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由杨希燕博士和她的老师唐朱昌教授等人撰写的《对接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一书交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是杨希燕博士、唐朱昌教授及其团队所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结晶。杨希燕博士是我的同事,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她嘱我为这本书写序言——实在是惭愧——难以推辞,只得将自己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看法写出来充数。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我们能够看到全球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管理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看到由跨国公司提供的资本、技术怎样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普通人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

当中国在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之后,我国国民经济更是进入了一个与世界交流互融的崭新环境,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全球经济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遭遇金融危机进而复苏乏力之时,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体现了全球各经济体互相依存所产生的巨大动力存在于互动中。

当世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时,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内部发展遇到的问题必然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联系,也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国家出现了不少类似以邻为壑的政策,给全球多边体系发展带来了许多复杂而又不确定的因素。

一段时间以来,在世界一些国家(经济体)出现的“逆全球化”只能是一种暂时现象,不可能成为潮流,更不能扭转全球化的发展,但也需有应对之策。中国作为一个具备了一些发达国家特征而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通过改革开放获得了长足发展,当然理解稳定开放的国际环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能关起门来自搞一套。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旨在促进国家双边、多边合作的倡议,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赞同——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同时得到了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同。这表明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间通过合作获得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客观上正从一国倡议转变为国际合作共识。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了三大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国家间的合作历来是建立在各自战略诉求的基础之上的。从宏观角度观察,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各国都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获益,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维护多边体系的合理措施。

正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9年4月22日发表的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保障。

“一带一路”所形成的国际合作共识是不以制度为划分界限,不以牺牲经济后进国家利益为代价,而是强调开放、多元的共商、共建与共享。

中国与俄罗斯在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中是两个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于全球的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已经在2015年启动,形成涵盖1.8亿人口、横跨欧亚大陆的区域一体化组织。2015年5月8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联合声明》。这项声明的签署,表明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在经济合作政策层面上开始实现对接。这是“一国倡议转变为国际合作共识”的又一个有力证明,势必为区域内各个国家带来重大利好。

但是,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与俄罗斯等国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实现合作以及实现合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

由杨希燕博士和唐朱昌教授领衔的团队在这本书中,围绕对接合作基础、合作方向与路径、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合作前景模式与制度选择一一做了分析。书中还采用GTAP对“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背景下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做了实证分析。

我作为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这本书的问世,为学术界进一步系统研究“一带一路”下各国(经济体)之间的“政策沟通”提供了新视角。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国有权按照本国国情设定发展目标和为达到目标而制定制度。与此同时,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各国又必须彼此合作,方能更好发展。由此,不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必须遵循普遍的规则。我以为这本书就是本着这种观点完成的。

张永安二级教授

2020年1月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