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9章 交底
肖道梁两人傻了,肖道梁愣了好一会才问:“二世子,据我听来的消息,那人是北方人,中年人。”
“连北方人中年人都听说了?”
李伸笑了起来。
多半是李林甫派了许多人查找“写信人”,知道的人越多,越不容易守秘,流传的也越快。
下邳又是水路枢纽,关于写信人种种,也传了过来。
“北方人,是我刻意模仿北方的口音……”
李伸去过许多地方,与另一个李伸记忆相比,唐朝的官话,陕西话、四川话、江南话,就包括吴苏软语,都与后来不一样。但就是在唐朝,北方的口音也与后来的普通话相近,模仿起来比较容易。
反正韦坚家的门房也未去过北方,容易迷惑。
“中年人,我刻意化装的,贴了一个小胡子,束发加冠,看上去像是接近三十岁的人,随后几封信我未去韦府了,而是花了钱,请一些小商贩送过去的。韦公那个奴仆也是如此,我在信里让韦公在他奴仆里选择了一个长相与皇甫惟明相似的人,虽不一样,但化装一下,再通过一些手段,就能被盯梢的人误以为是皇甫惟明,哪来的什么巫蛊术?”
“韦公不当留下此人,远不及吉温果断。”
马大眼故意制造溺水而亡的假相,说自己逃到了终南山。
这个说法也行,若是投奔了某个山户,是能生存一两年时间,然而他投奔了那个山户?未投奔山户,孤身一人能在终南山生存一年多时光?
将薛仁贵放到终南山里,让他一个人生存,也未必能活一两年下来。
真相只有一个,被李林甫暗中收留了,吉温只好及时地灭了口。
不过吉温弄死马大眼,对李伸也是有利的。
看看,替李林甫立下这么大功劳,换来了什么样的下场?
毕竟肖道梁肖六放在外面,手里所守的家产越来越大,知人知面不知心,李伸又打算进一步交底了,不是这种下场,肖道梁肖六两人未来说不定就会产生其他的想法。
“肖六,这是无解之题。去年元宵案,实际对韦公是有利的,但与死谏书一样,他没有利用好,至少那时那个奴仆是有功的,为什么让他死?归根到底,韦公平时高高在上,不能让奴仆忠诚。不忠诚,事情结束后,韦公和皇甫惟明可能想置那名奴仆于死地,这才为李林甫利用。”
对下人好,下人就忠心了?
也未必,所以李伸让两人什么都不说。
不说,没人注意,才能不会利用。
所以这么说,是暖人心。
“死谏书也是我说的,据我观察,两人还是扳不倒某人,我又下了第二步棋,替杨钊出谋划策,让他来到京城,又给予了许多钱帛,让他迅速上位。左相和韦公虽败,还有杨钊……”
李适之和韦坚不倒,只能说局势对李伸略微有利。
但两人不是“自己人”,不然也不会一度想让李伸做炮灰了。
杨钊是奸臣,然而能算是“自己人”,杨钊上位了,李伸才能一步步走向舞台。
不做事,以后能用什么名义来下邳?
“我不想谋反,仅是自保,以我的智慧,也足够了。”
似乎是这个理,然而肖道梁和肖六听得更傻。
“二世子……”肖道梁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你们都是算计惊人的大大佬。
这就是说出来的好处。
虽然略有些冒险,但两人只要有他心,或嘴风不严,这边的安排泄漏出去,知不知道李伸是写信人都是一个样了。相反,越是敬佩李伸,越是安心,越是不出问题。
李伸继续说道:“朝政越是黑暗,安禄山越是轻视,而且他四十几岁了,所以晚则十年,早则七八年,就会谋反。”
“难道不能令圣上相信他会反,或略有防备?”
“劝不好的。”
安禄山谋反前,唐朝派了裴士淹巡按河北,安禄山将裴士淹晾了二十天,然后以甲兵示威,裴士淹回来禀报,说安禄山必反,即便那时,李隆基都不相信。
“得感谢武惠妃啊。”
“咦?”
