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医急症更应该注重衷中参西

中医急症劣势在于从理论方面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从技术方面缺乏西医的病理、生化、物理诊断,导致诊断不明确,且重复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剂型等。从学术方面不规范、不统一,无统计学、缺乏合理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发展中医急症,要避劣择优,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实现中医急症现代化。应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西医优势互补,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西医先进的急救技术,做到“洋为中用”,结合实验室化验检查以及放射、超声等物理检查等手段,以扩大中医望诊的范围。在诊断中实行中医、西医双重诊断,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判定疗效。在治疗上中药从多要素、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上同步改善机体状态,西药则从微观上定位准确,作用迅速,效专力猛,在机体主要失调环节和部位施以强有力的调控,使主要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用药中与中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疗效。例如,应用化瘀止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出血,认为该病多因胃中积热、肝郁化火、脉络瘀阻、邪逆乘胃,阳络受伤所致,亦有劳倦过度,脾胃受损,气不摄血,而致吐血便血者。概括之,即虚实两端,实在于火与热,虚在于气与血。本病虚实之间互有转化,病机上存在由虚转实、因实致虚的特点,其关键的病理因素为血瘀和火热,火热为始动因素,瘀血为病理中心。因此,对消化道溃疡胃炎出血的治疗,确立了化瘀止血为主的治疗方法,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止血作用的“胃血宁”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

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中药剂型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急诊、中医药发展与现代化的瓶颈。研制用药的剂型应达到速效、高效、多途径给药,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医急诊的救治得心应手。多途径给药,一是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二是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给药方式。近年除了继承和发掘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制成片、膜、胶囊、合剂、冲剂、糖浆、滴丸、栓剂、针剂、气雾剂等新剂型,另外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发展了中医急症现代化。符为民教授将经验方做了多种院内制剂,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胃血宁”合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地丹”合剂,治疗脑出血的“通脑灵”合剂,治疗胰腺炎的“胰炎灵”冲剂等,治疗急症多选用合剂,主要是取“汤者荡也”之意。

3. 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

西药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这固然可以从现有的中药的研究中得到解决,但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更易解决。从临床上看西药虽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中一定的辨证分型诊治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西医在治疗急症中有优势可以拿来使用,但使用西药不是机械地使用,而是将西药赋予中医思想,则中医临床就有治疗急症的药可用了。用中医的实践和理论去观察、解释相应的西药药理效应,使中医以宏观为主的理论与西医以微观为主的理论相互参照、互补长短,如此,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西药使用中的中医药学思考促进了中医急症的药物扩展。在抗生素方面,认为青霉素等均属于苦寒之品,在结合患者病症,辨证应用,用于细菌感染患者,中医辨证属于实热证者疗效最佳。

4. 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

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其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可概括称之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部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先进手段阐明证的本质,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通过大量的专家咨询和统计处理,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确定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借助循证系统评价的思维,运用统计学、数据挖掘、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此则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现代化进程。因此,符为民教授对于临床常见的外感发热,参与制定了《外感高热症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治疗常规》,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提供了科学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他认为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要不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急症现代化进程。只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