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构建“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的依据
自1992年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逐渐展开,尤其是在区域贸易合作中,双方的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东北三省对俄贸易额2005年与上年同比增长49.23%,2006年同比增长22.11%,2007年同比增长58.36%[5]。2008年以来,东北三省的对俄贸易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在东北三省与俄罗斯双方货物贸易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如俄罗斯政策多变性、不可忽视的“灰色清关”的存在、对初级产品征收的高关税等,都对中国商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从中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现有的合作模式已不能满足双方发展经济的需求,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急需另辟蹊径。“伞”型模式的构建从实质上来讲,是中俄双方通过开展技术贸易,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使其成长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一)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牵引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商业条件签订技术协议或合同,进行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6]。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技术在国家间转移的壁垒,因而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其速度不但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快于一般的服务贸易,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由于当代科学技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开发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技术研究和开发所需费用剧增,就算是科技发达的美国、西欧或日本等也无法在所有的产业和技术层次上保持领先地位,对于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独立进行原始技术创新更是困难。在这样的情形下,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技术贸易的开展对于技术引进国和输出国来说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引进国的技术水平,节约技术研发费用和研制时间,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输出国也可以通过技术输出筹集资金,及时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无论是从古典贸易理论还是现代贸易理论来看,各国生产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交换获得自己不具有优势的商品或稀缺产品,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因为双方根据优势进行分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提高世界技术水平,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及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技术贸易是在国际货物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为契机,国际货物贸易的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技术、人力资本及资金情况的差异,导致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从而出现了技术差距。正是由于这种技术差距的存在,使得技术先进的国家希望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获取经济利益,而技术落后的国家同样期望获得先进的技术,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动力支持。
根据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技术先进国最初可以凭借技术优势,通过货物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获得特殊的利益,技术先进国会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将技术转让给技术落后国,从而促使双方贸易形式从最初的货物贸易向技术贸易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技术先进国通过与技术落后国的商品贸易获得垄断利润,但是随着该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技术落后的国家通过对进口产品的模仿、学习,逐步缩小与技术先进国的差距,加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提高,从而导致双方之间产品贸易规模下降。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技术先进国需要及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而此时技术落后国虽然通过货物贸易掌握了一部分技术,但是由于贸易不涉及生产过程,对于产品的核心生产技术并不了解,因此技术先进国和技术落后国之间就存在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的要求,从而促使双方之间的技术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与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相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际技术贸易对技术引进国的影响更直接、更有力。首先,技术贸易为技术引进国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技术和人力资本支持。自主创新是提高一国竞争力和科技地位的核心,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自主创新应建立在对技术先进国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学习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成套生产设备,还是引进专利技术,都直接提高了技术引进国的技术水平。同时,新技术引进的过程也是对新技术学习、掌握的过程,因而国际技术贸易提高了技术引进国的人力资本存量。
其次,国际技术贸易有利于完善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在从引进技术到实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技术贸易会产生一系列的外部效应,表现为改变国内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内在创新意识,并改善技术创新主体内外部制度环境,从而使国内整个创新诱导机制反应更加灵敏,最终完善国家技术创新机制和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7]。
最后,技术贸易的开展提高了技术引进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国家间流动改变了根据国内静态生产要素进行国际分工的局面,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提高技术引进国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同时,改善技术引进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环境,能够使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国际技术贸易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
1.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技术进步可以理解为既定产出下生产成本的节约或既定成本下产出的增加。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进步是一个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三个环节的过程,而且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技术发明具有一定独创性和实用性,技术创新是指将技术发明用于生产、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当更多的企业被吸引到该技术创新队伍时就实现了技术创新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知识,因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形成了相互联动的环节,它们之间的演进过程被称为技术进步[8]。国际技术贸易成为促进技术发明、实现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重要途径。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与咨询、特许经营、合作生产以及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许可的设备买卖、国际工程承包、利用外资等[9],其中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将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中新的发展方向。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技术贸易方式有不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技术进出口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通过贸易、投资或者经济合作的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技术秘密转让、技术服务和其他方式的技术转移”[10]。
