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置
第一节 沿 革
1987年,神木县下辖5个镇、17个乡。5个镇为:神木镇、万镇镇、贺家川镇、高家堡镇、尔林兔镇;17个乡为:花石崖乡、太和寨乡、沙峁乡、马镇乡、瓦罗乡、店塔乡、大柳塔乡、栏杆堡乡、解家堡乡、乔岔滩乡、孙家岔乡、大保当乡、西沟乡、永兴乡、麻家塔乡、中鸡乡、瑶镇乡。
1990年3月,大柳塔乡改为大柳塔镇,店塔乡改为店塔镇,行政区域不变,政府驻地不变。
1997年6月,中鸡乡改为中鸡镇,孙家岔乡改为孙家岔镇,大保当乡改为大保当镇,花石崖乡改为花石崖镇,马镇乡改为马镇镇。行政区域不变,政府驻地不变。神木县下辖12个镇、10个乡。12个镇:神木镇、贺家川镇、万镇镇、店塔镇、孙家岔镇、大柳塔镇、花石崖镇、马镇镇、大保当镇、尔林兔镇、中鸡镇、高家堡镇;10个乡:麻家塔乡、沙峁乡、瓦罗乡、解家堡乡、太和寨乡、乔岔滩乡、瑶镇乡、西沟乡、永兴乡、栏杆堡乡。
2001年11月19日,沙峁乡改为沙峁镇,栏杆堡乡改为栏杆堡镇。同年11月19日,撤销瓦罗乡,所辖行政村并入马镇镇、沙峁镇和栏杆堡镇。同年11月19日,撤销永兴乡、西沟乡,并入神木镇。
2005年1月,撤销瑶镇乡设立锦界镇,锦界镇政府驻地由瑶镇村迁往锦界,其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神木县辖15个镇、4个乡。15个镇为神木镇、高家堡镇、店塔镇、孙家岔镇、大柳塔镇、花石崖镇、中鸡镇、贺家川镇、尔林兔镇、万镇镇、大保当镇、马镇镇、栏杆堡镇、沙峁镇、锦界镇;4个乡为麻家塔乡、乔岔滩乡、太和寨乡、解家堡乡。
2011年6月28日,撤销太和寨乡,并入贺家川镇;撤销解家堡乡、麻家塔乡,并入神木镇;撤销乔岔滩乡,并入高家堡镇。调整后,神木县辖15个镇、6个办事处。15个镇为神木镇、高家堡镇、店塔镇、孙家岔镇、大柳塔镇、花石崖镇、中鸡镇、贺家川镇、尔林兔镇、万镇镇、大保当镇、马镇镇、栏杆堡镇、沙峁镇、锦界镇;6个办事处为神木镇解家堡办事处、神木镇麻家塔办事处、神木镇西沟办事处、神木镇永兴办事处、贺家川镇太和寨办事处、高家堡镇乔岔滩办事处。
第二节 神木镇
神木镇北与孙家岔镇、店塔镇相连,东与栏杆堡镇相连,西与锦界镇、高家堡镇相连,南与贺家川镇、沙峁镇相连,面积1387.3平方公里,人口28.49万人。神木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窟野河从北向南横贯全境,两岸形成一条平川地带。境内年平均气温8.4℃,夏季最高38.9℃,冬季最低-28.1℃,全年无霜期170天,年降雨量439.8毫米,多集中于7、8、9三个月。
1984年,城关镇改为神木镇,辖48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撤销西沟乡、永兴乡,并入神木镇。2011年6月28日,撤销解家堡乡、麻家塔乡,并入神木镇。2012年,神木镇共辖4个农村办事处:西沟办事处、永兴办事处、麻家塔办事处、解家堡办事处;4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继业路办事处、钟楼办事处、人民路办事处、迎宾路办事处;46个行政村;18个社区:继业路社区、神华路社区、兴神路社区、果园路社区、钟楼社区、西大街社区、育才路社区、陵园路社区、惠泉路社区、人民路社区、阴山路社区、铧山路社区、兴南路社区、农科路社区、迎宾路社区、驼峰路社区、铧西社区、西沙社区。
镇政府驻地县城东兴街中段。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已探明地下资源有煤炭、石英砂、石灰石等。煤炭主要分布在西沟、永兴、麻家塔、解家堡,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为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环保煤和气化用煤。石英砂主要分布在麻家塔、县城一带,工业探明储量达436万吨,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7%以上,适宜开采。石灰石主要分布在麻家塔等地,储量较大,可制造电石、碱、漂白粉、水泥、石灰、石材等。
农业 耕地面积17.04万亩,人均0.598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8万亩,林地面积83.2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小杂粮为主。2012年,种植面积60400亩,生产粮食12723吨。蔬菜种植面积3120亩,其蔬菜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豆角、香瓜等。全镇猪饲养量31870头,羊饲养量63400只,养殖禽类34.86万只。
工业 以煤炭、煤化工、建筑、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9亿元。有工业企业155家,职工12500人。
商业外贸 2012年,共有商业网点528个,职工1668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亿元;城乡集贸市场25个,年成交额21亿元。
财政金融 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28.03亿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达52亿元;各种贷款余额达30亿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70元。
文化艺术 全镇有文化站5处,广播电视站5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30处,各类图书室150个,藏书30万册。有28个文化社团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活动。
教育 神木镇的教育工作归神木县教育局直管,共有高中4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6所,小学16所,公立幼儿园16所,私立幼儿园46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07个,门诊部(所)111个,有床位256个,专业卫生人员157名。其中,执业医师85名,执业助理医师28名,注册护士44名。18个社区、167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保障 2012年,全镇农民低保1652户3006人,发放低保资金2148.3万元。城市低保3128户7334人,发放低保资金3388.2万元;孤儿、五保户全部享受政府供养。贫困大学生救助472人,救助金额233.8万元;临时救助1600户,救助金额550.5万元;困难职工救助102人,救助金额8.16万元;因疾病、自然灾害救助100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基本达到应保尽保。
名胜古迹 神木镇辖区内的名胜古迹有明长城、二郎山、凯歌楼、祖师庙、吕祖洞、万佛洞、杏花滩、河津寺等。
表1-2-1 2012年神木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解家堡办事处
2011年6月28日,撤销解家堡乡并入神木镇。解家堡办事处地处县城西南,东邻沙峁镇,南与太和寨办事处接壤,西与高家堡镇、锦界镇接壤,北与神木镇主城区相连,距离县城16公里,有三条三级柏油路连接。全办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青石资源。办事处属丘陵沟壑地带,南、西两面较高,东北两面较低。常年受温带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的共同影响,年平均气温10.6℃,最低-23.8℃,最高29.5℃,年平均降水量345.7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降雪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全办面积38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7731亩。2006年,全乡农村由原来的62个行政村合并为36个行政村。2012年,全办总户数为4056户,总人口为1228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31人。办事处驻地解家堡村。
解家堡办事处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业。2012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6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2635万元,同比增长45%;本级财政收入112.6万元,同比增长38.08%。其中,农业总产值98万元,同比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9041元,同比增长5.04%。企业总数33个。其中,农业企业32个。主要农业产业是畜类和禽类养殖,年销售额达680万元。旅游企业1个,即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全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原煤、天然气等。天然气蕴藏量7000亿立方米,待开发。
2012年,全办已建成各类公路40条,共156公里。其中,有80%的公路得到了硬化,构成了较为便捷的交通网络。其中,有四条通村柏油路。一是洪解路,由解家堡村至太和寨办事处洪峰则墕村,从北向南,全长28公里,于2006年开工,2008年完工。二是神解路,由神木镇李家阴湾村至解家堡山丰则村红碱畔小组,从东北向西南全长15公里,于2009年开工,2010年完工。三是麻解路,该条路分两期,第一期为解家堡村至关元村,全长12公里,于2008年开工,2009年完工,第二期为关元村至麻堰渠村,全长4公里,从东向西,共16公里,于2009年开工,2012年完工。四是旧榆神路,在解家堡境内路段为麻堰渠村河掌湾小组至硷堂沟小组,从北向南,全长16公里。
住房条件的逐年改善,使居民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安上了有线电话,卫生所也进行了改造扩展。
2012年,全办共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有教职工48人。其中,公办教师32人,民办教师16人,在校学生2455人。
全办共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大柏堡、龙兴寺、河津寺、柏林堡。境内存有较为完整的明长城遗址。
表1-2-2 2012年解家堡办事处各行政村、自然村情况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麻家塔办事处
2011年6月28日,撤销麻家塔乡并入神木镇。距县城西北2公里处,北临孙家岔镇,西与锦界镇毗邻,南与西沟办事处相连,东隔窟野河与店塔镇相望。办事处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5公里,面积490.5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共43512人。办事处驻地西沙勤学路。
办事处基本地形为“三沟两梁一道滩”(即麻家塔沟、常家沟及四门沟所夹的两道梁和硬地场一道滩),是全县人口数量较多、土地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麻家塔属风沙区,沙漠面积占总土地面积60%。耕地面积43357亩。其中,水地面积9810亩,滩地面积2738亩,山地面积30809亩。农作物种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蔬菜、豆类等。蔬菜产业是全办种植行业中经济好、发展稳定持续的主导产业,每年的供应量占神木蔬菜市场的40%。截至2010年末,共引进资金1800多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7.5亩,塑料大棚36亩,形成以水磨河村为主的350亩规模化经营产业区。引进资金4150万元在买力湾、七卜树等8个行政村建成18个特色养殖基地,特色饲养品种包括肉鸽、信鸽、土鸡、野鸡、山鸡、珍珠鸡、孔雀、大雁、野兔、野猪、肉牛、奶牛、白绒山羊、布尔山羊、小尾寒羊、萨克福羊、特克赛尔羊、德国美利奴羊等。在老龙池沟、麻家塔沟和常家沟水库附近修建农家山庄,是全县休闲、娱乐、避暑山庄最多的镇办。
