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可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社会的发展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从农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变化。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又称为传统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均诞生于农业社会时期,因大河流域和平原土壤肥沃,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产生。但社会分工不发达,分化程度低。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壁垒森严,教育权利为少数统治阶层所享有。农业社会是一种封闭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学校产生并缓慢发展,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平等。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而且是在整个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中进行,并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极为简单,主要靠模仿和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提高,产生了阶级社会和国家。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产生创造了条件,学校教育应运而生。学校在农业社会中产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一个质的飞跃。社会出现剩余产品,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有专人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便有了专门的教育和受教育。教育内容偏重人文知识,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七艺”。在西方,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课程内容主要是古典文学、诗歌和艺术等。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四书”和“五经”。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单一灌输,甚至还有体罚、棍棒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的是以个别教学为主。总体来说,学校教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发展和兴盛,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学校教育制度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

(二)学校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鲜明的阶级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生产资料被统治阶层所垄断,学校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而学校是为其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鲜明的阶级性,这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方面,还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被统治阶级的子弟只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对于入学和接受何种教育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学在官府是我国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在唐朝,关于入学资格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人。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很少,并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在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和武士,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两者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在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大权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最高种姓是婆罗门,由婆罗门教僧侣、祭司组成。其次为刹帝利,可充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能够接受教育的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首陀罗则为最低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在古代埃及,出现了宫廷学校、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当时教育的一大特征,但奴隶也没有受教育权利。

(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脱离

统治阶级控制着学校教育权,脑力劳动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统治阶层鄙视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者,鄙视生产劳动和与之有关的技能。统治阶级希望自己的子弟学习人文古典学科,掌握统治之术、战争之术和治人之术等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奴隶无缘接受学校教育,普通百姓的孩子享受不到或者极少能享受到学校教育,只能通过长者言传身教的方式在生产生活中传授简单的知识和经验,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接受的是自然形态下的教育。《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丘.论语 [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86.孟子曾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孟子 [M].牧语,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113.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是人文知识,生产知识被排除在外,学校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变革。人类从此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相对于闭塞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工业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操作,工厂逐步取代了田地成为主要的工作场地,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社会分化逐渐加剧,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法治取代人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崇尚科学、追求平等、勇于变革成为主流价值取向。工业社会的教育特点如下。

(一)教育国家化、法制化和世俗化,公共性日益凸显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举办、主持,国家较少直接管理教育事业,对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和控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大规模举办学校。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主张建立教育制度,实行教育立法。他认为,教育是每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压倒一切的紧要任务。1833年,英国通过了一项教育补助金法案,英国政府正式干预教育。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为《福斯特法案》),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在美国19世纪初公立学校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州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的影响下,州立农工学院逐渐兴起,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法案”,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是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1890年,日本颁布的《教育敕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指导纲领。各个国家先后制定了大量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生产性日渐突出。教育逐渐确立了实用功利的目的,开始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不得干预学校教育,促进教育走向世俗化。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教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人们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扩大,学校教育渐渐打破了少数人垄断的局面,具有普及性和公共性。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提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使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二)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学校教育制度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行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其质量事关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1524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主张,市政当局有义务为青年建立学校,强迫父母将孩子送进学校,这间接推动了德国义务教育的产生。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了《魏玛学校章程》,规定父母应送6~12岁的儿童入学,否则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因其带有明显的“义务性”和“强制性”,被视为义务教育的开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了普及初等教育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经济和综合能力,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逐渐成为社会全体公民应有的权利,为适应这种需求,英、法、德、美、日等各个国家纷纷提出并逐步实施义务教育。美国普及义务教育历时60多年,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第一个义务教育法,到1918年密西西比州最后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标志着英国义务教育制度正式建立。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规定儿童必须接受8年普及义务教育。1881—1882年,法国颁布《费里法案》, 1881年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1882年明文规定对6~13岁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在我国,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3年制订、1904年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均有实现义务教育的内容。此后,各国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年限均有延长的趋势。义务教育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逐渐融合。在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呈现出分级细致化,分类多样化的特点。从纵向来看,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从横向来看,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这一时期,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开始,涵盖的门类很多。1794年,法国各地创建了一系列由政府各部门分别设置和管理的专门学院,有军事学院、炮兵学院、兽医学院、行政学院、矿业学院、农业学院、语言学院和商业学院等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7.。1859年,德国的实科学校已超过50所。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朝着制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数量、类型增多,各级各类学校有不同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毕业年限,在客观上要求进行规范管理,以此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衔接、分工等问题,使教育高效有序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对促进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相继建立起体系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是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载体,科学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点。教育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依靠劳动和直接经验已经远远不够。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生产劳动者不仅要通晓生产原理、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以及科学技术知识。这些系统的知识是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全部传授的,需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取。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在教育目的方面,除了培养统治管理人才和学者外,为了社会发展还设立了职业技术学校和相关专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能够适应技术革新的人才。在教育内容方面,除有人文知识外,还增加了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自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教育迅速发展。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个别教育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快了人才培养进程。工业社会时期的教育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教育实践需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理论创新发展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知识考查】

