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一般理论[4]
第一节 现有经济发展质量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我国一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但至今一直没有实现较高质量的增长,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仍占主导(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现有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在测度与评价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于有效的经济发展质量政策仍缺乏支撑。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质量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之一,还没有建立起坚实的微观基础。本章将系统地回答如何建立起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微观基础,以及为什么微观产品质量是实现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
现代经济学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随着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日益突出,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现有的经济发展质量文献中,明确给出经济发展质量定义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卡马耶夫(1977)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其强调的是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托马斯等(2000)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构成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与此相类似的观点是“经济发展质量是与经济增长数量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Barro,2002),其强调的是经济增长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的提高;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国民经济素质与创新能力提高,促使经济增长的状态能够得以持续”(任保平,2010:57),这一概念除了强调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还强调了经济总量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综合已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理论可以发现,经济发展质量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社会福利等经济增长的宏观结果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经济结构越好、社会福利水平越高,该国的经济发展就越有质量。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构成进行了刻画和分析,但其在理论上仍存在着以下局限:
第一,现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质量要达到的结果,而对于经济增长本身的微观构成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界定并加以研究。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都有一个核心的研究内容,那就是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的总量,因此构成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也只能是经济中所生产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但在已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研究中没有或很少涉及这些内容。
第二,现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理论对于质量的理解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质量本身有着内在的规定性,经济发展质量也应遵循这一概念。但现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中对质量的理解仅仅是一种“优”或“劣”的抽象定义,并没有回归到质量本身的科学定义。
第三,现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理论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缺乏研究。已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最终的政策落脚点就是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宏观政策,是从宏观到宏观的直接分析,并没有提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性要素。
现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理论在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综合为一点就是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的构建。由于现有的一般理论没有或很少研究构成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具体产品和服务,从而无法研究质量的具体载体,也就无法找到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是一般的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专注于研究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都离不开对微观主体的研究,早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及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都由于缺乏对微观的重视而出现了危机,不得不转而找寻其微观基础。因此“宏观经济行为必须与其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联系在一起”(Stiglitz,2000:7),宏微观经济学必须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经济发展质量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之一,不能没有微观理论的构建。虽然有一些学者在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中提出了类似于产品质量等微观度量指标(卡马耶夫,1977:25;赵英才等,2006),但并不是将其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微观基础来研究,而是作为众多构成经济发展质量结果的表现之一。总体而言,现有的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仍然是缺乏微观基础的。
因此经济发展质量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一般理论。接下来的第二节将提出一个经济发展质量的新定义以及理论假设,第三节将提出一个经济发展质量的一般理论,第四节是对这一一般理论的实证检验,第五节是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