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古代文明与教育

第1章 教育的起源与史前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

1.神创说

最早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主要来自于神话和宗教,即运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解释人类的起源。神创说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基督教神学中。神创说根据基督教神学的理论,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上帝的最高造物。

2.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家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和现存生物的验证。1859年,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达尔文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来的。

3.劳动起源说

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势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推测,人类的进化是从“攀树的猿群”开始的。

(二)教育的起源

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总而言之,尽管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提出了某些合理的见解,但是这些观点主要出于对逻辑的分析和推理,缺乏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所提供的科学依据做支撑。因此,迄今为止,有关教育起源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

(一)史前社会的生产活动

1.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

(1)人工制造的工具的出现,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开始。

(2)模仿成为人类学习制造工具和获得各种生活经验的主要方式。

2.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劳动

(1)新石器时代许多研究者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英国人类学家G.埃利奥特·史密斯认为,“新石器时代”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首先开始:

a.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头武器,不过并没有放弃打制的方法;

b.驯养动物;

c.种植谷物和果树;

d.树立巨石碑;

e.制作陶器;

f.织造亚麻布;

g.有了明确的宗教信仰和葬礼。

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认为文化上的新石器阶段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在下列重要的革新上:

a.磨光石器的出现,特别是装有木柄的石斧;

b.某种农业和利用植物及种子的开始;

c.驯养家畜;

d.陶器;

e.编织。

(2)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农耕时代的开始。农耕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史前社会的家庭

1.家庭是人类最古老的制度之一。在史前社会,家庭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的家庭可能是以多配偶或单配偶形式并存的。

2.史前社会还没有出现等级的区别,在社会生活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家庭群体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其他家庭群体尊重他们的活动范围。

3.家庭是史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4.由于史前社会人们生产能力的有限和自然力量的强大,史前社会的家庭生活也是十分强调和谐的,并且把这种和谐的精神延伸到社会的各种行为中。

5.史前社会教育儿童行为端正、友好待人、尊敬长者,儿童也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中举止正派的成员。

(三)史前社会的宗教崇拜

1.史前社会的宗教

据人类学者的研究,史前社会已经出现了以灵魂为中心的宗教崇拜的现象。

(1)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观点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所有宗教的基础是灵魂说,灵魂是有别于有形肉体的精神本质。

爱德华·泰勒根据史前人类对生与死、警醒与梦幻的关注和好奇的研究,提出了灵魂的观念,并把史前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称作“泛灵论”,认为史前人类不仅把这种灵魂说用于人类生活,而且也应用于动物和植物。

(2)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观点

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史前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他指出,史前人类认为,在他们所感知的所有事物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

孟禄认为,史前社会生活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史前社会教育的性质。

他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包括打猎、捕鱼、使用武器、制作皮毛、造房子等,而且还要学习按照明确规定的方式去做好每件事情,以避免触犯主宰这些事物的灵魂。

b.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通过这些训练和形式尽力抚慰灵魂或培养他的善心。前者形成了史前人类的“实践教育”,后者形成了史前人类的“理论教育”。

2.史前社会的宗教崇拜

史前人类的宗教崇拜主要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1)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史前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其崇拜物都是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由于史前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不同,因此他们的崇拜物也不同。

(2)图腾崇拜

图腾多为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由于史前人类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氏族用以命名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血缘联系,因此这种动植物或自然物就成了氏族的图腾。

3.史前社会的宗教教育

史前人类想了解神灵这种神秘的力量,于是,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一个由智者或教士组成的特权阶层,这些人担任着和神秘力量进行直接联系的职务。这样,也就形成了早期的宗教教育。

(1)美国教育史学者佛罗斯特的观点

史前人类的宗教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

a.培养宗教的专门人才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他们接收一些男女青年,教以有关精神世界的所有事务。当这些年轻人学会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后,他们就可以被介绍加入这一“职业”,并通过一定的仪式被正式接纳。

b.对部落中一般人的宗教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向青年人和老年人传授有关心灵和环境中神秘力量的知识,教育人们在特殊场合下如何行事,如何抚慰不幸者和对待幸运者,以及其他有关种族信仰的秘密。

史前社会的宗教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也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以适应在他周围环境中的那些力量。他们在生活中受教育,接受与他们相关的成年人的指导。

