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才能启迪孩子的心灵
有研究发现,3~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听故事。因此,讲故事应该成为孩子日常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方式。
故事能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孩子阅读能力有限,故事教育需要父母来完成。能不能将故事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做。
一般来说,好的故事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为孩子选择故事。
1.选择孩子喜欢的故事
如果一个故事孩子不喜欢,也就不会认真听,可想而知效果是很小的。选择故事的时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去童书馆选购。当然,也不能一味地遵循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些教育意义不大的故事,就应该坚决舍弃。
2.选情节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
一般来说,完整的故事有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故事线索清晰,情节有趣,细节丰富,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
不过,故事的情节变化要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方便孩子进行角色的扮演和故事的表演。如《六个娃娃七个坑》等故事巧设悬念,就能够吸引孩子了解后面的情节。
3.适当选一些冒险故事
冒险故事也是孩子比较喜欢的,这样的故事有着紧张的情节,而这些紧张的、出乎意料的情节往往是吸引孩子的最好元素,它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兴趣。
不过,这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做出适当的选择,过于冒险或刺激的故事也是不合适的。
4.选择积极向上、情感丰富的故事
应该选择赞颂正义、善良、纯真等人类美好品质的故事,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黑猫警长》等。
此外,一定不要选那些教条式的故事,因为教条式的故事很难深入孩子的内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给孩子讲那些教条式的故事,等于又回归到了说教教育方式,故事也就没有意义了。
除了选择好的故事,合适的时候讲合适的故事也很重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这就要求父母注意分析孩子当时的心理、情绪等,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选择当时需要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被同伴摔坏了,无论对方怎么道歉,孩子都认为对方是故意的,因而一直不肯谅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犹太妈妈带着儿子去拜访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妈妈被一位背着大包的青年撞了一下。
儿子关切地问:“妈妈,您没事吧?”同时,很生气地看了青年一眼,哼了一声。
年轻的妈妈看着儿子,说:“叔叔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不能这么没礼貌。”这时,放下包裹的青年转过身来连连向她道歉。
儿子有点不好意思了。
如果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给孩子听,孩子也许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选择原谅对方。如果讲的故事不合适,孩子可能只是笑笑,甚至会跟你争辩。
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选择,那些最合适、最有效的故事才能起到引导孩子行为的作用。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故事的同时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也不要太高估孩子的能力。孩子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往往超乎父母的想象。这就要求父母在讲故事的同时注意观察孩子,对孩子的能力有清晰的了解,这样在选择故事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