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志·水利志(1996~2015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灌区建设

灌区建设一章内容包括1995年时灌区概况,1996~2015年灌区更新改造与新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 灌区概况

1995年,全省有设施灌溉面积1462.85千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103.77千公顷,实际灌溉亩次面积3423.26千公顷。截至2015年底,全省设施灌溉面积1533.8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023.04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到739.41千公顷。全省设施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灌区186处,有效灌溉面积1257.31千公顷。其中,50万亩以上灌区8处,有效灌溉面积751.56万亩;30万~50万亩灌区4处,有效灌溉面积100.91万亩;10万~30万亩灌区11处,有效灌溉面积114.67万亩;5万~10万亩灌区18处,有效灌溉面积86.71万亩;1万~5万亩灌区145处,有效灌溉面积174.81万亩。全省0.2万~1万亩的灌区处数达到195处,2015年度新增0.2~1万亩灌区5处,分别是咸阳淳化的官庄、泥河沟、秦庄、武家山灌区以及宝鸡陇县八渡二渠灌区;减少2处,分别是西安的高冠和竹沟水库灌区。1996~2015年,全省灌溉面积逐年建设情况详见表3-1-1:

陕西省1996~2015年灌溉面积发展情况一览表

表3-1-1 单位:千公顷

续表

2015年,全省及各地市农田灌溉面积情况详见表3-1-2:

陕西省2 0 1 5年灌溉面积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3-1-2单位:千公顷

第二节 省属灌区

省属大型灌区包括宝鸡峡引渭、泾惠渠、交口抽渭、石头河水库和桃曲坡水库五大灌区。

一、宝鸡峡灌区

位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西部,由1937年建成的渭惠渠灌区、1958年建成的渭高抽灌区和1971年建成的宝鸡峡引渭灌区合并而成,灌溉着宝鸡、杨凌、咸阳、西安4市(区)的14个县(市、区)97个乡镇的近200千公顷农田,是全省最大的灌区,也是全国十大灌区之一。是一个两处枢纽、引抽并举、渠库结合、长距输水、水工门类齐全的大型灌溉体系。

2008年建成的加坝加闸工程后的宝鸡峡渠首

宝鸡峡引渭灌溉管理局下辖6个管理总站、1个工程局和56个基层单位。灌区位于关中核心地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享誉全国的果品之乡。灌区投运以来,累计引水400多亿立方米,净增粮食3700万吨,灌区增收400多亿元。灌区以占全省1/18的耕地面积,出产了占全省总产量1/7的粮食和1/4的商品粮,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7年以来,宝鸡峡管理局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出了抓重点工程,调产业结构,强发展后劲的建设方针,以开工建设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魏家堡、杨凌和林家村水电站即“一闸三电”工程为标志,开始了灌区产业结构的初步调整。实施了世行灌区更新改造,对王家崖、信邑沟、大北沟和泔河两库共5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抓了一批防洪治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渠道防护项目,衬砌各级渠道2400多千米。对湋水倒虹、漆水河渡槽等8座大型水工建筑物进行了除险改建和加固,实施大型泵站改建和世行项目改建泵站20座,改善了渠道输水条件,保障了渠道输水安全,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13.3千公顷。同时对基层25个站点管理设施进行了改造,改善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截至2015年,灌区设施灌溉面积194.3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16.02千公顷。

1996至2015年,宝鸡峡管理局按照“开发水能、发展水电”的思路,先后扩建了渠首林家村电站,建设了干渠魏家堡电站、杨凌梯级电站,扩建了降帐电站,使全系统水电装机容量达3.28万千瓦,年发电上网超亿千瓦时。

灌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管理局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全局视频监视系统、管理局与总站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上达水利厅,下至林家村渠首、魏家堡渠首等与管理局相连的纵横网络系统;同时实现了通过局信息化平台对全局各信息点信息的采集和资源共享,为管理局和业务管理人员随时掌握灌区运行情况,优化水资源调度和正确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运行风险,提高了管理水平。管理局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灌区”“陕西省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集体”,省、市和厅级文明单位及“爱水杯”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泾惠渠灌区

泾惠渠灌区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依仲山、嵯峨山,南邻泾渭谷地,石川河东面环绕,清峪河东西贯通,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和富平县96.67千公顷农田,受益 120余万人。灌区以全省2.4%的耕地,生产出全省5.8%的粮食。是陕西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誉为关中的“白菜心”。

