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道人间惆怅:史啸虎诗词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岳西行

前注:我是1968年10月第一批从合肥一中赴安徽省岳西县白帽公社新建大队(现为白帽乡桥梁村)石岭生产队插队的。石岭山高林密,也是当年一中知青落户地势最高的地方。此地比较偏僻,东距县城120里,西边三十里与湖北英山交界。当时我们知青组一共五个人,其中包括我的胞妹,住在该生产队的一个带偏房和天井的小祠堂里,度过了难忘的知青生活。本栏辑录的二十首诗词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初写的不讲究格律的古风,如五言六首就是描述当年我们知青组居住环境和周边景色的。

五言 插队四十周年志

人有怀旧心,老来思愈深。

岳西常入梦,岁月足以珍。

白帽山头聚,桥梁庙里吟。

耕樵白日累,苦读寒夜灯。

闲时同游历,困倦抵足眠。

论辩如学者,劳作比农人。

体魄逐年壮,知识以日新。

少年有远志,不做庸碌人。

注:这首五言古风写于2008年10月,距离当年插队整整四十年。那年我第一次偕友返回岳西插队地看望房东和各位老乡。白帽,为知青下放比较集中之公社名称。我所在石岭生产队为白帽公社最高山上,现属于桥梁村,而桥梁村则有一庙庵,在一小山上,为局地干道,我们常从那里经过,歇脚、饮茶,并与一独腿老和尚释昌意大师问偈论经。那时我们除了带有数十本注明“干部必读”字样的书籍并将其几乎全部阅读完毕外,还带有两个大哑铃和一副杠铃,常锻炼身体。当时最崇尚的座右铭是毛泽东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少年有远志”一句重复后面五言六首《故居》最后一句。少年时能有如此志向,虽略显狂狷,亦可恕之也。于是再引用一遍。

五言古风 挖红苕

爬山一何苦,山路陡又峭。

吾等荷锄上,身弓像怒猫。

未及到山顶,汗湿如水浇。

此行无他事,只为挖红苕。

红苕不算粮,但解腹中枵。

生吃也无妨,搓泥即可嚼。

山民笑我馋,人饿怎知臊?

从此喜登山,山上有红苕。

注:岳西白帽称山芋(红薯)为红苕,近似于湖北人叫法。腹枵(音肖),意饥饿。清代周咏《感怀》诗之四:“驱将枵腹填沟壑,鞭尽无衣泣露霜。”最近经常吃红薯,也经常想起近五十年前在大别山区插队时吃红薯的情形。这首五言写于20世纪70年代初,现在看来有点稚嫩,韵脚也有问题,为保持原状,就略改了一下出版。

五言 六首

1.故居

鸟念旧巢心,人思故居情。

从此不敢忘,院落忆犹新。

天井通天观,眺望天上云。

云聚复又散,安能知雨晴?

阶外苔藓生,堂内土石平。

檐下蛛织网,梁上燕飞鸣。

床前油灯弱,伴读到天明。

少年有远志,来日勿须惊。

注:当年我们住的地方是位于山上的石岭村的一个带天井的小祠堂及其两侧厢房。房后靠山,房前不远就是田坝。2008年曾回石岭村看到这爿祠堂已被拆除了,原址上盖起了一栋混凝土砖瓦两层小楼。

2.村落外景

一侧为水田,坝上伸屋檐。

南山矗房后,平畈放眼前。

日闻猪鸡鸣,夜伴松涛眠。

本想避尘嚣,竟知稼穑艰!

3.山上

正南乃司空,东向为明堂;

我山虽无名,四顾亦无障。

闲时砍柴累,肩锄采笋忙;

偶遇野物窜,飞石试锋芒。

水往低处流,我爱攀石上;

山顶无依托,长啸一彷徨。

注:我一直不知道当年插队的那个石岭村所在的山叫什么名字。也就是整理这本诗稿时查了一下地图,才知道这座“无名”高山就叫石岭山。

4.菜地

薄薄两分地,洋洋百蔬畦;

苋豆韭黄瓜,辣椒西红柿。

早晚勤耕作,四季繁不稀;

入土身上汗,收获心中意!

注:我们插队时,生产队给我们在后山坡上分了一块地作为我们插队知青的菜地。这块菜地有1-2分大。第二年春平整挖沟后就种上了从合肥带去的各种蔬菜种子。其中有四季豆,当年农民没见过这种需要搭细竹竿架子的豆荚子,挂果时其他生产队农民也来看新鲜。每天都除草、浇水及晚上积攒的尿水。蔬菜长势很好,收获时的心情也很好。

5.山溪

小小溪水流,年年流不休;

细涓山下去,汇积江上流。

平日似少女,濯我如披绸;

滋润农家地,烹茶解烦忧。

雨后换颜色,浊浪声如吼;

溃堤又毁田,功过从不求。

叠嶂难阻隔,天然追自由。

此乃真丈夫,我辈当应羞。

6.卧室

室陋四壁清,人贫志不贫;

土坯搭床睡,书桌板拼成。

月色窗外暗,油灯房内明;

一时多少书,此地开愚心。

注:这六首五言诗均作于1973年,是为自己当年的几幅钢笔写生画而题写的,描述的都是当年插队所在地——安徽省岳西县白帽公社新建大队(现名白帽乡桥梁村)石岭生产队所居住的土坯瓦房内外环境的情形。遗憾的是,这几首五言诗还在,那几幅钢笔画却丢失了。那时不谙格律,这几首古风的韵脚也许都有问题,但这里未作修改,因为这是历史。

五绝 雨意

窗外雨如浇,内心似火烧。

远山浑不见,何日可逍遥?

