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六经方证的几何图解
中医辨证的方法有多种,《伤寒论》的辨证属于六经辨证,然而六经病的辨证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重在辨表、里、寒、热、虚、实六要,各有其代表方证。六要之中又可层层作辨证,如表里之证再辨寒热虚实,寒热之证可辨虚实,虚实之证又可分寒热。《伤寒论》如此复杂的六要关系,以几何图形来表达,便于直观,容易明白六经各方证的表现特征以及各方证之间的关系,从而执简驭繁,全面掌握。同时,所表达的几何图形展现出《伤寒论》具有完美的数学结构与简洁之美。
1.太阳病表证分为寒、热、虚、实四证之图解
《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容最为丰富,所占的方证也最多,在全书几占大半,所以理解好太阳病的内容对掌握《伤寒论》全书非常重要。太阳病表证主要分寒、热、虚、实四证,即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等。今以几何坐标系来图解太阳病四证的关系,虚实以横轴来表示,寒热以纵轴来表示。将太阳病的寒、热、虚、实四证及其治疗代表方标记于坐标系中,如图1。

太阳病的总纲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分虚实两证。太阳病表实证即麻黄汤证,其表现头痛,恶寒,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太阳病表虚证即桂枝汤证,其表现头痛,恶风,或发热,汗出,脉浮缓。两者虚实辨别主要在无汗与汗出,脉浮紧与浮缓;临床再结合其他一些症候表现,如病程、体质等,可更精准地辨别出两者的一虚一实。
从太阳病总纲上看,表实麻黄汤证与表虚桂枝汤证都是偏于寒,治法均属辛温解表,因为本书讨论起点是“伤寒”。但从太阳病整体层面来辨寒证、热证,则分别是:太阳病表寒证,即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其证候即麻黄汤证见脉沉者,临床表现主要在于恶寒、肢凉等症状;太阳病表热证,即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原书指证“汗出而喘”,其实本方证从相关条文分析,并不拘于汗出而喘,主要在身热,肺卫郁而烦躁渴饮。后世学者认为:《伤寒论》论及温病风温,但仲景并未出方,疑即此方。
在太阳病的虚实横轴上,还可以表示出一些相关的方证,如图2。

坐标系原点①,处于无“寒热虚实”之表现,应表示为“未病”,但从太阳病的横轴表现来看,似乎可示为桂枝麻黄各半汤证;那么原点①表示有两种意义,在数学上看是不合理的,这疑题有待在下面曲线立体图中做出正确解释。在横轴上②是表示新加汤,即桂枝汤加人参,其虚象较桂枝汤进一层。③是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从适应证分析较麻黄桂枝各半汤偏向表实证,故该方证居于原点之左。④是桂枝加葛根汤,为桂枝汤证兼项背强,略偏向表实证,故列桂枝汤证之左。有些方证于《伤寒论》条文看不大明确,而从组方结构推导,标记于图上,即可明白其方剂的适应证。
2.太阳病表证之寒热虚实四证再辨证的图解
《伤寒论》的太阳病临床表现最为复杂,其寒热虚实四证再做深一层辨证:如太阳病表实证与表虚证,进一步辨证,有属热、属寒的不同;其表寒证与表热证的再辨证各有偏虚、偏实之异。各种证候相应的治疗主方,可在坐标系的各象限上表达出来,并以明白之间的关系。如图3。

