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国医典藏系列(套装共8册)](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1/38957071/b_38957071.jpg)
卷一:针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51.jpg?sign=1738882913-T377pMwoSLjywMsJ1AEHU22prjf3odwg-0-e5be89b418cfbf9bf8e2757769efbcc2)
本卷介绍了九针的用法,论述了不同疾病、部位针刺时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和法则,重点介绍了皮肤、经络、穴位和骨髓孔窍的不同刺法和根据疾病虚实的补泻之法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80.png?sign=1738882913-YPcyHuflcDuFBjkFRs1jzM8qvVaRHLK2-0-80fc4fe9b8ae88c2a62cbb952fed174f)
篇一:九针十二原
针刺的一般规律
本篇介绍了九针的形状及其用途,论述了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的技巧,并解说了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的病状。
九针的缘起
黄帝问岐伯:我怜爱万民,视百姓为自己的子女,为养育他们,而向他们征收钱粮赋税。我怜悯他们日常生活不能自给,并不时为疾病所苦。我想使他们远离药物、砭石,只用细小的针,就可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使血气在经脉中往返会合,从而治疗他们的疾病。但是,要想使这种疗法流传于后世,就必须明确提出针刺的使用法则,从而使其永不埋没,长久相传。若要便于运用而又不会失传,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表里,以明确气血周而复始运行的循环规律,而所用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也要一一加以说明。综上所述,我认为应首先著一部《针经》。现在,我想听听您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岐伯答道:让我从小针开始,依次述说九针的道理,使之条理分明,就像万物始于一而终于九的规律般清晰明了。小针的要点,说起来容易,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医术低劣的医生,只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仅从外表来辨别病情,而医术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人的精神活动及气血的盛衰加以治疗。很神奇呀!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以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如医生没有认清疾病的性质,又怎么能了解疾病产生的根源呢?
针刺时机的把握
针刺的奥妙,关键在于下针的快慢。医术低劣的医生仅会依据发病的症状来死守与之相对应的穴位,而医术高明的医生能通过观察人体经络中气机的变化进行治疗。人体经气的循行,离不开穴位孔窍,这些孔窍反映的气血的盛衰虚实,极其精密微妙。当邪气充盛时,切不可用补法;当邪气衰减时,切不可用泻法。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便不会有丝毫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像扣在弦上而不能及时准确射出的箭一样。所以只有掌握了气机的往返会合变化,才能把握针刺的时机,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医术低劣的医生对此昏昧无知,唯有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其中的妙用。
初识九针
九针是针灸的基础工具,所以全书以九针为第一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4.jpg?sign=1738882913-aAjeywz6VPhck0ENPQxSzvXFxqxsUPPe-0-e8f665cc3eee765d15c38d0d2c684133)
仿古摹制九针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监制
九针之所以叫“九针”,而不叫“八针”或“十针”,恐怕与古人对“九”这个数字情有独钟有很大关系。九是最大的数字,在古人的观念里,万物始于一而终于九,九象征着全面和完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2.jpg?sign=1738882913-RHNzU3O2fICZcQRXdwLdpoZeYjuxhJw2-0-e85cc42145dab7e7e3322f99f1667483)
补泻的选择
经气已去的,脉虚而小,是为逆;经气已来的,脉平而和,是为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施行针法而不必犹豫不决。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能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能不更实呢?正确掌握迎随的补泻方法,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的道理,也就尽在其中了。大凡在实施具体治疗时,属于虚证的,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实证的,当用泻法,以疏泄病邪。气血瘀滞日久的,当用破除法;邪气亢盛的,则用攻邪法。古经《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以使正气充实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以使邪气外泄的,为泻法。气本无形,在于有无之间。针刺得气的后与先,可以体现出正气的虚或实、邪气的存或亡,应该给以相应的治疗。然而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有所得,泻之有所失。
九针的方法
补或泻都可以通过针刺实现。
泻法:要很快持针刺入,待得气慢慢出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使针刺在属于阳的体表部分打开一条出路,让邪气外泄。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无法泻出。
