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针刀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针刀的发明

1976年春天,涟水县的一个老木匠找到了当时已调至沭城镇医院的朱汉章医生。老人的手在干活时,不慎被斧头砸伤,到省城大医院检查,指掌骨虽未有骨折,但手部明显红肿。后经治疗,红肿消了,可手变得卷曲、僵硬,再也伸不直、握不拢,也握不了斧头了。老人从县城到省城,跑了许多大医院,片子拍了多张,均未治愈。这对依靠双手劳动来养家糊口的老木匠来说,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后来,听说苏北有个“小神仙”,便慕名前往求治。

见木匠那屈曲、僵硬的手掌,朱汉章医生十分为难。但病人从几百里外跑来,总不能说句“治不了”就将他打发走吧?当天,朱汉章医生推托说太忙,让病人明天再来。晚上,朱汉章翻书查找,彻夜未眠,却一无所获。然而,他并未死心,仍在思索着这不解的难题。在他的脑海里除了众多的疑惑之外,在治疗上却仍是一片空白、束手无策。第二天,病人按时到来。面对病人期盼的目光,朱汉章握住那僵硬的手,又细致地观察伤手的X线片。从照片上看,骨头未伤,而手却不能活动,这引起朱汉章好一番思忖……

1.准第一次针刀闭合松解手术

朱汉章在想,为什么那些大医院的医生都不能把病人轻度肿胀而卷曲着的手治愈呢?是不是这个伤病的治疗非常棘手,疗效很差或者说无法治疗呢?既然手的骨骼并未受伤,那么,病人的手指却不能活动肯定不是骨骼的问题,而是软组织的损伤所致。如此,是手掌中的什么组织牵拉着手指不能伸直呢?进一步想,是否是牵动手指伸屈的软组织——肌腱等组织在外伤后发生粘连引起的呢……

在有了新的思考之后,他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为何不用类似针刺的方法,选一个较粗而又较硬(有一定刚度)的针或刀,刺入僵硬的组织中,将粘连、僵硬的组织剥离开来呢?如果确是这样的问题,若是应用某种器械把它们剥离开,岂不就治愈了这种疾病了吗!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做一次尝试。朱汉章就选用了9(Φ=0.9mm)注射针头刺进病人手掌,手下有明显的硬(钝)厚阻力感。

“哎呀,又酸又胀!”病人呼叫着。朱汉章则继续用9针头向上下左右剥离粘连的组织后出针。之后,又猛地将病人手掌拉开、又合上,病人连声叫痛。老木匠的手终于能够动了。三天后,疼痛肿胀全消,他竟然又操起了斧头。

从此,他的手又活动自如了。这便是在针刀手术器械诞生之前,朱汉章第一次做的准针刀闭合松解、减压手术。

2.针刀的诞生

这偶然的一件事,使朱汉章得到全新的启示:闭合型(只有一个如针眼一样大小的切口,无需缝合,也不留有瘢痕,在手术中此切口可以忽略不计)的剥离手术可以代替某些西医开放型的手术,特别是可以代替那些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开放性手术治疗。于是,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如何才能制造出几乎没有切口,又能做这样手术的微型手术刀呢?他翻阅中西医针具资料,废寝忘食,不知画了多少草稿,最后总算设计了一张自己满意的图纸。

他将针灸针的体(杆)加粗,使其有了一定的硬度和刚韧性,以此作为刀的载体;前端制成刀刃,把当代外科手术刀的一部分植入这一医疗器具之中,使这个手术器械可以容易地进入软组织中,以此来切开、剥离粘连、瘢痕的组织。

为了操作方便,在刀体的另一端安上一个扁平的葫芦形手柄,以便于手指捏持和掌握刀刃运行的方向。这样,在这一新的医疗器械中既具有了中国医学的特色,又被植入了现代医学的内涵。而葫芦形的手柄则使这一手术器械更多的蕴含了中国元素。朱汉章把这个融中医针灸针与西医手术刀为一体的新型手术器械称之为“小针刀”。从这一刻起,小针刀诞生了!

3.新的启示

今天,我们来回顾这个针刀发明的故事,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思考并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1)朱汉章先生在临床工作中面临了怎样的挑战?

(2)朱汉章先生朦胧地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病理改变?

(3)朱汉章先生是怎样解决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

如果真正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实质,我们也就不难解答朱汉章先生是为什么会发明小针刀了。

首先,朱汉章先生所面临的是临床工作中前所未有的难题。这也是许多城市大医院也没有很好解决的大难题。正因为粘连病变所致的手功能障碍,即使是做外科手术也不易解决,所以走了多家医院未给予手术治疗,同时也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外科医生非常清楚,外科手术对于解决组织粘连病变的效果是太不理想了。如果只是没有治愈还算说得过去;若是做了手术等治疗,不但没能治好,甚至还会加重病情,那就不如让病人自己慢慢养着好了。

这是70年代前一般医生的普遍想法。况且,手掌部的粘连病变更为棘手。如果追溯外科手术的早期,由于手掌部的组织结构复杂,在外伤后,肌腱的断裂是不能做一期修补缝合的。其原因是,手掌部的屈指肌腱有深、浅之分,如果同时缝合两条肌腱将产生粘连,反倒不如做二期修复。这是当时技术水平所限。

而对当时的朱汉章先生来说,他所能想到的是:这个病变可能是软组织粘连在一起了,否则,手部骨骼未伤,手指怎么会不能活动呢!然而,找到手头所有的书籍都没有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而这一难题又是自己已经承诺要给予治疗的疾病,难道能说话不算数吗!这样,这位老木匠受伤的手,就成了朱汉章先生当医生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此时,朱汉章先生已经朦胧地意识到“粘连”一词。按照他当时的想法,病人的手骨没有断,那手的筋也不会断,为什么手部肿胀已大部消退,而手指却不能活动呢?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是软组织间粘连在一起才造成手指伸屈的障碍。这就是后来他对软组织损伤提出的三大病理因素中的第一个病理改变——粘连。

当时,朱汉章先生想的就是只要把粘连的组织剥离开,那时手就应该能活动了。他首先想到的是针灸针这一古老而又长青的医疗器械!然而,毫针太细太软,又没有刀刃,无法完成切开、剥离粘连组织的任务;他还可能想到应用手术刀做手术来治疗这一疾病,但手术刀已经被城里医院的医生们早已否定了,走了那么多家医院谁也没有给他做手术治疗,他当然也不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此时,他要寻找一个新的手术器械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应用一种既较细小,又有一定硬度(即刚度)的器械——9注射针头(直径0.9mm,与小针刀直径1mm相似)刺入软组织中,将手掌中的硬韧的组织(即粘连的组织)剥离开,再用一定的外力帮助其活动。此时,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终于有了转机,伤手从此可以活动了!

从这一故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针刀是为解决那些软组织粘连等病变而发明的;是因为针灸术与开放型手术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进而可以断定,朱汉章绝对不是发明了一个带刃的针灸针。事实证明,他发明的是一个带有刀刃的小针刀。所以说:针刀是为中国微创外科手术而生,同时,针刀也是为世界微创外科而生;它不仅为世界的微创外科增添了新的微创手术器械,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微创外科创造新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