(1)太阳病表证坐标系第1象限中所示:
表虚证与表热证之间的表虚热证,即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本方即桂枝汤合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原书指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为表热证;又见“脉微弱者,此无阳,”是为表阳虚,即表虚证,故以治表热证的麻杏石甘汤与治表虚证的桂枝汤,两方合用,极为恰当。刘渡舟认为本方是辛凉解表之小汗法,补诸解表方之不逮。
(2)坐标系的第4象限所示:
表虚证与表寒证之间的表虚寒证,即桂枝加附子汤证。此方是桂枝汤加入附子,其临床表现:汗后“遂漏不止”,是为阳气受损,虽然见“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之伤津之候,但以救阳为重,也说明《伤寒论》治疗疾病尊崇“易学”的“阳主阴从”的理念,以扶阳气为主导。《伤寒论》中还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二方适应证与本方相近而偏表寒,可标记在本方之左。
(3)坐标系的第2象限所示:
表实证与表热证之间的表实热证,即大青龙汤证。《伤寒论》言本方证表现,有麻黄汤证的“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又有“烦躁”身热。大青龙汤即由麻黄汤合麻杏石甘汤组成,且用量偏重,用于实证,对虚证者不宜。
(4)坐标系的第3象限所示:
表实证与表寒证之间的表实寒证,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病机和证候相似,但恶寒等表现症状较轻。《伤寒论》言本方证表现,若少阴病里寒证,但“无里证”,可见病在表,用本方“微发汗”治之。
3.《伤寒论》里证的几何坐标系解读
《伤寒论》太阳病表证的发展是向半表半里及里证转化,转化为里证分虚实两途,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表邪入里首犯中焦脾胃,胃属阳明,脾属太阴。胃阳旺盛则太阳病从实转化则成为阳明病,即里实热证,脾阳不足则太阳病从虚转化则成为太阴病,即里虚寒证。里实热证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里实证与里热证,即阳明病的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前者是白虎汤证,后者是承气汤证。里虚寒证从表现特征看有偏重里虚与里寒之不同,偏于里虚脾弱者为太阴病理中汤证;重在里寒阳衰者则为少阴病四逆汤证。这就是《伤寒论》里证典型的寒、热、虚、实四证。
下面将《伤寒论》里证的寒、热、虚、实四证以几何坐标系来表达,以横轴来表示虚实变化,纵轴表示寒热变化,两轴的交叉点为原点0表示未病,如图4。

《伤寒论》的里证包括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阳明病是里实热证;而里虚寒证是太阴病,论中言太阴病:“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指治疗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太阴病较少阴病之里虚寒证为偏重于虚,故一般治疗以理中汤为主。少阴病虽有寒化证与热化证之异,但其性质总体是属于全身性虚寒证,较太阴病为严重,并出现阳虚阴盛,阴盛格阳,阳虚欲脱,阳虚水泛等重证,治疗以四逆汤系列回阳救逆为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厥阴病属于寒热虚实错杂证,其与寒热虚实各证均有密切相关性,可在三维几何图形中标出,见图7、图8所示。
里证的虚、实、寒、热四证的治疗各有代表方:里实证用承气汤,里虚证用理中汤,里热证用白虎汤,里寒证用四逆汤。这四个代表方中各有其代表性药物:如承气汤为大黄,理中汤为人参,白虎汤为石膏,四逆汤为附子。这四味代表药,号称中药的“四大金刚”,是治疗寒热虚实四个典型证候具有强有力作用的药物。近代名医张山雷言:“病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人参、附子。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以外则不能”。此四味药物确实在临床上治疗大病起着领军作用。四个代表方系列也概括了中医的温清攻补四大主要治法,在治疗急危重症中起着支柱作用。所以后世评价《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开创了急诊医学之先河。
4.《伤寒论》里证的寒热虚实四证再辨证之图解
对《伤寒论》里证的寒、热、虚、实四证,作进一步辨证,可在其几何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分别表示出各类相关的方证及其临床表现特征,如图5。

(1)在图5坐标系的第1象限表示里虚热证,表现白虎汤证伴有渴欲饮水,体倦乏力之虚候,治方为白虎加人参汤,适用于热盛于里,气津两伤者。
(2)第2象限表示里实热证,即里实证合里热证,故治用承气汤与白虎汤合方,即《通俗伤寒论》的白虎承气汤,治疗胃火炽盛,大热烦渴,昏不识人,谵狂便秘之重症。
(3)第3象限表示里寒实证,是里实证兼里寒证,治用承气汤合四逆汤,取其中的代表药物进行组方,即《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实内结之证。
(4)第4象限表示里虚寒证,为里寒证加里虚证,故治以四逆汤与理中汤合方,常用治方为四逆加人参汤,治少阴病伴气血虚亏,表现“恶寒脉微”者,临床常用于心衰、呼衰、休克等亡阳者回阳急救;景岳将此方更名四味回阳饮,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5.关于少阳病的几何坐标图解
张仲景采用的经方大都继承了汉代以前的方剂精华,许多学者比较了仲景《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认为仲景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增加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创制了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证与表证、里证关系密切,从其表现证候及其与表里证的关系分析,小柴胡汤证应处于表实证、表寒证与里热证、里虚证之间,如图6。