1997年建成的泾惠渠大坝

引泾灌溉,历史悠久,始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继之于宋、元、明、清各代。秦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三大水利工程之一,至2015年已有2260年的历史。1932年,由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主持建成泾惠渠,开创了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河。泾惠渠1949年引水能力16立方米/秒,实灌面积不到33.33千公顷。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投资对灌区进行了持续改造,古老灌区旧貌换新颜。1965年灌溉面积扩大到81.53千公顷;1987年灌溉面积达到90.0千公顷,其中渠井双灌面积73.33千公顷,建成了7个排水系统,控制排水面积68.67千公顷;随着富平扩灌工程完成,设施灌溉面积增加到96.67千公顷;1997年5月,建成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形成了年调蓄水量4470万立方米的张家山水库,提高了泾河水利用率,缓解了灌溉用水紧张的矛盾。同时实施的关中九大灌区更新改造项目,累计新建、改建建筑物965座,衬砌干支渠道152千米、斗分渠873千米,改造中低产田63.75千公顷,扩灌6.67多千公顷。与此同时西郊水库、渠首排沙漏斗、南干渠输水工程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灌区斗口引水量一直在1亿立方米以上,2008年全局实现斗口引水突破1.3亿立方米。2009年大旱,灌区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全力以赴抗旱保苗,确保了大旱之年夏粮丰收,充分发挥了大型灌区抗旱主力军作用。截至2015年,灌区设施灌溉面积97.6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87.93千公顷。据统计,新中国建立以来,泾惠渠累计引水150亿立方米,排除洪涝水量100多亿立方米,扩大灌区面积54千公顷,渠首引水能力增大1.8倍,粮食复种指数由1.2提高到现在的1.75,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管理局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在省直灌区率先推行斗渠改制、末级渠系水价改革、计算机开票到户、农民用水者协会管水等以一系列改革新举措。2007年,实施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现了管养分离和财政补贴,初步建立起具有灌区特色的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综合经营,相继建设了新庄电站、水泥厂、修配厂、水利建筑公司、渠首电站、设计室、监理公司等经营实体,形成了以泾河工程局为龙头,涉及水力发电、水利施工、水利机械制造等综合经营格局。

泾惠渠管理局先后被国务院、水利部、陕西省政府、省水利厅授予“部级管理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标兵”、“陕西省最佳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管理局又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开创了全省水利系统之先河,为千年古渠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三、交口抽渭灌区

交口抽渭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渭河下游,是一个大型电力抽(排)水灌区,总装机3.17万千瓦,辖灌西安、渭南两市的临潼、阎良、临渭、蒲城、大荔、富平六县(区)28个乡镇,灌区农业总人口80余万人。1996~2015年,灌区经过续建节水改造和泵站改造,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截至2015年,灌区设施灌溉面积达到84.13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75.33千公顷,排水工程控制面积78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千公顷。为促进灌区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灌区粮食总产由开灌初期的1.88亿公斤提高到2015年的4.5亿公斤,农业种植结构也由以前单一的粮棉作物,发展为多业并举的新型农业产业格局。管理局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灌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交口抽渭取水工程 (2015年)

四、石头河水库灌区

石头河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2亿立方米,年调节水量2.7亿立方米。水库自建成运行以来,在防洪保安、兴利除害、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一是防洪减灾效益。石头河水库1981年下闸蓄水以来,5次成功拦蓄1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累计实现防洪减灾效益7亿多元。二是服务于抗旱灌溉。灌区设计面积85.33千公顷,设施灌溉面积24.6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7.7千公顷,补水灌溉面积60.67千公顷,经过持续更新改造,灌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灌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全局小水电总装机达到2.395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以上,累计发电达9亿千瓦时。四是大力发展城市供水。1996年建成石头河西安供水工程,累计向西安市供水10亿立方米。正在建设的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建成后可从汉江流域的红岩河为石头河水库调水9000多万立方米,使石头河水库成为关中西部最大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截至2015年,

石头河水库大坝 (2015年)水库已经向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和杨凌示范区供水。从2009年起,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经济发展外向型和工作外延型”的局情定位,确立了“观念引领、资源为本、人才兴局、全面发展”新的治局思路,把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厅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的“三创”精神,打造竞争力,提升软实力,增强凝聚力,努力做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生态最好、职工最富大文章,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水利强局目标。

