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常见误区:本能反应的“三宗错”
本能反应,是指在危机状况下,主体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全面、不精确,不足以支撑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的科学决策;若在此基础上应急“处突”,则必然问题百出。本能反应最常见的三类误区如图2-1所示。
一、不知所措、随意应对的误区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常见的本能反应误区是“不知所措、随意应对”,主要表现为:
第一,欲盖弥彰。造假作伪,易被“人肉搜索”深度挖掘。
第二,不合常理。疑点众多,易被“爆料”或“揭伪”。
第三,逻辑混乱。口径不一,矛盾点多,易被推翻或证伪。
以下通过分析案例“‘我不是局长’的随意应对”,来说明“不知所措、随意应对”的误区。
【以案说理】
“我不是局长”的随意应对
2015年11月,媒体记者就当时社会热议的“3万套保障房闲置”问题,突击采访贵州省贵阳市住建局局长,该局长面对记者提问,为避谈敏感问题而谎称“我不是局长”。
2015年11月,“3万套保障房闲置”由审计署披露,之后媒体记者发现,一些小区房子虽已建好,但是水、电等还不能入户。这些保障房项目共涉及资金85﹒43亿元,可因为配套设施不完善,老百姓有房却迟迟住不进去。
11月20日左右,媒体记者就此采访贵州省贵阳市住建局。
最初,记者来到贵阳市住房保障中心,但负责人称采访须取得贵阳市住建局办公室同意:“采访的话,你们要不先到我们住建(局)办(公室),因为我们是属于住建局下属的一个住房保障中心,可能(需要)跟局办说一声。”
随后,记者来到住建局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表示“3万套保障房闲置”的具体情况,他们无法解答,具体得找局领导。
最后,记者来到住建局局长办公室,表明身份并表示希望对“3万套保障房闲置”进行采访后,办公室内的一名工作人员(实为住建局局长)表示,自己不是局长,他只是别的办公室叫来看规划图的:“不归我这儿管,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我就是过来看工作图的。”
2015年11月23日左右,媒体报道贵阳市启动问责程序将该局长免职。贵阳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启动对保障房因配套设施滞后不能如期竣工投用问题的问责程序,对决策不科学、决策不规范、落实不到位和渎职等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综上,住建局局长自称“我不是局长”是“不知所措、随意应对”的本能反应误区,应按照规范与制度,科学应对、维护公信。
二、自保却不顾大局的误区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常见本能反应误区还有“自保却不顾大局”,主要表现为:
第一,趋利避害。为明哲保身,避免自己的损失,易呈现“不担当”的形象。
第二,推卸责任。易出现“相互拆台”的局面。
第三,破坏大局。易在整体上被民众质疑能力不足等。
以下通过分析案例“安监局局长‘十不知’的失态”,来说明“自保却不顾大局”的误区。
【以案说理】
安监局局长“十不知”的失态
2010年3月15日,新密东兴煤业公司发生火灾,25名矿工遇难。3月16日中午,媒体记者在矿难现场找到时任新密市安监局局长王某,问了王局长10多个关于矿难的问题,其中大都以“不知道”回答。
2010年3月19日,中共新密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免去新密市安监局局长王某职务。
媒体记者与王局长的对话已被公开,见表2-1。
综上,安监局局长面对记者提问回答出十多个“不知道”,是“自保却不顾大局”的本能反应,易被质疑失职、渎职。应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说好”并“做好”,科学应对。
三、误用常态模式的误区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误用常态模式”也是常见本能反应的误区之一,主要表现为:
第一,决策方式混淆。用常态决策的“优选法”来替代危机状态决策的“排除法”。
第二,形象状态出格。用常态的精神面貌,来取代危机态的精神面貌,易被指责不顾民意。
第三,处置方式错位。错用“春天般的温暖”和“冬天般的寒冷”,易被批评对群众不“热”、对罪犯不“冷”等。
以下通过分析案例“官员‘笑场’行为”,来探讨误用常态模式的误区。
【以案说理】
官员“笑场”行为
官员“笑场”行为,是指在危机状态下,官员不合时宜地露出或保持笑容,被媒体曝光并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社会质疑与不满。表2-2是对近年来官员“笑场”行为典型案例的汇总。
综上,官员“笑场”是“常态”下的本能反应与自然表情,但误用在发生危机的“非常态”下,易引发误解,导致社会负面影响;应该与受害者感同身受,表示同情,获取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