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的要弱。
“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这条忠告对于正在工作岗位上打拼的你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洗礼的他们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往往认为,把事情做到“理论上看上去很美”的程度就可以了。可事实呢?当他们真正开始着手做的时候,才发现计划完全等于鬼话。
谷歌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犯过类似错误。在《做最好的自己》当中,李开复老师这样写道:
1981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法学院有一套很老的学生选课系统,是用Cobol语言编写的。法学院院长想把这个软件从昂贵的IBM主机上移植到价格低廉的DEC VAX计算机上。但是,院长找到的每一个承包商都报出了昂贵的价钱。
后来,院长打听到我是编程高手,就来找我。我很自信地打包票说,我可以把这个工作做好,而且绝对不影响秋季开学时使用。院长很高兴地付给了我7美元一小时的工资(这在当时可谓“天价”了),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有初步的结果。我承诺八月初可以使整个程序跑起来,到九月开学前还有时间调整。
我当时觉得这个工作很简单,所以并没有认真对待“八月初就初步完工”的承诺。七月份,我打了三个星期的桥牌,才开始为法学院编写软件。但我很快发现,其中很多繁杂的细节是我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到了七月底,我只好对院长说:“这个工作超出了我的想象,大概要到八月底才能跑起来。但是,应该不影响九月开学时使用。”
没想到,学法律出身的院长非常生气。他告诉我说,我不必再来上班了,他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承包商来做。因为他认为,我对工作显然不够重视,没有调查就轻易承诺,这让他失去了对我的信任。
李开复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极大的教训,深刻地体会到了“言出必践”原则的重要性。
人性本身是放纵、散漫的,其表现就是对时间的控制、目标的坚持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时完成。有人也许会说,如果再给我几天时间,我一定能完成。但一件没有按时完成的工作,跟没完成没什么区别。有时,一旦过了期限,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客户不会给你延迟的理由。
甲问:“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个漏洞修好?”
乙说:“我已经通知他们了,他们大概明天就会来修。”
一天后
甲问:“维修公司什么时候来?你找的是哪家维修公司?”
乙说:“他们说安排不出人来,如果可以的话,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下午就能过来。”
一天后
甲问:“漏洞怎么还没有修好?”
乙说:“我晚点再问问他们。”
甲说:“今天下午之前不解决,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当你计划“一旦……”就开始某项工程时,你就为自我贻误铺下了基石。寻找巧妙的借口,或有意忙些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使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积累,积累就拖延,拖延必堕落、颓废。延迟需要做的事情,会浪费工作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
清人文嘉有首著名的《今日歌》说:“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懂得用时间给自己压力,任务才能按时完成。所以,请不要高估自己,奢望一切都会随着你的时间计划进行。理论上,这个讲座会持续两个小时,但这是在不考虑讲座进行过程中话筒是否会出现问题或者场下有没有人提出尖锐问题的前提下的理想状态。万一这种理想状态被打破了,调试话筒用了20分钟,对某个问题的争执花了30分钟,那完成整场讲座的“两个小时”又该如何保障呢?
更有甚者,在工作中,有些人满腹经纶、成竹在胸,似乎他只要一说,一切都会改变。而事实上,一切都没变。他们是典型的只说不做的“喇叭型”员工。显而易见,同那些“少说多做”的实干家相比,这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在竞争中更容易失去一切。
如果你还不能心服口服,我们可以再做个测试。假定你是某公司一名普通的在职员工,测试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能否搞定以下这些状况:
◎公司要给员工制作统一的职业装,由你去寻找供应商,进行砍价,最后拿出至少三家供应商的报价。
◎公司的一台很重要的电脑开不了机,你能否让它在一天之内正常运行起来。
◎公司食堂需要请一位专门烧清真菜的厨师,必须在三天之内到位。
当开始思考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思路和“结合公司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销售业绩趋向,做出第三季度的市场策划方案”相差极大——后者给了你足够的“纸上谈兵”的空间,只要你做到“看上去很完美”就可以了;而前者却截然不同,它们需要你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结果的好与坏是显而易见的,这无形中给你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这就是“工作”和“计划”的差别。做工作是实打实,不是“纸上谈兵”。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的要弱,永远需要提升自己办实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空谈。否则,你就会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