麻家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办95%的地下埋藏着煤炭资源。全县每年三分之一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境内实施。2010年底,红柳林煤矿、张家峁煤矿按计划建成投产;5000吨白酒生产线、陕煤神南服务区、大通汽贸公司、神木酒业有限公司、康乐药业公司等一大批项目投入使用;神木银丰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金澜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麻家塔流水壕工业园区日益发展壮大,建成6个兰炭企业投入生产。2009年又新增一个配套节能电厂、一个煤黏泥项目,煤炭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全办共有68家较大规模的企业,包括煤矿、电石厂、焦化厂、砖厂等工矿企业和养殖企业,职工3500余人;个体工商户达190多户;集贸市场3家,分别是守业建材市场、西沙建材市场和新村建材市场。201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95亿元。
截至2012年底,固定资产投入4.46亿元,上缴税金16.2亿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5.7亿元。
2012年,办事处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4处,各类图书室35个,藏书55000余册。教育方面,经过整合,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00人,专任教师27人;小学1所,在校学生500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生320人,专任教师2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98%。有邮政所1处,邮政业务总量8万元;天池供水公司,年供水量达2万立方米;有变电站两所,分别是33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
2012年末有卫生院1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1个,有专业卫生人员16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注册护士7人。2012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000多人次,34个村的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办事处内通信发达,交通便利。电信和移动设备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1003户,电视普及率达到100%。麻锦路贯穿东西,是县城到“神湖”旅游最近便捷路,神延铁路和榆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北起沙峁沟岔,南至五龙口大桥形成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包括铧山小区、西沙小区、鸳鸯塔小区和第一新村、第二新村)。
表1-2-3 2012年麻家塔办事处各行政村、自然村情况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西沟办事处
2001年11月19日,撤销西沟乡并入神木镇。距离县城7公里,北与麻家塔办事处接壤,西与锦界镇相邻,南邻解家堡办事处,东与县城相连。办事处驻地灰昌沟村。
办事处辖区外来人口较多,大多为企业职工和外来经商人员。2012年末,辖域总人口14477人。其中,外来人口4000人。户籍人口104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0人,农业人口9857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
西沟办事处分布于两山一沟(南山、北山和东西沟)之间,地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总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平均降水量440.8毫米,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份。年平均日照2876小时、气温8.5℃、无霜期169天。
西沟办事处经济发展始于农业生产,在煤炭资源开发前居民大都以农业种植为主。2000年以后,办事处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办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办有循环工业经济示范区1个,涉煤企业24户,相关企业21户;农牧业发展良好,有设施农业示范园1个,种养殖大户4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1个,加油站7个。2011年,全办实现社会总产值26.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0元。
2012年,西沟办事处有乡级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3处,农家书屋23个,藏书丰富。境内有二郎山省级旅游景点1处。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190人,学校教职工30人。有卫生院1所,有职工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人。村卫生所27所,乡村医生27人。2012年,23个行政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表1-2-4 2012年西沟办事处各行政村、自然村情况表
续表
续表
永兴办事处
2001年11月19日,撤销永兴乡并入神木镇。撤乡并镇后改名为神木镇永兴办事处。距县城16公里,东北与府谷县新民镇接壤,南与栏杆堡镇为邻,西南与神木镇主城区接壤,西北与麻家塔办事处接壤,北与店塔镇相连。办事处驻地前店村。永兴办事处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办事处辖区总人口10084人,其中,城镇居民280人。
永兴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特点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山大沟深,起伏不平。黄土层覆盖较厚,但是,水土流失严重。境内有永兴河,向西注入窟野河。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霜冻、山洪等。
至2012年,有耕地35870亩,其中,水浇地12560亩。以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小杂粮为主。东部山区,人多地少,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小杂粮和红葱。雷家墕红葱品牌全县闻名。截至2012年末,全镇羊子存栏31940只、牛1827头、猪8072头、家禽15002只、养鱼场两个。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炭、石英砂、高岭土。煤炭以5-2优质气化煤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全办共有企业49家。其中,煤矿企业9家、兰炭企业4家、镁厂2家、洗煤和型煤6家、硅钙厂2家,以及其他民营企业24家,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经济发展形式。
2012年有办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7处,藏书5万余册,有中小学生245名。医疗卫生方面,办事处落实全民免费医疗政策,全办3210户9804人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100%。
境内有永杨公路、石店公路和神府高速公路三条主干道。2012年底有邮政所1处,电信所1处。
表1-2-5 2012年永兴办各行政村、自然村情况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三节 大柳塔镇
大柳塔镇位于神木县最北端,距县城57公里,地处神府东胜煤田核心区域,素有“煤海明珠”之誉。北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乌兰木伦镇毗邻,东与府谷县大昌汗镇隔㹀牛川河相望,南与店塔镇、孙家岔镇相接,西与中鸡镇相连。镇区总面积37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办事处,8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户数10036户,总人口93402人,其中,常住人口45162人,流动人口48240人,农民8514人。镇政府驻地大柳塔村。
大柳塔镇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38~1448米,属黄土高原地区向鄂尔多斯高原风沙区过渡地带,镇内沙丘沙地广布,属典型的草原景观。镇区地貌为两川(乌兰木伦川与㹀牛川)夹一梁的南北狭长地带,东部为㹀牛川河,西部为乌兰木伦河。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05.6毫米,无霜期130天,年均气温8.7℃,年平均日照2753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29℃,冬春季节多风沙天气。
2012年底,镇区建成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铁路以东为3.4平方公里。街道呈“四纵九横”结构,204省道、神朔铁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条件优越。镇内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供水供电、金融税务、公安工商、信息网络等中央、省、市、县驻柳单位78个,已经形成的各类专业及综合市场12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依据用地条件及镇区发展情况,镇区按照“一镇三区”的结构形式发展。改造完善老镇区,形成以行政、办公、文教为主的镇中心综合发展区,并依托老镇区和镇区主要道路发展南北两个组团;包神铁路以西为神华神东煤炭公司驻地,包括生活居住区和工业区,相关配套设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形成神东公司片区;在镇区西南部,充分利用河堤和铁路之间的空地,发展以生活居住为主的组团,建设形成大柳塔南小区片区。
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镇”。2011年,被命名为“国家级依法行政示范镇”“省级诚信计生服务镇”“市级平安镇”。2012年,镇内生产总值38亿元,完成地方税收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0元。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1亿元。
工业 大柳塔镇地处神府煤田腹地,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1986年以后,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大柳塔镇由原来的纯农业乡镇变为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的工业重镇。全镇以煤炭资源及其深加工项目为支柱产业,煤质以“三高一低”著称,即低灰(3.0%~9.0%)、低硫(0.15%~0.45%)、低磷(0.02%~0.2%)、高发热量(6500大卡/千克~7200大卡/千克)。2012年底,境内有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煤矿3个,年产300万吨以上的中、省煤矿3个,地方小煤矿经资源整合和井田置换后剩8个;洗煤厂34个;砖厂、兰炭厂、水泥预制厂、电石厂、陶粒厂等84家;加油站8家;机械制造企业10家。形成乌兰色太、何家塔两大工业园区。两园区于2007年经榆林市、神木县政府批准开始建立,总占地2700余亩。吸引12家规模以上企业投资,投资总额约18亿元。2012年,工业产值达35亿元。
