家与‘传统的发明’”,分别讨论殖民统治迁徙的非洲社会、殖民地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国家的霸权限度、殖民统治的内在悖论以及“传统的发明”及其限度。
第二至六章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殖民主义与非洲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分“经济变革”“城镇化”“性别、家庭与人口”“种族关系”“大众传媒、娱乐休闲与教育”等章节来讨论。
第七章“‘第二次殖民占领’时期的非洲社会变迁与非殖民化”,试图从殖民地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理解非洲非殖民化。
[1] John Parker,and Richard Rathbone,African Hist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109-110.
[2] “Colonial State”是指一种国家形态,而不仅仅是指殖民地的政府机构,因此笔者将其译作“殖民地国家”,以区别于“殖民列强/国家”(“Colonial Power”)。
[3] John Parker,and Richard Rathbone,African Hist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91-92.
[4] John Lonsdale,“Agency in Tight Corners:Narrative and Initiative in African History,” Jounal of African Cultural Studies,Vol.13,No.1(2000),pp.5-16.
[5] Frederick Cooper,and A.L.Stoler,Tensions of Empire:Colonial Cultures in a Bourgeois World,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97,p.4.
[6] Frantz Fanon,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New York:Grove Press,2004,p.58.
[7] John MacKenzie,“The British Empire:Ramshackle or Rampaging?A Historiographical Reflection,” 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Vol.43,No.1(2015),p.100.
[8] Steven Feierman,“African Histories and the Dissolution of World History,” in R.H.Bates,et.al.,eds.,Africa and the Disciplines:The Contributions of Research in Africa to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pp.167-212.
[9] C.A.贝利:《现代世界的诞生》,于展、何美兰译,商务印书馆,2013。
[10] R.B.Marks,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A Global and Ecological Narrative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7.
[11] Ralph Callbert,“African Mobility and Labor in Global History,” History Compass,Vol.14,No.3(2016),pp.116-127.
[12] Patrick Manning,“African and World Historiography,”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54,No.3(2013),p.329.
[13] William G.Martin,“The Rise of African Studies(USA)and the Transnational Study of Africa,” African Studies Review,Vol.54,No.1(2011),p.60.
[14] David Newbury,“Contradictions at the Heart of the Canon:Jan Vansina and the Debate over Oral Historiography in Africa,1960-1985,” History in Africa,Vol.34(2007),pp.213-254.
[15] Frederick Cooper,Colonialism in Question:Theory,Knowledge,History,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2005,p.34.
[16] Frederick Cooper,“Conflict and Connection:Rethinking Colonial African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9,No.5(1994),pp.1516-1545.
[17] Cooper,Colonialism in Question,p.33.
[18] Allen Isaacman,“Peasants and Rural Social Protest in Africa,” African Studies Review,Vol.33,No.2(1990),p.31.
[19] Frederick Cooper,“Conflict and Connection:Rethinking Colonial African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9,No.5(1994),pp.1516-1545.
[20] Heather J.Sharkey,“African Colonial States,” John Parker,and Richard Reid,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African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p.151-170.
[21] A.G.Hopkins,“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of Africa,”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50,No.2(2009),pp.155-177.
[22] Jean Allman,et al.,eds.,Women in African Colonial Historie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2,p.3.
[23] John McCracken,“African Histor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Past,Present and Future,” African Affairs,Vol.92,No.367(1993),p.246.
[24] T.C.McCaskie,State and Society in Pre-colonial Asan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5] Paul Tiyambe Zeleza,“African Studi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Independence,” Transition,No.101(2009),pp.130-131.
[26] 潘兴明:《中非“白人国家”及其崩溃之原因》,《世界历史》1993年第6期。
[27] 王三义:《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的委任统治比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8] Rebecca Shumway,“From Atlantic Creoles to African Nationalists: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Nineteenth-Century Fanteland,” History in Africa,Vol.42(2015),p.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