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一) 理论渊源
1.“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有着深远的理论渊源。“治未病”思想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引申应用于中医学领域并不断发展创新,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并视为医家的最高层次。“治未病”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现代医学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临床效果颇令人满意。
“治未病”思想可追溯到先秦诸子“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管子·牧民》载有“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商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易经·既济·象》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老子》曰:“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种最初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升华,主要表现在用兵作战的战略指导思想等方面。《孙子兵法·九变》中记载:“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医学受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引申发展,在中医学理论基础著作《黄帝内经》中结晶。“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灵枢·逆顺》亦均明确提到“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被后世医家发展完善。《难经》:“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气,故曰治未病焉”,是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基础上完善论述治未病思想在相关脏腑病变中的体现,其“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贯穿始终。唐·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强调治疗疾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并提出延年益寿的具体措施。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所作《医门法律》也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与叶氏之意吻合。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也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2. 亚健康状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解决生命和健康问题时,越来越注重人的社会性。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因此前苏联学者N·Berkman于上世纪80年代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亚健康状态的定义是:一组临床症状,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体质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的过渡阶段。
所谓“亚健康状态”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称作“中间状态”、“灰色状态”、“游离状态”或“第三状态”。是机体无明确的疾病诊断,但在临床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表现出生活质量降低、适应性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早在《素问》时代,古代医贤就认定,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祛疾。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的状态。而这些,正是今人所说的次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亚将康状态多有心理、社会、生物三者因素共同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性失衡,生理紊乱或代谢机能低下等。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在当今时代出现生活节奏加快,夜生活增多,心理压力加大等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膳食结构改变和不平衡,食品添加剂;过劳、过逸、嗜烟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噪音、电磁波、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污染对机体的损害。各种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出现情绪失调、食欲不振、精力下降、疲劳乏力、头晕失眠等这些似病非病的症状。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于人们在年龄、适应能力、免疫力和社会文化层次等方面存在差异,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常错综复杂,较常见的是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免疫力的降低。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为疲劳,而与疲劳相伴的则是心理及生理的双重不适,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表现。主要有:①躯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腰酸背痛、关节不适或者浑身不舒服;②心理症状:莫名其妙地出现心烦意乱,情绪低落,抑郁,急躁易怒,紧张恐惧,记忆力减退,睡眠差;③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承担社会责任。随着生存环境的破坏、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亚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并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亚健康状态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一个中间状态或过程,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征兆。从中医学视角考察,亚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向疾病转化,也会朝健康回归。如果予以正确有效的干预则可以保全性命,健康长寿;如果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未予调治就会发展为一系列疾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强调外界环境、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人和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认为应当做到“天人合一”。针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应激源作用于个体造成的亚健康状态,“治未病”从根本上讲,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是对疾病的一种预防措施,是预防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阻止其向疾病状态转变的过程。因此,“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调治具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