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19)(全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历史回顾

中华民国处在中国近代前所未有之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还在民国年间,已有学人开始搜集整理有关民国史料,并有初步的研究。[2] 但就总体而言,1949年以前,国内战乱连年,缺乏研究所需的必要环境与资料,而且民国成立时间不长,一般学者格于当朝人不写当朝史的中国史学传统,身处民国自身的环境,也还没有将民国史作为学科研究的意识。[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国史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史学研究科目之列。1956年,国家社会科学十二年规划将民国史列为重点项目。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再度将民国史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计划。为此,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1972年成立民国史研究组,成为内地第一家以“民国史研究”命名的研究单位。随后,该组开始进行民国史的资料整理与初步研究,编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但因为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民国史上的诸多事件与人物已有政治“定评”,民国史研究的空间甚为狭窄,缺乏学术研究所需的自由讨论的空间。同时,受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影响,1919年以前的民国史被划入中国近代史,1919年以后的民国史被划入中国现代史,被人为割裂成两段。[4] 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又局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民国史只能作为陪衬。因此,1978年以前,少数关于民国史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统治方面,成为政治“大批判”的工具和附庸。唯有在近代经济史领域,有一批学者做了相当出色的开创性工作,他们主持下的近代经济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出版,是当时近代史研究中较有成绩的方面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关民国时期的经济统计资料至今仍在研究中被广为利用。[5] 不过,1978年以前,民国史研究的范围非常有限,影响也不大。民国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仍然没有建立。

以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开端,思想解放运动蔚为潮流,改革开放成为国策,国家政治经济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也带来了学术研究的空前繁荣。受惠于这样的大环境,1978年,近代史研究所的民国史组改称民国史研究室,由该室编辑的《民国人物传》第1 卷于当年出版,这是1949年以后以“民国”作为书名而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6],标志着民国史学科的真正起步。1981年,该室主持编写的《中华民国史》第1 编第1 卷出版,成为中华民国史学科建立的奠基之作。从此,有关民国史研究的著作和史料大量出版,学术研究队伍迅速扩大,学术交流活动日渐频繁,民国史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研究诸学科中的后起之秀。

一个学科建立并成熟的标志,就是有可以代表这个学科研究水平的高质量研究著作的出版。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于成立初始即决定编写一套包括研究专著、人物传和大事记在内的系统的《中华民国史》,这套著作的出版实际成为民国史学科建立的标志,也是迄今内地民国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中华民国史》分为3 编12 卷,由国内知名学者数十人共同撰写,已先后出版了第1编全1卷(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李新主编),第2编第1卷(袁世凯统治时期,李宗一、曾业英、徐辉琪、朱宗震等著)、第2卷(皖系军阀统治时期,彭明、周天度主编)、第5 卷(北伐战争和北洋军阀的覆灭,杨天石主编),第3 编第2 卷(从淞沪抗战到卢沟桥事变,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著)、第5 卷(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汪朝光著)、第6 卷(国民党的失败和中华民国的覆亡,朱宗震、陶文钊著);其他各卷已经交稿,将于近期全部出版。《民国人物传》共12 卷(孙思白、朱信泉、严如平、熊尚厚、娄献阁等主编),收录民国时期有影响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界人物近1000 人,已全部出版。《中华民国大事记》(序编1905—1911年,正编1912—1949年,韩信夫、姜克夫主编)全5册39卷,逐日记述民国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要事,已全部出版。此三项工程构成了民国史较为完整的体系,为民国史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国专史方面,20世纪最后20年出版的较为重要的著作有: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林家有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稿》,谢本书等《护国运动史》,莫世祥《护法运动史》;黄修荣《国民革命史》,刘继增、毛磊、袁继成《武汉国民政府史》,王宗华、刘曼容《国民军史》;张同新《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和《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罗焕章等《中国抗战军事史》;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彦奇、张同新《中国国民党史纲》,刘健清《中国国民党史》,刘永明《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匡珊吉、杨光彦《四川军阀史》,莫济杰等《新桂系史》;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袁继成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变迁》;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李宗一《袁世凯传》,严如平、郑则民《蒋介石传稿》,吴景平《宋子文评传》;还有若干有关民国历史研究的丛书。

有关民国史研究的论文更多,难有确切统计数字,散见于各学术期刊。但目前较有影响、学术价值与研究质量较高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少数学术刊物上,如《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由于这些刊物长期形成的学术地位,这种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各大学学报和省级社科刊物发稿量较大,可称民国史研究论文发表的主要阵地,但因种种原因,质量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