农业 在煤炭资源开发以前,因生态环境恶劣和地理位置偏僻,全镇处于传统落后的单一农业经济模式。主要种植土豆、玉米、谷子、黍子、绿豆、黑豆等,畜牧业以养殖羊、猪为主。2012年末,全镇有羊3000多只,生猪2000余头。有现代种植、养殖户35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28户。神树壕种养殖基地,总投资800多万元,占地110亩,全村140个村民人人入股,该基地从山东寿光引进葡萄、樱桃等优良品种,种植蔬菜大棚28个。生地峁鑫盛源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成为种养殖业的典型。
商业 大柳塔镇地处陕蒙交界处,具有煤炭资源和人流量、物流量大的市场优势,加之地理条件优越,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12年底,有大小宾馆140家, KTV7家,网吧7家,烟花爆竹经营场所3家,个体工商户4300多户。形成王渠市场、工业品市场、前程市场、前柳塔蔬菜市场等各类综合市场12处。年交易额达10亿元。
交通 镇内有20余公里的大石路、16公里的郭敏公路、省道204等重要干道。2006—2008年,升级改造了二马路,新建西过境公路、警华路复线、东山路硬化工程、乌兰木伦河三号大桥、约10公里的东过境公路中段。2009—2012年,新建14.75公里东过境公路南、北段,升级改造了柳兴街、义马路、光明路、富民路等9条小街道和多条通村公路。至2012年,镇区通村道路全部铺设沥青路面,交通四通八达。
镇区有汽车站1座,始建于1991年9月。1992年11月,被陕西省交通厅核定为二级汽车站。占地面积5994平方米,有职工44人,设有售票厅、候车厅、发车位、停车场等设施。车站经营线路有山西省太原市、兴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宁夏银川市,山东省济南市,甘肃省环县,河南省商丘市,陕西省西安市、铜川市、延安市,以及榆林市各县区、神木县部分乡镇。共营运线路43条,进站营运客车192辆,日始发班次158班,每天始发旅客1200多人次。道路管理方面:镇区设有运管站1所,交警中队1个。
文教卫生 镇区有广播电视站1个,村村通(户户通)用户1200余户。网络公司1个,于2004年1月成立。2012年底,有线电视用户达8000户。初级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4所,幼儿园17所。在校中小学生共6835名(其中,初中生2311人,小学生4524人),在园幼儿3578人,教师775人(其中,中小学教师485人,幼儿园保教人员290人)。
镇上有神东医院、创伤医院、镇中心卫生院等大小医院、诊所24家。其中,大柳塔镇中心卫生院位于大柳塔镇中心,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共有房屋57间,固定资产101万元。有在职职工37人,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证的26人,注册护士8人;具有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24人。院内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开放病床20张,2012年,门诊接诊21600人次,住院320人次。
大柳塔环卫所于1994年12月成立,有垃圾清运车8辆,吸粪车2辆,巡逻车2辆,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66.9万元,有环卫工人140余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网点5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495公里,投递点815个,乡村通邮率100%;业务收入572.85万元。
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3个,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万户,光缆线路总长达600公里,宽带接入用户0.9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000万元。
联通企业1家,服务网点25个,移动电话用户3.5万户。
移动企业1家,服务网点108个,移动电话用户6.6万户。
财政金融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完成地方税收5.9亿元。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神木农村商业银行等14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5.85亿元,人均储蓄35.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5亿元。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4户,190人,支出76.78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242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96户300人,支出103.35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人,支出2.24万元,分散供养23人,支出7.36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5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9.33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
表1-2-6 2012年大柳塔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第四节 店塔镇
店塔镇地处包神(S204)、府新(S301)公路及神延、神朔铁路的交会处,距离县城22公里。店塔村原属永兴乡,1984年由原大柳塔、孙家岔、麻家塔、永兴乡析出34个行政村建乡,1993年改为镇建制。镇北靠大柳塔镇和孙家岔镇,东南与永兴为邻,西南和麻家塔为邻。南北狭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不到8公里,总土地面积325平方公里。有耕地57960亩,其中,水浇地7067亩。总人口23813人,镇政府驻地店塔村。
店塔镇属于风沙区与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西北部为风沙区,地势较为平坦。但是,春秋风沙经常成灾;东部是丘陵沟壑区,梁多峁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起伏不平,黄土层覆盖较厚,水土流失严重。㹀牛川、乌兰木伦河及考考乌素河在境内汇成窟野河,由北向南从西侧流过,东部上石拉沟、杨伙盘沟等河流由东向西注入窟野河,将全境分割为两川三沟五道梁的地形格局。
店塔镇地处神府煤田腹地,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储藏广、数量大、质量优的特点,随着神府煤田开发,店塔镇经济战略地位日显重要。
工业 镇属企事业单位22个,中央、省、市、县驻店单位18个。其中,有神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神华神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神华榆家梁煤矿、晶牛浮法玻璃厂四大集团公司。私营企业60个,包括煤矿电石厂、焦化厂、砖厂等工矿企业。各类工商户2500多户。
农业 镇域农作物以玉米、谷子、高粱、糜子、黑豆、洋芋为主,生产主要集中在沟川地带及东南丘陵地带。由于店塔镇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护田林带、河道护岸、水库等基本齐全。
商业 店塔镇有个体工商户2500多户,从业人员5630人。有2家集贸市场,店塔工业品市场和店塔农贸市场,年成交额达1.8亿元。
财政金融 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达6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完成税收2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300元。2012年末,境内金融机构4家,各类存款余额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9亿元。
文教卫生 店塔镇有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9处,各类图书室20个,藏书25万余册。境内有杨家城文化遗址、皇娘城遗址、明长城遗址。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036人,专任教师58人;小学3所,在校学生1459人,专任教师99人;初中1所,初中在校生258人,专任教师41人。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有医疗卫生机构2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7个,门诊部6个,有床位57张,固定资产总值514万元。有专业卫生人员34人,其中,执业医师16人,注册护士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万人次,19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广播电视 1995年11月建成店塔镇有线电视台,后改为店塔镇广播电视站,2012年有线电视用户2530户,入户率达76%。
社会保障 2012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户,人数88人,支出29.04万元,月人均275元;医疗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72人次,共支出0.67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2户,人数612人,支出195万元,月人均265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7095人,参保率94%。
交通 镇内有两条干线公路(包神公路<S204>、府新公路<S301>)在镇区边缘交会,榆神高速已抵店塔;三条铁路(包神铁路、神朔铁路、神延铁路)穿过镇区,其中神朔铁路管理机构——神木北站位于店塔镇以北约3公里处的下石拉沟;准神(准格尔—神木)铁路已开工建设。镇域内各主要矿区均有公路相连,可满足生产要求,新建成的窟野河滨河路,使煤炭运输更加方便。店塔镇各村也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邮政电信 2012年有邮政支局1处,邮政业务总量707万元,其中纯收入283万元。报纸、杂志累计发行3.2万份。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5万户,互联网用户0.9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000万元。
城建 1999年,建成店塔镇自来水厂,有集水井1口,渗渠300米,输水隧洞60米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30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D800排水管道2.68公里。
供电 1991年,建成店塔变电站,1996年,建成店塔供电所,皆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神木电力局下属部门。
园林绿化 2011年,镇驻地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
表1-2-7 2012年店塔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五节 锦界镇
1958年设立瑶镇公社,2004年11月,由于开发建设,撤销瑶镇乡设立锦界镇。镇政府驻地由瑶镇村迁至现驻地锦界镇区,行政区域不变。锦界镇东北与麻家塔办事处接壤,东与西沟办事处相邻,北与尔林兔镇接壤,西与大保当镇相连,南邻高家堡镇、解家堡办事处,距离神木县城30公里,距离榆阳区75公里。全镇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多人(其中,户籍人口1.8万人,企业职工、经商、务工人员2.4万人),总土地面积777.7平方公里,陕西省面积最大的乡镇。锦界工业园区坐落在境内。
