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世界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4.3.1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
信用评级行业最早起源于1841年LouisTappan成立的商业信用机构,该机构致力于对商人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评估,后来被RobertDun收购,通过向投资人发行评级手册以投资者付费模式运作。
一般认为,现代信用评级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铁路债券的发行促进了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华尔街分析师约翰·穆迪基于对铁路行业经营状况及财务数据的分析,于1909年率先出版了铁路债券评级手册,开创了以简单的评级符号来表示债券信用等级的先河。这一成功的尝试催生了美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出版社服务公司。在其示范效应下,1916—1924年间,普尔出版公司、标准统计公司、惠誉出版公司等评级机构相继诞生,并进入信用评级市场,使信用评级的对象从最初的铁路债券扩展到工业债券、公用事业债券以及政府债券等债务证券。1941年,普尔出版社公司和标准统计公司合并成S&P,称为标准普尔。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股市暴跌,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破产。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督银行的资本储备力度,以防止银行破产倒闭。1931年,美国货币审计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规定了银行债券信用在BBB及以上级别时,按账面价值入账,否则要进行减值处理。1936年,美国货币审计署和美联储(FederalReserveBoard)规定,银行必须拥有至少两家评级机构的“投资级”以上的评级才能持有债券,这些监管层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对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见证了大批公司破产及大量债务违约的投资者逐渐意识到了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在随之而来的投资者对信用评级需求的不断增长中,信用评级业逐步确立了其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总体来看,在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初期,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信用评级行业属于自由竞争的行业。并且评级机构的前身大多数是出版社公司。直至20世纪60年代,评级机构主要是靠出版发行人的评级结果给公众带来营业收入,政府对信用评级基本上不会进行特别的监管,该时期的市场自律占据着信用评级行业的主导地位。尽管缺乏政府地监督,这一时期的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仍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主要因为在当时,良好的信誉对于评级机构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声誉资本”的驱动下,市场自律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对有价证券进行评级。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进行“评级”。前一“评级”影响着有价证券的发行成本,后一“评级”则可能决定着评级机构自身的命运,两者在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4.3.2 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信用评级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70年代,美国的经济衰退逐渐蔓延,最终引发了债务危机。由此,信用评级的价值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在那之后,监管部门开始采用相关信用指标对监管对象的信用风险进行监督管理。于是,在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关于确定经纪人和交易商最低清偿标准的净资本规则(Rule 15c3-1),首次将“全国公认的统计评级机构”(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NRSRO)的评级结果纳入联邦证券的监管法律体系。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对NRSRO的评级结果更加重视。
美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对NRSRO评级结果的依赖,使得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在发行或购买以及持有相关证券时,不得不考虑或受制于NRSRO评级,由此,从最开始带有自愿性质的信用评级演变成了“准强制性”评级,使得NRSRO在资本市场上信用评级的认可度得到了空前加强。凭借NRSRO的地位及NRSRO评级的监管的基准属性,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也就是说,这些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结果直接影响或决定相关证券发行人的融资机会及成本、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以及受监管实体的合规成本。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三大机构的“评级霸权”开始从美国向全球资本市场蔓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在赋予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特许”权利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监管与问责机制,这种“权重责轻”的制度为美国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在此阶段,美国信用评级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评级机构不再把投资者的订阅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是直接向接受其评级的企业或机构收取评级费用。
2001年12月,美国的“安然事件”让整个华尔街为之振荡。“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各界开始重新审视信用评级业的运作及监管体制,美国国会于2006年9月通过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由此掀开了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改革的序幕。该法案旨在通过增强信用评级业的透明度和市场竞争力来提高评级质量,以保护投资者及公共的利益。该法案首次澄清了NRSRO资格的认定标准及程序,明确了NRSRO的注册与信息披露义务,并对非公开信息的使用、利益冲突和滥用市场地位等问题做了规范。2006年《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首次确立了SEC对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是NRSRO)的监管权力,但是并不涉及评级模式、收费模式及评级结果的问责机制。在这一“有限监管”的模式下,NRSRO的行为虽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其仍无须对评级结果本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承担法律责任。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前,以标准普尔、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评级为首的信用评级机构先为华尔街制造出的“有毒”证券贴上了安全标签,助长了次贷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当金融风暴席卷华尔街时,评级机构通过迅速下调相关产品的信用评级水平,大大加速了危机的蔓延。由此,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公信力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次贷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开始围绕以下三条主线展开,即减少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增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权,降低金融体系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改革方案实际上采取了“曲线战略”,即绕开评级收费模式、问责制度等重大障碍,通过改革评级机构的具体操作程序,强化市场多样性以及提高行业的透明性,不断发挥市场声誉机制的制约作用,间接缓解“发行人付费”模式中的内在冲突,促使评级机构更加公正、独立地进行评级。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信用评级的目的并不是提供( )
A.信用等级B.违约率
C.债务人的中长期相对信用水平D.债券投资人的投资参考
2.投资级与投机级债券的特征为( )
A.投资级期望收益高,因其发行人信用品质高
B.投机级期望收益低,因其发行人信用水平高
C.投资级期望收益低,因其信用评级低
D.投机级期望收益高,因其信用评级低
3.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包括( )
A.高盛B.穆迪C.标准普尔D.惠誉
二、名词解释
1.信用评级
2.信用评分
三、简述题
1.信用评分和信用评级的区别是什么?
2.运用信用评分模型分析信用风险时,需要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其主要步骤是什么?
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信用评级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估时要做到哪些方面?
5.对于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