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 关尹子 尸子](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64/31936564/b_31936564.jpg)
君正第三
【题解】
君正,即“君政”。正,通“政”。本篇主要论述君主治国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在对内方面,作者主张君主要顺从民意,施恩百姓,除去苛政,不夺农时,招揽人才。在百姓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去加强教化,推行政令,做到赏罚必行。概言之,就是实施恩威两手,以保证国家太平安定。
在对外问题上,作者要求君主“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因天之杀也以伐死”,顺应天意,去帮助那些应该帮助的国家,去讨伐那些应该讨伐的国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天下从矣”。作者一再提出天下一统的观念,反映出战国时期民众的普遍愿望。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
,三年而民有得
,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
,七年而可以正
。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
;二年用[其德]
,民则力
;三年无赋敛
,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
;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
;七年而可以正,则朕强适
。
【译文】
君主建国的第一年要顺从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第二年要选拔任用有德能的人,第三年要让百姓有实际收益,第四年就可以发号施令了,第五年就可以用法律政令来治理百姓,第六年百姓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第七年便可以出兵征讨了。第一年顺从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可以掌握他们的生活原则;第二年任用有德能的人,百姓就都会积极努力进取;第三年依然免除赋税,百姓就会有实际收益;第四年发号施令,百姓都会产生敬畏之心;第五年使用法律政令去治理,百姓就不敢抱有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会懂得、遵循法令行事;第七年就可以率兵出征,能够战胜强大的敌国了。
俗者,顺民心殹;德者
,爱勉之[也]
;[有]得者,发禁拕关市之正殹
;号令者,连为什伍
,巽练贤不宵有别殹
;以刑正者,罪杀不赦殹;[畏敬者,民不犯刑罚]殹
;可以正者,民死节殹。
【译文】
顺从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是为了顺应民心;选拔任用有德才的人,是为了通过爱护贤人的方法去勉励民众积极进取;要想让百姓有所收益,就要废除山泽之禁和对关口、市场的征税;要想有效地发号施令,就要以什伍的形式把百姓组织起来,通过选拔人才,使贤人与不贤的人区别开来;用法律政令治理百姓,就要做到有罪必罚而绝不姑息;百姓有了敬畏之心,就不敢去触犯法律;可以率兵出征,是因为百姓具有为国献身的精神。
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
,[上]下不
䞣
,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单矣
。号令发必行,俗也
;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
;受赏无德
,受罪无怨
,当也
。贵贱有别,贤不宵衰也
;衣备不相
注2,贵贱等也
;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伐必也
。以有余守
,不可拔也;以不足功
,反自伐也。
注2:衣备不相(yú):服装不相互僭越。衣备,服装。
,通“逾”。超越,僭越。
【译文】
君主如果发号施令,百姓必定会应声集结以响应君主,大家同心同德,上下团结一致,百姓毫无异心,这样就可以守护国家或出兵征战了。号令一旦发出,百姓一定执行,这是因为服从命令已经成为百姓的习惯了;男男女女相互劝勉,这是因为君主爱护百姓的缘故;或让百姓行动,或让百姓安定,百姓无不听从命令,这是因为君主选择的时机恰当;百姓受赏不用感恩戴德,受罚也不会抱怨仇恨,这是因为君主的赏罚得当。贵贱有了区别,贤人与不贤的人就能依次分出等级来;服饰不能相互僭越,这是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身份等级;国家没有盗贼,奸诈虚伪之事不会发生,民无邪念,这是因为百姓衣食富足而法律能够得到坚决的执行。以充足的力量守卫国家,国家就不会被攻占;力量不足却还要去进攻他国,这等于是自己讨伐自己。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
。因天之生也以养生
,胃之文
;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之武。[文]武并行
,则天下从矣
。
【译文】
上天掌握着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时机,国家掌握着决定自己生死存亡的政令。顺应着天时去帮助那些上天想让其生存的国家,这叫作“文治”;顺应着天时去攻伐那些上天想让其灭亡的国家,这叫作“武功”。文治武功并举,那么天下各国无不归附。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
,时之用在民
,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
。知地宜,须时而树
;节民力以使
,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
;有佴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
;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单朕之道也
。
【译文】
人类生存的根本在于土地,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种植适宜的庄稼,适宜庄稼的生长在于准确把握种植季节,准确把握、使用季节的关键在于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各尽其力,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要掌握好节度。知道土地适宜种植什么庄稼,并按照适当季节进行种植;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有效地创造财富。税收适度而百姓就会富足;百姓富足就会有羞耻之心;有了羞耻之心就能够使国家的号令变成百姓的行为习惯,而且不会去触犯法律;国家的号令成为百姓的行为习惯而且不去触犯法律,这便是守国则稳固、攻伐则胜利的道理所在。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
,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
,所以治也
。
【译文】
法律制度,是最为公正的。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能胡乱作为;制定法律制度的时候,同样不能胡乱制定。至公无私而赏罚必行,这就是治理天下的原则。
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
,治之安。无父之行
,不得子之用
;无母之德
,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
,则事得矣
;能收天下豪桀票雄
,则守御之备具矣
;审于行文武之道
,则天下宾矣
;号令阖于民心
,则民听令;兼爱无私
,则民亲上。
【译文】
削减苛刻的政令,适度征收赋税,不要侵占农时,国家就会太平安定。君主如果没有父亲一样的慈爱行为,就不可能去使唤百姓;如果没有母亲一样的恩情,就不可能使百姓尽心尽力。君主具备了像父母一样的品行,那么也就具备了像天地一样的美德。做到削减苛刻政令、适度征收赋税、不要侵占农时这三件事情,那么做事就能成功;能够收揽天下的英雄豪杰,那么守卫国家的人才就具备了;懂得施行文治武功的原则,那么天下就会宾服了;号令符合民心,那么百姓就会听从号令;君主博爱民众、大公无私,民众就会爱戴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