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问题导向
目前,各地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已经意识到通过信息化手段,依据预先设定的统一的规则采集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临床数据对于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升信息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近年来有许多医疗机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些成果。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升了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效率,推动了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模式向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技术支撑的“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工作模式转变,使得建立既能够及时掌握散发医院感染病例分布情况以及医院感染暴发苗头,又能够围绕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新常态”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主体和不同医疗机构在职能定位、资源配置、业务开展、服务能力、信息化建设水平,乃至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所关注的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关键点,以及基于此筛选出来的数据元素、质控指标、监测方法、计算规则也不尽相同,造成不同医疗机构生成的同一或同类质控指标之间难以开展对比、分析,至于实施以统一、规范的监测数据、指标定义与操作规程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更是无从谈起。显而易见,这一现状如果不能加以改变,国家《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实施科学、有效监控,及时反馈监测信息,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监控水平”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因此,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实用的质控指标体系,以及旨在促进和保障该体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的运行规则与操作指南,统一各数据元素、质控指标的定义、意义、获取来源、统计口径,明确计算公式和细则,成为推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进一步向科学化、信息化迈进的当务之急。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的要求,NIHA汇聚各方力量,经反复研究、讨论,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开发出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并配套编制了《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及质量控制指标集实施指南(2016版)》,可以让不同用户在消除理解与操作歧义的基础上,遵循统一、规范、同质化程度高、规则设定系统误差小的工作机制,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实践,使监测获得的数据较好地满足在不同来源、不同时段之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遴选和开展目标评价的要求,为实施区域内或区域间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同质化的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