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珠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攀登“珠峰”的英雄赞歌

(引子)

马文锋

中国新闻奖犹如中国新闻界的“珠穆朗玛峰”。

第一届中国新闻奖是1991年开评的,至今已评了28届。每年全国新闻媒体挑选出数千件新闻力作,参加“珠峰论剑”,通常最终获奖的不超过350件。这如同奥运会一样,登不上领奖台的总是绝大多数。

28年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宁报集团)组织了一支支突击队,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一次次向新闻“珠峰”攀登。

在一年又一年的激烈竞争中,宁报集团有47名编辑记者、7名通讯员、2名实习生,把他们的名字题写在中国新闻奖的光荣榜上。获奖作品共有28件,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20件。正好平均每届1件。

攀登新闻“珠峰”,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远征,是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赞歌。

本书讲述的,正是宁报集团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的“幕后”故事。

宁报集团向中国新闻奖进军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山脚下寂寞的那些年(第一至第七届)

这是序幕拉开的阶段。听——第一曲还不错。

宁夏日报社记者于海、通讯员朱彦荣采写的《集资办学何其难 集资建塔反掌间》,获第一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可谓宁夏日报社在中国新闻奖上的“开张之作”。

谁知此后一连六届,宁夏日报社记者采写的稿件都“珠榜”无名。

当然,宁夏日报社也并非一无所获。

通讯员李国汉创作、何富成编辑的《干——!》,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漫画二等奖。

同时,通讯员盛长旺、马国柱采写,赵英编辑的《特殊的寄宿》,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

有两件事,要特别说明。

第一件事,宁夏青年报社记者赵彬采写、韦军编辑的《乱收费已成为我区农民沉重负担》,获第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青年生活导报社(原宁夏青年报社)记者赵彬采写、魏萍编辑的《草原无泪》,获第四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那时,宁夏日报社记者对两获中国新闻奖的赵彬可真是“嫉妒羡慕恨”啊。后来,赵彬调到宁夏日报社工作。2003年,青年生活导报社划归宁报集团主管,改名为现代生活报社。赵彬等获得的2件中国新闻奖,自然就完全记到宁报集团的账上了。

第二件事,中国气象报社记者连小芳等采写的《5日傍晚有风暴》,获第四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这当然不能记在宁报集团的账上,但连小芳后来调到宁夏日报社工作,现在是宁报集团总编辑助理,这篇作品我们特意列入本书“外一节”中,供大家欣赏。

第二阶段:在山腰处徘徊(第八至第十四届)

这一阶段,攀登的调子顺畅多了——一连七届,宁夏日报社记者在中国新闻奖上弹无虚发。

通讯员余峰、记者樊学宏采写,王学铨编辑的《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沙漠化逆转》,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

通讯员杨锡文、杨峥父子俩采写,宗时风编辑的《乡村“土记者”褒贬正民风》,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

记者王桂生采写、华少甫编辑的《尴尬的挂牌仪式》,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

记者李军采写、华少甫编辑的《莫引污染企业“走西口”》,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

记者华少甫、李军、刘建华采写,白皋编辑的《河北大厂县养牛业蓬勃发展 宁夏泾源县养牛业徘徊不前》,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

记者华少甫、张虹、刘建华采写,杨兆海编辑的《宁夏优势产业面临挑战》,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

记者王健采写、华少甫编辑的《固原羊只上“夜班”》,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

大家发现了吧,有一个人创造了宁夏新闻界前无古人的奇迹。他就是华少甫——当年的宁夏日报记者部主任,第十至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连获得1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这样的辉煌,在中国新闻界也不多见吧。他采写和编辑的“珠榜”题名的作品,全部以问题为导向,剖析的手术刀异常犀利。

别外,新消息报社记者何玉玲采写、杜海涛编辑的《苁蓉种子搭“神舟”四号返回》,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实现了《新消息报》在中国新闻奖上“零”的突破。

