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中华好诗词·山水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前言

山与水,这两个最简单的字,却可以本能地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这种亲和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论语·雍也》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千百年来这句话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朱熹在解释这句话时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在朱熹看来智者是通达的,他们对世间的道理体识得相当透彻,并无滞碍之处,就像流水一样周匝往复而所往皆适;而仁者是宽厚的,潜心义理而止于其处,外物不能动,异说不能迁,就像大山一样稳居于天地之间。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秉性各不相同,但仁者与智者在比例上应当是大体平衡的。然而这种平衡在诗歌创作上并没有反映出来,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中,诗人们似乎更偏爱于流水,纯粹写山的诗篇则少之又少。

升高以写忧,久静而思动,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所以也才有“登山临水送将归”“解玩山川消积愤”之类的生活内容。山水情怀和我们息息相关,没有任何隔阂。《中华好诗词》策划了“山水篇”一类,其选题主旨我想大概是通过本书编选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山水诗的特质,进而更准确地领略山水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走入古典文学的氛围,以之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本书在编选时,参看了部分山水诗选的选目,从中受益良多,但作为在众多山水诗选中的一本,读者和编著者自然会有一个问题要问:这个选本的特色在哪里,和之前的选本有哪些不同?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作如下回答:

首先,本书在选目上充分考虑了唐诗在山水诗中的重要地位,在全书的一百五十篇作品中,选入六十三篇,占全书内容的百分之四十二,这一比重符合山水诗的发展历史和创作实际,也应当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其次,本书在选目上实践了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大家研究”意识。诗文名家、大家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历久弥醇,清芬永驻,通过对大家作品的阅读与学习能够让我们在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对内在学理也有一定的思考。在本书中,谢灵运、谢朓、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纳兰性德等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都卓有建树,因此在选目的数量上也给予了明显的侧重。

再次,本书在选目上力求和中国诗词发展史的进程和创作成绩相同步。自从王国维先生将“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发扬光大以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定位便日益稳固,这种学说被广大学者接受,肯定有其合理性,笔者对这种观点也是持赞同态度的。但这种学说只是就其大体而言,如果从分体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宋诗无疑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而清词的创作亦可谓宋词之后的中兴力量。宋诗、清词专题的制作,正是基于文学史的发展进程和其实际的创作成绩来决定的。

最后,受限于笔者的学力、个人审美趋向以及丛书的篇幅、编选体例等,有相当一部分的优秀作品未能入选本书,这是要和读者说明的。书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也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