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实战: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区块链带来的核心价值

即使无法或无意了解区块链的各项技术细节,相信大家还是希望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把握区块链技术能为我们带来的价值。在此,我们先从基本逻辑上思考区块链究竟能带来哪些基本价值,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思考这些价值能够延展出哪些其他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对自己的业务意味着什么。

降低“信任”的成本

信任是世界上任何价值标的转移、交易、存储的基础。缺失信任,人类将无法完成任何价值交换和协作。回顾人类发展史,最初人们靠血缘、宗族等熟人关系来建立信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创造并利用宗教和道德来建立信任;再后来,人类又发明并依靠法律、中心化组织机构来建立信任。今天,互联网将全世界近一半人口连接起来,人类社会逐渐数字化,互联网的作用也正在从传播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转移到传递价值、降低价值交换成本。区块链的出现恰逢其时——用数学算法来建立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使得弱关系可以依靠算法达成强连接,进而进行价值交换活动。

其实,区块链行业有个著名的口号:“不要相信,要验证!”意思就是,使用区块链技术时,你不能盲目地靠“相信”或“信任”来对待每条数据,而要时刻检查、校验这些数据。

区块链数据公开可验证、记录难以被篡改的技术特性,使得区块链网络的参与方对数据的验证成本大为降低,这种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直接的经济成本。举例而言,现在如果要彻底验证一张发票的真伪,要耗费很长时间。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那么包括发票本身、发票交易本身、交易方、交易方的授权方,甚至交易方的身份登记信息、其行政管理方等,都可以在数秒内得到全面、完整、独立的验证。而且,你不需要依赖任何第三方,也不需要去找最初提供这些信息的人来校验,自己就能独立完成。

传统的信任是个成本极高的东西,而区块链技术让信息验证变得如此高效率且低成本,从而导致建立和维护信任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在任何商业体系里都极具价值。

把区块链描述为“信任机器”或者“制造信任”的说法始于2015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被大量引用。我认为,如今再继续沿用并扩展这一区块链早期布道的说法,容易让不了解技术的人对区块链产生“玄学”的印象或者不切实际的看法。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区块链通过降低验证成本来降低建立信任的成本。

减少对中间人的依赖

由于区块链的设计特点——采用P2P的网络结构,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天生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其应用的特点就是更少依赖中间人(见图1–11)。中间人是当今商业模式里的重要商业基础。在一本影响颇广的商业类图书《中间人经济》《中间人经济》简体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18年出版。中,作者玛丽娜·克拉科夫斯基指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中间人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1–11 三种网络的不同结构比较

减少对中间人的依赖能够带来的价值很容易理解。例如,在区块链的金融类应用中,通过移除或减少中间人,用户能够减少中介费,降低基础设施复杂度,从而降低成本,除此之外还能加快结算速度,缩短结算周期。最初的区块链比特币的设计目标就是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就是想在不通过任何中间人(如银行、支付公司等)的条件下进行两人之间的安全转账。毫无疑问,过去10多年的时间已经证明了这类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

减少对中间人的依赖并不是“消灭”中间人。实际上,在商业领域,中间人符合经济学专业分工合作理论,是有存在价值的,并非一无是处。在《中间人经济》中,作者通过大量经典案例研究,归纳总结了中间人所扮演的6种角色:搭桥者、认证者、强制者、风险承担者、礼宾者、隔离者。中间人正是通过这6种角色的不同组合创造价值,为客户提供服务。区块链技术大量普及的时候,这些不同的中间人角色中有些可能会失去其价值,有些会开始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适应技术的发展,有些反而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机会。总之,区块链减少了对中间人的依赖,但并不会将其彻底消灭,它对现有的存在各种中间人弊端的商业模式必然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带来的一个更大的价值转移机会。过去几年里,很多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公司经历了大起大落,例如优步、爱彼迎、WeWork等美国“独角兽”企业,以及国内的滴滴和共享单车企业。大多数这类公司实际上都是服务的聚合者,通过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汇聚服务并加以出售。实际上,这类共享经济公司的成功恰恰来自它们的不共享。

区块链通过减轻对中间人的依赖,可能会让这种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分时租赁模式变得更高效,使其真正化身为共享经济。因为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可能出现的不仅仅是一批共享经济企业,而是一种共享经济“协议”,它能协调更多的角色,使其公平地加入竞争和合作。本书后面章节会详细介绍什么是去中心化,并解释去中心化应用等概念。