总之,受史前文化“泛灵论”的影响,在史前生活中,敬畏神灵和崇拜神灵的活动逐渐成为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进而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宗教教育,同时也造就了通过宗教神秘知识和技艺来抚慰人们心灵活动的特殊阶层——传授宗教知识的专门人士。在史前社会中,宗教教育成为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

(四)史前社会的禁忌体系

1.禁忌的内涵

一些研究者指出,“禁忌”一词最初是由波利尼西亚人使用的。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是神秘的和危险的。

一些学者对禁忌的出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契约约束和义务的胚胎。

有学者指出,禁忌和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a.从起源上看,禁忌属于宗教范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宗教,它包含着伦理道德,同时属于宗教和伦理道德两个领域。

b.从表现形式来看,禁忌比宗教和伦理道德更外向。

c.禁忌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的一些否定性规则被群体承认后,就具有了强制力,成为不能违犯的规定,这一特点类似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特征;

第二,这些规则又被视为符合群体利益的需要,从而获得了所有强制性的社会措施所代表的道德特点。

有学者指出,禁忌体系是强加于人的无数的责任和义务,而所有这些责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完全是消极的,不含有任何积极的理想。某些事情必须回避,某些行为必须避免,在这里人们发现的是各种禁令,而不是道德或宗教要求。

2.史前社会的禁忌体系

禁忌体系的分类

a.有关动植物的禁忌

有关动植物的禁忌,其本质是史前人类生存规则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史前人类看来,与食物相联系的人的生存比人的繁衍更重要;个人的保存比个人的成长更重要。这样,人们就逐步形成了一些对动植物的禁忌。

b.关于人的禁忌

第一,关于人的禁忌,有些是针对男性的,有些是针对女性的,有些是针对年轻人的,有些是针对某个特殊群体的,而比较多的是针对部落的长老的。

第二,关于人的禁忌还表现在某一群体的禁忌。

c.关于一些令人畏惧和恐怖的事物的禁忌

关于对一些事物或现象的禁忌,在史前部落里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有些地方月食期间不能劳动,并需要戒食;有的地方整个群体都停止一段时间的正常工作。

禁忌体系的本质

禁忌体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不依靠人的经验和判断就先天地把某些事情说成是危险的,尽管事实上那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不是危险的。

与禁忌体系相联系的教育内容

a.对长老畏惧的观念。

b.也有对不洁之物和可憎之物敬畏的观念。

c.幼小的儿童逐步形成了对特殊的人物和事情的嫌恶和回避的观念。

d.在青年人的成年礼中,其主要特点是告诉儿童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听从长辈的教导,要服从传统的习俗,要按照长辈的教导和传统的习俗行事。

总之,这种与禁忌相联系的教育可能是一种完全消极的教育。正是在这种禁忌体系的长期压制下,人们逐步在自己身体上发现了一种肯定的力量、一种不是禁止而是激励和追求的力量。人们把被动的服从转化为积极的宗教感情。实际上,史前社会这种禁忌体系的高压特点为人类早期宗教和宗教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三、史前社会的教育

  (一)模仿在史前教育中的作用

1.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观点

在有关模仿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原因问题上,孟禄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在《史前教育:一种非进取性的适应的教育》一书中阐述了它的观点。

(1)学校产生之前,模仿作为一种获取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方法是与史前人类日常的和简单的生活分不开的,但还不能称为是教育上的方法,而只能是一种适应社会和环境的方法。

(2)模仿一直是史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3)就实际教育而言,除了在偶尔的情况下和在最高的阶段,史前人类从来没有达到有意识的教育过程。

(4)在理论教育方面,孟禄认为史前人类也是以同样盲目的模仿来进行的。

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的观点

(1)“模仿趋势”是人类天性的根本趋势之一,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接受别人行动、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所表现的一般趋势。

(2)人的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二)史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我国学者的观点

任钟印先生在史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做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史前教育的内容

任钟印先生概括了史前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a.劳动生产经验的传递;

b.学习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禁忌及部落的光荣业绩和传统;

c.宗教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

d.军事体育。

史前教育的方法

关于史前人类的教育方法,任钟印先生也概括为四个方面。

a.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

b.在传习和教导中学习。这一时期,史前人类对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性已有自觉的认识,他们已懂得利用实践过程以外的空间和时间,由老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口耳相传的“传授”。

c.奖励。在史前社会,由于部落、地域之别,教育方法也有不同。如有的部落以表扬、鼓励、放任为主,有的以严厉的惩罚和恐吓为主,还有一些部落则侧重于劝诫、说服以及用良好行为做榜样。

d.成年礼。成年礼不只是对少年是否具备成为社会成员的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检验、考核、鉴定的方式,而且也是一个对未成熟少年进行的有计划的集中、严格训练的过程。

