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2019:《三联生活周刊》的观察与态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9:全球经济大减速

谢九

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

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最近发表了一次公开讲话,对于全球经济的减速忧心忡忡,他预计2019年全球经济的扩张速度将不足2.6%,与前几年相比将大幅度减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任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也在最近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两年前全球75%的经济体加速成长,但IMF现在预期,2019年全球将近90%的经济体成长放缓。全球经济正陷入同步减速,2019年的经济成长率将创下2000年以来最小升幅”。

全球经济之所以骤然减速,是因为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明显的疲态。以美国来看,2018年美国经济一度表现强劲,同比增长了2.9%,创下了近年来美国经济的最快增速,2019年一季度更是增长了3.1%。但是进入二季度之后,美国经济增速突然放缓至2.1%。尤为引人注意的是,2019年8月份,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2年期国债收益率,十多年来出现了首次倒挂,释放出强烈的经济衰退信号。

美国经济之所以由盛转衰,主要原因在于特朗普上任之后,刺激经济的手段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减,加之和中国的贸易摩擦,也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特朗普上任之后,美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显然得益于上任之初的大规模财政刺激,然后是大规模的减税红利。但是现在,这两大刺激因素都开始明显减弱。2018年11月美国中期大选结束后,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掌握了众议院和参议院,特朗普的财政扩张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而号称一代人一遇的美国税改,减税红利也开始逐渐衰减,更多的美国企业将减税带来的利润用于股票回购,而不是用于扩大投资,所以,美国股市表现持续强劲,但是实体经济却越来越弱。

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反过来也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贸易摩擦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最近几个月,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明显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消费者担心未来的开支会越来越高。美国经济70%以上由消费贡献,消费一旦疲软,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不言而喻。

除了美国之外,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增速。美国虽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速较快,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中国以30%左右的贡献率高居第一,中国经济一旦放缓,全球经济将受到显著影响。

由于外部需求萎缩,加之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改革,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L型增长区间,经济增速从两位数跌到7%以下。2019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6.3%,三季度的GDP更是只有6%,预计“破6”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增速放缓并不一定全是坏事,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其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比如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现在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更强。

不过,当中国经济不再以高增速为核心目标,客观上肯定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全球市场带来了惊人的需求,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从中得益,一旦中国需求不再像以前那么旺盛,这些国家也将不得不面对需求萎缩的现状。在中国经济从高增长转向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除了中美两大领头羊之外,印度经济突然放缓,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经济减速做出了“贡献”。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印度成为全球经济最瞩目的明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增长率高居榜首,2014到2018年期间,印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7%,2018年一季度更是一度超过8%。如果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来看,印度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当前全球经济非常重要的一极。但是,印度这个近年来最耀眼的明星,神话也开始破灭了,2019年的印度经济开始断崖式下跌,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只有5.8%,二季度GDP增速更是只有5%,创下6年来的新低。印度经济突然下坠,也将全球增长冠军的宝座再次还给了中国。

印度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速领跑全球,一直存在一定的水分,2015年和2018年,印度两次修改了GDP的统计方法,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要素成本来计算GDP,2015年的那一次修改,让印度的经济增速从4.9%突然飙升至6.9%,经济增速直接超越了中国。

当然,除了统计方法的更改之外,印度经济最大的潜力在于其人口红利,在13亿人口中,有8亿人是青壮年人口,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7岁,35岁以下劳动力占比6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人口结构可以说是最富增长潜力的,相比之下,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困扰。而且,印度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超过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这种稳定增长而且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使得个人消费成为印度经济的重要引擎,个人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了六成左右。不过,印度最近几年的经济改革,开始越来越显出负面效应。2017年5月,印度实行新的商品与服务税(GST),这是70年以来印度最大规模的税改,不过,这场税改使得大企业受益,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倒闭,导致失业率快速上升。长期以来,印度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是一个很健康的水平,但是税改之后,印度的失业率大幅上升到6%以上,大量人口失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印度经济最大的引擎熄火,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也就毫不奇怪了。

欧洲经济也是困难重重,欧债危机以来,欧洲经济就一直处于衰退边缘,随着最近几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欧洲经济更是毫无起色。2019年9月份,欧洲央行再度下调了2020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从此前的1.4%下调到1.2%。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委员会对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一路下调,从年初的1.8%下调到0.5%,在欧盟区排在倒数第二,仅次于意大利(0.1%)。欧盟委员会对德国悲观看待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制造业增速放缓导致订单数量减少,考虑到德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德国的经济复苏要比预计耗费更长时间。

中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集体减速的大背景下,中国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最直接的有两大影响,一是中国的外需会明显萎缩,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二是全球货币政策放松,中国的政策也会做出相应调整。而从更深层次来看,还将促使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福祸相倚。

