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纸
中国画的基底分为织物和纸两大类。由于现在用织物创作的画家已经很少了,故本书主要介绍与画纸相关的各方面知识。
中国最早的纸,并非东汉蔡伦所创。1957年,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东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墓葬中,发现了“灞桥纸”。经考证,这些纸大约制作于西汉武帝时期,比蔡伦发明的“蔡侯纸”还要早上两三百年。当然,蔡伦在改进和推广造纸术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正是由于纸张的普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才得以开枝散叶,并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在千百年间始终影响着世界的东方。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纸,如东汉末的左伯纸,晋代的侧理纸,南朝的银光纸,五代的澄心堂纸,宋代的谢公笺,明清时期的贡笺,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在名目如此繁多的纸品中,尤以宣纸最受书画家青睐。
宣纸产于古宣州,因其具有质地棉韧,色泽白雅,纹理纯净,润墨清晰,不蛀不腐,久藏不坏等优点,故享有“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美誉。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由此可见,早在唐代宣纸便已用于绘画。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出现,并在以后数百年间逐渐成为画坛主流。中国文人画,特别讲求笔墨意蕴,而宣纸(特别是生宣)之特性,尤其能将妙到毫颠的笔墨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故而,虽然可用于书画的纸品本来种类繁多,但终究没有哪种能够挑战宣纸作为书画专用纸的地位。

图2-8 唐·韩滉《五牛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
宣纸的主要原料为青檀树皮和稻草,其他辅料还包括石灰碱、漂白剂、杨桃藤胶等。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烦琐,必须经过几十道工序,“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才能最终成型。由于制作费时费力,故有“片纸两年得”的说法。
一、宣纸的种类
根据所用配料比例的不同,宣纸可分为绵料、净皮、特净三种。棉料,指原料中檀树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净皮,指檀树皮含量占60%左右的纸;特净,则指檀树皮含量占80%以上的纸。宣纸中皮料的含量越高,纸张的抗拉能力就越强,质量也就越好,当然价格也更高。对于画家来说,由于要在纸上反复皴擦,故宜选用净皮纸或特净纸。而对于书家而言,绵料纸的品质已能满足创作需要,因而不必盲目追捧价高者。
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宣纸又可分为生宣、熟宣、笺纸三类。生宣,是没有经过额外加工的普通宣纸,其特点是吸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熟宣,是在生宣上加刷一层明矾的纸,特点是纸质稍硬,吸水性偏弱,着墨不易洇散。笺纸,是在熟宣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染色、砑花、泥金、洒金、描金银图案等工艺制成的纸,其特点是纸面装饰华丽,色彩丰富。
三种纸特性之不同,决定了其用途也各异:生宣作画多墨趣,适合写意画的创作,但由于水墨渗沁迅速,因而初学者不易掌握。熟宣性不化水,适合用于精细的工笔画,但久藏会出现漏矾、脆裂等现象,这是它的缺点。笺纸实为经过再加工的熟宣,故与熟宣性质略同。笺纸做工精巧,装饰华丽,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常因其过于华美,而易使画作产生装饰感强,“文气”不足的弊病。
除此之外,根据厚度的不同,宣纸还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之分,而大小规格又有四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分别。在此,作者将一些常用宣纸的规格列于表中,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中国画的大小主要以“平尺”计算,价格也与之直接挂钩。中国的一尺约等于33cm,一平尺即为33cm见方之面积,故可推算出一平米约等于九平尺。因而画家可套用下面公式计算平尺数:
公式一:长(cm)×宽(cm)×0.0009=平尺数
公式二:长(m)×宽(m)×9=平尺数
上表所列内容,有几点需要读者注意:第一,平尺的算法只是一个大约值,其中有不少约定俗成的成分,故小数点后往往不予细究。第二,小幅的纸张,比如四尺、六尺等,规格已十分固定。而大幅的宣纸,因抄制有一定难度,各厂工艺也有所不同,故厂家间的规格往往存在较大出入。比如表中所列丈八纸,便只是众多规格中的一种。第三,越大的宣纸,制作难度就越高,价格也越贵。一般情况下,六尺以下(含六尺)的纸可对开、竖开、三裁使用,而六尺以上的则建议用整纸,以免大材小用。当然,对有特殊需求的画家而言,此建议大可忽略不计。
二、纸张与画幅形式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由纸张的规格以及横竖用法决定。比较常见的画幅形式有中堂、屏条、斗方、横披、手卷、册页、扇面等:
【中堂】一般多为直幅的整纸画作。古时,这类画多挂在正房中堂位置,因而得名。其传统装裱方式以卷轴为主,画作处称“画芯”,上称“天头”,下称“地头”,左右称“边”。根据装裱工艺的不同,其上又有“天杆”、“地杆”、“轴头”、“包首”、“隔水”、“诗堂”、“圈档”、“锦眉”等部分。一般画幅在四尺以下的称“立轴”,四尺以上的称“大轴”,画幅特大者称“大堂”。