锦界镇位于毛乌素沙漠风沙草滩区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地形特点是:西部毛乌素沙漠的新月形沙丘和沙梁绵延起伏;南部河川地区,川道开阔平缓,下湿滩地和海子(湖泊)较多。境内年平均温度9℃,夏季最高气温38.9℃,冬季最低温度-28.1℃,年均降雨量439.8毫米。
镇域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原煤2000多万吨。水资源充足,黄河中游水系主要支流秃尾河发源并贯穿全镇,已建成的瑶镇水库总库容1060万立方米,采兔沟水库总库容达到7281万立方米。土地资源广袤,基本农田3.2万亩,林草保存面积90多万亩。镇内交通便利,榆神、锦大、麻瑶公路、榆神高速公路和神延、包西铁路穿镇而过。
2002年前,锦界镇主要发展农业。2002年开始,随着锦界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工农商发展齐头并进,小城镇和工业园区按照“镇园相依、产业互补,市政统一、整体推进”的思路开发建设。2012年,镇域内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税收26亿元。
工业 工业园区侧重上马大产业、大项目。有锦界4×60万千瓦坑口电厂、神木化工60万吨甲醇、陕西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锦界煤矿、陕煤天元化工等30多户中、省企业和县内民营企业落户,总投资达400亿元,形成以煤炭、煤化工、建材、煤电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
农业 2010年,在全县率先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2011年,召开锦界镇农畜产品产销对接会。2012年,全面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制订了《锦界镇农业产业化建设实施方案》,从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当年整合10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安排1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协调农商行1000万元支农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2012年末,发展形成白绒山羊、獭兔、散养土鸡、日光温室蔬菜、夏芋秋菜、生猪六大主导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化企业、大户90户。农民增产增收效益明显,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10元。
商业 以锦界工业园区为依托,小城镇周边发展服务园区的配件加工和产业延伸项目,形成产业配套。2012年末,有机械加工、五金、物流、商贸、酒店等各类中小企业350户,个体工商户2000多户,城乡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商业中心各1处。
文教卫生 有镇文化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7处,村级传统文艺团队3个,村级农家书屋27个,藏书15余万册。有小学1所,在校人数2300人,教师130人;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100人;锦界中学于2011年搬迁至神木县城。有医疗卫生机构3个(锦界中心卫生院、神木县二医院分院、锦界开发区医院),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8个,27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集镇建设 锦界镇把小城镇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道路、供水、供热管网合纵连横,是各类市政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小城镇。2012年末,镇区主次街道35公里,农村80%村组通柏油、水泥路;自来水年供水2.5万立方米,供水管网30公里;铺设排污管道30公里、排水管道20公里;天然气管道进入镇区主街道;镇区高低压线路规划布局整齐。镇驻地有广场2个,占地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镇区数字电视全覆盖,各行政村、自然村实现户户通全覆盖。镇内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神木农村商业银行。
2012年,沙母河新型农村社区建成。社区占地220亩,建成村民别墅39幢79套,占地275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1处,占地112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阵地1处,文化长廊100米,村内街道硬化、绿化、亮化2.5公里,建成统一供水、供热管网。社区周边实施了450亩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现山、水、林、路的综合治理。2012年成为省级生态村,被省住建厅确定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表1-2-8 2012年锦界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六节 孙家岔镇
孙家岔镇位于神木县城以北40公里处,与大柳塔镇、店塔镇、中鸡镇、神木镇麻家塔办事处接壤。南北长约28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总面积约422.1平方公里。全镇辖25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总面积422.1平方公里。全镇有常住人口12303人,流动人口6855人。镇政府驻地孙家岔村。
孙家岔镇属典型的风沙区与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西北部为风沙区,地势较为平坦,春秋两季风沙经常成灾;东部、南部是丘陵沟壑区,一川一梁相间,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起伏不平,黄土层覆盖较厚,水土流失严重。庙沟河、乌兰木伦河由北向南从西侧流过,考考乌素河由西向东流过,三河汇入窟野河,将全境分割为东、西两川的地形格局。
孙家岔镇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6.8℃,极端最高温度39.1℃,极端最低温度-29℃,无霜期短,日照丰富,适宜农林牧综合发展。年平均降水量为468毫米,降水的年内年际变率均很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8%。年平均蒸发量920毫米,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孙家岔镇地处神府煤田腹地,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且具有储藏广、数量大、质量优的特点。镇域的主要特点是:地下全是煤,群众依托煤、生产煤、发展煤。据勘测,孙家岔的煤层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为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长焰不黏性烟煤,是动力、化工、建材、民用的理想环保用煤。
农业 全镇有耕地21270亩,其中,水地5885亩,山地15385亩,护田林带、河道护岸、水库等基础设施较齐全,农业生产主要集中东西两川的河道、沟谷水源充足的区域。农作物以玉米、谷子、高粱、糜子、洋芋、黑豆为主,年产玉米5565.9吨、豆类181.2吨、薯类1191吨。全镇羊子存栏20861只、牛180头、鸡22635只。农业产值达2644万元,占全镇总产值比重为2%左右。该镇重视新农村建设,至2012年,全镇有沙坡、庙沟、苗家沟、柠条塔、海湾、朱盖塔、水井湾、神树塔、沙沙庙等村、组建设了新农村。
工业 孙家岔镇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产值高,占全镇总产值98%左右,是典型的工业重镇。该镇着力抓“一河两岸一川”(乌兰木伦河两岸和西川)和“三园两带”(柠条塔、燕家塔、赵家梁工业园,马连湾—张家村、燕家塔—张家沟工业带)综合开发,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煤化工、物流运输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全镇有两个副县级工业园区(燕家塔工业园区、柠条塔工业园区),42个煤矿, 10个60万吨以上大型兰炭厂,17个洗煤厂,3个电厂,5个电石厂,10个机砖厂,3个煤炭集装站,1个万吨扩能站,共计120余户企业。驻孙家岔镇的中、省、市、县规模较大企业有:陕煤柠条塔煤矿、陕煤龙华煤矿等。
2012年,全镇共生产原煤2600万吨、焦粉220万吨、焦油18万吨,发电9.6亿度、生产机砖1.2亿块。
文教卫生 2012年,全镇有文化站1处,广播电视站1处,电视网络中心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5处,镇文化活动中心1处,镇村“农家书屋”26个,藏书达56万余册。境内有王洛沟岩画等历史遗迹。有标准化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665人,专任教师44人;小学2所,东、西川各1所,在校学生453人,专任教师43人;初中1所(九年制学校),在校生712人,专任教师59人。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有镇卫生院1所,固定医疗卫生机构1处,村级标准化卫生室25个,门诊部19个,有床位43张,固定资产总值600万元。有专业卫生人员18人,其中,执业医师12人,注册护士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9万人次,25个村村民全部参加神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邮政电信 有邮政分所1处,2012年,邮政业务总量578万元,其中,纯收入190万元。报纸、杂志累计期发行1.4万份。电信所1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15300户,移动电话用户1.2万户,互联网用户0.9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600万元。全镇移动、联通信号覆盖率达100%,固定电话信号覆盖率达90%。
集镇建设 1995年,建成孙家岔变电站。1998年,建成孙家岔供电所。2003年,建成孙家岔镇自来水供应站,有集水井2口,渗渠1.2公里,全部管线供水,无输水隧洞,年供水14.6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D800排水管道1.82公里。至2012年,有孙家岔10千伏变电站、神树塔33千伏变电所、柠条塔11万伏变电所三处供电部门,皆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神木电力局的下属部门。
园林绿化 2009—2012年底,共投资800万元,全镇绿化面积达0.9万平方米。
表1-2-9 2012年孙家岔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七节 高家堡镇
高家堡镇距县城65公里,东与神木镇解家堡办事处接壤,东南与贺家川镇太和寨办事处为邻,南连花石崖镇,西邻榆阳区大河塔镇,西北与大保当镇相连,北接锦界镇,全镇总面积444平方公里。镇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石峁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堡古城。镇政府驻地高家堡村。
1988年,全镇有5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90年以后,合并部分行政村,截至2012年,全镇共辖1个办事处,4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467人。耕地39220亩(其中水浇地12560亩),林草地143000万亩,荒山荒沙地425000万亩。