补法: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意念中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就像蚊子叮在皮肤上一般似有若无。出针要像箭离开弓弦一样迅速,用右手取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瘀血停留。若有瘀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方法,以坚牢有力为贵。进针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具,对准穴位,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要将精神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同时仔细审察血脉的走向,并在进针时避开它,这样才不会发生危险。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面部神色的变化,必须全神贯注,由此预知病情的良恶。血脉横布在穴位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按起来也坚实的地方,就是由于外邪聚集引起的有病部位,针刺时就应该避开它。
针灸的运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5.jpg?sign=1738882913-VyxiyYNa5qXSDHLklOE86bhliojliKaX-0-08f2230e162cd6db223b6a69843c12b2)
《村医疗疾图》
宋代 李唐 绢本设色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要想熟练运用就需要一定的训练。例如图中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村医,正在聚精会神地持针替人诊治,握针的手法也有一定的讲究,必须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具,对准穴位,端正直刺。
九针的区分
九针的名称各有不同,第一种叫“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
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
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用于浅刺,可泻肌表邪热;员针,针形如卵,适于按摩肌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疏泄肌肉间的邪气;
针,其锋像小米粒一样微圆而尖,适用于按摩经脉,流通气血,不得刺破皮肤,从而引正气祛邪气;锋针,三面有刃,可以用来治疗顽固的旧疾;铍针,针尖像剑锋一样锐利,可用于刺痈排脓;员利针,针尖像牛尾长毛,圆而锐利,针的中部稍粗,可治疗急性病;毫针,针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轻缓地刺入皮肉,轻微提插而留针,充养正气,驱散邪气,出针养神,可治疗痛痹证;长针,针尖锐利,针身细长,可用来治疗日月久积的痹证;大针,针尖像折断后的竹茬,其锋稍圆,可用来泻导关节积水。九针的形状及用途,大致如此。
补泻的技巧
邪气侵入人体经脉时,贼风邪气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在上;由于饮食不周而积滞的浊气,往往驻留在中部,所以说浊气在中;清冷寒邪之气,大都由足部侵入,所以说清气在下。因此,针刺上部筋骨陷中的各经腧穴,贼风邪气就能得以排出;针刺足阳明胃经,浊气就能得以排出。但病在浅表的,都不宜深刺,如果针刺太深,就会引邪入内而加重病情。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其所在的部位,针刺或深或浅,也各有其适宜的治疗方法。九针的形状不同,各有其施治的病证,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适当选用。不可实证用补法,也不可虚证用泻法,那样会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而加重病情。精气虚弱的病人,误泻五脏阴经的经气,可致阴虚而死;阳气不足的病人,误泻六腑阳经的经气,可致正气衰弱而精神错乱。误泻阴经,则会耗竭脏气,导致死亡;损伤阳经,则会使人发狂,这些都是误用补泻的害处。
形态各异的九针
九针的用途用一个成语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3.jpg?sign=1738882913-7BkZ2SUd9BO7dT4OmOnEcS2NvjCNjwA7-0-cf0dfab78525257a3f20333af24e98f8)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6.jpg?sign=1738882913-aX01If02WZIP8oOncytZ5zeEufflrf1c-0-c2b376743871d0a058419ee1993869aa)
九针图
明代 杨继洲 素描
九针的长度和形状各不相同,其用途区别也很大,各有施治的病证,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适当选用。例如,病在浅表的,都不宜深刺,如果针刺太深,就会引邪入内而加重病情,故而可以选择一寸六分长的锋针。
经气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气,就说明气还未至,应该耐心等待,而不必拘泥于次数;如果进针之后,便有得气的感觉,就可以出针而不必再刺。九针各有其适用的病证,针形也有所不同,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选用。针刺的要领在于气至,气至即为有效,疗效显著的,就如同风吹云散,见到明亮的青天那样。针刺的主要道理,就是这样。
黄帝说:我想听您谈谈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岐伯回答说:五脏经脉,每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每腑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人体共有十二条经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加上任、督脉二络和脾之大络,共计十五络,由此便有二十七脉之气在全身循环往复。脉气发出的地方,如泉水的源头,叫“井”;脉气流过的地方,像刚涌出泉眼的细小水流,叫“荥”;脉气灌注的地方,如同汇聚的水流,其气逐渐盛大,叫“输”;脉气行走的地方,像迅速涌过的大股水流,气势强盛,叫“经”;脉气进入的地方,像百川归海,气势磅礴,叫“合”。这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出入于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之中。人体关节空隙的交接部位,共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明白了它们的要领,就可以用一句话将其说清楚。否则,就无法把握头绪。这里所说的关节空隙之处,是指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
用针前的观察
