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针心法》琐言
昔黄帝岐伯时,针砭与方药并重。后世不知针砭,专事方药。即名医如张仲景尚不知针,何况其他!此太乙神针,又与针砭之针不同,盖无名老人发前人之所未发云。
近有一种雷火针,误人不浅。专用杂霸之药,但有攻克,更无滋补,且烧灼皮肉,溃烂不堪。神针之药,珍贵异常,妙用难测。有病者用之,其病即除;无病者用之,大补元气,绝无痛楚溃烂之事。
汤药丸散,原为医病而设。无如业医者,不明脉诀,不精医理,患病之家又不能深悉时医之工拙,一遇有病,辄以死生委之庸医,杀人甚于刀斧,可叹也!盖用药一误,无可挽回。无名老人特创此神针之妙用,以救人性命于刀斧之下,诚有益而无损,百发而百中者也。
凡用针,先审是何病证,用何穴道。以黑墨涂记其穴,以红布七层放于穴上,将针头向烛火上点烧,按于红布穴道之上,俟药气温温透入,腠理渐开,直抵病奥,其一种氤氲畅美之致,难以言传。若觉太热,将针提起,冷定再针。以七纪数,少则一七、二七,多则六七、七七也。
凡用针,点烧务透,揣穴宜真,补泻浮沉,按须得法。针火觉冷,便再烧之。针用已毕,熄针封固,善而藏之,以待后用。每针一枚,可治数病,毋轻弃掷也。
凡用针,宜天气晴和,人情喜悦,窗明几净,日吉时良,密室焚香。如法用之,登时奏效。倘遇风雨晦暝,及人神所在,切须忌之。若果证属危急,亦不必拘。针用已毕,缄闭言语,暂缓饮食,偃息片时,使药气周流畅达于脏腑脉络之间,然后略饮醇酒数杯,借酒力以助药气,微醺即止,遍体酥融。
凡用针之后,务宜葆合元气,禁绝房劳,调摄起居,撙节饮食,勿因病体初痊,便尔恣情纵欲,病加于小愈,慎之!慎之!
无名老人于紫霞洞天手授神针秘密时,谨传治病要穴四十有九,嘱云:后七年当于崆峒山再授。丙申春,适贻丰奉委押饷赴军前,道经崆峒山下,陡忆前言,登山遍访。履巉岩,扪虎豹,渡绝涧,攀藤萝,觅之杳无所得。翊日再往,忽远望翠微深处,有虬松一树,偃盖数亩,白鹤一双,翔舞其间。急趋近前观鹤,瞥见一道者跌坐于盘石之上,谛而视之,则固宛然七年前于紫霞洞天所遇之无名老人也。惊喜之极,拜伏于地,已而握手道故,疑在梦中。老人随命童子出铜人穴道图十四幅相授,曰:“用践前言耳。”其图像长可六尺许,五官百骸,筋节脉络,周身穴道,纤毫毕具。盖因一图不能尽载,故分之为十四图,合之止一人之身。诚生平目所未睹者。往贻丰在都门,于太医院内,曾见铜人真形四图:一正面、一背面、一左、一右,以为观止矣。又乌知天壤间更有如斯之大观乎!遂令画史缩成小幅,藏之行笈中,俾得朝夕检阅云。
《心法》上卷所载论证治法,皆本于无名老人之心传口授者而推广之,又于《灵枢》《素问》《内经》及《针灸大成》诸书内,参互考订,删繁就简,撷其菁英,附以鄙见,以成全书。务期得睹此书者,同登寿域,各保天年,不致为庸医所误,则固无名老人所日夜瞠目以望者也。至下卷针案,乃门人辈之饶舌,横灾梨枣[1],见嗤大方,甚自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