高家堡镇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地区,东南部为丘陵沟壑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霜冻等。境内有秃尾河、永利河两条河流,东川沿秃尾河,西川沿永利河,两条河流在高家堡村汇合流入下游黄河。境内有优质的煤炭、岩盐、沙石资源。新榆神路、旧榆神路、神佳公路三条干线和境内古十路、金沟路、李阳路交织全镇,形成便捷畅通的公路网。
农业 高家堡镇主要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土豆、黑豆、大葱、白菜等。2000年以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很大部分来自打工收入,传统农业逐步衰落。2012年,东部山地区农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以及小杂粮,川地农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镇总人口的60%,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0元。
工业 2000年以后,镇区成立了5家煤炭生产企业,2008年整合为2家。2012年底,全镇有砖厂2家,制管厂2家,石料生产企业6家。
文教卫生 2012年,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1处,藏书8万余册。有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1所。合计学生172人,教师16名。有镇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6个。全镇41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表1-2-10 2012年高家堡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乔岔滩办事处
2011年6月28日,撤销乔岔滩乡并入高家堡镇,为办事处。乔岔滩办事处距县城75公里,北与高家堡相接壤,东北与神木镇解家堡办事处相邻,东南与花石崖镇相邻,西与榆阳区安崖镇隔秃尾河相望。办事处驻地乔岔滩村。
1984年10月,乔岔滩公社改为乔岔滩乡,全乡共有55个行政村,19300人。1998年,合并行政村后,由原有的55个行政村合并为30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012年,全办共有17972人。总土地面积为349.6平方公里,有耕地80000亩。其中,水地7770亩。
办事处境内大部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水土流失使得地势崎岖、沟壑不平,部分为沿河滩地。地面海拔高差为1000米,最高点为高仁里峁村的高庙梁山,最低点在寨捐村墕秃尾河处。境内属黄河水系,秃尾河为黄河支流,从办事处北部流入南部流出,境内河道长18.8公里。有两条河汇入秃尾河,从西有窄离川河汇入,从东有小川沟河汇入。全办河流全长43.9公里。
农业 乔岔滩办事处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谷子、玉米、马铃薯、高粱、各种豆类等农作物。1992—1994年,投资43.13万元,修通5公里马家滩灌溉水渠,乔岔滩乡开始引入并试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后,向全乡沿秃尾河村组推广种植。2003年,开始引入试验种植超吨产田玉米,2010年,玉米亩产量达到全国优秀水平。2010年,开始逐步发展育苗产业,到2012年,乔岔滩育苗保存面积达5000亩,成为乔岔滩第一大产业。
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0元;2000年,为3800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
商业 2007年,修建完成1公里的马家滩村商业一条街。2012年,全办共有个体工商户21家,中小企业14家和合作社12家,2012年,总产值670万元。
教育养老 1997年开始由于农民进城,学生人数减少,40多所小学逐渐关闭,到2012年,只剩乔岔滩九年制学校,共有11名学生,8名教师。2011年,乔岔滩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共有居住间21套,可供70名孤寡老人入住,有食堂、娱乐室、健身房、卫生间、浴室等设施。2012年,共有48位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入住,工作人员有20人。
集镇建设 1987年12月,马家滩、乔岔滩、王家墕、石圪崂、阳沟塔等村首先通电,之后各村逐步实现户户用电;1996年,阳道墕村首先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农户开始使用自来水,到2012年,全办实现村村使用自来水;1998年,修通乔岔滩乡至花石崖镇、乔岔滩至凉水井村通村油路,2007年,修通旧榆神路蔡马路段;2002年,开始农网改造,到2012年,全办完成农网改造;至2012年,共新修、维修沿秃尾河护岸6.3公里。
表1-2-11 2012年乔岔滩办事处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第八节 万镇镇
万镇镇距县城78公里,东与山西隔黄河相望,西与佳县接壤,北与花石崖镇相连。2012年,镇下辖43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划为五个工作站管理。辖区总人口17609人。其中,农村户口17447人,城镇户口162人,70%以上的人流向神木县城和周边市、县,常住人口为5078人。总人口中,男性9383人,占53.9%;女性8226人,占46.1%。全镇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土地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万镇村。
万镇镇属于沿黄土石山区,海拔738.7~1021.4米,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境内土地地势陡缓不平,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之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梁、峁。但是,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因此成为神木县红枣主产区。该镇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充足(平均日照2890小时),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气温偏寒,雨量不均。春季多风沙,夏季多雨,秋季温热,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低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39.5℃,年平均降水440.5毫米。全镇水资源较为缺乏,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为降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水量蒸发较快,地表水不足,深层地下水开采难度大。
万镇镇矿藏资源匮乏,有少量开采难度极大的煤、铝矾土、高岭土、石灰岩、膨润土、耐火黏土等。受交通不便和资金短缺等各种条件限制,储量未被探明,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尚未进行。
镇域内土壤是垂直节理,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又由于黄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多暴雨,雨水的严重侵蚀带走大量泥沙,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沙化。自然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沙尘暴,干旱,洪灾等。
农业 全镇共有耕地75000亩。红枣、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是万镇的四大支柱产业。红枣经济林6万多亩,年产红枣2500万公斤,镇内有14家红枣加工企业、个体户;粮食作物以玉米、黑豆、绿豆、谷子、土豆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羊、家禽等。2012年,生产粮食7500吨,人均430公斤;饲养生猪1200头,大牲畜850头,羊6000只,獭兔5000只,家禽15000只。同年,全镇农业生产总产值8000万元。
教育卫生 2012年,万镇镇有小学1所,有学生40多人,教师8人。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7个,在职卫生工作人员13人。
社会保障 2012年,全镇共有五保对象120人,符合特殊人群专项救助的人员343人,各类优抚人员59人,孤儿20人。全年共发放社保金720万元。
交通 全镇公路通达15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表1-2-12 2012年万镇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九节 马镇镇
马镇镇位于距离县城52公里的黄河西岸。北与栏杆堡镇相连,西与沙峁镇相邻,东南与山西省隔黄河相望,地处陕、晋两省交汇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全镇南北长35公里,东西最宽14公里,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总人口19785人,常住人口8000余人。其中,70%集中于黄河沿岸和公路沿线。1984年,由公社改为乡,1998年,由乡改为镇。镇政府驻地马镇村。镇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津寺。
马镇属于中温带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7℃,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3℃,无霜期165~200天,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蒸发量1936毫米,日照时间2733小时。境内属黄河水系,马镇境内长约21公里,境内无大的河流。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头、河沙,煤炭储量丰富,但埋藏较深。马镇村有中性肥料“中华麦饭石”。
农业 马镇镇总耕地面积76199亩,其中,水浇地8000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万亩,林地面积2万亩。2012年,农业总产值1.26亿元,农业增加值0.18亿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41.7%,农民人均纯收入8450元。
该镇粮食作物以种植黑豆、谷子为主。2012年,生产粮食7634吨,人均385.8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有西甜瓜、软玉米、花生等。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2012年生猪饲养量5000头,年末存栏1.2万头;羊饲养量3万只,年末存栏2.8万只;家禽饲养量2万只,上市家禽1.3万只。2012年,畜牧业总产值0.49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4%。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500亩,产量1250吨,主要品种有红枣、大黄杏、油桃、梨、苹果等。截至2012年末,累计造林12.6万亩,林木覆盖率44.5%。
商业 马镇镇为农业乡镇,境内无工业企业。2012年,共有商业网点13个,职工9人。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50万元,镇区有农村商业银行1处,各类存款余额2191万元。
