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寻根溯源研究家史

《三槐氏录》手抄本记载:“先祖尚质公、正廷公和大禄公三代都出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三甲送坪马路口王氏屋基,尚质公和正廷公都葬于马路口,而大禄公葬于大路湾。”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那么涪州长里上三甲在哪里?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根是什么?根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自己的根,自己的精神家园。不知家史,何以认祖?何以续谱?由此,我们开始了八年艰辛的寻根溯祖旅程。

我们通过网络、电话和书信,在各地王氏宗亲会的帮助下,先后联系上王成、王峰、王国柱、王纯礼、王听兰、王定安、王崇溥、王泽模、王孝阳和王世远等王氏宗亲。这样一步步深入,经过几年的努力,2009年年底,我们联系上了贵州余庆县大乌江的王达丰老先生,又通过他联系上了重庆市涪陵区的王开寿先生。这样我们很快联系上了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的王道荡和武隆区凤来乡高寿的王维礼,他们的名字与字派“……尚正大学文明光宗维道德……”很吻合。他们是尚质祖下四房正贤公的后裔,我们贵州瓮安钟鼓楼王氏是尚质祖下六房正廷公的后裔。清代的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三甲就是今天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和武隆区凤来乡、庙垭乡一带。

2010年3月下旬,笔者与五弟维新来到重庆市武隆区凤来乡高寿大屋基,与维礼兄和宗发伯父一家见面。我们见到了送坪北坡宗秦公写的《王氏家史回忆录》,并知悉尚质公的父亲叫王之佐,祖父是王守先,守先公是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始祖。第二天我们从大屋基下到送坪,见到了宗仕八叔、维远、维超、维恒和道权等宗亲。下午宗仕八叔和维远带我们去马路口查看祖墓。我们拜谒了送坪始祖守先公曾氏妣、二世祖妣李氏、三世祖尚质公和李氏妣、四世祖正廷公和妣杨氏等祖墓。在尚质公夫妇坟墓的左侧,有一大圹,即工程宏大的石墓,一看是明科公夫妇的墓室。《三槐氏录》手抄本载明科公是正廷祖的玄孙,大智祖的曾孙,学涔祖孙。墓室左侧有墓志:“公讳明科字炳荣文清公之子矣,原籍川北保宁府巴州崇化乡望金山、高兴寺、银匠坪和石牛山。守先公迁黔省平越府湄潭县小教场南门外,妣氏胡卒葬于斯,复入川东涪邑之马路口而居焉……”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那么川北保宁府巴州崇化乡又在哪里呢?我们开始了再一次的追根溯源(见图3)。

图3 笔者一行回到老家

2010年5月后,笔者就委托在网上认识的巴中市的李天富先生帮忙寻找“巴州崇化乡”。2012年9月李天富先生给笔者寄来了《巴中县志》,笔者在该书80页和81页的明代巴州境域示意图和清代巴州境域示意图中发现了“从化乡”,看来,先祖给我们留下的“崇化乡”应是“从化乡”。再查94页和95页“乡村建置”得知,从化乡(今平昌云台乡):一甲老官庙场(今平昌云台乡),州东180里。二甲澌岸沱场(今平昌澌岸乡),州东90里。三甲板庙场(今平昌板庙乡),州东220里。又三甲、四甲(今青凤乡)俱无场市。笔者在网上搜索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板庙乡和青凤乡等地的地图,发现板庙乡附近有“望京山”,青凤乡附近有“卧牛山”,这可能就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地名“望金山”和“石牛山”了。基本认定,我们重庆涪州送坪王氏的先祖四百年前就在现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板庙乡和青凤乡一带生活。

笔者又通过电话、网络和书信先后联系到平昌云台乡的王宋元,渠县的傅昌志,达州的王明态、王尔星,通江的王文泽、王政芳,平昌的王廉堂等同志和宗亲,最后终于联系到平昌板庙的王良义和青凤的王承银宗亲。2013年9月27日,维纪、维远和笔者在平昌县板庙乡和青凤乡分别与王良义和王承银宗亲见面。根据承银宗亲多年对古碑和古墓的考证,四川通江马三垭王氏烟祖六子志伦公就在板庙乡银匠坪(今王家坪),志伦公配马氏,生二子松宇和春宇,春宇公也配马氏,生一子:永贵。永贵公配孙氏,生二子:如松和如柏……承银宗亲支系是如松的后裔,从银匠坪迁到卧(石)牛山。承银宗亲说:“你们守先公应是如柏公的后裔。”如柏公是志伦公的后裔,志伦公是四川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鼎公的曾孙,因此我们重庆涪州送坪王氏是四川马三垭王氏后裔(见图4)。

图4 笔者一行前往巴中市

第二天,我们就从平昌到了通江,会见了王文泽、王政芳、王绍成和王克容等宗亲,拜谒了马三垭王氏六行山祖墓,瞻仰了700年前的祖宅地马三垭王氏总祠。八年了,我们终于认祖归宗了。根据《四川通江马三垭王氏宗谱》,马三垭王氏是三槐王氏三房旭公之下的一个分支。正是:根在洛阳、望出开封、堂名三槐、脉自垫江、巴州从化、涪州送坪、瓮安鼓楼、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