水库管理局先后被人事部、水利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授予“全国水利经济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陕西省“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最佳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五、桃曲坡水库灌区

桃曲坡水库灌区位于渭北旱塬地带,是以桃曲坡水库为主,辖有红星、尚书及街子四座小型水库的灌区,总库容69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000.5万立方米。有马栏、岔口、民联渠首、广惠渠首四座低坝引水枢纽,各类干支渠道57条,总长313.0千米。农业灌溉涉及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耀州区、咸阳市三原县15个乡(镇、办事处),设施灌溉面积28.69千公顷。城市供水主要承担铜川市新、老城区及陕西省焦化工有限公司等城市及工业供水任务。

桃曲坡水库大坝 (2015年)

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始终坚持“以水为主、发挥优势,突出发展、注重效益”的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坚持防汛抗旱并重,尤其是1996~2015年间,先后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及农业水价改革等项目,确保了水库安全运行和灌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铜川区域城市及工业供水安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持;坚持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美化工作并举,累计完成桃曲坡水库近坝区7.35平方千米的流域综合治理,绿化干支渠道148.0千米,栽植各类苗木花卉100余万株。桃曲坡水库近坝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82%,2002年依托桃曲坡水库库区开发的锦阳湖生态园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2年被命名为省级水保示范园。2015年,灌区设施灌溉面积达到26.69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9.57千公顷,城市和工业年供水1200万立方米。管理局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水库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和谐企事业单位、全国水利文明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总决赛银质奖章、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防汛抗旱先进单位等荣誉。

第三节 市属灌区

全省市属大中型灌区有宝鸡市冯家山水库、咸阳市羊毛湾水库、渭南市洛惠渠、东雷一期二期抽黄、石堡川水库和汉中市石门水库7个灌区。

一、冯家山水库灌区

冯家山水库位于宝鸡市千河下游的冯家山峡谷,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工业和城乡供水为主,兼作防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于1970年动工兴建,1974年下闸蓄水运行,1982年竣工验收。大坝为均质土坝,高75米,总库容4.2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是陕西省关中地区最大的蓄水工程。可灌溉金台、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乾县、永寿等8县(区)90.66千公顷农田,其中自流灌区43.33千公顷,抽水灌区47.33千公顷,灌区面积占宝鸡市耕地面积的26%,粮食产量占宝鸡市近40%,被誉为“宝鸡市第二粮仓”。

1996年以来,冯家山水库实施关中灌区改造世行贷款项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对灌区部分支渠进行改造维修。截至2015年,冯家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累计完成干渠衬砌改造3条,总长度70.98 千米,改造干渠重点建筑物 264 座;支渠改造22条,长度178.44千米,改造支渠建筑物1857座;总干、南干退水渠衬砌改造总长度7.54千米,改造退水渠建筑物28座;斗渠衬砌改造423条,394.34千米,农渠衬砌改造1771条,长度584.36千米,改造建筑物5972座;建成大坝防洪堤1.2千米,并实施了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工程等。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1887万元,改善灌溉面积15.08千公顷。截至2015年,灌区设施灌溉面积90.66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74.02千公顷。

冯家山水库总干渠 (2001年)

1997年3月,冯家山水库向宝鸡市市区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投运后,运行基本正常。从2000年开始供水至2015年,水库共向宝鸡市区供水38485万立方米,年平均供水2405万立方米,缓解了城市用水压力,水库年均水费收入714.2万元。冯家山水库向二电厂供水工程1997年3月开工,1998年5月完工,5月20日试通水。最大输水能力2立方米/秒,年供水6000万立方米。截至2015年,总计供水2.13亿立方米,年平均供水1185万立方米,年平均水费收入659.4万元。