这一阶段,宁夏日报社虽然八次“珠榜”题名,但只有1件二等奖,其余7件均是三等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社上下对冲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充满了期盼。

需要交代一下,此时宁报集团还未成立,宁夏日报社有《宁夏日报》《新消息报》和《小龙人报》3家报纸。

第三阶段:出乎意料的两次登顶(第十五至第十九届)

这是一个高潮突然迭起的阶段。

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宁夏日报社再次坐了“冷板凳”。为什么又铩羽而归?全社上下很是失望。

现在看来,这个“问号”是在为来年的“感叹号”做铺垫吧。

2006年,是彪炳宁夏新闻史册的一年。

这年7月26日,宁报集团挂牌。

而不久前的6月26日至7月2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为宁报集团成立送上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厚礼:

宁夏日报社“摘金、揽银、收铜”,实现了宁夏新闻界三个“零”的突破,成为全国省报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最大的赢家。

——记者高鹏采写、马文锋编辑的《中铁三局丢了宁夏市场》,获得消息一等奖,实现了宁夏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上“零”的突破。

——记者姜美、实习生赵锐撰写,杨光编辑的《不要卖掉穷人的饭碗》,获评论二等奖,实现了宁夏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评论奖上“零”的突破。

——周宏、王群主创的2005年9月22日《宁夏日报》一版版面,获版面三等奖,实现了宁夏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版面奖上“零”的突破。

或许是第十六届太过绚烂了吧,第十七、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宁报集团重归平淡,颗粒无收。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宁夏日报社记者苏保伟采写、马文锋编辑的《郭昊东施工队巧绘北京奥运场馆“双唇”》获消息一等奖。这是宁报集团第二次成功攀上新闻“珠峰”之巅。

第四阶段:又是山花烂漫时(第二十至第二十三届)

这一阶段,宁报集团有5件作品获奖。

宁夏日报社记者申东、李云华采写,张虹编辑的《王玉欣照顾邻居四推搬家计划》,获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

宁夏日报社记者时明霞采写、周宏编辑的《青铜峡市让21名拾荒者体面“淘宝”》,获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

新消息报社记者陈志强采写、张九阳编辑的《石嘴山市八中如此庆祝教师节》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

宁夏日报社记者沙新撰写的《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党报旗舰品牌》,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实现了宁夏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上“零”的突破。

宁夏日报社记者王晓龙、实习生马楠(现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视觉频道记者)拍摄,王猛编辑的《草根“奥运”走过二十五载》,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三等奖,实现了宁夏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摄影奖上“零”的突破。

第五阶段:奋进在新时代(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八届)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新闻工作者肩负起了新的使命。

这一阶段,宁报集团的突击队5次攀登新闻“珠峰”,战果不俗。

宁夏日报社记者李东梅、李云华、朱立杨采写,周宏编辑的《汉族大学生村官李浩全票当选回族村支书》,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

宁夏日报社记者杨超采写、杨宗惠编辑的《社区干部∶能否少点“纸上文章”》,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

宁夏日报社记者沙新、连小芳、王玉平采写,马文锋编辑的《盐池县扶贫贷款零违约》,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新消息报社记者李辉、武晓瑜采写,张九阳、段春编辑的《银川全城接力让纪念章回家!》,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

最引人注目的是宁夏日报社张靖、何亚男、刘建华主创的2016年8月7日《宁夏日报》二至三版版面,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唯一的版面一等奖,实现了宁夏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版面一等奖上“零”的突破,这也是宁报集团获得的第三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宁夏日报社李刚、狄虎、张九阳主创的2017年1月31日《宁夏日报》一版版面,获版面三等奖。

版面接连获中国新闻奖,展现了宁夏日报社编辑团队不凡的眼力、脑力和笔力。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宁夏日报》创刊70周年,宁报集团正积蓄力量,再次向新闻“珠峰”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