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阴阳合历之三:定正月的北斗历
太阳月亮之后,中华先贤还发现北斗的重要性,所以在太阳历、太阴历之后制定出了北斗历。
一、北斗历的记载
(一)《易经》的记载
“日中见斗”一语,先后在《易经》经传中出现了3次。
《易经》六十四卦,第五十五卦为丰卦。丰卦六二、九四两爻的爻辞中两次出现了“日中见斗”,《易经·象传》诠释丰卦又一次出现了“日中见斗”。斗,北斗也。三次出现“日中见斗”,说明此时的中华先贤已经认识斗——北斗。
这里的“日中”一词,历史与现实出现了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中午,二是解释为春分。
“日中”一词,当然可以解释为中午。《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这里的“日中”,指的就是中午。
“日中”一词,还有一种意思——春分。《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这里的“日中”,指的是春分。仲春,春三月的第二个月。仲春,春分的代名词。春分之日见到了北斗星,此时的北斗星,斗柄应该指向空间的正东方。
《易经》谈“日中见斗”,可以理解为春分之日看到了北斗星。
一定要记住“日中”一词的双重意义——既可以论中午,也可以论春分。
(二)《诗经》的记载
《诗经》两次出现了北斗星。《诗经·小雅·大东》: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译文]南天有那簸箕星,不可用之扬米糠。北天有那北斗星,不能用它舀酒浆。
南天有那簸箕星,缩着舌头口大张。北天有那北斗星,西举斗柄向东方。
《诗经》之中含有丰富的天文常识。不懂天文,不可能读懂《诗经》。
(三)《鹖冠子》的记载
斗柄是循环的!
斗柄循环有东西南北四指之变,节令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变。
日影长度变化可以定四时,斗柄循环的指向同样可以定四时。
《鹖冠子》记载了斗柄循环与四时循环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北斗星定四时,如此清晰的记载,先秦诸子中唯此一家。
“物极则反”之哲理,是斗柄循环的自然而然。斗柄循环的归纳,则是《鹖冠子》的贡献。
(四)《淮南子》记载的北斗历
完整的北斗历,是在《淮南子·天文训》出现的。
以斗柄指向论二十四节气,这是北斗历的第一特征。以二十四节气对应十二律,这是北斗历的第二特征。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表达的是空间大圆的空间方位。
详细内容如下: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
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
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加十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
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
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
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
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臧,蛰虫北向,音比蕤宾。
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
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
《淮南子》告诉后人,斗柄循环的轨迹是天体大圆。天体大圆中的方位,可以用干支来表达。
斗柄循环,起于北终于北。子,北方也。斗柄循环,转折点在正南方。午,南方也。斗柄循环的依次方位是:北方—东北—东方—东南—南方—西南—西方—西北—北方。空间方位可以用十二支表达,其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空间方位还可以用十天干来表达,其顺序是:壬癸,北方;甲乙,东方;丙丁,南方;庚辛,西方。
二十四节气之中,含天籁之音阴阳十二律。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门客集体创作的成果。这里的北斗历,不是源于实际观测,而是源于资料整理。
文中出现的“四维”——“报德之维”“常羊之维”“背阳之维”“蹄通之维”,指的是空间中的四个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淮南子·天文训》有如此解释。
十天干中的戊己,表达的是中央,斗柄循环不可能指向中央,所以斗柄指向中没有出现戊己。十二地支、八天干,再加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维,一共二十四个空间方位。斗柄指向二十四个方位,分出二十四节气。
节气之间的时间间距大于15日,这是《周髀算经》记载的测量数据。所以,《淮南子》中的数据只有参考意义。但是,中华大地上的确有过北斗历。北斗历与太阳历基本吻合。云南天文台李维宝先生,在其大作《云南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研究》一书中,介绍了古羌族的北斗历,也介绍了彝族北斗历。彝族北斗历,以斗柄指向南北定寒暑。
二、《黄帝内经》中的北斗历
北斗的斗柄,一直在做圆周循环运动。
运动中有八个指向——正北正南、正东正西、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指向区分出八种正风、八种邪风。
斗柄指向何方,风从何方来,如此者正风也。例如,斗柄指向正北,风从北方来,如此即正风。
斗柄指向何方,风从相反的方向来,如此者邪风也。例如,斗柄指向正北,风从南方来,如此即邪风。
正风养人养万物,邪风伤人伤万物。
一种邪风一种病,八邪风八种病。
详细的讨论之后进行,此不赘述。
三、北斗历对中华文化的四大贡献
(一)准绳之绳
《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则斗北中绳。”又:“日夏至则斗南中绳。”北斗星斗柄下指,犹如一条垂直的绳子。北斗星斗柄上指,亦如一条垂直的绳子。准绳之绳,是北斗历的贡献。
(二)“十”字坐标
《淮南子·天文训》:“子午、卯酉为二绳。”,子午者,南北也。南北的连线为一条绳。卯酉者,东西也。东西的连线为一条绳。中华大地上的北斗历,为平面几何贡献出了一个“十”字坐标。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画出平面上的十字坐标,是近代的事。几何学在西方,是人的智慧;而东方的几何学则是人的智慧与天文智慧的结合。
(三)“物极则反”之成语
北斗星斗柄循环,是《鹖冠子·环流》篇的核心内容。在《鹖冠子·环流》篇的结尾之处,出现了“物极则反”这一成语。斗柄循环,起于北又终于北。原点与终点,是同一个点。
(四)正月的确定
定正月,是北斗历的贡献。
《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
建,斗柄指向也。《太平御览·历》:“斗纲所建。”又:“晦朔合离,斗建移辰谓之朔。”
中华先贤将天体大圆划为十二等份,分别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此时的十二地支,将空间的十二方位,时间中的十二月融合在一起。
十二月,十一月为子。为什么?因为冬至在十一月。十一月,斗柄指向了正北方。
斗柄圆周循环,斗柄旋转从子位开始,由东而南,又由南而西,再由西而北,斗柄指向空间方位中的哪一支,就称之为“建X”。
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如此,称之为“十二月建”。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立春有时立在春节前,有时立在春节后,有时与春节重合。是这样!为什么这样?
因为立春与春节属于不同的历。
立春属于太阳历,正月则属于北斗历,初一则属于太阴历。寅月,则是斗柄指向寅位决定的。所以,正月的确定属于北斗历。春节,大年初一属于太阴历。初一,是由月亮圆缺决定的。
夏商周三代,定哪一月为正月,有不同的定位。《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夏朝以寅月为正月,殷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今天采用的是夏历。
为何夏历有如此常青的生命力?因为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春夏秋冬四时的秩序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颜回问如何治国?孔夫子回答的第一条就是“行夏之时”,即使用夏朝的历。这一问答记载在《论语·卫灵公》。
道法自然,法在斗柄指向中。
今天过正月,还会想到斗柄指向吗?
今天过春节(大年初一),还会想到月亮圆缺吗?
过节,还会想到人文法于天文的原则吗?
四、北斗历简评
斗柄是动态的,斗柄之动是圆周循环运动。
以斗柄循环为依据,智慧的中华先贤创建了北斗历。
在远古、中古时期,斗柄循环一周,其时间长度重合于太阳回归,例如,斗柄北指恰恰是太阳历的冬至,斗柄南指恰恰是太阳历的夏至,斗柄东指恰恰是太阳历的春分,斗柄西指恰恰是太阳历的秋分。
所以,远古中古时期的北斗历,与太阳历相重合。而在今天,两者之间重合关系已经结束——太阳历的冬至,斗柄并没有指向正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