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观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1],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2],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3]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4],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5]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23)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注释:

[1]疟状:指发热恶寒阵作,发无定时,似疟非疟。

[2]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指厕所,此处为名词用如动词,即排便。欲,作“尚”解。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3]脉微缓:指脉不浮紧而缓和。

[4]阴阳俱虚:阴阳,指表里。阴阳俱虚,即表里俱虚。

[5]热色:即赤色。

【功效配伍】桂枝麻黄各半汤辛温解表,小发其汗。本方即取大约桂枝汤与麻黄汤原剂量的各三分之一量组成。方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和营卫,用麻黄汤解表发汗以祛寒邪。因其剂量较小,故为发汗轻剂,取其祛邪不伤正,用于病久邪微者。该方示范了如何用两方治病及两方用量的多少。

上七味药,以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入其他药,再水煮,去滓温服。或分别取桂枝汤、麻黄汤煎煮液各三合混合后,一次服下。药后将息法同桂枝汤法。

【方证论治辨析】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太阳病,表郁轻证。症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作,其人不呕,二便正常。或脉微缓,或脉微而恶寒,或面反有热色,无汗,身痒。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为表证日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作,仍属太阳病之热型;寒热一日几度发作,如疟状而实非疟疾;似少阳证而实非少阳,因其人不呕,为邪未传少阳;大小便正常,则非阳明里热,故病仍在太阳之表。其寒热一日二三度发作,为病久邪微,正气欲抗邪外出,而不得汗解,正邪交争之势较缓,属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有三种转归:其一,病人脉象由浮紧趋向于和缓,为正气来复,邪气将解之兆,故病为欲愈也。其二,病人脉象由浮紧变为微弱,恶寒加重,为表里阳气俱虚,故不能再用发汗、攻下、催吐等祛邪法,以防正气进一步匮乏,亦提示此证候的形成可能是由误治导致,不能一误再误。其三,若伴见面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为太阳病日久,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或汗出不彻,病邪不解,阳气怫郁于表,不能向外发泄,正邪交争,欲汗不汗,形成表郁轻证。治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小发其汗。

【用方思路】太阳病表郁轻证,若用麻黄汤虑其过猛而耗及营血,若用桂枝汤又虑其不及而不能发其卫气,故取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和肌腠,解皮毛。临床可用于治疗感冒、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沈炎南医案:张某,自诉已违和乏力10余天,发热形寒近1周,卧床4天,下午发热较高,微恶寒。我以芳香疏泄与之,2剂后再诊,热势更高,烦躁,夜不安卧,渴不多饮,上腹部有红疹,病似西医之肠伤寒,乃嘱服合霉素,病仍不减。因之,病家改邀他医诊治,亦予合霉素。前后共服百余粒,卧床28天,寒热依然不退,再邀我诊治。病者一般情况尚佳,惟每天发热二三次,发热时烦躁,皮肤灼热无汗,不恶寒,周身有痒感,觉此证与《伤寒论》第23条颇相吻合,乃毅然处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服后一时许,得汗甚畅。次日,不再发,皮肤潮润而愈。[沈炎南.伤寒医案选评(二).广东中医,196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