“因为武惠妃,圣上学会了如何去享乐,因为武惠妃,李林甫得以拜相。”
武惠妃还有一个“功劳”,替她儿子娶一个漂亮的媳妇。
安史之乱,杨钊,杨三姐她们,包括杨玉环,同样有着不小的“功劳”。
“她还害死了先太子。”
“先父就不提了,太子是国家储君,没有手腕是守不住的。”
“只有几年了。”
“是啊。”
安史之乱可不是一场叛乱,叛军无比的凶惨,李伸三叔李亨昏庸无能,屡屡错失战机,又缺少约束,平叛军同样的凶残,导致北方十室九空,几千万人惨死。如果不是鲁灵守住了南阳,张巡许远守住了睢阳,不是安禄山突然惨死,即便有郭子仪和李光弼,局面仍不可收拾,其后果不亚于五胡乱华。
“不说我谋虑有限,即便智谋不亚于张良,圣上如此,也无回天之力,唯独能做的,就是让我们,我们的亲人在大乱到来时,能够自保。朝政越是如此,这边越是重要。眼下我还要给杨钊一些钱帛,让他尽早地上位。明年就不需如此了,那时我会调更多的钱帛过来。下邳不但是水路枢纽,还是数州交界的地方,只要融入进来,置地产也方便。”
就是这边的产业不赚钱,只要将长安那边的盈利全部调过来,也是惊人的数额。
有钱就能广置地产。
但置地产不能盯着一个县置,置多了,就会引起人关注了。
那怕一个州的都不行,下邳地理位置优势就出来了,四州交界之所,西边是徐州,北边是沂州,东边是海州,涉及到数个县,一个县置一点,累积起来就会很可观。
还有一个优势。
黄河入淮,给北方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
然而因为黄河入淮,也造出了数万平方公里的新陆地。
现在黄河还没有泛滥成灾,楚州离大海很近,淮河未崩坏,夹杂的泥沙不多,入海口处也没有淤沙堆积,因此海船也能直抵楚州城外。
想要后方富裕,大海同样是极重要的。
虽然这些肖道梁二人不清楚,但知道置地越多,人就越多,关键时侯就能自保了。
李伸继续说道:“未来如何,我们先不管,重要的是你们得融入到这里,不但融入,财产扩大时,必须能守住,最好的办法,还要联亲。”
“联亲?”
“是订亲。”
肖道梁二人结婚也比较早,不过他们过来时,孩子才三四岁大,是虚岁,还在吃奶呢,什么都不懂。
再大也麻烦了,弄不好会将一些真相说出来。
到了这边,又各自生下了一个孩子。
所谓的订亲,就是与当地一些有名望的乡绅交好,然后订一个娃娃亲。
两人在当地有了好几个有名望的“亲家”,未来再拿出一些利益出来分配,那时才能说真正融入到这里。
虽然有些俗,实际也比较管用的。
这次回去,李伸还打算让虎头和肖道梁妹妹订下亲事。
区别就是虎头和肖道梁妹妹订亲是真的,说不定只要订下来,一两年内就能成亲。
肖道梁这边的订亲则是半真半假,即便再过十年,两家孩子也没有多大,后面的就不好说了。
“就是订亲,要记住一条,逢节日时能走动,平时交往时可以吃喝,然而钱帛能花掉,不能拿出许多钱帛出来送,送的多了,等于是低人一等。”
低人一等了,就会有人轻视,轻视了,就会有人打主意。
肖道梁说:“我与老六也商量出一个办法。”
在唐朝,奴婢包括婢女和奴仆,地位更贱,部曲和客女虽贱,要稍稍好一点。奴婢能自由买卖,部曲无价自估,也就是不得买卖。不过唐律又规定,“转易部曲事人,聴量酬衣食之直,既许酬衣食之直”。
这就让许多人钻了空子。
所以李伸初次出来,问他舅舅赵良成部曲种种,赵良成也说不出所以然,然后根据本心说了一句话,城里一些做法很不好。
这是大活人,能像牲畜一样买卖吗?
肖道梁和肖六两人也钻了空子,买了上百名部曲和奴婢。
两人也想到了,仅是融入到当地还是不行,未来得将这些财产守住,关键李伸又不能出面。
两人凭借在肖山寨狩猎的经验,制造了一些猛兽吃猪吃羊的假相,用此为名义,组织了一支“护山队”。
李伸听了说:“也行,两手抓吧。”
“未来会打仗吗?”
“肖六,会打的,其破坏力不亚于刘黑闼,但是刘黑闼其勇远在安禄山之上,其部下还有名将苏定方,终是败于唐军之下。”
说智呢,刘黑闼真的不及安禄山。
但说勇呢,刘黑闼又在安禄山之上。
也不能这样比喻,苏定方确实能打,刘黑闼未用好,而且唐初名将太多了,不说别人,就是李世民,不提其皇帝身份,本身也是一个战神级别的军事家。
现在谁有李世民的指挥能力和号召力?即便郭子仪和李光弼,其军事能力也顶多与苏定方相提并论。如果不是李渊忌惮李世民,后面用了李元吉和李建成为统帅,刘黑闼早就灭了。不但李世民,后面还有一个更能打的李靖。
“为什么安禄山敢反?”
“是啊,所以开始时我也不敢确定,不过他是胡人,胡人也不要紧,又修了那座雄武城,我才确认下来。你们也不要多想了,就是如我所想,到时侯我也是谋定而后动,安全第一。”
说到这份上,等于交底了。
不交底也不行,如李伸所说的,尽量地买一些岁数不大,比较强壮的部曲,这些人才能迅速及时地编为士卒。又说,尽量地将一家人买来,男女搭配,全家人都在,平时对其不苛刻,这些人才会忠心。
正好,肖道梁编了“护山队”,能利用这个为借口,进行一些初步的训练。
但不交底,肖道梁二人就不明白李伸的用意。
肖道梁叹惜道:“二世子,按照你的分析,这个胡人多半是要反叛了……也要打仗了。”
打肯定要打了,不然哪来的封公拜将。
两人有些期盼,有些担心。
李伸这边交底,长安城有一对夫妻却在唱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