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市场化:自由进入和企业数目迅速增长
市场化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在于,个人具有进入市场的自由。过去看来是不可思议甚至天方夜谭的个人办企业行为,在市场化政策下,都成为了可能。过去有谁想到过自己去办企业?那是政府的事情,个人绝无这种自由,既不会得到批准,也没有相应的资源,即使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搞起来,也更是会受到种种歧视和封杀,动辄受到批判,甚至坐牢。然而,在市场化的导向下,创业是光荣的,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是无数人愿意通过这条道路取得成功的方向。因此,我们衡量进入市场自由度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看企业数目的增加。企业数目的大量增长,往往标志市场自由放开程度的增长。
改革开放的初始时期,伴随着市场的放开,大量的个人创业者涌现出来,他们纷纷创办个体企业,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一大批私营企业。在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都成了创业者,他们白手起家,依靠对市场需求机会的把握,凭借摆脱贫困的渴望和希望,办起了自己的简陋企业、窝棚作坊,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这是中国的第一代个体企业,也是后来无数私营企业的先驱者。
根据全国工商总局对个体工商户的统计,1981年的全国所有个体企业的初始数目是182万多家,此后每年都有上百万家企业的增长。尤其在1983—1985年期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每年增长200多万家个体企业。1989年出现了一个低谷,企业数量一下子锐减200多万家。此后,又开始逐渐上升,至1992年又开始出现了另一个高峰增长期。直至1999年,每年都以约100万—4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从2000年开始,个体企业数出现了负增长,至2006年企业数为2595多万家,低于1999年最高峰时的3160多万家企业的水平。经过了一段时期徘徊不前的发展后,个体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2010年之后增长不断加速,不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而且还达到了新的高度,2015年企业总数为5407多万,超过2006年近3 000万家,也就是说不到10年企业数就翻了一倍之多。图1.1提供了40年来个体企业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图1.1 个体企业增长轨迹(1981—2015年)
资料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历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表1。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始料未及的,这是市场化闸门打开的结果,是千千万万农民在当时的制度环境下所寻求的一种能被社会主流所认同或接受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乡镇企业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从初始的1978年的152万户,猛增至1988年的1888万多户。1989年的经济低谷对乡镇企业的影响似乎并不太大,紧接着在1992年乡镇企业又开始了新的增长,直至1993年达到顶峰,达到2453万户。此后,乡镇企业就再也没有超过这个峰值,仅保持着某种低速的缓慢增长态势。乡镇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模糊概念,它由农村集体和私营企业所组成,随着私营企业合法化地位的加强和越来越强势的发展,乡镇企业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已经成为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历史,在其到达顶峰之后,便逐步走向衰落。绝大多数较早的乡镇企业现在都已不在乡村,而是进入城市,融入工业化之中,而那些留在乡村的企业则主要从事农业或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因此,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与原定义统计口径相一致的乡镇企业的统计数据(见图1.2)。

图1.2 乡镇企业增长轨迹(1978—2006年)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历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表1。
虽然个体企业的数据早就有所统计,但私营企业的统计数字直至1989年才开始在国家工商局提供的年鉴中出现,此前根本就没有这个统计栏目。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最早是在1995年的工业普查数据中,才出现了私营企业的统计范畴。在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年鉴中,最早的关于私营企业的统计数字也只能追溯到1999年。这表明,私营企业获得政府的某种正式认可,经过了相当漫长的阶段。
私营企业实际上是在个体企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而形成的。私营企业能够得到比较正式的承认大约是在1992年之后,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都不得不戴着乡镇企业或集体企业的“红帽子”,只是在外部大环境放宽之后的1992年,私营企业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1989年的9万余户,到现在的2000多万户,增加了200多倍。这个期间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增长较为缓慢,每年大约递增十几万户;第二阶段,开始增速,每年增加几十万户;第三阶段,尤其是2009年之后的若干年,又开始了新的加速度,私营企业每年以100万—300万的数量增长(见图1.3)。如果不考虑几千万家个体企业的话,私营企业则可以成为中国经济中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

图1.3 私营企业增长轨迹(1989—2015年)
资料来源:《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历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表1。
股份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最活跃的企业组织,从有股份公司的统计数据的1995年以来,这类公司迅速增长,并成为中国企业的中坚力量。其中,股份合作企业是许多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改制的首选。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资料,股份合作企业自1995年以来获得迅速发展,从近14万户,至2002年达到近25万户,不过,此后就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直至2012年下降到13万多户,又回到了初始阶段的水平。由此可见,股份合作企业的数量变化趋势在整个时期呈现出倒U形的轨迹(见图1.4)。

图1.4 股份合作企业增长轨迹(1995—2012年)
注:2012年之后,相关统计资料已经不提供股份合作企业的数据。
资料来源:《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历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表1。
然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则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形式的股份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各种改制企业,包括原股份合作企业以及新创立的私营公司,都乐意选择这种有限责任公司。因此,有限责任公司在短短的12年内,很快就从初始时期(1995年)的17多万户,增长至2016年的1400多万户。
不过,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数据经常比较混乱,即使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也往往很不统一,相差甚大。因此我们选取统计局的近年数据,从中能够看到两种股份公司的大致发展趋势。从图1.5可见,在两类股份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明显快于股份有限公司。

图1.5 股份公司增长轨迹(2010—2016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改革开放初始的1980年,外资企业在中国仅有7家,第二年即达到82家,此后每年都成倍增长,10年期间,从几家发展到几万家。然而真正的高速发展是在1991年之后,1992年的外资数目猛增至8万多家,比上年净增近5万家,1993年则在1992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达到16万多家。此后10年,外资企业数从20多万增至30多万,保持平均每年增长1万家的平稳增速。然而从2004年开始的10年,外资企业又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至2015年,总计达到48万多家。近来10年,增长了近20万家,平均每年增长2万家。

图1.6 外资企业数量增长轨迹(1980—2015年)
资料来源:《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历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录附表1。
然而,与上述企业都在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是,国有与集体企业则表现为下降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万家左右,逐步增长,到1995年达到最高峰,为221多万家。此后,国有企业就开始不断缩减其数量,至2015年,全国的国企数目约为32万多户,下降趋势十分明显,20年间平均每年减少约10万户(见图1.7)。不过,这些企业仍然掌握着中国的经济命脉,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7 国有和集体企业数目的变化轨迹(1986—2015年)
资料来源:《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历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表1。
综合以上几种类型的企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在1994—1995年前,所有的企业都大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不论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与乡镇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由于计划经济带来的市场需求的饥渴和供应的不足,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在这段改革初始时期分享到市场改革带来的蛋糕增大的好处。
然而,1994—1995年之后,国企和集体企业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个体企业、私企、外企等企业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同时,1994—1995年之后股份企业开始大量出现,其增长速度也令人瞩目。这些都表明,在1994—1995年之后的发展阶段中,市场不再是大量的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市场竞争真正开始出现了,这时就不再会有各类企业的共同增长,而是有进有退、优胜劣汰了,这也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竞争让企业不得不进行重新选择,那些最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组织,便成为多数企业的最优选择。
通过这个较长时期的企业数量变化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企业是如何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进行选择的。这个选择过程伴随着那些不适应于市场竞争的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大量退出,或者关闭破产,或者重组转变为股份企业,或者实行民营化的结果。总之,市场化打破了单一类型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企业的自由进出和大量个体创业,不同所有制的多元化,这些都导致市场竞争愈益激烈,导致国企与集体企业进行重组改制,以便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这是4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也是中国经济走向开放自由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