图2-9 中堂装裱示意图
如今的居室格局与过去已有很大差别,室内装饰、装修风格也趋于多样,故传统的卷轴装裱形式已很难适应今天的需要。对于书画爱好者和藏家来说,将画托裱成“镜片”装于画框中,不但利于其保存,也更易与各种装饰风格取得统一,因此不妨尝试。
【屏条】亦称“条屏”,其形式多为整纸纵向对开,直幅作画。四尺对开者叫四尺屏,六尺对开者叫六尺屏,以此类推。屏条的产生源于屏风,根据画幅的多少又有对屏、四条屏、八条屏等区别。创作多幅屏条时,画面的笔墨、设色、章法应相互照应,所画题材须有所关联,或为四时,或为八景……亦可以若干屏条组成一幅通景画。

图2-10 清·袁江《竹苞松茂图》十二条屏
【斗方】一般是将四尺整纸裁为八张。因其长宽相等,形似古时的“斗”,故名。传统“斗方”之称谓,专指方形画幅的小品。今天,有一些画家喜欢将四尺对开、六尺对开的画称作“四尺斗方”、“六尺斗方”。作者认为这种大幅的方画,其实与“斗”已无任何关系,因而还是称“对开”似乎更为妥当。
【横披】又叫“横幅”,是横长的画幅形式。横幅的画,适宜表现开阔、平远的景致。所用纸张的大小,长宽之比例皆可灵活自定。
【手卷】亦称“长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窄而长的画幅形式。手卷的纵高多在30~50cm,而横长少则七八米,多则几十米。因太过狭长,故手卷不适宜悬挂,只能置于案头,边展开边赏玩。
【册页】册页是用于书画的一种可折叠的册子,有蝴蝶式、推篷式、经折式等装裱式样。册页的页码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六开、二十四开。作为一种书画小品,其最大的优点是携带方便,易于保存。
【扇面】扇面有两种式样。一是“纨扇”,也称“团扇”,其形近圆,为古代女子所用;一是“折扇”,形为扇形,专供男子使用。古代文人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特有的书画形式。今天,除了实物以外,亦有直接装裱在卡纸上的扇面纸,方便书画家创作使用。

图2-11 明·文徵明《山水扇面》
三、宣纸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宣纸价格的一路攀升,市面上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挑选宣纸,习画人应当做到心中有数。鉴别宣纸的质量,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看】好的宣纸白度自然,微呈米色。对着光亮处看,纸中应有分布均匀的云絮状物。这些絮状物并非杂质,而是檀树皮的纤维,其致密程度、均匀程度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除此之外,纸中如有一些短小纤细的草筋也属正常现象,只是其数量不应太多。
【摸】好的宣纸应当细腻柔韧、不脆不糠、薄厚均匀、光洁不涩。店家如有纸样,则可将其揉搓成团。复展开时,如果纸张皱而不破,则说明其中檀树皮的含量较高,质量也有所保证。
【试】试纸时先以干笔皴擦,再以湿笔点染。干笔皴擦,看的是纸的细度和韧度,好的宣纸应不毛、不破;湿笔点染,看的是纸张的受墨效果,将浓、淡变化的湿墨染在一处,其水墨渗化应均匀,每笔笔迹应清晰分明,纸张不可起皱明显。
还有一种简单的试纸方法,就是用舌尖舔一下纸面,如果感觉比较粘舌头则说明纸张的吸水性好,反之则说明吸水性差。当然,此法主要鉴别的是宣纸的吸水能力,而非质量的优劣。
四、宣纸的保存
虽然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但宣纸的保存依然不可马虎,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防潮】潮湿的环境易使宣纸产生水渍、霉点等纸病。存放时,整刀的宣纸可用皮纸包裹,置于干燥、通风的高处。不可放在地面或墙角等湿气较重的地方。
【防晒】阳光长时间直射会使宣纸变色、变翘、变脆,存放时应加以避免。
【防虫】防虫蛀是纸张保存的关键,存放处可撒樟脑丸等驱虫药物。
【防损】在搬运、存放宣纸时,应尽量避免人为折损。整刀的纸多捆扎成卷,捆扎的力度不可太大,否则绳子有可能勒破纸边、损坏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