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化发展的协调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理论概述

一 产业集群理论

(一)概念、特征及相关理论

1.概念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考察了10个工业化国家,发现在这些国家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也就是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给出的概念——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1]。波特将产业集群界定为有竞合关系的相关机构和企业在特定区域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集聚现象。集聚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所以具有相当高的集中度。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是处在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它的出现使竞争从单个企业转向群体之间,这也是新的竞争形态。同时,由不同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其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不同,产业的纵深程度也不同。因此,特定的竞争优势就体现在不同的产业集群之中。这是因为产业集群可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使产业组织实现纵向一体化;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产业园区。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来体现,它成为评价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集聚的数量、速度、质量、强度4个方面。这些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的竞争力。反过来,被称为产业集群“蓄水池”的产业园区拥有极强的溢出效应,可以持续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2.特征

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类似,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描述的都是生产力、生产要素和企业在特定区域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聚散现象。因此,产业集群具有以下行业特征。

(1)在特定区域和地理环境中形成;

(2)组织内企业间有着纵或横的紧密联系;

(3)产业体系具有网络和地方特性;

(4)组织内企业间的合作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形式。

3.相关理论

(1)马歇尔的产业集群概念

关于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与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y of Scale)有关。他把规模经济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前者与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关联,后者与企业的资源、组织及管理的效率有关联,而外部规模经济引发了产业集群的出现。成熟的劳工市场、专门的服务性行业和先进的附属产业等是该产业在特定区域和地理环境中获得持续性增长时才出现的。另外,他还解释了集群的出现与信息量、知识量的传播和增加有关。

(2)韦伯的集聚理论

集聚因素和区域因素共同构成区位因素,而集聚因素又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前者的主要特征为产业集聚是由各个企业的规模扩张引起的;后者的主要特征为产业集聚是由优势企业有组织地吸引同类企业引起的。这就是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提出来的集聚理论。他还强调了引起集聚现象的一般性原因和重要作用。

与马歇尔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原因相比,韦伯更看重优势对集聚产生的重要作用。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在经济增长学说体系中,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之所以某些企业与行业能够影响和支配其他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其他同行企业,从而形成增长极并产生辐射效应。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又分为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4)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

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合作是早期产业聚集理论探讨和研究的要点。而波特则从要素与竞争优势的角度,将相关与支持产业、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组合为“钻石体系”模型,认为这才是影响产业集群最关键的因素。

4.现代产业集群

(1)含义

凭借龙头企业、核心技术、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等,以及当地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指的是具有非常突出的产业优势的产业园区在某个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对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基于不同的特征,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以粗放型经济为主的空间集聚、具有协作契约的专业化集聚和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系统化集聚三个阶段。“块状经济”本质上还处于第一阶段,而现代产业集群就是指第三阶段。

(2)竞争优势

前文提到,波特界定的产业集群更注重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现代产业集群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取决于高级要素——智力资源。具体表现在:①更高的生产率;②更快的创新速度;③更强的竞争能力;④更大的集聚效应;⑤更广的品牌效应;⑥更优的产业关联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概念

Young Joo Lee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旅游景区集群、交通休闲依赖集群、城市环境利用集群三类[2]。陈文华、刘善庆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大量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的一种现象,它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步的高效率的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方法和新发展模式[3]。王坤、张建华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区域相关企业高度集中的一种地理现象,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空间组织[4]。Sergey Sosnovskikh认为集群内竞争和供应商网络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体现了在地理特征与政府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创新和生产率增长[5]。严含、葛伟民提出了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基本概念和8个特征[6]

在以上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两个内涵:集群的企业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企业的集聚可能是地理上的集聚,也可能是经济上的集聚。而且关于集群的概念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对集群边界的研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另外,为了普适性,国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潜在”集群概念。

2.分类

从马媛、张永庆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的集群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是有关旅游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却较少,他们提出应该从集群核心吸引物类别的角度进行产业集群的分类[7]。尤振来、李春娟在对产业集群的内涵进行重新评析的基础上,罗列了国内外不同的分类方式,并进行简单的评价,研究表明集群的分类应该遵守现实性和客观性两个原则[8]。李凯、李世杰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主导因素,将产业集群分为政府主导型集群和市场主导型集群两大类[9]。熊晓云、张金隆提出了关于产业集群的崭新的分类方法,并且认为利用产业关联系数可以计算出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系数[10]

Tang Hua指出现有产业集群在资源配置上有五种基本状态:马歇尔式、轮轴式、卫星平台式、国家力量依赖型及混合型产业集群[11]

3.主要观点

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竞争态势、来源、过程分析等方面。

(1)集群竞争态势分析

蔡志刚认为产业集群是在限定领域上的资源相对集中、业务相互往来的群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取决于产业集群竞争的态势[12]。郝斌认为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态势,对于发展集群模式有一定指导意义[13]。T.Qu、D.X.Nie、C.D.Li、Matthias Thürer和George Q.Huang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以成本效益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因为企业需要对定制化的需求做出更快速的反应,它使在地域上有优势的供应商在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有多种选择[14]

(2)集群来源分析

卞显红、金霞认为产业集群的来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15]。刘媛媛、孙慧认为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市场化程度,实现集群内的产业结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16]

(3)集群过程分析

张国徽从形成、结构等角度展开分析,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网络组织,可以从形成结构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网络进行分类,从而得出其稳定性特征[17]。胡俊杰认为影响产业集群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动态的,政府应制定促进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等相关政策,这对产业集群稳定、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