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网络舆情分析与管控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平台产品质量管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问题发生机理和产品质量管控途径问题两个方面。

1.3.1 网络购物市场中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机理

1970年,Akerlof通过对美国旧车市场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著名的柠檬理论(“柠檬”来源于美国口语对缺陷车、二手车的称呼),并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1]。文中指出:在旧车市场上,买卖双方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卖方对汽车质量的信息比买方掌握的多,在买方不能确知所购车辆的内在质量的前提下,他只愿意根据平均值来支付价格,这样一来,产品质量高于平均值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产品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结果是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挤出交易市场。这一过程不断持续,最后市场上只剩下损失最严重的旧车,所有好一点的旧车都会从市场上消失。于是,市场上只剩下了劣质商品“柠檬”。

美国《财富》杂志曾经刊登了一篇题为《互联网是一个“柠檬”》的文章,文章最早揭示了网络市场中存在的“柠檬”现象。其结果显示:即使是在商业环境很好的美国,人们对在线商品的质量也是持一种观望、谨慎甚至是怀疑的态度,更多的人只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寻,实际购买者比例比较低[2]

John和Roger(2002)利用网络铸币市场的数据,分析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和价格的关系,结果显示:声称较高质量的铸币不易售出,而当它们以低于市场价值销售的时候则容易售出[3]。Sanjeev Dewan和James R.Wolf等通过eBay上的案例分析,说明在线拍卖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较传统市场严重,且商品价值越高,逆向选择成本越高[4]。李琪(2001)等分析在网上交易中,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其中数字产品和服务由于具有相对于实体产品的新特点,更加加剧了“柠檬”问题[5]。潘勇(2009)分析了淘宝上的网络茶叶交易市场,结果显示:在好评数和卖家信用相同时,价格越高的商品越难以卖出,说明了网络“柠檬”现象的存在[6]

与传统市场相比,网络购物市场由于在线商家的复杂多样性、交易主体的不易识别性以及商品实体的隔离性等原因使得买卖双方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没有减轻,而且有更加泛滥的可能。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买方难以识别卖方的真正特点和产品质量,增加了买方的感知不确定性,导致了网络“柠檬”现象的出现,该现象的直接表现便是整个网络购物市场的产品质量低下,因而信息不对称是网络购物市场中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3.2 减少网络购物市场中产品质量问题的途径

根据阿克洛夫的论述,解决“柠檬”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向交易对方暴露信息,如信号示意的方法,主要由卖方提供商品介绍、广告或提供试用商品来向买方传递信息;二是对交易对象所释放的信息或对其质量本身进行识别,如搜寻的方法,主要是买方主动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和比较以对质量做出判断;三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对产品质量和卖家信誉进行评价,比如网络质量中介的方法,主要是由网络购物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及政府相关机构等来对卖家信誉及其产品质量做出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这三种途径从本质上讲都是将产品质量的相关信息传递给买方以降低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根据上述三个途径,当前对减少网络购物市场中产品质量问题途径的研究主要是从网络购物平台、网络质量中介、政府监管这几个利益相关方所采取的一系列降低买卖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措施上进行的。

目前许多网络购物网站上为降低交易及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广泛使用在线信誉评价系统作为卖家信誉管理工具。在线信誉管理主要分为个人信誉管理和集体信誉管理,是对卖方进行信誉管理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从网络购物平台这个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设计以为买方提供卖方和商品的相关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宋光兴和杨德礼(2004)认为,信誉管理系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第一,约束交易双方,限制投机,鼓励诚信,降低交易风险。第二,有助于了解买卖双方的信用状况,尤其对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的国家及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社会这一作用更加明显。第三,降低交易成本。第四,传递产品质量信息,作为控制产品质量的一种机制[7]。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个人和集体信誉评价系统在网络购物中发挥的作用。James R. Wolf和Slawson等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信誉系统可以减少网络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潘勇研究发现:淘宝信誉管理系统中的卖家信用、卖家好评率这两个指标对卖家历史信用水平的披露,以及消费者评价对产品质量信息的补充,抵消了“柠檬”现象的影响,而且后者的作用尤其明显[8]。赵宏霞等(2010)通过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引入卖家商盟诸如淘宝商城来降低商品的质量风险,商盟可以起到承诺作用,单个卖家通过建立商盟,并以商盟形成的集体信誉作为抵押,向买家承诺商盟成员不会有欺骗行为[9]。李维安等通过对淘宝网魔兽世界游戏点卡交易数据的分析,验证了个人信誉和集体信誉(卖家商盟)在网上交易中降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作用[10]

