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辨证特色

1. 天人相应,调整阴阳是其根本原则

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亦载:“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医疗实践活动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应该将人体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生命的运动规律,即所谓“天人合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消长平衡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白虎通德论·封禅》说:“阴阳和,万物序。”《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故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乃是人身阴阳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最佳状态,是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其外在表现即为身心健康。在《素问·调经论》更明确地指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约平人。”亚健康状态的本质实为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因此对亚健康状态调治的根本原则即为调整阴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分析人体的阴阳虚实,采取相应的治则和治法干预,给亚健康者以个体化的干预,或补虚或泻实或温阳或滋阴,使其重归阴平阳秘,向健康状态转归。

2. 形神合一,重视治神是其重要原则

“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特点的一个方面。两者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物质基础。正如范缜《神灭论》所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得神与否,生死攸关。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可“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根据当今时代特点尤其要注重治神。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快速的节奏、频繁的应酬、激烈的竞争,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此时调心宁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注意调节情志,避免过度,这也是“治未病”调养心神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淡泊明志,修心养性:神者,即神明,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意志、思虑、德行、理智等。神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内经》重视保养心神,“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素问·灵兰秘典论》)。《医钞类编》说:“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养心必须凝神,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关于“清静无为”、“少思寡欲”的记载,老子认为,欲求长寿,必“少思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庄子·至乐篇》)。这种思想表现在中医养生观中即为“恬惔虚无”、“守静”、“保精”、“和气”等思想。这种清心寡欲,静以养神的思想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2) 七情和合,恬愉为务:情志变化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自我调节,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机体保持生理上的协调平衡。《内经》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些均说明情志活动不加以调节和控制,均可直接损伤脏腑的气血阴阳,引起机体的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破坏机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甚至危害生命。《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以“恬愉为务”,保持乐观条达的心境,荣辱不惊,调畅气血,怡情放怀,维护脏腑功能,从而有效的减少亚健康的发生。
(3) 宁心修德,怡情易性:养神必修德,修心养性即是道德修养。唐·孙思邈指出:“性即指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养性序》)。《寿世保元》也提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均说明善德才能体健,恶德则可损人,嫉妒、自私、骄横、失信等恶德都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心胸开阔、仁爱待人,乐善好施、心神安定、气血和顺等善德才能健康长寿。良好的道德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由于健康的心理来源于个体对自身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此,道德高尚的人不会患得患失,可免除许多焦虑烦恼,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即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论语·子罕篇第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反之,道德品质低下的人,现实中总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困难,常常被贪婪、充满嫉妒和怨恨的心理包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疾病。如精神紧张、抑郁、凡事斤斤计较、脾气暴躁,易伤肝损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健,后天失养,而病生矣。
早在《内经》较早记载了各种治疗疾病的调神方法。如《灵枢·师传》记载:“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即最早的论述了中医说理开导法的心理疗法。现代社会随着人类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之情志相胜法、祝由法、暗示法、宁神静志法、不失人情法、音乐疗法、激情刺激疗法、以疑释疑法、认知疗法、转移注意法、顺情从欲法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对心理矫正和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