观察病人的面部气色,留意他的眼神变化,有助于了解正气消散和复还的情况;辨别病人形态,听他的声音,可以诊断邪正虚实的病况。而后用右手进针,左手以两指夹持住针身,待针下有得气感后,方可出针。凡要用针时,必先诊察脉象,明白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五脏之气在内已经虚绝,是阴虚,而用针补在外的阳经,则阳愈盛而阴愈虚,这叫“重竭”。 脏气重竭的病人必死,但死时是安静的,这是医者违反了经气,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泄于外造成的。
全身的腧穴
人体的主要经脉都有井、荥、输、经、合五输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7.jpg?sign=1738882913-HKVQfwZYiqjpE9xXpDLdk4wnifT1dDkd-0-4f616a4ea8c6a820ec6fb5c190a6df5f)
回阳九针图
清乾隆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人体关节空隙的交接部位,共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图中标出的穴位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里所说的关节空隙之处,是指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而不是指皮、肉、筋、骨。
名词解释
重竭
“重竭”指五脏之气在内已经虚绝,是阴虚,而用针补在外的阳经,则阳愈盛而阴愈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4.jpg?sign=1738882913-Wdq3XKjV0WHXcnFHYXx2srVrQOAAqrya-0-79d9dff10eb232a82fa016736ec55391)
逆厥
五脏之气在外已经虚绝,是阳虚,而用针补在内的阴经,则阴愈盛而阳愈虚,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导致死亡,但病人临死表现得极为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违反了阳气已虚应补阳的原则,导致阳气渐趋虚竭而造成的。如果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就会使精气耗损;未刺中要害,而即行出针,又会使邪气滞留不散,从而引发痈疡。
十二原穴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的经气出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四肢关节的原穴,能够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如果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来治疗。十二原穴,是五脏接受水谷食物的精气以渗注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的地方,所以,如果五脏有病,就会反映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脏腑。明白了原穴的构成及特性,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明了五脏的病变情况。肺是阳部的阴脏,故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太渊左右共二穴;心为阳部的阳脏,所以是阳中之太阳,其原穴是大陵,大陵左右共二穴;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少阳,其原穴是太冲,太冲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至阴,其原穴是太白,太白左右共二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太阴,其原穴是太溪,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是鸠尾,鸠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气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输注脏腑之气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脏六腑的病。腹胀当刺取足三阳经,腹泻当刺取足三阴经。
久病亦可治
五脏有病,就如同身上有刺、物体有污垢、绳索被打结、江河淤塞一样。刺扎的时日虽久,但仍可拔除;污染的时间虽久,但仍可涤尽;绳子打结虽久,但仍可解开;江河淤塞虽久,但仍可以疏浚。有人认为病久不能治愈,这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医生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洗涤污垢、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但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那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五脏与十二原穴
五脏与十二原穴的关系相当密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5.jpg?sign=1738882913-MWt8TO8iw6AgyXst4jadtvGavU7Ltten-0-cb19c76cf1a9c7b46e57da4e3eaf82bf)
针刺治疗热病,宜用浅刺法,如同用手试探沸汤,一触即返。针刺治疗阴寒的病,宜用深刺留针法,像人不愿离开一样。在治疗阴分的过程中,若出现阳邪热象,应取足三里穴,准确刺入而不能懈怠,气至邪退就应出针;如果邪气不退,便应当再刺。若病在上而属于内脏的,当刺取阴陵泉穴;病在上而属于外脏的,则应当刺取阳陵泉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77.png?sign=1738882913-iPJ0zKeQEghvX2cFMbOslFvXMihFHFz2-0-2d887b9daabfb8d15a70c08a6402af7c)
篇二:本输
人体的重要腧穴
本篇叙述了十二经脉的重要腧穴,包括井、荥、输、经、合的名称与部位,同时也论述了脏腑相合及六腑的功能。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
黄帝问岐伯:凡是运用针刺,必须精通十二经脉和络脉循行的起点和终点;十五络脉从正经别出的循行;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所在的部位;六腑阳经与五脏阴经表里相合的关系,四时变化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在体表内流注聚集的部位;经络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以及上自头面下至肢末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听您解说。
岐伯说:“让我按照次序来说吧!