注:这首五绝作于1969年7月,可能也是我写的最早的一首律诗了。那年夏天的一场连日大暴雨冲垮了岳西县无数民房,也将几乎所有山区公路都冲断了。这让回家之路更为坎坷。作为对未来充满迷惘的插队知青,内心的焦灼以及对自由的向往都是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发表时作了修改。平水韵下平二萧。

七绝 怅然

少年已历破家难,漂泊山乡影只单。

无想有家归不得,怅然心境入云端。

注:此诗是描述当年到山乡插队时的那种怅然无着的心情。当时在合肥的父母被打倒批斗,家也被查抄几次。院子内外墙壁上刷满了带着红色叉字的打倒父母亲的大标语。我和妹妹到岳西山区农村插队后,家里住房也被占去了一半。过年回家时我们只能睡在地板上。平水韵上平十四寒。2012年10月作于岳西。

七绝 风情

曾闻美女出山乡,乱世不才正渺茫。

苦悟人生何处去?风情难解亦难尝。

注:2012年10月作于岳西。那年重返岳西与同行的知青及老乡谈及当年曾遇到过的山乡美女的故事,有感之下而作。平水韵下平七阳。

七绝 插友

踟蹰年少在山乡,无处为家总彷徨。

今日并肩同聚首,时光如水洗沧桑。

注:此诗作于2012年10月若干在岳西插队的知青在合肥聚会后。平水韵下平七阳。

七绝 余河公子

山下不知山上空,无量却作有量功。

余河公子从缘起,畅饮沙门西北风。

注:余河公子,指当年与白帽公社相邻的余河公社(现在也属于白帽乡)的几位知青。他们那天走到高耸的司空山下饥肠辘辘,听说山顶有庙宇,以为爬到山顶就能向和尚们讨个饱腹。可是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发现山上的庙宇已被废弃。特写此诗记之。缘起指一种偈语,也叫缘起偈,表示一切随缘和缘定。沙门是一种佛教术语,表示息心、静志。平水韵上平一东。

七绝 鬼遇

松下茅庵祖哭孙,原来新旧两荒坟。

山乡乱世多奇遇,别忘人间有鬼神。

注:2008年10月作于岳西,是记录1969年秋在偏僻山乡亲身经历过的一个至今也无法解释的凄惨的鬼故事。

七绝 说真幻

遥思往事雾霾开,夜月天堂照牖台。

寂寞山乡逢鬼魅,莫开玩笑有聊斋!

注:此诗2008年10月作于岳西天堂镇。鬼神文化也是当年知青生活的一部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鬼魅,无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但此说并不确。因为很多传说中的鬼神经过所谓修炼都能获得人形且其言行举止与人无异。拟人化的鬼神故事反映的其实都是人间的事儿。当人间多有不平或遗憾之事而当事人又无能为力时,寄情于鬼神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也叫鬼神文化。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以现有科学常理无法解释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即神鬼)的出现。在记述知青山乡生活之际倘缺少了确曾构成他们生活一部分的鬼神故事,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七绝 游司空山

此行日暮上司空,未得凌霄揽葱茏。

好在歇息天瀑顶,无心为道拜禅宗。

注:岳西司空山乃禅宗二祖慧可修炼之处,然绝壁千仞,陡峭断崖,人极难攀援。无心为道是禅宗偈语,意为心性一境,能做到无心者则为得道也。平水韵上平一东。2012年10月作于岳西。

七绝 咏司空山禅刹

唐韵飞檐巨壁前,如来我佛见慈颜。

达摩二祖多香火,原是禅宗第一山。

注:司空山下朝天宫原址新建有颇具唐风汉韵的二祖禅刹及僧尼静修院舍,供奉着达摩和二祖慧可神像。赵朴初先生曾为司空山题字“禅宗第一山”并被刻在山门一侧。字体圆润挥洒,观之顿生禅意也。巨壁,指拔地而起、高1200余米且几乎全部是裸岩的司空山。2012年10月作于岳西。这首七绝与前一首《游司空山》一起被选录在《岳西画报》上。

西江月 重返岳西

重返岳西故地,

又寻白帽山河。

新朋旧友酒千酡,

方悟青春已过。

最苦莫如稼穑,

更难还是漂泊。

人生自古有蹉跎,

休怪少年你我!

注:此词步刘海彬先生西江月《重返岳西》韵和之。刘海彬,诗词大家,合肥一中老三届同学,著有《东西南北辑》及《江湖:诗、词》等诗词专著。2008年10月1日晨作于岳西天堂镇。

附刘海彬先生西江月

重返岳西

四十年前故地,

八千里路山河。

白发且伴醉颜酡,

等闲光阴错过。

少小曾习稼穑,

中年四海漂泊。

衙门俗务久蹉跎,

岁晚重拾自我!

注:刘海彬先生此词同日早些时作于岳西天堂镇。

如梦令 山口

常忆当年山口,

躺望天边云走。

立命待何时?

今后仅凭双手。

多久,

多久?

暮霭渐遮林后。

注:在白帽乡新建大队石岭生产队插队时,吾等知青常在收工后跑到视野开阔的山口去眺望山外的世界、天上的云,也试图努力思考今后的人生。然而不幸的是,迷茫始终多于清醒。立命,典出《孟子·尽心上》,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就是说,用心思考的人,即知人之本性。而知人性者,即知天命。存其心,养其性,则可完成使命。一个人,无论其是短命还是长寿,只要他做到修身养性,以待天命,即可安身立命也。平水韵上声二十五友。此词作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