少阳病是由表实证或表寒证不解,由外邪化热趁体虚而向里入侵,遇正气抗争,相持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将少阳病标记在表实证、表寒证、里热证及里虚证之间。当然少阳病变化过程还涉及表虚证与里寒证,因为从病机本质来看表虚与里虚、表寒与里寒密切相关,故在图中略去。少阳病是由太阳病向里证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半表半里证,少阳属于枢纽,《伤寒论》第148条对之病机与治则剖释得很清楚。病入少阳,陷于表里寒热虚实错杂之中,或向愈或恶化,变化很大,因而对之正确治疗非常重要。小柴胡汤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涉及面广,本方运用只要抓住半表半里为枢纽的特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小柴胡汤旨在调节表里寒热虚实之错杂证。小柴胡汤及其衍化方之所在临床上运用广泛,主要在于病证出现表里不和、寒热交作、邪正分争、升降失司时,或者疑似于其间者,均可用此和法解之,唐宗海称:“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这是张仲景杰出贡献之一,开创了“和法”之治疗大法。
6.表证与里证的传变及其相关系
《伤寒论》的表证到里证的寒、热、虚、实各证的传变并非必定经半表半里,有许多是形成表里同病或者直接陷入,兹将它们之间常见的对应变化关系分述如下:
(1)表实证至里实证之间的传变:
表实-麻黄汤证—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证—里实-承气汤证
(2)表虚证至里虚证的传变:
表虚-桂枝汤证—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里虚-理中汤证
(3)表寒证至里寒证的传变:
表寒-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郁里寒-白通汤证—里寒-四逆汤证
(4)表热证至里热证的传变(由上焦肺卫传至胸膈,再至中焦胃家)
表热在肺-麻杏石甘汤证—热在胸膈-栀子豉汤证—里热在胃-白虎汤证
上述表里之间的方证关系:
(1)防风通圣散证为表实证兼里实证,是时方对经方不足的一个补充。
(2)桂枝汤能统治太阳表虚与太阴里虚,对表里俱虚证,治用桂枝人参汤,即《伤寒论》163条谓太阳病兼太阴病之“表里不解者”。前述的新加汤亦治表里俱虚证,然偏重于表,而桂枝人参汤偏重于里。
(3)白通汤证为少阴病,属四逆汤类,然而方中用解表药葱白以通行阳气,《医宗金鉴》谓:“君以葱白大通其阳而上升”,可见本方证存在阳气郁陷。
(4)邪热郁阻于肺(卫表)胃(阳明里证)之间的胸膈,故宜栀子豉汤;如见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聚,则可用凉膈散清上泄下。
7.表证至里证的曲线变化图例
中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学是非线性科学,是个复杂的曲线变化,所以《伤寒论》表里证表达的各几何坐标系,实际上是呈曲线变化的。为了更确切的表示《伤寒论》对疾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兹将里证的坐标系拉成曲线图,如图7。

建立曲线三维图形来表达《伤寒论》的方证,则更显得明确,接近本质,如对比较复杂的方证,可以在三维图形中表示出来,比较直观明了。比如证候错杂复杂的厥阴病中许多方证:如乌梅丸证可标记在里寒证、里热证与里虚证之间,如图7;麻黄升麻汤从方证特点看,可标记在表寒证、里热证、里寒证及里虚证之间,位置偏向于表寒证、里热证,可在图8中定位(未标)。
上述的《伤寒论》的表证与里证的寒、热、虚、实各证的变化,均是呈曲线的。下面将《伤寒论》的表证、里证以及半表半里证之间的变化关系,衔接成一个总图,则形成一个曲线变化的立体图形,如图8。