交通 镇区内神盘公路、府佳公路、神马公路穿镇而过,有城镇桥梁2座,总长度23米。35个行政村全通沙砾石路,5个工作站主干道路面全部黑色化。有自来水厂1处,铺设干线水管6.5公里,日生产能力49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通信 2012年末,有邮政所、电信代办点、移动代办点各1处;固定电话用户510户,电话普及率100%,移动电话用户7800户,互联网用户42户;有前端接收户30户,村村通用户600余户。
文化教育 全镇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5处,农家书屋33处,存书2.5万余册,公益电影放映队1个,年放映电影400余场次。部分村有自己的秧歌队,每逢重大节日,群众以扭秧歌的形式庆祝。
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3人,专任教师3人;九年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155人,专任教师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卫生 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9个;有床位17张,每万人拥有病床8张,专业卫生人员9名,其中,执业医师5人。35个行政村的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表1-2-13 2012年马镇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第十节 大保当镇
大保当镇位于北纬38°38′,东经11°18′,距离榆林市区、神木县城均为51公里。东隔秃尾河与锦界镇相望,西与榆阳区金鸡滩、孟家湾、小壕兔等乡镇接壤,北与尔林兔镇、南与高家堡镇为邻。东西宽约18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总面积715.3平方公里。2012年,全镇总人口22648人,其中,常住人口1738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元。镇政府驻打坝梁村。
大保当镇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风沙草滩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24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相对较少,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降雪较多。
镇域内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已探明煤炭储量约248亿吨。有全国最大的臭柏保护区,面积20万亩。有汉墓群、班禅庙古庙群、新华遗址、汉城遗址等旅游资源。
农业 全镇耕地面积31400亩,人均1.8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2万亩,林地面积30.9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薯类、小杂粮为主;2012年,生产粮食7336吨,人均0.443公斤。畜牧业以生猪、羊为主;2012年,生猪饲养量1.96万头,羊饲养量6.64万只,家禽饲养量4.06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水果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290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枸杞。至2012年末,全镇累计造林1万亩,林木覆盖率15.3%。
201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8亿元,农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36.7%。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0元。
工业 全镇形成了以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化工、机械加工、建筑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职工6000人;商业网点359个,职工1100人;银行1家,各类存款达5.5亿元。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工业增加值2.3亿元,财政总收入6000万元。同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4亿元。
交通 大保当镇位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腹地,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包西铁路、神延铁路、204省道、榆神高速贯穿全境。有县乡(镇)级公路42条,总长456公里。专线有清水工业园专用线、小保当煤矿专用线、西湾矿专用线、榆天洗煤专用线。有汽车站1处,去往榆林途经大保当的客车每日有30班,另有大保当至榆林客车1班,日均容量800人。
教育 全镇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2000人,专任教师78人;小学1所,在校学生1500人,专任教师5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1500人,专任教师6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99.4%。
社会保险 全面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十五年免费教育、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农民低保、居民低保、五保户、贫困大学生、高龄老人、特殊人群进行帮扶救助,2012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30余万元;全镇参加城乡养老保险人数6995人,收缴养老保险金390万多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7016人,参保率为100%。
通信 境内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26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10公里,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6个;固定电话用户4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56.9%;移动电话用户170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9.99%;光缆线路总长达5000公里,宽带接入用户5000万户。
集镇建设 大保当镇累计投资1亿余元,开展镇区绿化,中、小学改扩建,小油路亮化,汉城、政通大街改造。2012年,镇区道路总长度5400公里。
表1-2-14 2012年大保当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十一节 贺家川镇
贺家川镇距县城52公里,离神盘路12公里,东与沙峁镇相连,南与山西兴县隔黄河相望,西邻花石崖镇,北与太和寨相连。窟野河由北向南穿腹而过,汇入黄河。全镇南北最长39公里,东西宽28公里,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人口15850人。镇政府驻地贺家川村。贺家川镇属于革命老区,曾是神府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中心。
农业 贺家川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全镇总耕地面积48000亩。其中,水浇地16200亩,枣林地38500亩。贺家川镇地形西高东低,西为黄土高原区,东为晋陕峡谷黄河流域区。黄土高原区海拔1224.7米,沟壑纵横,丘陵连绵,土层厚沃,适宜种植五谷杂粮;黄河流域区石山林立,奇峰挺拔,河水充沛,温度较高,光照时长,适宜枣树生长。红枣是该镇经济的主要产业,全镇年产红枣1250万公斤,产值3200万元。通过加工、销售红枣系列产品,每个农民平均增收1200元。畜牧业、特色养殖与传统养殖齐头并进。2012年,特色养殖狐狸350只,梅花鹿47头,火鸡3600余只,乌鸡3000余只,黄河鲤(鲶)鱼20万尾。传统养殖方面,有规模养殖场12家,猪存栏4000余头,羊40000余只,牛300余头,鸡4.6万只。
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9260元。
企业 镇内有陕西兰花花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禾吉仕枣品有限公司、陕北汉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瑞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红枣、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养殖企业及合作社43家。
文化教育 2012年,全镇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6处,农家书屋47处,存书3.5万册。贺家川、温家川、刘家湾等村有固定的村秧歌队,每遇重大节日,群众扭秧歌庆祝。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15人,专任教师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 镇内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9个,有床位13张;专业卫生人员7名,其中执业医生3人,注册护士4人,影像技师、化验技师各1名。46个行政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交通通信 镇北距神盘公路12公里。府佳公路、沙贺(沙峁—贺川)公路、贺天(贺川—天台山)公路穿镇而过。46个行政村主干道全部实现黑色化。2012年,建成贺家川汽车站,日发客运汽车7班次,日均客量220人次。有邮政所1处,电信代办所1处,固定电话用户750户,村村通电话普及100%,移动电话用户1780户,互联网用户42户。
集镇建设 2011年投资300多万元,新建车站、集贸市场、大戏台,配套投资30余万元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旅游 贺家川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天台山、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馆、贾家沟革命遗址、贺家川烈士纪念塔等红色旅游资源。2007年,民营企业家贾怀文投资2000多万元维修扩建了天台山30多处建筑物,并新建刘志丹纪念展览室、大戏台。经过连续多年的发展,贺家川成为集观光旅游、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表1-2-15 2012年贺家川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太和寨办事处
2011年6月28日,撤销太和寨乡并入贺家川镇,办事处驻地太和寨村,距县城52公里。太和寨办事处地处神木县中南部,东临沙峁镇,南临花石崖镇,西临高家堡镇乔岔滩办事处,北临神木镇解家堡办事处。面积2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47平方公里。全办辖28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115户,人口9312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386元。
太和寨办事处属于黄土沟壑丘陵地区,其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层较厚,耕地肥沃,历来为全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年平均温度8℃左右,夏季最高38℃,冬季最低-28.1℃。年降雨量平均439.8毫米,多集中于7—8月份,无霜期170余天,宜种一年一熟的大秋作物。但是,由于地势较高、水源不足,干旱、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粮食生产。
