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刚、董学文《文学原理》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意识形态

【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简要地说,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2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案】语言

【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形态[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年研]

答: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艺术形式[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答: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3文学原型[厦门大学2018年研]

答:文学原型是指在范围广泛的各种文学作品,以及神话、梦幻、甚至社会礼仪中反复显现并可识别的叙事策略、行为模式、人物类型、主题和意象。这些反复出现的现象被认为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基本的和普遍的形式或模式的体现,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再现会激起用心读者的强烈反响,因为这能够分享作者所表现的原型。原型批评理论的渊源主要是弗雷泽对神话的分析以及荣格的深层心理学。

三、简答题

1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指为何?意义何在?[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他诗论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作者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境界。这与作者在《与极浦害》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现象(或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造。

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的诗中,而且也存在于风格、遗举的篇章。作者又认为,虽然前辈诺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造则是共同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论述各种风格的。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义

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

司空图的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时,不能对其全盘否定。但我们也应指出韵味说的重大缺陷:接触,并不等于就是科学的阐述。在形象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司空图或是深不下去,或是论而不当。这就从理论上助长了脱离现实的不良风气。

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

《二十四诗品》虽然也接触到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如司空图标举自己的诗句,有所谓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进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寥、惬适等,但这里除了塞下、丧乱两项外,大都是一些孤寂出世、悠闲自在的贵族阶级生活,这和他在《诗品》中主要描述的生活情调,如“阅营修篁,美曰载归”,“绿林野屋,落日氛清,脱巾独步,时闻乌声”,“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且暮,不辨何时”之类,并无二致。所以尽管本篇开宗明义也提出了“诗贯六义”的主张,并把“讽谕”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是忽视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而且他将千变万化的艺术境界,归结于“不知所以神而自神”,这与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一样,都存在神秘化的弊病,因而也就不可能科学地说明文学现象。

影响了其他文学理论

后来,严羽的妙悟说,清人王士缜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成为有传统渊源的诗论。

2简述什么是文学话语。[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1)文学话语的概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为文学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物化、获得物质形态的艺术。但严格说来,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却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文学是一种话语。文学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文学化言说方式达成的沟通。

(2)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实践”

文学作为“话语”,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以“审美意识形态”方式运行的社会实践。当诗人或小说家精心组织自己的文学作品,要在特定读者群体中造成强烈的感染效果,以便实现自己在想象中调整社会权力关系的意图时,他实际上就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而相应地,读者阅读文学文本,也是为了在想象中调整自己的存在状况、自己所身处其中的社会权力关系,这同样也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

(3)文学话语的要素

说话人,即作家,是话语活动的重要主体。说话人的身份往往决定着话语方式和文学文本的构成状况。

受话人,即阅读或聆听说话的接受者,也是话语主体之一。

文本,是指可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到沟通目的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有时也称话语系统,它一般必须借助其他物质媒介来承载,体现出二重物质性。所以它是文学物质形态最直观的部分。

沟通,是指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和呼应状态。

语境,也称上下文,是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领域,它可以融会说话人和受话人所置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即一种更广泛的物质活动,从而在文本传播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呼应与反响。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文学话语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文学家提炼加工后、藉以集中传达审美意识的语言。文学话语既具有语言的基本特征,又具备高度的艺术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社会职能己从单纯的传递信息转变为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的区别表现为:

(1)文学话语符合艺术逻辑、日常、科学话语符合事理逻辑

英伽登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组织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文学话语是文学作品的最外层,也是读者最直观地接触到的一个层面。艺术世界是诗人、作家虚构的模拟世界,尽管它来自客观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因为它已经融入诗人、作家的主观情感,所以往往超出现实世界。因此,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它符合艺术氛围中的情感逻辑。

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和科学规律的检验,并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规则。

(2)文学话语侧重表现功能,而日常、科学话语侧重指称功能

文学话语侧重于表现功能,意义复杂多向,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才能把握。文学话语常常因其注入了作家的心理内含,往往托物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呈现出一种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

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侧重话语的指称功能。指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用来指称客观事物的功能,意义往往单一,它主要由语言符号的字面意义所确定和传达。表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表现说话者心理状态、情绪倾向的功能。

(3)文学话语侧重陌生化,日常、科学话语侧重常规化

文学话语的陌生化,是指在很多情况下文学话语并不是马上就能看明白。因为这些话语常常打破常规,或者使用一些不为人熟悉的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在经历一番思索后,深感其妙。这是文学话语的文学性。艺术性所在。而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相对文学话语而言,则是自动性的、常规化的,一听就能理解,因而缺少艺术性。

总之,文学话语的逻辑、功能以及形态方面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之间产生了差异。文学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和特征,所以才具艺术价值,充满无穷魅力。

4怎样理解“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句话出自高尔基。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如前所述,由于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所以这个系统中的“言语”,总的说来已经与一般言语有了明显的不同。语言之所以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因为文学言语具有普通言语不具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客观现实,但它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因此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就行了,不必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与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冬天”“春天”都已被诗人那种希望、神往、憧憬的情绪浸泡过,与普通言语中的意义大不相同,更富于心理蕴含性了。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是指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达到的效果,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但在被大量重复使用后,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言语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了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如“表盘上的数字涂上了一种在黑夜闪光的绿色物质”,这种物质显然是荧光粉。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文学言语成了审美性的言语。由这种言语组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文学以语言为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即作家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

5简述文学言语层面的特点。[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文学言语层面,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文学言语层面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的内指性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即可。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用“阻拒性”“陌生化”理论解释整个文学,那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如果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却有一定的道理。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所谓“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语言。

6怎样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1)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对文学意识形态属性的理解,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文学的普遍属性和特殊属性。具体如下:

文学的普遍属性: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清楚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不同,就在于“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文学的特殊属性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了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7谈文学语言的文学性,并举例说明。[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1)文学语言的文学性的含义

文学的含义经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文学的语言寓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拟和情感等特性;文学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这些都是文学语言的文学性,而非文学语言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2)文学语言的文学性的重要性

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这里,文学性是指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各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于雅各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

文学性是对日常语言的“变形”

鲍里斯·艾亨鲍姆认为,把“诗的语言”和“实际语言”区分开来,“是形式主义者处理基本诗学问题的活的原则”。雅各布森则进一步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英国批评家伊格尔顿通过比较如下两个句子通俗地解释了上述“诗学原则”:“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你知道铁路工人罢工了吗”,即使不知道第一句话出自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仍然可以立即做出判断:前者是文学而后者不是。两者在外观和形式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别:第一句用语奇特,节奏起伏,意义深邃;第二句却平白如水,旨在传达信息。因此一旦语言本身具备了某种具体可感的质地或特别的审美效果,它就具有了文学性。

总之,文学语言使得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而使其具有文学性。文学性的研究侧重文学的内部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文论流派都是持这种主张,并努力践行的代表。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1)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是指对文学语言和意义状况的概括,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上。

(2)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含义

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a.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b.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述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c.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据这种话语蕴藉。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落实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措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出如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比喻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比如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更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2姚斯: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姚斯用这句话说明了文学接受现象的重要性。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

(1)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就像乐谱一样,文学作品也只有依靠读者的“演奏”即阅读,才能使它成为有生命的艺术品。

(2)读者的阅读使文学作品具体化

读者就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的“生命之水”,任何文学文本都不是一个独立、自为的存在,仅仅是一个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的实现,它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只能靠读者的阅读将其具体化。同时,读者对文学的接受过程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读者的能动作用能够间接地影响文学的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