1.3.3 网络舆情信息研究现状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

舆情信息是通过物质载体记录和表达的,包括能够反映公众舆情的语言、符号、数据、消息,也包括那些以非记录形式存在的口头言论、表情、行为举止等,它经过产生、传递、交流,通过分析应用于决策活动。舆情信息既有正确公正的,也有错误偏见的。我国对于舆情基本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该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因而在许多基本原理和认识上还有待深入。

在网络舆情信息的理论研究上,国内大多数学者专注于网络舆情的概念、主体特征、传播形态、形成与发展、表现特征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王来华所著的《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为系统研究舆情的开创先河,对舆情研究相关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都认真地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随后,2007年刘毅出版《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从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角度,对网络舆情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探讨,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网络舆情的专著[11]。内容涉及网络舆情的主体、客体和本体,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网络舆情空间、网络媒体的“舆情功能”以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动等重要理论问题,并对网络舆情的指导管理以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方法等实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网络舆情信息的技术实现上,学者们指出了分析技术和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本数据挖掘上,主要的技术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趋势预测等。谭俊武(2009)设计实现了结合语义资源及其上下文的文本形式化方法,并使用LIBSVM作为分类算法的实现构建了完整的文本倾向性分类器[12];黄晓斌、赵超(2009)介绍了网络舆情的特点与作用,分析了文本挖掘技术的主要功能,提出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并以实例说明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13]。有关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构建,徐鑫、章成志、李雯静(2009)认为国内投入使用的大多数网络舆情系统都是最近几年提出和建设的,这些系统大多通过对网站、新闻组、BBS、BLOG等信息源的实时监测,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把握当地的社会舆论、市民热点讨论的话题及突发事件的意见等,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提供辅助服务[14]

在网络舆情信息的应用研究上,主要涉及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外部性研究等方面。宋嘎子(2010)设计了热点舆情发现及预警模型和处理流程,并根据模型实现的需求,对实验平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15]。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2008)提出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必要性,认为应该占领高校舆情阵地,构建高校舆情安全技术、设备保障体系,才能建设和谐校园[16]。彭知辉(2008)认为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17]。为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应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相对较零散。随着关注网络舆情程度的提高,相继进入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学者,由于知识背景复杂、研究方向不同,使得该研究缺乏必要的学科支撑,网络舆情研究成果广泛分布在多个学科领域上,如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在网络舆情信息的理论研究方面,不同研究学者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舆情”“舆情信息”“舆论”等概念上。只有在概念、研究方法等理论统一建立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网络舆情研究,同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学科体系。在网络舆情信息的技术实现方面,研究多为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如数据挖掘、文本分类、文本聚类等,如何更好地应用该领域的技术支持网络舆情信息从采集到分析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网络舆情信息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针对不同应用领域构造具体的网络舆情系统,多选取监测预警系统,而对舆情信息的内容分析及输出涉及很少,因而在舆情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监测预警等信息处理的方法,也需要关注舆情信息本身的内容分析方法。尽管网络舆情信息已从理论研究逐步覆盖至技术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却始终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研究框架仍需完善,支撑技术和应用领域对于舆情信息的汇集和分析的指标体系缺乏,网络舆情信息应用研究有待深入。

1.3.4 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

网络内容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在互联网空间的应用,以及基于网络媒介的信息和技术进行的内容分析研究。

在国外,内容分析法起初产生于传播学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维尔等人组织了一项战时通信研究的工作,分析对象主要选择德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以获取军政机密情报为目的。该工作不仅实际效果明显,而且在内容分析法上取得一套模式。内容分析法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代表著作是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的《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真正使内容分析法系统化的是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风靡全球,该书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200份报纸进行分析综合,经过几年的积累,最终获得成功,众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内容分析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巨大作用和潜力。在随后几十年的发展中,研究内容分析法的学者主要分布在图书情报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探索。

通过国外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可以发现,国外关注内容分析应用实践式的文章较为丰富,直接研究理论问题的文章欠缺,且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领域,方法涉及解读式内容分析法、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和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等方面。对内容分析法的起源、内涵、技术、框架和系统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案例论证其应用。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刘毅通过建立合理的工作框架对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工作进行规范,研究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应用[18]。李彪(2009)以央视新台址大火为研究个案,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新浪网上央视新台址大火相关新闻的网民评论各类维度,进而初步勾勒出网络舆情传播机制[19]。赵一璋(2010)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天涯论坛的三组跟帖评论进行实证分析,从议题选择、意见分类、表达方式三方面对网络舆情进行研究[20]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网络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内容集中于内容分析法在网络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网络内容分析法的概念、特征,网络内容分析法的内容和步骤、网络内容分析法的实现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其研究对象以文本形式为主,研究领域集中在图书情报和新闻传播领域,网络内容分析法和舆情信息相结合的研究相对很少,关于网络内容分析法在舆情信息研究的模型架构、实现技术、研究形式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