太和寨办事处产业以农业为主,曾是神木的主产粮区。随着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单纯依靠农业的太和寨也逐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发展模式。办事处按照“科学种植出品牌、特色养殖上规模、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创建无公害小杂粮种植基地、脱毒洋芋良种繁殖基地、土鸡养殖基地、果蔬种植基地。种植业走上了精耕细作、科学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推进小杂粮“品牌化”工程,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依托墩梁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张兴庄千亩脱毒洋芋繁殖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村组,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小杂粮和马铃薯种植,使太和寨小杂粮被冠以“陕妹子”“张兴庄微型薯”等标签。
畜牧业是进入21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增收性产业,办事处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专业场地规模养,能人大户重点养,千家万户普遍养”的发展路子,突出鸡、发展羊、稳定猪、开发牛。至2012年,全办羊子存栏近2万只,土鸡存栏2万余只,猪存栏3500头,牛存栏800头。畜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15%。
办事处重视农畜产品深加工,加大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力度。至2012年末,全办有合作社18家、公司14家。以张兴庄种养综合示范园为龙头的新型园区,带动周边村组农民发展生产。小杂粮深加工、肉食品深加工、红枣加工、粉条加工、纯净水供应,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务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25%。办事处每年组织青壮年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大量外流,全办近73%的人口转移到县城、矿区,在村人口约2500人。
2002年,办事处开始修建通村油路,相继修建麻贺路至张家沟、洪解路至杨家沟、园则沟至下王家坬通村油路,使得全办40%村组通油路,100%村组通沙砾石路。办事处对槐树塔、解寨等村进行整体移民搬迁,对200多户危房进行改造。所有村组均有自来水,办事处有广电站、文化站、农技站,大部分村组有活动室,户户通普及率为100%。全民享受免费医疗,适龄人口大部分都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由于大量人口外流,留守处甚至是空壳村的出现,使得土地、集体设施等很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办事处一直都重视山川绿化、村组绿化,经济林的种植也在不断扩大,除了红枣、核桃成为新型品种,解寨国勤核桃种植基地已有500亩的规模。
表1-2-16 2012年太和寨办事处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第十二节 尔林兔镇
尔林兔镇位于神木县西北部,地处蒙、汉交界处,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属风沙草滩区。北邻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接榆林市榆阳区,东北与中鸡镇相邻,南连锦界镇,距离县城60公里,镇政府驻地尔林兔村。陕西省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湖(红碱淖)位于尔林兔镇境内。尔林兔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包茂高速、210国道、锦大路穿境而过。下辖14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041人,其中,农业人口13423人。总土地面积5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00亩。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元。
镇属干旱性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9.5℃,夏季最高温度38℃,冬季最低温度-28℃。年日照2876小时,平均日照为7.8小时,总辐射141.8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为440.8毫米,7、8、9月份降雨较多。主导风向西北风,全年无霜期140天。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霜冻、雷击等。境内主要河流为七卜素河,发源于石板太和吧吓采当村,下游汇入袁家圪堵河,流经西葫芦素、前葫芦素、后尔林兔流入红碱淖,全长22公里。该镇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地下储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农业 1987年以后,尔林兔镇按照“农、林、水、牧全面发展,狠抓农电、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教兴镇、畜牧强镇”的思路,以玉米地膜化、农业机械化、能源沼气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农牧业,形成玉米、羊、猪、鸡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镇地膜玉米种植3.5万亩,羊子饲养量25万只,大家畜饲养量1.1万头,猪饲养量5万头,鸡饲养量6万只;全镇有农机具11000台(件),户均4台(件),是榆林市农业机械化示范镇;沼气池4500座,实现了村村通沼气、户户用沼气,沼气池占榆林市的八分之一,神木县的三分之一,是榆林市沼气池建设示范镇;“一村一品”示范村有石板太地膜玉米示范村、袁家圪堵白绒山羊示范村、啊包兔养猪示范村、木独兔和昌鸡兔养鸡示范村、贾家梁旅游度假示范村。尔林兔镇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是神木县重要的畜牧基地。2012年羊子存栏15万只,生猪存栏1.8万头,大畜存栏0.6万头,禽类存栏5万只,水产品总产量1000吨。
商业 镇内有种养殖公司58家,个体工商户26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2012年社会总产值6亿元。红碱淖景区成为林兔镇新的商业中心,周边有住宿餐饮业50多家。至2012年底,全镇共有商业网点102个,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亿元。
交通 2006年,尔林兔镇在榆林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公路总程212.4公里。其中,二级公路52公里,三级公路137.4公里,四级公路23公里。村级生产路道163.3公里。2008—2011年,全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和驻镇企业投资,实现了农村道路组组通沙砾石路。2012年开始,着力提升农村道路等级,累计改善农村道路66公里;驻镇企业共投资1200万元,为石板太村新修环村油路12公里。
旅游 1995—2012年,尔林兔镇旅游资源——红碱淖被大力开发,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和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结合红碱淖的开发,尔林兔镇积极完善配套功能,打造新型农家乐、度假山庄,发展农业旅游服务业。
文化体育 尔林兔镇被誉为“歌的故乡,酒的海洋”。至2012年,全镇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农家书屋14处,各类图书室15个,藏书5万册,音乐及传统艺术创作队伍16个。各类专用体育场地5处,各类体育设施和器材26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3%。
教育卫生 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尔林兔中学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教学班16个,学生900多名,教职工70多名,中教一级教师7名,中教二级教师29名,本科学历达标率97%;有省级一类标准实验室2个,音乐室1个,多功能教室1个,语音室1个。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后,全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
镇内有卫生院1所,集镇诊所12家,村级卫生室14处。2005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表1-2-17 2012年尔林兔镇各行政村统计表
续表
第十三节 花石崖镇
花石崖镇位于县城南60公里处,北与贺家川镇太和寨办事处相接,南与万镇镇相连,东与贺家川镇接壤,西与高家堡镇乔岔滩办事处毗邻。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土地面积226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4794人。1997年,由乡改为镇。镇政府驻地花石崖村。
花石崖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充足(平均日照2870小时),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气温偏寒,雨量不均;春多风沙,夏季多雨,秋季温热,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8.5℃,最高气温38.9℃,最低气温-28.1℃;年平均降水440.8毫米。全镇水资源较为贫乏,主要表现为降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水量蒸发较快,地表河流水量不足,深层地下水开采难度大。镇域内的土壤是垂直节理,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主要自然灾害有:泥石流、沙尘暴、干旱、洪灾等。
农业 花石崖镇共有耕地94000亩,常用耕地面积77000亩,人均4.3亩,历年退耕还林累计21190亩,还草23000亩。种植、养殖、红枣、农副产品加工是全镇的四大支柱产业。粮食作物以玉米、黑豆、绿豆、谷子、土豆为主;2012年,生产粮食8500吨,人均598公斤。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家禽等为主;2012年,生猪饲养量6400头,大家畜1010头,羊子存栏13459只,家禽44535只。同年,建成了王家坬千亩小杂粮示范基地、前谢农牧产业园。2012年,全镇农业生产总产值8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28元。
交通 2012年,全镇累计完成公路通达工程128.1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文教卫生 全镇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农家书屋28处,藏书3万册;有16个行政村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镇内有小学1所,小学占地4806平方米,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有教职工9人,大专以上学历有5人,岗位合格率、学历达标率均为100%;有学生24人,设4个教学班;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后,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
