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一贯关注和讨论的核心问题。在过去近三十年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搭建学科体系,偏重理论思辨式的定性研究,而忽视了实证性的定量研究。在学科体系和框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方面的工作。

吴鲁平教授等所著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一书,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这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无疑是一次方向明确、设计严密、资料翔实、功底深厚,既具有前沿性的立脚点,又具有严谨科学分析论证的研究成果。

本书无论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结论上,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新颖且有益的启示。如本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多主体互构的过程,并运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起多主体之间互构的路径与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的主体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新成果;又如,本书突破了关于“如何教”的传统研究思路,重点运用成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挖掘个体“如何学”的问题,并选择批判性思维较强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丝毫不回避大学生本身在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复杂性,深入研究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和内化过程,发现了许多关于个体建构教育信息方面的重要特点与规律,增强了研究的实效性;再如,本书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中,全面客观研究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新特点,为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参考。此外,本书选取“政治社会化”这一更具国际性的研究主题,并恰当地选用社会学相关理论,高水平地对自已收集到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做了深度分析,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话语。丰富的实证资料没有掩盖反而增强了本书理论思想,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细细品读与思考。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无可争议,而是说吴鲁平积多年研究成果,厚积薄发,肯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独到的参考作用。这本书会激发同侪的重视和研究,活跃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学术氛围。

刘书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