运用立体曲线几何图形表记《伤寒论》的方证有许多优点,对病机较复杂的方证,如厥阴病中的寒热虚实错杂方证,能够在图中标记出来。再回过头看第1节所述,原点①只能标记“未病”,而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标记在图8中B点,较为合理。从平面坐标图上看,原点①与B点似乎重叠,在曲线立体图形上就显示出两者的区别。
临床所见伤寒六经病证传变,比较复杂,并非如此直观,常出现交叉的转化,呈网状的曲线变化。如表实证可传变为里寒证,也可以化热传变为里热证;表热证也不一定是发展变化致里热证,如果机体抵抗力下降,阳气虚衰,可能变化成里寒证。就像许多感染性疾病,初起发热恶寒兼烦躁,表现太阳表实热证,如果处理不当,误伤阳气,可能转变成里虚寒证,甚则阳气虚脱,出现中毒性休克之危候。
图8的《伤寒论》六经病证变化图形表达,起始为“未病”的标记。中医认为疾病就是阴阳失去平衡,造成偏盛偏衰,出现寒热虚实现象。中医治疗就在于纠偏,通过“祛寒、清热、补虚、泻实”等手段,达到“阴平阳秘”,使机体活动处于不偏不倚之阴阳平衡,回归“未病”原点0,就是病证的痊愈。原点就是未病,因为原点,是表示机体处于无偏盛、偏衰、偏寒、偏热的状态。
8.《伤寒论》六经病证的几何体流形图的设出
在图8中原点①与原点O,在临床意义上是同一的,均表示为“未病”,那么两点应该是重叠的,不能表示成图形的两端。再之,疾病恶化出现“阴阳离决”趋向死亡,图中如何表达。如何将两个原点重合,做出更合理的标示,需要进一步讨论几何图形的演变与设计。这个问题得到了博士后张晔(瑞典厄勒布鲁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数学系研究员)的指点与帮助,并设出流体图形做出解释,解决了这个矛盾,于是有了下文。
图8简洁地呈现出《伤寒论》的表、里、寒、热、虚、实六要病证的主要变化关系。为了进一步详细地讨论,我们在流形上分析六经病证的变化关系。相对于一般的几何体,流形更为贴近实际。粗略来讲,流形是一块块欧式空间黏合的结果。所以,一般而言,它只有局部坐标系,而没有整体坐标系。然而,它却能够更精确的描述出《伤寒论》的六经病证。首先,我们给出下面的几何体—图9。

我们只考虑上述几何体的表面。此曲面M是一个流形,它被称为六经病证图。注意到M由三部分组成。区域Ⅰ表示表证区,区域Ⅱ表示里证区,而区域Ⅲ表示表证传变至里证过程出现的各证,如表里兼证及半表半里证等区。需要强调的是,图9以及后面的图,都表示拓扑关系图。也就是说,所有曲线是没有刻度与方向的。它们只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联通性)。今将图形作进一步分析。图9中,其中O表示原点,即健康(未病)状态。OA1表示表寒证;
表示表实证;
表示表热证;
表示表虚证。简明起见,用
表示表k证,其中k=寒、热、实、虚。对应地,
表示里k证,
表示半表半里k证及表里兼证(其BK分别表示:如B1为白通汤证,B2为防风通圣散证,B3为栀子豉汤证,B4为桂枝人参汤证)。
9.六经病证的流形图的细化与变形
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根据病的严重程度(也称之为阴阳平衡度),我们对图9进一步细化与变形成为图10。

