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学术思想

一、 强调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观

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常重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部分是互相制约的;又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并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能不受自然界的影响。虽然中医对病理细节的认识比较粗糙,但却在整体上把握了事物的联系,注意到增强机体内部抗病力的重要性;在认识和治疗疾病上,强调“五脏相通”、“脏腑相关”、“天人相应”,注意从各器官的联系上、以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辨证论治。一般情况下,整体治疗是全局性的,局部变化处于整体的联系和制约之中,通过调整整体而达到治疗局部的目的。例如中风病患者除表现头晕、头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局部的症状外,还常出现一些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现象,这时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使之达到平衡,其局部的症状也就能减轻或缓解,而且由于中风病的发病与劳累太过、情绪激动、受寒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避免以上诱发因素,就可以防止或减少中风病的发作。再如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论治,不能只着眼于降低血压这一局部现象上,其重点应放在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上,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以致和平”,以期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引起高血压的原始因素是血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最为重要,在血压升高的发生和维持上起着重要作用。血压升高本身是体内克服血流供求不平衡的一种代偿,因此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理破坏,不应当把它作为论治的对象,而应看作治疗的服务对象,也就是“治病求本”,去除引起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帮助机体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因势利导,积极扶持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从整体出发,而不能只着眼于“降压”上。在临证时一定要坚持运用整体观念认识和治疗疾病,才能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理论的各个层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只有真正认识整体观念在中医理论中各方面的指导性作用,才能完整地、科学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对中医理论的指导和影响,集中体现在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诊断理论、治则治法四个主要方面中,这些方面体现了整体观念的普遍性,说明整体观念普遍存在并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整体观念体现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并发挥其核心作用。
藏象学说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五脏一体”;藏象学说中,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五脏的生理活动能够统率全身整体的生理功能,所以认为大脑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的功能活动异常,则大脑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也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的失常,也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因此《素问·宣明五气》中所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不是不认识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的分类,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强调五脏和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形神一体”。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将人体与天地置于同一体系中研究考察,强调内外环境的同一性,即“天人相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四时与五脏所主的精神活动之间也有相通相应的关系。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一种宏观的认识,以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为基础,通过考察影响人体的各种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整体作用来分析病因:一种因素是否能成为致病因素,不仅取决于这种因素本身的状态,而且取决于人体的状态,病因在本质上是通过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的。中医学病因理论的整体观念,集中体现于宏观认识、强调联系、审证求因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人体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不相协调,或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变化异常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这些因素也就成为病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人若违背了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疾病就会发生。人体生存在自然界中,从人体自身角度看,人体若要保持自身的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一旦人体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也就必然产生疾病。所以,人的生活起居、劳作休息等,在一定程度下,也都可以成为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六气是否能成为六淫,并不仅仅取决于六气自身的异常变化,而是取决于人体是否在这种条件下得病,也就是说,当六气变化太过,而人体不能适应,从而导致疾病发生时,六气才能成为六淫。《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离开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病因也就无从认识。中医学对病因的辨识,除了考虑发病时的各种内外因素之外,其所依赖的主要根据是患者表现出的各种症状,通过分析这些症状,结合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来具体地分析和推测病变原因的。这就是中医学所特别强调的“审证求因”的方法。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地位,并不是由其自身的异常为据的,而是其在作用于人体之后是否能引起疾病为依据的。而且,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别,这种整体反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中医学的病因,必须在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被认识,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离开人体,就失去了其作为病因的意义。可以说,中医学的病因,都是整体性的。
由于中医学把人体的各组成部分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并把人体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在分析疾病的发展变化时,就必然从人体的各种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出发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体现出中医学病机理论的整体观思想。中医病机理论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在阴阳失调、脏腑病机两个方面。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机的高度概括。按照阴阳学说,阴阳两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之间具有互生,互制和互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两方面也是相互影响的,在分析阴阳病机变化时,就不能仅局限于疾病某一方的变化,而是从其相互影响出发,才能把握病变的规律。中医学认为,虽然脏腑各有其功能特点,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协调为用的。每一脏或腑的功能活动,都必须有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支持才能完成。以“心主血”为例,心虽然是一个与血液关系最为密切的器官,但血液的产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完成的,血液的运行,除了心气的推动作用外,与肝主疏泄及藏血的作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脾的统血的作用等都有一定关系。五脏六腑的功能彼此之间是不能分割的,因此在病理上也就必然会相互影响。因此在分析一个脏或腑的病变时,也就必须从这个整体联系出发,才能如实揭示病变的实质过程,全面把握病变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同样贯穿着整体性思想。疾病的一切表现,都被看作人体内在的脏腑病变必然的外在反映,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症状的特征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来诊断,是整体观念在病症分析中的典型体现。《内经》说:“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即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由于四诊是从不同侧面,通过不同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断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一种方法具有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所以,综合运用四诊,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疾病,为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创造条件。任何疾病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此,对疾病的诊察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症状,要对疾病更为全面的了解,需要把疾病的过程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只有把握疾病以前的过程,才能对现在的疾病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可能对疾病的未来做出预测。疾病过程中强调对疾病的动态观察,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来认识疾病,无疑是强调疾病过程中的前后因果关系,强调疾病在过程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疾病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失调的结果。这种失调一般是在邪气的作用下,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了协调平衡的生理状态造成的。所以,从根本上说,所谓治疗就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祛除邪气,恢复正气,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实现新的协调平衡。中医学治则治法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三因制宜四个方面。中医学在确定治则时,特别强调从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入手,从整体上利用这些关系,使阴阳之间恢复协调平衡。邪正斗争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之一,邪正之间存在着互为盛衰的关系。祛除邪气和扶助正气,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确定祛邪与扶正的使用时,不过分强调一时的祛邪或扶正,而是强调最终恢复正气和排除邪气,恢复人体的健康。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多指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标”多是指主要矛盾派生出的次要矛盾。治疗疾病时,应针对其主要矛盾进行治疗,此即所谓“缓则治其本”。当标病甚急时,则当针对标病进行治疗,此即所谓“急则治其标”。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在确定治则和选择用药时,将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的原则。疾病不是孤立的,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与不同的时间因素、地域因素以及不同患者在年龄、性别和体质方面的差异都有关系,在治疗上也是有区别的,这就强调治疗疾病时各个方面的整体联系。
辨证论治是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辨证论治着重从整体出发,重视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的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即针对全身的功能紊乱加以调理,反对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人体的疾病变化,反对脱离人的具体情况而单纯去治疗病,或脱离整体而去治疗局部。所以整体观是辨证论治的精华,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各个方面,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