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帮扶印记:与贫困户一起战贫斗困的日子
许卓
2016年进入税务系统时,正赶上一位前辈退休。包户帮扶中宁县大战场镇杞海村陈国仁一家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就传到了我的手上。
刚接到任务,整个人都处于懵圈状态。我能做什么?怎么去帮扶?……一脑袋问号。请教其他有经验的同事,他们都说:“多去跑跑,你就知道了!”
政策打底,真情暖心
于是我踏上了每月至少去村里两次的扶贫路,上农户家走访、填表,从基本情况摸排做起,家庭成员、劳动力人口、医疗、教育、产业发展、收入情况……慢慢地熟悉起来,对他家的情况,比自家的还门清儿。杞海村是从海原县整村搬迁移民而来,我的帮扶户主陈国仁,我叫他“陈哥”。平时我做得最多的,就是有好的政策及时给他们宣传,逢年过节我会采办一些礼物上门,陈哥5岁的小外孙背着我送给他的新书包,有点害羞也有点兴奋,89岁的老母亲精神矍铄,吃着红枣蛋糕,眯着眼一个劲地冲我笑:“软得很,甜得很,谢谢女子!”
2018年冬天,陈哥出了车祸,我去海原县医院看望他,了解伤情及医药费报销情况。得知我前来的缘故,他显得颇为激动:“你们想尽办法帮助我们,心里暖着呢,现在国家政策好,我啥都不用操心,就只管养伤。”后来我多次打电话或到户问候他以及家里的情况,猜测着他可能要跟政府和帮扶干部提的一些申请或要求都没有出现过,每次都是一句“好着呢”。“扶贫保”、大病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免缴住院预付金、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等政策,解决了陈哥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中国农民多年来“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他这里,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除了身体上的疼痛,这场意外,对他家经济上的影响并不大,最为担心的一病致贫、一病返贫情况,并没有出现,我终于松了口气。
每次去陈哥家,最喜欢逗弄他的外孙。这个孩子只比我儿子大一岁,从小离开父母跟着外祖父一家生活。因异地工作,每周只能见儿子一次的我,看着他,总觉得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人不由得生出分外的怜悯和疼惜。所幸外祖父和舅舅很疼爱他,将他养得活泼可爱、一脸明媚,朝气蓬勃,并无阴郁。刚开始帮扶时他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在已读二年级了。学前教育有“一免一补”政策,每年1500元保教费免除,还有900元伙食补助拨付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每天5~6元的补贴,让他在学校也能吃上营养餐。虽然远离父母,但遇上了国家和时代庇佑,这个孩子的幸运,是帮扶路上让我心里最暖的一抹亮 色。
这几年,一遍又一遍察看、了解、交流,一次又一次走访慰问、宣传帮扶、问需问难,从最初入户敲门时的小心翼翼,到现在就像走亲戚邻居家熟门熟路,边喊着“陈哥、周姐”就进了门,村里人也从起初看我们来就窃窃私语、好奇打探,到现在习以为常,偶尔有生面孔问起我们是干什么的,他们都会抢着回答:“是帮扶干部!”
建得广厦千万间,全村老少尽欢颜
如今走在村头,到处大兴土木、机车轰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比着干、抢着富,与贫困斗争的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小买卖的、养殖的、务工的,自购了运输车经常从路上呼啸而过。红墙绿瓦是普遍,亭台楼阁也常见,陈哥家也盖了新房,漂亮的装修、崭新的家具,窗明几净、院落别致,周姐养了一些花,长势旺盛、开得鲜艳,小到一个茶杯的摆放,大到布置格局,庄户女人勤俭持家、朴实精干的传统,在这个小家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城里人”的日子,格外被他们珍惜。
2017年底,陈哥家也脱贫了。2020年3月份,我们完成了“四查四补”(查补损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专项行动,4月份,全体干部分两批开展“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驻村帮扶,对全村人员“两不愁三保障”,包括医疗、住房、教育、饮水、职业、收入等情况再一次全面摸排、建档立册、帮扶整改。跟以前的单户帮扶不同,此次大走访更深入、更细致,让我们对全村的情况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结果令人欣慰:普遍富裕才算真正富裕、集体脱贫方可真正脱贫,在杞海村帮扶的这4年,仿佛看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缩影。
这一场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
扶贫的更高阶段是扶志
2019年,陈哥家贷了5万元小额扶贫款,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贴息,相当于对建档立卡户全免息。“我们跟亲戚合资在街上开了一家汽车维修装潢店,每年能挣1万多。”陈哥的妻子周姐跟我说。陈哥在中宁县锦宁铝厂当上了工人,用工相对长期稳定,儿子靠政府补贴考了驾照、学了铲车技术,有了“傍身技”,老母亲有养老金、高龄补贴,加上土地流转、圈棚流转、粮食补贴等费用,收入一年比一年可观。每次去走访,看到一丁点变化,我都会十分开心和欣慰。让自己的帮扶户尽快富起来,是我们每个帮扶干部的最大心愿。
村里主干道上那家“富虎商店”,最初由制作辣条起家,经过数次扩大,如今已是村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档次最高的综合超市。新牌匾很是大气显眼:农村人表达愿望的方式很直白,一如它的名字,真的“富了起来”。被我们称为“辣条西施”的漂亮老板娘,凭一己之力已轻松实现保底月入三四千元,如今正为客流量大,招不上帮忙的人“犯 愁”。
集中驻村半个月,帮扶干部帮这家买兔崽、置鸡苗,帮那家添牛羊、办托管,了解生产和生活,关心未来和发展,忙得不亦乐乎。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些严重要靠政府兜底的家庭,也自己行动了起来。“我养了鸽子,卖了一些,后面还想养些鸡。”经过我们集中帮扶,残疾人杨世宝家里发生了大变化,以往破旧的院子经过修整,种了菜,搭了棚,里面兔子蹦跳、小羊咩叫,还有几只新出生的小鸽子咕咕叫着,带着雨后的清爽、整洁和安静。这景象,竟让人心窝泛起抑制不住的激动,升腾起一种力量。是什么呢?或许它就叫自强和希望吧!
回顾我的帮扶路,感触颇多,一个家展示出何等气象,与女主人的格局素养等关系很大,有一位勤劳、朴实、坚韧、善良、会操持、有眼界的女性做轴心,大多家庭里都是丈夫努力上进、子女乖巧懂事、后续发展良好,整体展示出良性循环、不断向上的景象。因此,做好女孩尤其是农村女孩的培养教育,爱护、善待她们,功在一家、利在多代,教育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良方。那些重视教育,并且有在学子女、学习较好的,总是呈现更足的精气神、更好的奔头,也更愿意努力奋斗,因为辛苦过后是充满希冀的远方。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一句口号,教育的甜头,谁尝谁知道。勤劳自强又有点追求的人总不会过得太差,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爷子,养着15箱蜜蜂,托我们帮他落实特色产业奖补资金,讲起养蜂技术头头是道,让人敬佩。他深明大义,跟他聊天,很是“涨知识”。如果说脱贫是“扶上马”,那么“送一程”,就得靠产业。摘帽不难,但稳定增收致富不易,要想建立长效机制,除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群众得靠政府兜底外,个人得学技术、家庭得有产业,还必须是持续稳定的。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讲道:“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总之,脱贫攻坚路万条,但归根结底,幸福是得靠自己的双脚和双手一步步丈量、一日日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