二、羊毛湾水库灌区

咸阳市羊毛湾水库位于渭河支流漆水河流域的乾县石牛乡羊毛湾村,是咸阳市大型灌溉蓄水工程。水库始建于1958年,1973年建成投运,总库容为1.2亿立方米,是一座具有灌溉、养殖、防洪、供水等综合职能的大(二)型水库,主要灌溉乾县、礼泉、永寿和武功等县14个乡镇21.67千公顷耕地。1996年以来,羊毛湾水库灌区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世行贷款改造工程、节水改造项目等工程,完成投资14436.9万元。灌区累计改善有效灌溉面积6.67千公顷,恢复有效灌溉面积5.89千公顷,实灌面积由10.4千公顷增加到16千公顷。2015年,有设施灌溉面积21.6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6.0千公顷。累计为灌区供水8亿多立方米,灌地682万亩次,粮食亩产由112.5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作物复种指数由110%提高到160%,全灌区粮食总产量由13.6万吨增加到17.58万吨,果品产量增加到2008年的12.6万吨。水库水产养殖每年向社会提供水产品上万斤。水库在防大汛抗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拦截800立方米/秒的洪峰6次,抗御持续2年以上特大干旱4次,防洪抗旱减灾效益6亿元。总计补充地下水3.5亿立方米。

咸阳市羊毛湾水库 (2015年)

在灌区运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从1998年起,灌区实现了精简机构,对干渠实行划段由各管理站管理、支渠管理责任实行职工承包、斗渠及以下田间工程推行农民参与式灌溉管理,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或浇地服务队,将田间工程管理权交给用水户。在管理上引入激励机制,将管理效益与管理责任人的收入直接挂钩,实行用水经营管理模拟市场化管理。2015年,灌区组建注册农民用水者协会7个,涉及灌溉面积7.95千公顷,占灌区灌溉面积的39%,受益农户1.28万户。

三、洛惠渠灌区

洛惠渠灌区始建于1934年,1950年建成通水,设施面积49.53千公顷。灌区共有干支渠道18条,总长度237千米,各类建筑物1100余座,其中大型建筑物有大坝枢纽、总干渠2#~5#隧洞、曲里渡槽、夺村渡槽、洛西倒虹、洛西分水闸、义井分水闸、小寨分水闸、堤浒大渡槽等。灌区自建成运行以来,骨干工程历经更新改造、世行贷款、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工程功能日渐完善,工程安全得到保证,工程效能充分发挥,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洛惠渠枢纽工程1998年实施了规模化改造,解决了洛惠渠灌区缺水和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的问题,共批复实施改造干、支(分)渠道193.254千米,改建渠系建筑物890座。1998~2015年,完成改造投资26881.69万元,其中国家资金19325万元,地方配套7556.69万元。灌区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灌溉效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51;年新增节水能力780万立方米,新增引水能力3120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5.4千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1.33千公顷。

洛惠渠五号隧洞穿越大荔县西北部的铁镰山,全长3467米,它是洛惠渠大荔灌区33.33千公顷农田灌溉的输水咽喉。该洞始建于1934年,因地质条件复杂,流沙潜泉丛生,屡改施工方法,历经14年,才于1947年建成。1950年至1980年30年通水运行期间,隧洞曾发生3次塌方,被迫对末段1422米洞身进行内衬加固,使隧洞的过水能力由原设计15立方米/秒减小到9.8立方米/秒,加剧了灌区用水矛盾。1999年5月,五号隧洞扩建工程列入陕西省关中灌区改造工程世行贷款项目。设计在距进口1997米处另辟岔洞,恢复其过水能力。工程新凿隧洞800米,利用解放前改线废弃隧洞570米。当年5月14日开工,先后完成了直径4.8米、深79米的盾构就位竖井,盾构机的加工制造,预制拱片生产线的建立等,通过组装调试开始推进。推进过程中穿越了原衬砌破碎段落,克服了无数次的顶端塌方、掌子面流泥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危险与困难,至2000年9月15日,经过490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贯通了800米新开隧洞,回填灌浆处理隧洞1376米,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为灌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6年起,洛惠渠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末级渠系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理顺了管理关系,提高了灌溉效益,减轻了群众负担。截至2015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5千公顷,实灌面积达到27.4千公顷。