2.国外学者的观点

1.美国史学家孟禄的观点

史前教育的内容

孟禄认为,由于史前人类很少有个体意识,而且由于教育目的完全是个体在习俗、规定的行事方式中完成的,因此,在史前社会,人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教育机构,集体的利益就是教育目的。与此相联系,孟禄认为,史前人类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实际教育和理论教育。

史前教育的方法

孟禄认为,由于史前人类的生活非常有限,因此,史前人类从来没有达到有意识的教育过程。即使就给予的训练而言,也至多仅仅指明要做的事情和做事情的过程,而没有试图作解释或阐明,绝大部分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

2.美国学者佛罗斯特的观点

史前教育的内容

史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致力于向青年人传授那些永恒的宗教信仰、技能、生活方式、看问题的方法、态度等。

史前教育的方法

佛罗斯特认为,史前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让儿童对公社生活无意识的观察到通过实践来有意识的示范、口授和学习。

总之,关于史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国内外教育史专家基本上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分析。从这些观点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史前社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比较丰富和多样的。

四、史前社会的“成年礼”

(一)史前社会的“通过仪式”和“成年礼”

1.史前社会的“通过仪式”

(1)一些研究者指出,“通过仪式”是英语转译而来,其意义在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经过几个生活阶段,每个人的社会属性也正是通过这些重要的阶段不断确立起来的。在各个阶段,年轻的一代要以一定的通过形式加以表示,并以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

(2)西方学者范根纳普在1909年出版了《通过仪式》一书,认为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范根纳普还把“通过仪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分离、过渡、聚合。

(3)苏联学者沙巴耶娃认为,在民族传说中已经出现了关于四种年龄阶段的划分: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男女性都一样)。

2.史前社会的“成年礼”

(1)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意义对于史前人类是非常重要的,而成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年人要通过一定的“成年礼”。

(2)“成年礼”的进行一般是与儿童的发育成熟密切联系的。

(3)“成年礼”的进行也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好形式。

总之,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史前人类已经有了对一个人从一个集团步入另一个集团的基本要求和必要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时间上的考验,也有一定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它是一个民族或部落新陈代谢、世代延续的需要。

(二)成年礼”与学校的萌芽

1.“成年礼”的制度性要素

在“成年礼”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因素对于学校教育机构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1)“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对教育对象有一定条件的要求。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处于史前社会阶段的民族在举行“成年礼”的过程中对青少年都有一定条件的要求。

(2)“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一定特殊的有隔离作用的场所。

在许多史前人类举行的“成年礼”过程中,建立一定的和固定的场所是必要的。

(3)“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接受特殊的学习和教育。

(4)“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负责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教育者。

总之,史前社会阶段的教育虽然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水平,但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成年礼”教育,这种“成年礼”的教育可以称其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是专门对青少年进行考核,使他们步入成人社会的教育。

2.公共教育机构——“青年之家”

与“成年礼”活动相联系,在史前社会的后期已经产生和发展了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青年之家”。苏联学者沙巴耶娃认为,“青年之家”的出现对学校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1)“青年之家”在母系氏族的后期便出现了萌芽形式,在氏族社会的后期得到了发展。

(2)在父系氏族时期,青年男女受到参加公共生活的训练。但在当时,“青年之家”主要以男性教育为主,称为“男子之家”。

(3)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男孩和女孩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异不断增大,虽然这里有自然分工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这样,“青年之家”或者“男子之家”逐步成为父系氏族社会生活、军事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

(4)在氏族公社解体时期,史前社会的教育机构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沙巴耶娃指出位于中美洲的阿兹忒克的教育反映了濒于解体并逐步演变为阶级社会的史前社会教育的一切特点。

(5)“青年之家”是最早的教育机构,学校是在“青年之家”分解成为富人的和为穷人的两种机构的过程中出现的。

总之,在沙巴耶娃看来,“青年之家”的出现和演变与学校的产生有着重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