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医 论

一、“疫疹”、”疫斑”——流行性出血热

(一)“疫疹、疫斑”的认识

“疫疹”、“疫斑”属祖国医学瘟疫范畴,因其有皮肤出血点,相当于西医所称的“流行性出血热”,认为其由“病毒”引起,为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田间野鼠身上的革螨为媒介,人通过稻草、野草、草棚等接触感染。流行形式,主要是散发性,疫区亦可暴发流行,一般在秋冬季节为高发期,每年5—6月为小高峰,潜伏期平均2周。本病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热”期,初起即为高热,很少有恶寒,体温一般在39~40℃之间,有的高于40℃,热型以弛张热为主,少数呈稽留热型或不规则型,一般持续5~6天;出血—轻则初起面、颈、上胸、腋下皮肤潮红充血,呈酒醉貌。重则皮下出血,肌肤发斑,黏膜下出血,球结膜出血,咯血,呕血,尿血,便血等;“低血压(休克)期”一般于病程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轻则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重则血压骤然下降,甚至测不到。休克时:可见汗多口渴,呕吐,尿量少,烦躁不安,或狂躁,精神错乱,心力衰竭等;“肾脏损害”—由于病原体直接作用于血管壁造成损害,导致肾小管受压变性坏死和管腔阻塞,从而出现少尿和尿闭,因此肾脏血管损害,是肾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典型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本病热毒盛于一般,来势凶猛,传变迅速,病情复杂多变,一般认为本病发病早期死亡率高,高峰期死亡率下降,后期病死率低。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本病逆转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