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进程的50种机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留下印痕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将文字直接输入到电脑中,显示在屏幕上,敲几下键盘来调整其字体、大小、粗体、斜体、字间距以及对齐方式,然后把文档发送到打印机上就可以完美地——至少是理论上——把它打印出来了。而在六个世纪以前的欧洲,印刷工却要辛苦地将整页文字都雕刻到木版上才行。尽管中国人早在此前几个世纪就发明出了活字印刷,但这一切却一直等到15世纪德国印刷工人约翰内斯·古登堡(约1398—1468)首次在欧洲创造出活字印刷术才得以改观。

古登堡的系统使得多页的文本可以采用一个个雕刻在小铅块上的可更换字符组合而成。尽管相比木版印刷已经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印刷书籍、杂志和报纸的过程仍然十分费时,需要几十个熟练的排字工人进行排字。虽然此时的书籍与之前相比已是广泛普及,但是由于成本仍然相对高昂,还是超出了大部分人承受能力。同时,报纸的篇幅也被限制在八版以内。简而言之,排字技术高昂的成本和缺陷仍然在阻碍着知识与信息的传播。

在19世纪许多独裁政权眼中,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愚民要比那些受过教育、见多识广的民众更容易控制。然而,发端于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却通过以无线电报、打字机、电话为首的新媒体与通信技术的发明令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如此,印刷媒体仍然是当时以及此后几十年里人们接受教育以及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此时,排版技术再度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