四、东雷一期抽黄灌区

渭南市东雷一期抽黄工程是以黄河为水源的大型电力提灌工程,设计灌溉面积68千公顷,惠及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5个乡镇,受益41.3万农村人口。工程于1975年8月动工兴建,1978年11月灌溉受益。灌区建有各级抽水站28座,安装抽水机组133台,总装机容量达11.86万千瓦,最多9级提水,累计扬程217米。拥有干、支渠51条,总长351千米,斗、分引渠4328条,总长1800千米,配套渠道建筑物10860余座,渠首最大引水能力60立方米/秒。灌区分为四个灌溉系统和两个排灌系统。其中拥有40万亩灌溉面积的南乌牛灌溉系统,是陕西省第一个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的以工代赈建设项目。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联合国农粮组织无偿援助总价值达1610万美元的小麦和食油,用于平地和配套建设,三年时间南乌牛系统实现了耕地方田化、田间林网化、灌溉小畦化、道路标准化。经过灌区续建节水和泵站改造,截至2015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8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8万公顷。

东雷一期抽黄工程渠首一级站 (2015年)

东雷一期抽黄工程以扬程高、流量大、水源丰、抗寒能力强而闻名全省,工程投运37年来,累计渠首抽水28亿立方米,上塬水量1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700万亩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7.6亿元,是工程建设投资的29倍。抽黄工程的全面受益,使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灌区粮食亩产由受益前的130公斤提高到370公斤。棉花亩产由28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农经比例由2∶8发展到8∶2。使昔日贫瘠不堪的渭北旱塬成为全省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在兴水富民的实践中,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局党委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管理局被评为陕西省级文明单位,局工会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五、东雷二期抽黄灌区

渭南市东雷抽黄二期灌溉工程,是陕西省“八五”“九五”期间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多渠道集资新建的大型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工程。也是陕西省“八五”期间20项兴陕工程之一。灌溉面积84.33千公顷,灌区分布在大荔、蒲城、富平、临渭4县(区)。其中,扩灌区57.0千公顷,向交口、洛惠两灌区补水27.33千公顷。主体工程总概算投资14.85亿元。主要工程包括一、二、三级泵站,总干渠、汉村隧洞、洛河渡槽、北干渠和6个灌溉系统。共有抽水泵站37座,安装抽水机组170台,总装机容量11.46万千瓦,架设10千伏以上输电路374.2千米,修建输水干支渠道598千米,各类建筑物1681座。

东雷二期抽黄渠 (2015年)

东雷二期抽黄干渠以上工程由陕西省水利工程建设局负责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太里一级站、北干二级站、下寨三级站、总干渠、北干渠。从1990年开始建设到2000年底,干渠以上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在通过竣工验收之后,于2007年1月经陕西省水利工程建设局局长雷春荣和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建设局局长杨颖刚在工程移交书上签字确认,工程正式移交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局管理使用。东雷二期抽黄干渠以下工程建设由渭南市负责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段家塬、孙镇、蒲城兴镇、流曲、刘集6个灌溉系统的33座泵站,75千米分干渠,422千米支渠。110千伏线路52.6千米,35千伏输电线路200千米,管理局和抽水站房建,灌区调度通信设施等工程。干渠以下工程自1991年开始建设,到2008年除蒲城系统有尾留外,其余全部完成。2008年,陕西省水利厅先后三次进行了竣工验收。

2011年5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专家组对东雷二期抽黄大型泵站进行了安全鉴定。根据《陕西省东雷二期抽黄大型灌溉泵站安全鉴定报告书》《陕西省东雷二期抽黄大型灌溉泵站现场安全检测报告》和《陕西省东雷二期抽黄大型灌溉泵站工程复核计算分析报告》,从2011年起,先后投资38133.0万元,对23座泵站的主体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泵站自动化、管理和生产设施、输电线路、变电站等进行更新及改造,改善灌溉面积69.0万亩,年均节能808.0万千瓦时。2015年,灌区春灌历时53天,灌区斗口落实水量4853.86万立方米,渠首抽水总量是11900立方米。当年6~9月夏灌96天,斗口落实水量10417.61万立方米,渠首抽水总量是13329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261.21万亩次,为农业抗旱确保丰收奠定了基础。

六、石堡川水库灌区

渭南市石堡川水库原名友谊水库,位于黄龙山北麓的石堡川河下游,1969年10月动工兴建,1973年2月竣工,1973年6月8日开始蓄水,1974年冬投入运行。水库总库容637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585万立方米,是一座集抗旱灌溉、蓄水防洪、城乡供水为一体的中型水库。灌区有耕地64.0千公顷,工程控制面积48.0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3.33千公顷,惠及延安市的洛川县和渭南市的白水、澄城3县18个乡镇,181个行政村,总人口35.8万人。灌区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油菜、苹果为主,是陕西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苹果优生区。

