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儒释道三家,思想大汇聚

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有各自的思想体系与发展历程。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有人认为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有了儒教,自老子著《道德经》开始有了道家经典,自张道陵修道青城山开始有了道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来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互相融合与斗争,互相吸收借鉴,共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儒释道文化。人们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儒家学说也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共称为诸子百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让人们有耻辱之心,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方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与道德境界,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诚、悌、智、忠、礼、勇、廉、温、恭、良、耻、让、敏、惠等各项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关于“中庸”,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认为“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儒家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与“礼”。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学习实践上提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学习中要学会“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多思考,态度要端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儒家文化重视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尊重人才,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孔子创办私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到知识。

儒家的思想价值观为仁爱。如果人们能做到内心克己复礼,就能做到“无欲则刚”的道德仁义之心。此道德仁义之心就是恪守道义,以万民之心为己心,以社会安定为己任的奉献精神。

道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道”是其基本法则。“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对“道”的具体阐述。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学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包含尊道贵德,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仙首贵生,清静寡欲,善待万物,利人济世,天人和谐,顺其自然,返璞归真,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等方面,它的内容是建立在以道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将无为的思想贯彻于各项内容之中。“无为”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与主要内容,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清静无为,如果人们能做到内心清静寡欲,无欲无求,就能做到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此清静无为就是懂得顺势而为,与天地同体的道德心,这也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追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界有它自身所拥有的一套平衡系统,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释家是佛教的别称,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它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老百姓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它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禁欲”。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行为过程称为修行。

佛教非常看重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看见自己的心性,向内观看自己,照看自己。你内心要有一盏灯,照亮自己,你自己要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佛家的修行有三步:“戒、定、慧。”戒就是有所不为,不能杀生,不能说谎话,不能做坏事等;定就是不为外物所扰,即使泰山塌下来,也不为所动;慧就是戒与定做好了慢慢地产生智慧。如果戒与定做不好,就难以达到慧,那就要先慢慢修炼戒与定,再朝慧这个方向去。

佛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无得心,心无所得,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具有平等思想和慈悲思想。佛家文化偏向于唯心主义,相由心生,强调心灵的纯净,认为心灵纯净,所看的世界也会变得纯净。

佛家的精髓是博爱、禁欲。人们要想在下世享受,这辈子就要积累好因、好德行。博爱是一种大爱。佛教认为“一切皆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因才有果,果依因而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皆是空相。

在个人修养方面,三家的说法不同,但是与人为善的精神是一样的。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养生、遁世、穷万物”,佛教主张“见性、救世、通万有”。

儒释道都重视人的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三者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提倡在现实世界成就高的道德境界,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道家重视人的个体存在价值,主张顺应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挖掘人生命的价值。佛家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带来的痛苦,在克服欲望、追求境界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无论是儒家提出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还是释家提出的“众生平等”,他们追求的都是“和谐”的思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思想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面对世间万物更加坦然。儒家之“和”是人伦之和,道家之“和”是天地之和,佛家之“和”是众生之和。而这三者之“和”是为太和,经过长期演化,儒释道三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慢慢地形成“三教一体”。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对于这不同的侧重,有人用它对应人发展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老年时。

年轻时——儒学

人在年轻的时候,刚走上社会,思想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此时年轻人面临着很多重大的人生课题。比如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等。在这方面,儒家提供的是比较恰当的智慧。年轻人刚走上社会的时候,未经社会的打磨,可能存在着一些缺点与不足,如果没有修养的功夫,容易跑偏,投机取巧,在做有些事情的时候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时候就需要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年轻人要及时反省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做人的底线是不能伤害别人。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立志在人年轻时候的重要性。

年轻人在与外界相处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自己的观点,把外界的观点作为自己的发展要则,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即要和气,但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安身立命,担起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是儒家的目标,也是年轻人的方向。

中年时——道家

中年人在社会打拼了一些年,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与阅历,也有了自己的事业与经济基础,人们开始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何为真正的人生意义?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成败、祸福都是相对的,都会变化,世间之事没有一定。人到了中年经历了很多是非成败,要试着看淡一些,看透一些。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则正是道家养生的最高智慧所在。首要的便是要养神,神清则气和,气和则身安,办法就是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返璞归真,清静淡泊。中年人大多焦虑,养神之法,也最为切要恰当。

老年时——佛家

人到了老年历经世间沧桑,看多了是非曲直,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觉悟与放下。觉悟才能放下,放下就是觉悟,这就是佛家的人生智慧。人到了老年,不要那么计较,要学会沉稳淡定,对于名与利的执着可以放下了。人生有得必有失,为了得到一些东西就会失去一些东西。老年的时候要更加珍惜当下,珍惜时光,懂得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心态平和,踏实安然。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组成的,它们对应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三者在一起,互相矛盾争斗,同时又在不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发展,从生硬地捏合到有机地融合,从而使不同的思想都得到丰富与提高。它们之间通过内质的交流,彼此的认同越来越高,兼收并蓄。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儒释道的发展该何去何从?两千多年以来,儒释道不断面对挑战,不断提升,不断突破,不断融合,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在当下,儒释道三者需要不断地应对挑战,在应对中不断地创新,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不断传承下去,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儒释道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们需要不断地普及以及提高。在普及过程中要让高深与通俗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培养大师,提高深化对儒释道思想的研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儒释道思想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