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加速产生“网络效应”

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其实是一种“群众运动”。以比特币网络的形成为例,如果以公司和政府的形式来建成类似比特币这样一个网络的基础设施,即便抛开市场、法规、政策等因素,需要多少成本?运维这样的系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区块链的网络是“去信任”(Trustless)的。何为“去信任”?区块链的特点之一是每个节点都能独立验证,不依赖其他节点来形成全网共识,也就是说,区块链系统使得每个节点本身不需要是“可信任的”,因为在这个体系下极其难以作恶。无须信任就能加入网络的建设,这大幅降低了准入门槛。相比之下,过去的银行、电信、政府,甚至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全部都需要在可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够组建,这个成本远远大于“去信任”的区块链节点。以上我们主要是以比特币网络举例,比特币网络是个不需要许可的公链,对于企业环境下的联盟链或私链这些需要许可的系统,出于相同的理由,网络构建成本同样会下降。

传统平台的网络建设成本很大程度上消耗在选择、审查、维护可靠的节点和网络上,而区块链平台的网络运行成本主要消耗在计算上,因此有人说,区块链的世界是因为大家的信仰建立在对数学(算法)的信任之上。以比特币为例,其基于工作量证明的共识算法非常消耗电力资源,但如果按同等规模与一个银行的系统比较,会发现实际上比特币的设备和耗电成本可能低于整个银行系统运行IT系统的成本。而且,如前所述,比特币网络的扩展是依靠“群众力量”形成的,大家在一起分摊成本,并且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扩展到每一个角落,具备传统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

除了网络建设本身,另一个重要价值来自“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在经济学或商业中,消费者选用某项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用与使用该商品或服务的其他用户人数具有相关性时,此商品或服务即被称为具有网络效应,又称网络外部性。最常见的例子是电话通信或社交网络服务:用户人数越多,每一位用户获得的使用价值越高。“梅特卡夫定律”指出:一个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每位用户所获得的效益并非常数,而是大约随着网络用户总人数的增多呈线性增长趋势(见图1–12)。

图1–12 网络效应:以电话网络为例,使用电话的人越多,电话的价值就变得越大

在互联网时代,形成网络效应非常关键。许多公司的大量初期投入通常来自风险投资,都是为了能使自己的服务尽快形成网络效应。以比特币为例,虽然并没有任何风险投资或传统投资进入,但它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和实现的增长足以令任何企业汗颜,其网络效应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特币本身的激励机制,以及比特币基于区块链的特性让大众形成的对比特币的“共识”。

为什么比特币能更快形成网络效应?比特币本身对网络效应形成的贡献是很明显的。比特币系统里,获得比特币的规则其实很简单:第一,谁出块谁就能获得系统产生的比特币奖励,所有比特币都是靠出块产生的,出块奖励每4年减半,直到消失;第二,用于激励矿工节点的打包顺序的交易费多少由市场决定。这个简单的体系至今运转良好,究竟是中本聪(比特币的开发者兼创始者)深谋远虑,还是偶然的神来之笔,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个非常简单的规则,无论懂不懂技术或经济,人们都很容易理解。在这种简单的规则下,比特币用户越多,网络中的交易越多,意味着矿工能够收到的交易费就越多,这会激励更多矿工加入网络。网络中的矿工越多,全网算力越大,网络就越安全、越坚不可摧、越难以篡改,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对于网络的长期信心。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对比特币这样一个凭空而来的数字货币奖励有信心,而对存在很久的积分等类似的激励体系并不相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验证的特点,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相信规则,从而提前形成生态,加速形成网络效应。人们不仅在比特币的发展中能够看到区块链加速和促进了网络效应的形成,在后来的以太坊、大量的区块链项目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缩写为ICO)区块链项目首次公开发行,意为“数字货币首次公开募资”,这一概念源自传统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缩写为IPO),是指区块链初创项目发行项目通证,向投资人募集虚拟货币(一般为比特币、以太币)的融资活动。等活动中,人们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种价值。

通过对区块链技术设计的剖析,我们大致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区块链是计算机、软件、互联网领域演进的产物,其诞生与发展融合了密码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多项先进成果,但其技术主干仍属于计算机科学范畴,其发展仍然受网络、带宽、计算能力的限制,因此不必将区块链神秘化。作为计算机工程和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新进展,毫无疑问,区块链能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但同样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区块链有其所能,也有其所不能,它并不是能适用于任何领域的灵丹妙药,不恰当的使用也许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