从外需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2.91万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2.8%。其中出口仅仅增长了5.2%,而在2017年和2018年,我国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7%和7.1%,可以看出,从2018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速就已经开始明显放缓,2019年还在继续延续颓势。从单月数据来看,2019年9月份的出口更是出现了0.7%的负增长,其中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22%,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降幅,除了9月份之外,2019年的2月、6月和8月,也都出现了单月出口负增长的现象。从全年来看,2019年的外需形势相当严峻。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的进出口增速虽然明显放缓,但是贸易顺差却同比大幅增长了四成,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悖论。这其实并不难理解,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的出口多了,而是进口少了。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的进口额下降了0.1%,由于进口额的萎缩速度远远大于出口萎缩的速度,所以使得贸易顺差反而出现了大涨,这样的现象,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都出现过,但这并不是中国经济好转的迹象,而是恰恰相反。

如果仅从表面来看,外需萎缩似乎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太大冲击。按照中国目前进出口的形势,中国前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其实还获得了高达40%的增长。如果单纯从对经济的拉动来看,2019年的进出口形势其实要好于2018年。因为2018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了18%,对全年经济的贡献度为-20%多,考虑到2018年的低基数效应,加上2019年的进口大幅下降带来顺差大增,综合全年来看,估计2019年进出口对GDP的拉动要好于2018年。以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3%,其中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20.7%,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所以,预计全年GDP增长中,净出口也会保持较高的贡献度。

不过,这种基于内需萎缩带来的“贡献”显然并不健康,也并不意味着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并不重要,恰恰相反,在国内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如果外需能够有所增长,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内需的疲软。如果内外需同时疲软,中国经济将会遭遇更大冲击。

外部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就是就业市场。因为我国的出口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部需求大幅萎缩之后,相关产业链上的公司难免会出现大量人员下岗,导致失业率上升,又会进一步降低中国经济的消费能力。对于一直致力于向消费转型的中国经济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杀伤力所在。最近一两年来,国内的消费市场风向突变,一度受热捧的消费升级被下沉市场所取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开始发生变化。

如果说外需萎缩是全球经济减速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那么另一大影响就是,为了应对经济减速,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开始实行逆周期调节,大幅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也必须作出相应政策调整,以适应自身经济需求和外部市场的变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集体放水应对经济衰退,不过在经济形势稍有好转之后,美联储在2015年开始实施加息,并在随后几年逐步缩减资产负债表,货币政策逐渐收紧。不过世事难料,进入2019年之后,由于全球经济再度疲软,全球市场再度开始集体放水。首先降息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埃及、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这些中小经济体,然后,降息如同星火燎原般迅速扩散到全球,最引人关注的当然是美联储,2018年下半年,美联储还一度预计2019年会有3次加息,结果由于经济数据的疲软超出预期,美联储不得不在2019年8月1日宣布了10年来的首次降息,9月份再度实施第二次降息。随着美联储加入降息的阵营,全球主要央行自然也就不再矜持,纷纷打开了货币水龙头,2019年全球已经有20多个主要经济体宣布降息,其中很多国家的降息次数不止一次。

在这一轮全球降息潮中,中国的表现应该说还算相对稳健。2019年中国只在年初和9月份实施了两次降准,对于市场高度期待的降息,央行采取了一种更稳妥折中的办法,以微调的方式实现变相降息,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实施了真正的降息。

央行认为,在过去的贷款机制下,商业银行以央行的贷款基准利率为锚,导致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如果推行更彻底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实际利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如果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位,就不必实施降息这样的重大货币调整,以免对通胀和房价等其他因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央行在8月中旬宣布:“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2019年8月20日迎来首次利率报价,新的1年期LPR为4.25%,比以前4.31%的水平略低,也算是部分达到了降息的效果。2019年9月20日的第二次LPR报价,1年期LPR为4.20%,比8月份4.25%的利率再度出现小幅下降。

在全球降息潮中,中国央行之所以如此谨慎,主要还是担心通胀问题。因为全球主要降息国家大多面临通胀下行的局面,所以降息对通胀的刺激不大。但中国的通胀指数一直保持在相对高位,最新公布的9月份CPI甚至达到了3%,创下了6年来新高,所以中国如果贸然降息,会使得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

不过,央行通过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方式小幅降息,可能很难满足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需求。由于内外需同时疲软,中国经济还有进一步减速的可能,2019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只有6%,很多国际机构预计2019年四季度中国GDP还有可能“破6”。而且,当前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LPR的利率改革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中国央行未来还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当前国内的通胀主要是由猪肉价格所带动,随着我国对猪肉养殖业的政策进一步放松,猪瘟形势出现好转,作为周期性极强的产品,猪肉价格还是会有回落的空间,一旦肉价下跌,通胀指数也会随之下行,届时将给央行的利率调整留出空间。