上图10是将图9中的区域Ⅰ(即几何体O A1A2A3A4)分成两块:Ⅰ1和Ⅰ2。Ⅰ2被称为表平衡区。一旦当前的人体状态处于这个区域,即使不用外物刺激(比方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他也能自动恢复到原点O,即自行康复。反之,Ⅰ1被称为表非平衡区。如果当前的人体状态处于这个区域,不借助外物,他将不能自行康复。
同理,我们将图9中的区域Ⅱ分成三块:Ⅱ1,Ⅱ2和Ⅱ3。Ⅱ1和Ⅱ2分别称为里非平衡区和里平衡区。而Ⅱ3被称为绝症区,一旦当前的人体状态处于这个区域,陷入厥逆不复而阴阳离决,除非奇迹,他将最终死亡,即他的身体状态将发展到生命终点D。当然,通过外物帮助,此死亡过程可以减缓,但是不可逆转。
10.六经病证的流形的应用例解
最后,我们讨论流形(曲面)M的应用。为此,我们引入点P。它被称为当前患者状态点,见图10。P位于上面几何体的表面,即PIM。比方说,PIE2E3A2A3,则说明P有两个局部坐标UP2和UP3,其中UP2表示表实证,UP3表示表热证。并且,不通过外物治疗,P不会自行回归到O点。定义映射f:M→N,其中集合N表示药方。映射f的实际意义是治疗方案。它并不一定是一个1-1的映射。事实上,对于上述的P点。我们有f(P)={表实证,表热证}。再定义映射g:N→R,其中R表示最终药方。映射g是一个单射。但是映射的具体结构因医生的经验而定。最后定义一个复合映射h=f·g。则对于我们所选的P,通过某个具体的医生治疗,我们有h(P)=f(g(P))=f(g{麻黄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大青龙汤证。同理,我们引入点Q。Q位于上面几何体的Ⅱ1里面,可以导出相应的方(剂)证,即h(Q)=f(g(Q))=f(g(F1C1,F4C4,F3C3))=f(g(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乌梅丸证。
《伤寒论》论热病的变化是复杂的,表证可能直接变成里证,即由Ⅰ1表非平衡区直至Ⅱ1里非平衡区,如图10中X线所表示,并不一定出现区域Ⅲ的表里兼证及半表半里证。热病的发生亦非皆由表及里,也有直接发病于半表半里,或者直接发病于里,所谓“直中三阴”是也。本文并非讨论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而是向大家展示《伤寒论》中方证的数学结构。
11.结语
自然科学的学科之间是相互贯通的,中医的《伤寒论》理论能够通过数学来表达,说明它有严密的科学性。《伤寒论》六经病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各类方证之间关系可以使用几何图形来解读,其方证关系的图形表示呈现对称性,是为中医理论基于阴阳学说之显示,同时也表达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与简洁之美。中医要科学地发展,需要与现代科学沟通。中医的“伤寒”理论能够得到数学界名士的接受与理解,使我们看到了中医学理论走向世界的前景。
《伤寒论》六经的病证表现比较复杂,从表里寒热虚实六要入手进行疏理,将表里证的寒热虚实各代表方证以几何图解进行表示,便于执简驭繁,全面掌握《伤寒论》六经方证。《伤寒论》条文大都出自临证实录,所以有些方证单从条文内容,难以把握好其适应证,特别是组织复杂的方证,如在几何图形的定位上看,就容易领会。中医学是非线性科学,表里之间的寒、热、虚、实变化的线性表示,并非直线,而是曲线,即表证向里证弯曲相接。表里证之间的各证亦非单线相关联,两者之间是呈网状联系。将伤寒六经病的方证及其之间关系,以几何坐标系到流体的变化关系来表达,有优点也有缺陷。如图形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疑题,就是寒热夹杂证与虚实夹杂证的标记,会出现重叠现象,那么这两者的内涵意义是否存在共通呢?从临床表现看,并不是相同,那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这需要进一步探讨寒热之证与虚实之证的关系问题。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就是寒热之证与虚实之证如何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专题来探讨,寒热现象能否涵盖虚实现象?需要深入到本质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因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法则,阴阳落实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理及治疗法则上,就是寒热,而虚实不过是从中衍化出来的另一面表现。况且在外感热病的辨证中,是以辨寒热为主导。
《伤寒论》六经病从表里、寒热、虚实六要去解读各方证之间的关联,以几何图形来表示,是呈三维曲线变化,加上病证的因时变化,可能显示为四维动态图像。可见表达《伤寒论》六经病的相关性及各方证之间联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点多线的弯曲图形,呈曲线立体变化。要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图解,是非常复杂的。本文限于各方面的水平,只是作一次探索性表述,作示意图式来解读,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更期待同道们的批评指正,希望给《伤寒论》方证做出更完美的图解。
《伤寒论》方被推崇为方剂之祖,许多效方运用至今而不衰,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伤寒论》并非完美无缺的,张元素尝谓“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仲景以降两千多年的临床,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方剂内容,后世许多研究伤寒学者,对伤寒方证做了补充,充入了有效的时方,使整个伤寒方证系统显得更加完整。临床实践也表明,经方与时方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能使中医治疗学更臻完美。
(本文曾分3期发表:1.《伤寒论》太阳病方证的几何图解.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0):718-719。2.《伤寒论》里证及表里相关方证的几何图解.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0):703-705。3.《伤寒论》六经方证几何图解之续解.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1):797-798。今合并作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