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层YunC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章 番外篇(六)

番外篇(六)

《唯有努力,方能欣喜》

No.1

日子不算安逸,但却安稳。时间就这样飞速流逝。

耕了十几年田的小戚成长为了卖草鞋的青年,在大炼钢的时势潮流的引领下,小戚的母亲想让他学打铁这门手艺。

于是小戚辗转几番就来到有着“紫烟炉下泉映月,青灯刹中花似容”之称的‘烟灯镇’拜师学艺,经人介绍他就来到铁匠‘华家’。没错!正是汪潇何的外婆家。后来他们结为连理,共同在人生的风雨路上一就是五十多年,经历了改革开放,踏进了新世纪。

从以前一日两餐都只吃玉米土豆野菜的日子变成了如今顿顿都是大米饭的日子。而小戚和小华也慢慢变为了老戚和老华。

平时老两口就爱拌嘴吵闹,但是从未动手打过架,每次吵完都是外婆去女儿们那歇息两天,然后老头子亲自来请回家,回到家还没聊几句,可不,矛盾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了。对此情况,几个儿女早已习惯,劝解的套路早已信手拈来。

“我以前最喜欢去我外婆家了,有时候是因为调皮挨了爸妈打跑去找掩护,有时候是因为喜爱我外公做的饭菜。”胡吃海塞的金书成津津有味的听着汪潇何继续说着故事。

“如他们年纪一般大的这一辈人确实是够苦的啊。”汪潇何补充道。

金书成听闻后连连点头:“是的是的,我也听我爸妈经常提到过,他们父辈的那代人温饱都成问题。”

不过,爷爷奶奶辈的爱情虽然修修补补,却没有输给战火。

No.2

1970年,改革开放还未来临。汪潇何的外公外婆仍然种着田土,开着打铁铺,吃着玉米饭。日子虽然不是饱一顿饿一顿那番景象,但是因为子女的出生,所以家里大人们肩上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每到丰收的季节,一家老小全都在山上干农活。

耕于天地间,紧靠老天爷赐予的粮食仍旧不能解决一大家子的糊口问题。于是,汪潇何的外公(小戚)一同街上的几位青年不辞劳累徒步进城,那放下农活不做,跑到来回将近两百里路的城里作甚呢?

答案就是‘借粮食’,因为同村的几个小伙子是来自城里的下乡知青,而知青的亲戚家里有吃不完的粮食。

俗话说‘有借有还’,那怎么借怎么还呢?城里人借出去一百斤玉米,农村人还回来八十斤大米。各取所需,尚论公平。

No.3

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反正不会是想象的那样。

酷热难耐的六月,粮食借到手了,那就回去呗。翻过草木葱郁的山坡,饿了,摘点野果垫垫肚子;穿过荆棘重重的小路,渴了,饮一口林间溪水。路途虽远,但一伙人边走边聊,越过山丘,喋喋不休。

不知不觉‘烟灯镇’已在对面。一想到家人在等待,便脚下生风抓紧赶路。远行之时是凌晨,归来之时是黄昏。肩负一根担子,扛起的是责任;脚踏一双草鞋,迈出的是希望。

生而为人,举步维艰。唯有努力,方能欣喜。

“且慢!”金书成挥手一挡,截住了汪潇何的故事。

汪潇何一脸惊愕:“怎么啦。。。”

“此刻月色已晚,尚可换个地方说话!”

望着一本正经(老不正经)的金书成,汪潇何无奈憋出一句:“呵呵,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满口之乎者也,文言文学多了吧。”

“唉,当年的语文卷子做多了。。。哈哈哈”金书成说完便起身示意汪潇何离开快餐店,“走吧,已经九点多钟了,回我家去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