另外,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降息之后,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零利率或者负利率国家,相比之下,中国央行按兵不动,使得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高息货币,将有可能吸引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干扰。最近中美贸易摩擦趋于缓和,人民币汇率在前段时间跌破7元大关之后,最近开始出现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又给了热钱流入更多的理由,更多热钱流入,又会给物价指数和资产泡沫带来压力。

全球经济集体减速,对中国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增长模式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劳动力红利和资本红利的推动,这种模式相对来说是处于较低层次的增长,随着现在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外部需求不再像过去几十年那么强劲,而内需也随着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等重要引擎慢慢减速而萎缩,对于中国而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已是迫在眉睫。

经济学家们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时,经常使用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这个指标,主要是指在各种要素投入既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各种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带来的额外产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国家投入100元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最后可能产出150元,多出来的50元从何而来?索洛将多出来的50元归功于技术进步等因素,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就是技术进步。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拓展,将企业家精神、制度创新等所有解释不清的要素都归于此类,统称为索洛残值,又称全要素生产率。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国家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被视为不可持续的蛮力增长,而如果增长源泉来自于技术创新等索洛残值,则是一种可持续的聪明增长。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大多数来源于前者,这种增长现在已经基本上走到尽头,未来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希望,只能是通过技术创新等来实现。按照索洛的说法,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就是技术进步。

当低层次的增长红利被耗尽之后,只有通过提高生产率,才能维持中国经济继续增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经济体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来看,所有获得成功的发达经济体,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或者靠房地产来获得成功,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提升科技生产力,才使得本国跃居全球食物链的顶端。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之后,不再刺激房地产,转而发展高科技已经形成中国经济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曾经作为中国人最大财富载体的房地产,未来投资的风险远远高于机会,而高科技产业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资产配置重新洗牌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资产配置也迎来重新洗牌,以大多数人最常投资的几大产品来看,股市、楼市、外汇、黄金、理财以及保险等,内在的投资价值也因此发生变化。

从股市来看,由于全球经济减速,表面上对于股市会带来很大压力,不过,A股市场对于经济增长放缓的负面影响已经早有预期,最近几年也基本上一直处于熊市当中,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在多重负面压力的冲击下,A股市场更是创下6年来的新低。

不过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减速带来货币政策集体宽松,对于股市会带来较大的利好,中国央行虽然暂时还没有加入全球降息的阵营之中,但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增速随时面临“破6”的风险,货币政策继续放松仍是可以期待。

从A股市场来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再创新低,但是股市却在2019年逆势反弹,年内涨幅在全球也处于领先,深证成指更是以超过30%的涨幅居全球之首。在本土投资者对A股还处于悲观情绪之中时,外资对于A股的热情却在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10月,北上资金年内流入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

过去一年多时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成为压在A股头上的一块巨石。不过,随着美国经济自身压力越来越大,结束贸易摩擦的意愿也越来越强。最近,中美贸易摩擦开始趋于缓和,如果最终的谈判能够收获一个好结果,对于A股将带来巨大利好。

过去20年来,楼市是国内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产品,按照以往的经验,每当经济放缓带来货币政策放松时,总是楼市报复性上涨的最佳时机,不过这一次,历史经验可能并不会奏效了。2016年以来,中央提出“房住不炒”,3年多时间里,不仅没有像以前一样出现松动,反而在持续加码升级,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之后,发展高科技而不是房地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共识,继续刺激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伤害远远大于好处,只有发展高科技才是未来中国经济的真正出路。所以,即使这一次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也不会惠及房地产。最近央行对贷款利率实施市场化改革,市场利率水平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房贷利率并没有随之下降,按照政策要求,“首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60个基点”。

国内楼市一向被视为最坚挺的一线城市,其实早就打破了只涨不跌的神话。过去两年来,北京的二手房跌幅已经达到了20%左右。201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北京的新房销量创下5年来新低。最近,上海有一套顶级豪宅檀宫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起因是大幅降价1.4亿元仍然无人问津;广州的房价,最近也总是和“跳水”联系在一起。

过去很多人认为一线楼市只涨不跌,主要理由是供需矛盾永远难以解决,大量人口涌入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而稀缺的土地供应,又决定了一线城市的供给有限。不过,最新的趋势显示并非如此,以北京来看,它一向被视为供需最紧张的城市,但北京其实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人口净流出,人口外流,也就意味着楼市的需求下降。而从供给来看,最近几年,北京大规模增加土地供应,更使得北京新房供应量大增,2019年上半年,北京的楼市库存达到了7万套,创下8年来的新高。即便是北京,楼市的供需矛盾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紧张。