国际技术贸易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本、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及遍布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通过独资经营、合作经营、特许经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促进国际技术贸易发展。它所进行的直接投资活动本身就涉及资本、知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同时与一般的技术贸易形式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因而近年来各国都加大了吸引外资的力度,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对跨国公司而言,它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范围并利用技术优势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有利于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维持甚至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此外,目前跨国公司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在世界各地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吸收当地的优势资源并结合当地市场的特征进行技术创新。跨国公司将分布在各国的研发中心结合为一个整体,利用每个中心的优势,形成遍布全球的技术创新网络。通过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提升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增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跨国厂商通过各种途径向东道国进行投资,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资金、技术向东道国的转移,同时跨国公司还提供了相关的设备、管理经验、企业家才能等转移的可能性。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扩散[11]带动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跨国公司有意识地向东道国以技术贸易的形式转移技术,从而获取收益,同时直接提高了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没有技术输出的对外投资,往往缺乏竞争耐力和市场扩张力,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等,并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使技术投资本土化和资本化[12]。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向其海外子公司直接输出先进技术,培养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对直接提高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的作用有限,主要就是在当地雇用的员工在与外方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技术。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另一条途径就是与东道国的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为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双方需要共同保证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质量。在利益的驱动下,跨国公司会尽可能地将先进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公司,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对东道国公司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强双方的共同性,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摩擦。跨国公司对合资公司的技术转移直接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并且通过先进的组织管理,提高了对资金、技术的利用效率,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进该国的人才培养,增强企业吸收、改造和发展技术的能力,同时促进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相对于正式的技术转让协议来说,技术外溢成为更重要的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途径。马库森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产生的技术外溢分为水平型技术外溢和垂直型技术外溢,前者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内同行业企业产生的技术外溢,后者指跨国公司对与其所在行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业产生的技术外溢[13]。技术外溢的途径包括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培训效应和关联效应。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产生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跨国公司向其子公司或者合资经营公司转移一项新技术后,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无疑会打破东道国原有的市场状态,加剧当地的市场竞争,刺激当地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以达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当地企业通过引进新设备、新产品,模仿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选择、营销策略、组织管理方式等非物化的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在这一激烈的竞争过程中,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从而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东道国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减少交易成本以及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跨国公司实现本土化生产和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必定要依靠东道国当地的人力资源,这就为提高东道国人力资源的技术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营,跨国公司会对员工进行一系列培训,这些员工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相关的技能,提高了东道国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当这些人流动到东道国的本土企业或自己创办公司时,在跨国公司所学的各种技术将会随之外流,技术外溢也随之发生。
跨国公司通过产业链的前向及后向联系,提高了东道国内与其密切相连的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后向联系是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地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东道国企业在向跨国公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跨国公司投入品的质量要求,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跨国公司往往会帮助当地有前途的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为提高产品质量或推动产品技术创新,而对其提供技术援助或信息支持,为当地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并协助其管理[14]。前向联系是指跨国公司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生产的中间技术产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其产品的相关技术(如维修、操作等)随之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将促进东道国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增强该国相关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其培养创新环境,从而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本身就会刺激当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外技术外溢也为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跨国公司首先会刺激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创新,进而带动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意识,这对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形成国家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东道国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也将得到改善。就企业来说,竞争的压力迫使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投入,因而企业主希望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否则就会产生创新惰性,只是单纯地模仿学习。此时,国家需要建立一整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企业能够获得创新利益。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引进先进的技术并顺利投入生产,政府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金融制度,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也有利于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研发中心所进行的研发活动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因此他们所雇用的科技人员更多的是来自东道国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这些人的技术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将不断提升。
2.技术进步与产业集群建立
国际技术贸易促进各国技术的进步,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
