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名家杜建治疗肿瘤经验集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医家小传

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早期的学子,杜建教授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师。他接受传统中医药教育,经历时代变革及学院变迁,虽身兼教学、科研及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却依然坚持临床诊疗工作,擅长肿瘤、老年性疾病及各科疑难病症。其诊疗思路敏捷准确,处方用药灵活机变,是老百姓心中的“救世良医”。

一、博极医源,勤于临床

杜建教授受家学渊源影响,自幼喜好中国传统文化。他出生于福州一个与医学相关的家庭,外婆熟悉岐黄之术,母亲是一名从事药物研究的医药工作者。自幼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和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他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就觉得中医是个非常好的东西,又可以看病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聪明好学的他,于1959年考入刚刚成立一年的“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在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通过六年制系统的专业医学理论学习,他于1965年以全优的成绩留校承担温病学教学工作,并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和从事临床工作带教。1970年被下放到福建省邵武金坑公社。金坑公社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没有气馁和退却。除了指导生产外,杜建还想尽办法找草药来给当地群众治病,并积极指导当地赤脚医生,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挖掘、采摘草药,救治病人。杜建刚到邵武金坑公社的冬天,遇到一个被打翻的火笼烧伤面部和口腔的孩子。当时这个孩子因为口腔疼痛,6天没有进食,只能喝一点糖水,饿得奄奄一息。山区没有输液设备,杜建灵机一动,让山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买了一种叫“冰硼散”的中成药放在孩子的口腔。凉凉的冰硼散吃下去,孩子觉得口腔不痛了,能喝冷稀饭。就这样,孩子被救活了。小山村一下子炸开了锅——“来了个大学生医生把快死的人救活啦”!对于杜建而言,除了因当地村民的信任而欣慰之外,更因中医学而骄傲。他由衷地感叹道:“中医药真行!”由此更进一步坚定了他学好中医、用好中医、用中医药为百姓服务的执着信念。此后,杜建矢志不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用中医药的思维、方法、手段治疗疾病,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取得了丰硕成果。

1972~1980年,杜建在福建省邵武县医院从事内科、小儿科、传染病科和急诊科等一线临床诊治工作。在基层工作中,他遇到了许多以发热为主的病人。经过仔细观察,杜建发现这类病人都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属于温病的“外感热病”范畴,于是便潜心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辨证施治,取得很好的疗效。

20世纪70年代初,福建省“乙脑”肆虐,患儿多见高烧、抽搐、昏迷,除一般支持疗法和降颅压外,杜建秉承明清温病学家经验,大胆采用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的药液进行鼻饲治疗,使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活人无数,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在冬春季节,小儿支气管肺炎极为常见,杜建在经方“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结合病因病机调整方剂为大金连麻杏石甘汤(大青叶、银花、连翘、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取得明显效果。小儿科“秋泻”甚为多见,杜建采用野麻草、马齿苋合四君子汤内服,药到病除。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杜建应用白毛藤、田基黄合茵陈蒿汤,一般都能1周左右退黄,半个月左右肝功恢复正常。良好的疗效,让杜建对温热病有了更为直观、现实的理解,对温病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博采众长,拓展温病

1980年,杜建在调回福建中医学院后,便开始承担中医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并到福建省立医院从事临床诊治及带教工作。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杜建对《伤寒论》《温疫论》《温热论》《医原》和《温病条辨》等经典医籍有了更为透彻和深层次的理解。1984年,杜建等编写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浅释》一书。该书对《外感温热篇》原文逐条进行校勘,对条文的含义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还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注说,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展开评析,明晰医理,对后学者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博采众长,杜建将以温病理论拓展应用,将温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热、毒、瘀、虚、痰”的基本思路应用于老年病,并结合老年人生理病理变化,对温病发展过程的病因病理特点内涵加以引申拓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年病学观点。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首创性地提出“血管性痴呆患者多虚多瘀,以肾虚血瘀为常见证型”的理论,制定“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的治疗法则,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创制的中药复方“康欣胶囊”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B20020032),经临床应用,康欣胶囊能减轻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延缓病程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的护理负担,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康欣胶囊相关研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杜建教授应用现代医学研究的方法,开展温病学理论的实验研究;从微观生理病理变化入手,探讨温病急性热瘀证的病理实质,丰富了温病热瘀证的理论;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辨证、立法、处方、用法中吸取精髓,为临床辨证治疗打开思路。杜建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辨治恶性肿瘤,其辅助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认为,在温病的各个发展阶段,“热象”与“伤阴”往往并存,特别在温病的后期,阴伤的表现尤为突出。温病临床表现的又一特点是易内陷生变,若病邪较盛,正气不支,邪可内陷,发生各种变证、危证。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放化疗期间,每可出现瘀毒内蕴而耗伤阴液,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邪毒的传变,与温病学说的论述颇有相似之处。肿瘤发病病机为内虚而邪毒留著,其发展经历了邪正相争、肿瘤毒盛而蔓延。在肿瘤进展期邪盛毒深之际,又经放化疗而致火毒炽盛,内热伤阴尤其突出,治则不离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温病病程中易伤津耗液,温病瘥后虽然邪热已除,但机体多未恢复正常,需要进一步调理。肿瘤手术、放化疗后,邪虽祛除或者暂时削弱,但是正气亏耗,阴液大伤,如不注意“瘥后”恢复期的调护,会“复发再燃”,使病情反复或变生他病。依据肿瘤治疗的不同时期,杜建创立三方:①解毒消癥饮:手术前患者毒邪久留体内,居于经络脏腑。清热解毒之药,可抑制体内毒邪的滋生及蔓延。②扶正抑瘤方:手术后及放化疗过程中,治以补气养阴,增强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③扶正清解方:作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结束后的长期辅助用药,攻补兼施,在临床上延缓肿瘤患者病程发展,提高生存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相关组方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1010130786.0),并制成院内制剂在临床应用。同时又获得201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高效管理,运筹帷幄

杜建教授除了在中医药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外,在管理和发展福建中医药大学方面亦立下汗马功劳。1983年,他被任命为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1987年被任命为院长,历经21年的院长生涯。当被问及作为高校管理者的感想时,几乎经历了中国高考恢复后大学发展各个阶段,以及福建中医学院三个转变阶段的他感叹道:“中医院校的院长不好当。”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医院校发展逐渐顺利,很多地方抢着要应届毕业生,并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中坚力量。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大师,方能培养一流的人才”。2005年,由杜建教授一手创建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更是顺应当时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为中西医结合快速发展打下基础。该研究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研究员任院长,主要围绕重大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平台,设有基础研究基地、临床研究基地和信息研究基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建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是广泛、多方面的,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他给人们留下的不只是医术的辉煌与成就,更多的是认真求索、传承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