灌区有干渠1条,长58.91千米;支渠及分支渠23条,长267.98千米;抽水站19座,总装机3350千瓦;斗渠及分引渠2626条,长2700千米,各类建筑物30074座。灌区自1975年开灌以来,累计引水13.65亿立方米,灌区粮经比例提升为5∶5,复种指数提升为1.35,共创经济效益30多亿元。

1999~2015年,灌区先后实施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世行贷款节水改造、水土流失补偿费综合治理等项目,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灌溉效益倍增。2015年底,灌区当年实际灌溉面积达到10.4千公顷,引水量3730.83万立方米,斗渠总长486.5千米,其中衬砌97.2千米,衬砌率20%。灌区有31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涉及灌区面积4.74千公顷。

石堡川水库 (2015年)

石堡川水库管理局2002年被陕西省人事厅、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2005年被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5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3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中国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

七、石门水库灌区

汉中市石门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旅游、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灌区由东、西、南3个独立灌溉系统组成,灌溉汉台、城固、勉县、鑫源开发区4县(区)24个乡(镇),34.33千公顷农田。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粮食产量占汉中市粮食总产量的1/4,为社会提供的商品粮油占全市的1/3,是汉中市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水稻灌区。

1999年建成的石门水库大坝

石门水库灌区有东、西、南3条干渠,总长89.32千米,设计总引水流量56立方米/秒;支渠15条,总长161.73千米,设计流量1.0~3.5立方米/秒,干、支渠系建筑物2202座;斗渠235条,总长553.8千米,斗、农渠系建筑物7330座。

石门水库灌区从1999年开始,逐年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节水改造项目实际完成建设总投资20571.57万元,其中,完成中央资金1816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41.57万元。累计完成渠首改造工程2处,干、支渠道改造和险工段治理179.96千米,建筑物配套改造779座,建成灌区首期信息自动化系统1项。通过连续14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灌区工程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干、支渠60多处卡脖子渠段和险工段得到了有效根治,渠道输水安全度逐步提高;骨干渠道完好长度由改造前的16.97千米增加到187.34千米,完好率74.6%,骨干建筑物完好数量达到1977座,完好率89.7%;恢复灌溉面积1.67千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3.8千公顷,项目区粮食单产由改造前的713.7公斤/亩提高到799.53公斤/亩,增产粮食6400吨,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项目实施后,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58提高到0.603,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0提高到0.531,年节约水量5876万立方米。

石门水库灌区沥水沟渡槽震后改建工程位于石门水库大坝以下2.1千米的沥水沟口,是石门灌区东干渠的骨干输水建筑物,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影响,渡槽严重受损。工程于同年列入陕西省灾后重建计划。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承担工程设计任务。2010年8月,陕西省发改委批复了沥水沟渡槽初步设计。工程于2010年10月28日开工,2014年9月30日完成主要建设内容,随即投入运行。恢复了东干渠灌溉供水能力,有效保障了下游灌区18千公顷农田灌溉及23万农业人口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农民根本利益,确保安全和社会稳定。由于工程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计划的部分防护、环境整治、进场道路恢复等辅助工程尚未实施。

石门水库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共有两期,分别为石门水库灌区2005年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陕西省2008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汉中市石门水库灌区东干三支渠末级渠系改造工程。灌区通过实施两期末级渠系改造项目,项目区内工程完好率明显提高,安全运行条件大大改善,末级渠系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农民亩均年水费负担支出降低15.2%。

石门水库管理局在抓灌区建设的同时,科学地提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锦绣石门、扮靓天汉的旅游开发指导思想,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开发,修建了石门栈道、褒姒铺、石门文化广场等精品景点,并建成了以寻根祭祖与宗教文化为亮点的山河庙,使千古石门更具崛起之势、文化之韵、生态之美,让隐形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显形文化资源,让地下的走上来,让尘封的走出来,让逝去的走回来,让发展机遇跑过来。

石门水库也因它瑰丽的山水、宏伟的工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被世人誉为“中国栈道之乡”, “西北水利明珠”。石门风景区丰富多彩的景观景点与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与秀美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与高峡平湖相映成趣,使石门风景区成为汉中市旅游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