(1)产业集群的形成。最早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是经济学家马歇尔,此后人们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性工具。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就存在两种范式:一是在工厂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即“福特制”生产;另一种是根据顾客需求而进行的灵活生产,即“弹性”生产[15]。这两种生产方式各有利弊,“福特制”生产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是生产的产品单一、缺乏创新,而“弹性”生产可以根据客户需要专门定制,但是无法实现规模生产,生产成本较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起来,产业集群汲取了两种生产方式的优点,同时又规避了它们的缺点。产业集群的概念来自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持机构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6]。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模式。在中国我们也看到了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是产业集群分布的密集区,其中既有传统产业集群也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从本质上来说,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通过产业技术链聚集在某一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技术链的空间聚集,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既能实现规模经济,又能形成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灵活性生产。从生产的角度来讲,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交易的角度来讲,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则是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方面,因而对于各地区来说,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技术进步与产业集群。国际技术贸易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溢出、技术创新等效应促进各国技术进步,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而技术进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宏观范围来看,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设备的改善,生产工艺原理的创新以及生产技术流程突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实现以内生增长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技术进步要实现社会价值,一方面要求创新的技术大面积扩散和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为企业间共享同源技术(具有相同的运行原理,生产的产品具有替代性的技术)提供有利条件[17]。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直接结果就是技术效率不断提高,技术内容日趋丰富,一些落后的技术逐渐遭到淘汰,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本储备,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心地,同质企业(指在技术谱系的某一环节上具有同源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上具有相通性)[18]为了及时获得先进技术,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新,就会不断地聚集到技术创新中心的周围。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减少了企业间技术交流的障碍,同质企业为了获得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向技术创新中心聚集。
生产效率的提高与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技术作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与专业化分工是共同演进的,分工推动着技术进步,同时技术进步促使产业间及产业内分工不断细化、深化。随着技术进步,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获益最大的生产部门,实现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化分工一方面使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更多地依赖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为了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的益处,同时加强与其密切相关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相互关联的企业必然会在空间、地理上呈现集聚的状态。
这些同质企业以及相互关联的企业,在特定区域内不断聚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技术链条,多条类似的产业技术链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产业集群。从理论上说,以一条产业技术链为基础,就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现实中更多的产业集群则是以众多相关联的产业技术链条相互交织形成的产业技术网络为基础构建而成的[19]。技术网络增强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同行业间技术的交流与学习,也为企业实现技术合作提供了方便条件。产业集群内部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产业技术链中横向或纵向的专业化分工,不但可以共享区域内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而且推动区域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在国际技术贸易的带动下,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了产业竞争力,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区域间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对产业集群形成一种反作用力,促使双方合作来构建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首先,区域间的垂直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直接推动产业集群的建立;其次,区域合作降低了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障碍,尤其是对于流动性强的人才、资金、技术来说,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流向收益最大的区域,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再次,区域合作可以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增强了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提高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最后,区域合作拓宽了产品销售市场范围,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企业数量的增加,致使产业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
从理论角度分析,通过技术贸易的发展促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是有基础的,也是可行的。技术贸易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溢出、技术创新等效应促进技术引进国和技术输出国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通过吸引同质企业和相互关联企业在特定区域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链,进而发展成为产业集群。
[1] www.xingyun.org.cn/blog/UploadFile,2006年12月20日。
[2] 周延丽:《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开发远东战略的联动趋势》,《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2期。
[3] 卢武铉就职演讲,《韩国之窗》2003年3月25日。
[4] 尤安山:《东亚经济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5] 根据黑龙江省商务厅、吉林省商务厅、辽宁省商务厅各年统计数字整理。
[6] 饶友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与实务》,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 余敏:《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创新关系》,《商情》2008年第5期。
[8] 饶友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与实务》,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 谢富纪:《技术转移与技术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 饶友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与实务》,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1] 熊彼特、舒尔茨等对技术扩散都有不同的定义,在此将技术扩散定义为在贸易、投资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或无意地转让、传播技术,其他经济体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该项技术的过程。其中有意识的技术扩散被称为技术转移,无意识的技术扩散被称为技术外溢。
[12] 刘志伟:《国际技术贸易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3] 王文治:《外商直接投资后向关联效应的经验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 白露、王向阳:《FDI技术溢出机理及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5期。
[15] 柳琦、丁云龙:《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
[16]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
[17] 柳琦、丁云龙:《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
[18] 柳琦、丁云龙:《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
[19] 柳琦、丁云龙:《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