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医急症必须以中医学为“平台”

在中医急症临床工作中,要挖掘中医学的潜力,发扬其优势,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学为“平台”,但是要在此平台和基础上吸取现代医学的成果,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才会更好地为患者造福,在中医学平台的基础上,要充分继承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并不断发展,许多急诊诊疗方法散存在中医古籍中,这些方法往往简、便、效、廉,易于临床推广应用,有的方法独特而临床意义极高。中医急症源远流长,早在《伤寒论》中就有涉及急症学的多项内容,从体温、脉象、呼吸、神志改变、小便、胃气等多方面阐明了古老的急症的指征,创立了急症救治原则,应用针灸、肛门给药等多种方法。特别是至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更是将中医急症发扬光大,在治疗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宣透、清气、透营、凉血、化痰、通络、开窍、救脱等急救治疗原则,并创制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养阴增液汤等仍为当今广泛应用的有效的方药。此外,在急救器械的使用方面也有悠久历史,汉末张仲景曾运用灌肠法,并曾经施用过人工呼吸技术,唐代孙思邈曾经应用导尿术。这些都是中医的优势,要继承其深厚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删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与现代医学急症学有机结合中积极找到与现代急危重症的切入点,不断充实中医急症的内容。
例如,在流行性出血热诊治中,应始终将中医理论作为平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疫疹”、“疫斑”的范畴,认为其病因为湿热疫毒所致,其病理变化有卫气营血的全过程,临床表现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少尿、或尿闭、多尿等,其中皮肤黏膜及多腔道出血是本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其出血的原因为瘀热互结、阴血内亏,热毒、瘀血、阴伤、出血互为因果。本病湿热疫毒较重,可充斥三焦,可在短时间内波及营血,一则热盛迫血妄行,血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一则热毒炽盛,伤津耗气,气阴不足,血流缓慢,血液黏稠,致使血瘀。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出血又可引起瘀血,瘀血留滞,则热毒更盛。此时相当于西医之“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对于DIC的治疗,目前西药无可靠、安全的特效疗法。虽然有学者推崇肝素抗凝疗法,但看法也不一致,特别在DIC的中晚期,由于继发纤溶亢进,有导致大出血的危险。其病理机制为瘀热互结、阴血内亏,热毒、瘀血、阴伤、出血互为因果;证候表现为气营两燔、营分热盛、营血同病;治疗以滋阴凉血、化瘀解毒为主。为此在中医“卫气营血”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地丹合剂清热解毒、凉血散血、养阴生津可以阻断DIC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