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一个主旋律的三部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学龄初期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的。他们还不能用理性认识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这一时期,无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注意力一般持续不到45分钟。然而,兴趣却是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一个内部因素。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常常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爱学、好学,是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可以断言,没有这个前提,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十分困难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内因作用,我注意把课上得“好懂、有趣、有一定难度”。汉语拼音的教学,教不好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特别是书写上的变化,学生更不容易弄清楚。例如,“jqx”不和“u”相拼,和“ü”相拼时省掉“ü”上两点。我就编了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jqx’真稀奇,就是不愿和‘u’做游戏,小‘ü’遇上‘jqx’,擦掉眼泪笑嘻嘻。”这些简单的顺口溜念起来好懂、有趣,又好记。在汉语拼音全部教完后,为了避免单调的重复,我就以学古诗的办法来巩固音节。即出示的音节连起来就是一首内容浅显的古诗,如《锄禾》《草》《静夜思》等。学生既巩固了音节,又初学了古诗。学生有了很大的兴趣,拼音就不是枯燥的认读了。既然学生有兴趣,后来我又结合识字和课文教了一些古诗。学了王冕《学画》的故事,我教给他们王冕的《墨梅》诗;巩固“鹅”这个生字时,我教给他们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学习有关春天的词句和课文时,我又补充教了《泊船瓜洲》和《游园不值》这些描绘春天的古诗。这样,学生就对李白等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诗都有了一些接触,这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汉字的字形结构比较复杂,我就从造字的原则出发,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而且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雷”字时学生说:“打雷了,雨落到田里去了。”教“办法”的“办”时学生想得更好:“出大力流大汗,办法就来了。那‘力’旁边的两点就像汗珠。”他们想的办法生动形象,对字形自觉地进行了很好的识记。同时,我又把刚教的一批字编成儿歌,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汉字。他们都很爱读这些儿歌,因为这是他们靠自己识字学会的,而不是像在幼儿园那样,跟着老师念会的。

李吉林老师教学现场

学生学知识,总是喜欢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但同时又能有新发展,学到新知识。我教《画》一诗,其中有山、水二字,我就教给学生“山水”,加上“一”为“一山一水”,表示一座山一条河;加上“千”“万”为“千山万水”,表示山水之多;加上“青”“绿”为“青山绿水”,表示山水色彩之美;重叠起来为“山山水水”。这些浅近词语的扩充,既可以让学生接受,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思考片刻,就能举出例句“我爱祖国的一山一水”“我爱家乡的青山绿水”“山山水水美如画”“红军长征走过千山万水”。学生一个个为自己学到了新本领而异常兴奋,同时也越来越觉得语文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他们要学语文,爱学语文,这就促使内因发挥作用。学生爱学和不爱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一年来,学生在学好通用教材的基础上,还多学了20首古诗、20首儿歌、9篇反映学生生活的小故事,进行了11篇口头作文的训练,而我没多上一节课。两学期学生生字默写的正确率高达99.8%。学生学得好,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学起来也更有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获取知识,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