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HOP YAT TONG CHURCH OF CHRIST HONG KONG

建築年代:1926年

位置:半山般咸道2號

01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外貌(攝於2012年)

02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遠景(攝於2012年)

教堂由巴馬丹拿建築師行設計,聯益建築公司承造,屬歌德復興式建築,鐘樓有都鐸(Tudor)色彩的矢碟,外牆紅色磚帶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結構彩繪(Constructive Polychromic Brickwork)特色。尖拱石楞欞窗、扶壁、鐘樓、尖拱和飛扶壁等都是歌德式建築元素。教堂是天主堂的模式,門口頂部有安放聖母像的位置,但刻上「合一堂」三字作補白,祭殿壁上象徵天主教三一神的三拱尖窗被填封,以放置十字架。

合一堂是香港中華基督教會的總堂,香港第一間華人自理教會,歷史可追溯至1843年,倫敦傳道會將英華書院從馬六甲遷至士丹頓街開始。到了1887年,倫敦會在上環荷李活道77號設立雅麗氏利濟醫院,翌年長老關元昌和溫清溪等華人教徒在旁邊設立道濟會堂,聘禮賢會王煜初牧師為主任,開始自理教務。1913年,張祝齡成為道濟會首位被按立的牧師,主理教務,2月8日與教友集資出版香港首份基督徒日報《大光報》,並重興已停辦的英華書院,延續馬禮遜創辦的遺志。1920年,中國長老會、公理會、倫敦會成立中華基督教教會,道濟會堂在翌年加入,改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道濟會堂。到了1918年,荷李活道一帶已變得人煙稠密,倫敦傳道會着手在般咸道遷置雅麗氏醫院,道濟會堂有意追隨,經倫敦會皮堯士牧師(Rev . T. W. Pearce)聯絡澳洲長老會,得會友馬永燦、馬應彪和郭泉等人參與才得以完成計劃。新堂的啟鑰禮由香港巴色總會會長張聲和牧師主持,經信眾投票公決,選名合一堂,為首間男女雜座的華人基督教堂,外壁嵌有舊堂的「道濟會堂」石額。香港淪陷後,公理堂因在戰前保管日本人基督教會的聖禮祭器而免於禁止進行崇拜。

張祝齡和父親張聲和都是香港著名牧師,祖籍廣東東莞,在巴色會學校讀書,入樂育神學院讀神學,才華出眾,在省港澳三地享負盛名。他往往於星期一已預備好下一次主日的講章題目,在報章和書本中選取貼切事例。他與初交者慎言,對貧苦者體諒,並予以資助,對富人不作諂媚巴結,對老弱病者多用聖經勉勵和代禱,又以詼諧有趣之事慰解痛苦,受人敬重。香港淪陷後,他留堂傳道,因敢言作風,被日軍拘禁,遭受多番折磨,幸得林護等教友向日立基督教總會鮫島盛牧師求救,終獲釋放。

建築物檔案:

  • 1924年 10月10日,教堂奠基。
  • 1926年 10月9日,教堂開幕,翌日首次主日祟拜。
  • 1941年 12月22日,宿舍遭戰火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