有卫生院1所,集镇诊所1家,村级卫生室14处。
通信电力 1988—2005年,全镇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实现了村村通电,开通了3000户“小康通”电话。2005—2012年,全镇完成了28个行政村的农网升级改造,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
人民生活 1996年以后,先后实施了碾峁村等26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全镇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农村住房也开始从窑洞向砖瓦房过渡。
表1-2-18 2012年花石崖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第十四节 栏杆堡镇
栏杆堡镇位于县城东南部23.7公里处。西与神木镇毗邻,北与神木镇永兴办事处连接,东与府谷县田家寨、武家庄、王家墩接壤,南与马镇、沙峁镇相连。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300米,总土地面积514.8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34个自然村,总人口18219人,常住人口3690人。镇政府驻地栏杆堡村。
栏杆堡镇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地形特点是: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山大沟深、支离破碎,虽黄土层较厚,但是,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温度8.4℃,夏季最高38.9℃,冬季最低-28.1℃。年平均降雨量439.8毫米,多集中于7、8、9三个月。无霜期170天,宜种大秋杂粮作物。全镇水资源较贫乏,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等。
农业 全镇总耕地面积15.35万亩,人均8.32亩;可利用草地面积8万亩,林地面积3万亩。粮食作物以黑豆、玉米、谷子为主,2012年,生产粮食8590吨,人均465公斤。畜牧业以羊、家禽为主,2012年,羊饲养量1.33万只,年末存栏0.7万只;家禽饲养量3.77万只,上市家禽3.25万只。2012年,共生产肉类40.9吨,畜牧业总产值3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3%。主要经济作物有药材、油料等。水果种植主要品种有西瓜、香瓜、苹果、梨。至2012年末,累计造林3.9万亩,两山绿化面积达到0.9万亩,林木覆盖率35%。
201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736万元,农业增加值13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08元。
交通 栏杆堡镇距离神朔铁路22公里。主要交通干道神马公路贯穿全镇南北。2005年,建成栏杆堡镇汽车站,日发客运汽车4班次,容量80人次。
通信商业 镇内有邮政所1处,电信代办点1处。固定电话用户450户,村村通电话普及率100%,移动电话用户8420户,互联网用户80户。有商业网点10个,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0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00万元。
文化教育 全镇有文化站1处,有村级老年活动室6处;农家书屋24处,各类藏书3.5万册;公益电影放映站1个,年放映300余场次。2012年,有九年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70余人,专任教师3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初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全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1个,有床位10张。专业卫生人员9名。其中,执业医师3人,注册护士2人,主管技师1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社会保障 2012年,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624户,1520人,支出各类救助资金483.36万元;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8188人,参保率100%。
表1-2-19 2012年栏杆堡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十五节 沙峁镇
沙峁镇位于县城南41公里处。东与马镇镇毗邻,西与贺家川镇相连,北与栏杆堡镇接壤。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14公里,总面积272.5平方公里。黄河支流窟野河、神盘公路穿镇而过。2002年1月,沙峁由乡改为镇。2012年,全镇总人口16000人。镇政府驻地王桑塔村。
沙峁镇为丘陵峡谷地带,地形特点是:东西高,中部低。黄河从东南侧流经2公里;窟野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流经220公里;清水平沟、牛栏沟等7条小河分别由东、西注入窟野河,把全镇切割成一川七沟九道梁。窟野河西岸土地平坦,水源丰富,是全镇主要粮食产区。窟野河东西两侧山大沟深,峡谷纵横陡峻,黄土层较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林牧业。
境内年平均气温9.7℃,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3℃;年平均无霜期165~200天;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日照时数2733小时。
农业 沙峁镇为纯农业镇,全镇有耕地51000亩。粮食作物以杂粮、玉米、红枣为主。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2012年,生猪饲养量6500头,年末存栏9000头;羊饲养量1.6万只,年末存栏3万只;家禽饲养量25万只。经济作物有红枣、谷子、豆类等,红枣种植面积2.8万亩。至2012年末,累计造林12.6万亩,林木覆盖率44.5%。
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60元。
工商业 镇内有多家红枣、小杂粮加工企业,无其他工业企业。有商店10家,从事小商品和本地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年成交额过千万元。有农村商业银行1家。
交通通信 沙峁镇交通便利,全国闻名的公路煤炭运输大通道——神盘路穿镇而过。2012年底,镇内交通主干道全部硬化,34个行政村都通沙砾石路,油路里程70多公里。有邮政所1处,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线电视接收户150户,户户通用户3700余户。
集镇建设 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2公里,日生产能力50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教育 全镇有九年制学校1所,教学点2个;另外,有镇级农技校1所,村级农技校39所。2012年,初中在校学生94人,设3个教学班;小学在校学生127人,设6个教学班;九年制学校附属幼儿园在园幼儿52名,设两个教学班。共有教师40人。
卫生 镇内有卫生院1所,标准村级卫生室9个,有床位10张。专业卫生人员11名。其中,执业医生1人,注册护士5人。46个行政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表1-2-20 2012年沙峁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十六节 中鸡镇
中鸡镇位于县城北71公里处。东靠乌兰木伦河,与大柳塔镇隔河相望;西与尔林兔镇接壤,南与孙家岔镇相连,北与内蒙古新街交界。南北最长24公里,东西最宽21.5公里,总面积471.5平方公里。中鸡镇辖22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8180人,户籍人口15080人。镇政府驻地中鸡村。
中鸡镇地处陕蒙交界地带,最高海拔1448.7米,平均海拔1280米。地貌类型大体分为西部风沙草滩区、东部丘陵沟壑区。西部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东部富藏煤炭,工矿业发达,镇域经济呈西农东工格局。中鸡镇属干旱性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9.5℃,夏季最高温度38℃,冬季最低温度-28℃;年日照为2876小时,平均日照为7.8小时,总辐射141.8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为440.8毫米,7、8、9三个月雨量较多;主导风向西北风,年平均无霜期140天;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较多。境内有乌兰木伦河、活鸡兔沟河流经。
农业 中鸡镇属全县农牧业大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旱地葱、无籽西瓜等,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2007年以后,该镇农业生产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先后引进“敏盖白绒山羊”,发展无籽西瓜、大棚蔬菜等特色种植业。2008年,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中鸡镇万只白绒山羊养殖示范园”。2012年,全镇共生产粮食8300吨,人均172.3公斤。其中,玉米4900吨,马铃薯3400吨;蔬菜种植面积1300亩,产量600吨,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黄瓜等;生猪饲养量1.57万头,羊饲养量8.86万只,家禽年饲养量4.7万只。2012年,农业总产值1.56亿元。
工业 随着神府煤田开发,中鸡镇丰富的煤炭资源也被开采利用,镇内有开源煤矿、瓜地湾煤矿、地服煤矿、活鸡兔乡办矿、高家畔村办矿、白泥塔煤矿、白泥圪堵煤矿、朱家沟煤矿、板定梁煤矿及年产1000万吨的神东公司大型煤矿。2010年以后,小型煤矿逐步关闭,新建了益东煤矿、板定梁煤矿、嘉元煤矿3个大型资源整合矿井。镇内还有选煤厂2个,砖厂6个,电石厂1个。2012年,工业总产值21.8亿元。
商业 镇政府驻地中鸡村有集贸市场,客流、物流云集,集贸市场繁荣。2006年以后,大力发展李家畔村小城镇,引进了神东公司生活基地、神东公司天隆公司,万豪、荣盛等大型酒店。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相继进驻,商业贸易逐步开始繁荣。
交通 中鸡镇交通便利,锦大路、府新路横贯东西南北,包西铁路穿镇而过。2006年,新建了神木县第一条通村油路——秦家圪垯至纳林采当通村油路。2007年以后,新修了通村沙砾石路216公里,新修了栅子沟村通村油路,硬化水泥街道1条。
城建 2006—2010年,由陕西东方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出资4亿多元,新建了訾家河新区和侯家梁新区。2012年,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李家畔村“三横五纵”镇区道路建设项目。
文化 镇内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农家书屋22处,各类图书室27个,藏书6.5万册;数字电视用户2620户,入户率6%,其余全部配备了“村村通”电视接收器,实现了户户通电视。
教育 全镇有中鸡中学、中鸡小学、中鸡幼儿园、中鸡农技校、李家畔小学、李家畔幼儿园6所学校,共有教职工127人,学生114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岗位合格率、适龄人口入学率、残疾少儿入学率、毕业生合格率均为100%。
表1-2-21 2012年中鸡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