最近几年,由于人民币走势疲软,到底要不要将手中的人民币换成美元,也成为很多人的一大烦恼。从最近一年多的人民币走势来看,出现过两次贬值高潮期,第一次是2018年下半年,当时美元还处于加息周期之内,而且加息的力度超出预期,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出现宽松,2018年年内出现了4次降准,降准的力度超出预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人民币出现了一轮急跌,从6.3元一路跌至6.98元附近,在即将跌破7元大关的时候突然开始反弹,最终还是守住了7元大关。第二次贬值高潮出现在2019年8月份,人民币汇率正式跌破7元大关,当时央行的回应是——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虽然说人民币有涨有跌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突破7元心理大关,还是给市场带来了巨大震动,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中国对于贸易摩擦的一种回应。就在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美国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尽管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并不满足成为汇率操纵国的条件,这也是25年来,美国首次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那么,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是否意味着未来人民币还将继续大幅贬值呢?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人民币的走势同时受到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从美国的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开启了降息之门后,未来肯定还会有多次降息,从10月初以来,美元指数已经开始明显走弱,一旦强势美元不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就消除了大半;而从中国的货币政策来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还算稳健,并没有加入这一轮全球降息潮,即使将来出现降息,中国货币宽松的尺度也会小于美国,所以,这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另外,随着中美贸易摩擦趋于缓和,人民币汇率也会成为中美双方谈判的重要内容,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人民币继续贬值的空间。

每当全球经济或者地缘政治出现剧烈震荡时,黄金作为一种避险资产总是备受青睐,随着这一次全球经济开始集体减速,黄金的避险功能也再度上升,过去一年来,黄金价格已经上涨了20%多,超越了大多数投资品的回报率。

从短期来看,黄金价格的走势总是和美元呈现跷跷板效应,美元强势时黄金下跌,美元贬值时黄金上涨。由于美元结束了加息周期转而开始降息,黄金价格也由此走强。

从长期来看,黄金的价格走势还是离不开供求关系的。黄金的供应主要来自矿产金和再生金,后者主要是指黄金的回收再利用,由于黄金矿产资源的稀缺性,黄金的供应量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每年的变动幅度大概保持在2%上下。而黄金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珠宝首饰是黄金的主要需求者,大概占比超过50%,其余主要需求来自金条和金币、智能手机与牙科等工业需求,各国央行的购买,以及ETF等黄金投资需求等。

其中,珠宝首饰、金条金币以及工业需求基本上保持稳定,黄金的新增需求主要来自央行和投资需求,这两大需求成为黄金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过去一年多来,在黄金市场最先知先觉的是各国央行。2018年,全球央行开始史无前例地买入黄金,总共购买了650多吨黄金,购买规模同比增长了70%,这导致2018年的黄金需求明显上升,成为黄金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2019年上半年,全球央行仍在黄金市场买买买,上半年的央行购金总量达到了370多吨,以这样的购买速度,2019年央行的购金规模还将继续超过2018年。按照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全球各国央行购金与ETF净流入,是支撑2019年上半年全球黄金需求的重要驱动力。

无论是股市、楼市还是黄金、人民币,这些产品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并不适合保守稳健型的投资者,对大多数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而言,无风险理财还是很多人的首选。不过,现在能够跑赢通胀的无风险理财产品已经越来越少。

由于最近国内通胀指数上行,最新的CPI达到了3%,所以低于3%的收益,就已经属于跑输了通胀。以前银行存款跑不过通胀,但是理财产品基本上还可以胜出,但是现在来看,以前曾经大火的余额宝理财、微信理财等货币基金,收益率基本上都在3%以下。在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产品不能再承诺保本保收益,所以现在市场上很多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收益能够勉强超过3%,但也不再是无风险产品。对于保本型投资者而言,现在性价比最高的无风险产品只有储蓄式国债,3年期票面年利率为4%,5年期票面年利率为4.27%,能够跑赢通胀1个百分点。

如果担心股市、楼市等产品风险太大,而理财产品收益又太低,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为自己购买保险,比如商业养老保险。众所周知,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较大的缺口压力,老龄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最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一份报告,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占比是18%,养老金压力已经扑面而来,将来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3,压力更是可想而知。所以,未来20年之后,一个清晰可见的现实是,指望现有的养老金,晚年生活并不会过得太宽裕。在当前经济下行而且利率较低的背景下,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不妨为自己的老年提前做一些投资。

2018年,我国开始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个人购买养老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个人而言,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有这样几点好处:第一,在当前没有明显投资机会的背景下,增加对未来养老的投资;第二,可以适度避税;第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跑赢通胀。最后,商业养老保险可以终身领取,尤其对于长寿的人而言,这种积累方式是可以大大跑赢同期理财产品的。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在国内所有行业中,保险行业以高达78%的利润增速雄踞榜首,这也充分说明,在当前经济下行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购买保险,来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