以下属于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淡化

C.教育的复杂程度越来越低

D.教育的理论自觉性越来越低

答案:A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领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是信息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推动其前进的过程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 [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2.。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长时间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源自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 1919—2011)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基于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描述了从产业生产的阶段过渡到服务性社会阶段的新变化马费成,宋恩梅,赵一鸣.信息管理学基础 [M].3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17.。信息社会也称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经济是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科学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趋向可持续发展。与过去的教育相比,信息社会中的教育体现出了新的特征。

(一)教育具有终身性

传统的教育制度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科学知识增长和社会变化加速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教育是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潮。1965年,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 1910—200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正式提出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 [M].滕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6.。在教育方式上,终身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实现方式,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广泛性和灵活实用性等特点。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成为社会成员一项重要的活动,贯穿了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建立在四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这四种学习将会是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终身教育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逐渐为各国普遍接受,它已经被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法国、德国、美国等许多国家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国于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于1975年颁布了《继续教育大纲》。美国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1979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我国出版发行后,终身教育理念正式引入我国。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21世纪是学习社会,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知识考查】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__________、学会生存。

答案:学会共同生活

(二)教育具有平等性

教育平等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思为人民。民主不仅存在于社会生活这个统一体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次中。教育民主是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深化扩展的体现。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之一,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国也先后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所有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关注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在人格和权力上是平等的,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三是教育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在教育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发扬民主,要有广泛的公众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充分发挥全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来参与讨论教育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重视并加强社会对教育的管理,保证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具有全民性

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在泰国宗迪恩举行。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和实施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Frame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概念由此正式提出。全民教育的最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及消除男女受教育之间的差距等赵中建.全民教育:世纪之交的重任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1-2.。不论种族性别、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还需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满足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基本学习需要。20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思潮逐渐兴起。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ccess and Quality)。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大会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提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全纳教育关注每一个人,注重积极参与和集体合作,其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实施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作为信息社会的教育思潮和趋势,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普及教育,后者则侧重于继续教育。教育全民化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来说,是一项必然的选择。教育全民化是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重要保证,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世界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

(四)教育具有多元性

工业社会的教育强调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而信息社会时期的教育注重个性化、现代化和多元化。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的多元化。从教育目标来看,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培养的是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从教育形式上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学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继续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我国,继续教育主要有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电大开放教育四种形式。各级各类教育在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毕业年限、上课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构成了一个多类别、多维度、多功能的教育系统。从教育内容来看,增设了社会发展、新科技知识、基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等内容。从教学方法来看,学校教育重视启发式教学,逐渐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合作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从教学手段来看,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科技成果,逐渐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

【案例分析】

英国8000所小学推广中国数学教学法

中外教育交流取长补短

近日,英国教育部宣布将在全英8000所小学推广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这个数量占全英小学总数的一半。同时,英国还建立了35所专业数学教学中心,作为普及“中式教育”的平台。可以说,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外教育相互借鉴,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这样的良性互动值得提倡。

在此次英国决定推广中式教学方法之前,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已经引发过一轮中西教育方式大讨论。在纪录片中,几位中国老师被安排在一所英国中学,用中式教育方法授课,中国老师的严谨和英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产生了不少冲突。有网友在看完纪录片之后认为,片子体现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双方都应取长补短。

此前,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教学方法注重应试,忽视创新。但事实证明,中式教育的确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卓有成效。此次英国教育部决定推广中式数学教育,也是经过了反复论证。早在2014年,就有59名中国数学教师前往英国的48所小学进行为期4个月的交流,并进行示范教学。事后,英国教育部委托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出具一份《中英数学教师交换计划研究报告》,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报告认为,在参与交流项目的英国小学中,大多数学校学生数学成绩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中外教育领域的互动持续增多。数据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连年增长,中国学生已成为国际学生流动主力。

除了“输入”,中国教育也在越来越多地“输出”。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孔子学堂,成为让世界青少年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孩子们非常爱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书法、剪纸、京剧,他们样样都感兴趣。这也让我觉得动力十足。”在泰国孔子学院做汉语教师的楚天舒表示。

资料来源:李贞.中外教育交流取长补短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29(4).

请思考: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