手太阴肺经
肺脏所属的脉气始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手大指端内侧,就是“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鱼际穴,鱼际穴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被称为“荥穴”;脉气渐由此灌于太渊穴,太渊穴在手掌大鱼际后下一寸处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至经渠穴,经渠穴在寸口后方的凹陷处,也就是搭脉时中指所在之处,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归尺泽穴,尺泽穴在肘横纹中央的动脉应手处,被称为“合穴”。以上即手太阴经所属的五输穴。
手少阴心经
心脏的脉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穴在手中指尖端,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劳宫穴,劳宫穴在手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穴位于手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处,被称为“输穴”;脉气经行于间使穴,间使穴在手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当本经有病时,间使穴会有脉气变化,无病时脉气就平静,因此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汇入曲泽穴,曲泽穴在肘肱二头肌腱内侧,当肘窝横纹中央,屈肘时能得此穴,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输穴。
五输穴
五大输穴的位置和作用各不相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74.jpg?sign=1738882913-7Ga6mz5Ql0UuAkmSk8JeBj3DPxrAgJY1-0-bfbf31c7032f6db01a996166d94a05ba)
井
“井”如泉水的源头,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少商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75.jpg?sign=1738882913-NKswXF5HrxnkFzX93lSAvTOFh39Es91t-0-671e3d97d01b1211731bc2f2861affa2)
荥
“荥”像刚涌出泉眼的细小水流,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鱼际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76.jpg?sign=1738882913-rx6aBWOthtdYZU2Om1W8D5zzMGPGo4Jy-0-fd0f2fc0c8720cb217bf4c1ea89238f4)
输
“输”如同汇聚的水流,其气逐渐盛大,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太渊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77.jpg?sign=1738882913-1mkJI9cJrgZb4xwVIV9OL0dxb2txzPY3-0-36ac5176f85c3f7600be075e3f4f2e21)
经
“经”像迅速涌过的大股水流,气势强盛,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经渠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78.jpg?sign=1738882913-5cIAnFDBuwKRnp4mbZi2flAPTgLWeV4f-0-3fc1cc4632cf41b3912eefa72c186400)
合
“合”像百川归海,气势磅礴,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尺泽穴。
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
肝脏的脉气始于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外侧,即大脚趾背侧的三毛中,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足大趾、次趾之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冲穴的位置,太冲穴位于行间穴上二寸凹陷的中间部位,被称为“输穴”。而后行于中封穴,中封穴位于足内踝前一寸半的凹陷中,针刺该穴时,逆则脉气阻塞,和则脉气通畅。让病患足尖逆向上抬起,就可见陷窝,再让病患恢复自如,则针刺可通到此穴,另外,微摇患者足即可见此穴,因而称之为“经穴”。脉气由此汇入曲泉穴,曲泉位于膝内的辅骨下,大筋上,屈膝取穴,此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
脾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大都穴,大都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沿此注于太白穴,太白穴在足内侧跖骨下,被称为“输穴”;脉气行于商丘穴,商丘穴在足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汇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在膝内侧辅骨下的凹陷中,伸足可得,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肾脏的脉气发源于涌泉穴,涌泉穴在足心凹陷处,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于然谷穴,然谷穴在足内踝前大骨下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注于太溪穴,太溪穴在足内踝骨后,跟骨上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行于复溜穴,复溜穴在足内踝上二寸,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于阴谷穴,阴谷穴在内侧辅骨后方,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有动脉搏动,屈膝可取,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
膀胱的脉气,开始于至阴穴,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通谷穴,通谷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于束骨穴,束骨穴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流至京骨穴,京骨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脉气行于昆仑穴,昆仑穴在足外踝外,跟骨之上,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委中穴,委中穴在膝部腘横纹中央,屈膝可取,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足少阳胆经
胆腑的脉气始于窍阴穴,窍阴穴在第四足趾末端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足小趾、次趾之间,本节前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注入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侠溪穴上行一寸五分,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丘墟穴,丘墟穴在足外踝微前下的凹陷处,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多处,辅骨前,绝骨上,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膝下一寸外侧辅骨前下方的凹陷中,被称为“合穴”,屈膝伸足可取本穴。以上就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十二经脉包括的五输穴表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经脉都拥有自己的五大输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6.jpg?sign=1738882913-XlkO2TuEiMbi99jOt4WJev3VqWs5fkRx-0-1375e950aeaa727953ef6b96f1ab8cd0)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五输穴图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40.jpg?sign=1738882913-gS6kYltBt4aCojHQXS6EAucJOwbSMcGW-0-e22a1706d3624bdaedb1a7cf8af1731e)
足少阳胆经
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42.jpg?sign=1738882913-o4yznhxapy19opopHOkPaNhkPgY9l9r0-0-e51fea9c68905150c67d3f71f1e25425)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44.jpg?sign=1738882913-klpi5FEtB90UP8TEsmPScQ40RPUFxYaP-0-2242f0fd2cf530a3dd3f8a54b18b7547)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下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41.jpg?sign=1738882913-DjeQ5ye479kjs6pVgyvm2aawzhFBTPuV-0-bcdcfa9896614fba34f842840ef075a0)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43.jpg?sign=1738882913-hDes38ovNqJcjCHgjH2UvmnRtOlSlCD5-0-58bf8a48db18c8c6e8c5bd9a9e6d20a0)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45.jpg?sign=1738882913-7165CALvtNB1GvFwagugggAgegNcC7jm-0-14a246d8e02fb08dcaa02192e6591aba)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34.jpg?sign=1738882913-FhWmCIBIkKRhUnYzmMBhj16HW3ALoXJl-0-9ded06de4938347b7e98129d701d9a9d)
手少阴心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36.jpg?sign=1738882913-NqxfCfraw5UXwLwNd0lFLh8bG19RhcfX-0-82fc6d02d76dcce704ee540763897a18)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38.jpg?sign=1738882913-XdfT52H25U5OCpn1IiAiUubGu4ZynzsH-0-ed239e5308d3496f71d069255116befc)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35.jpg?sign=1738882913-WaTmKtwJjdmV8XFDLQ6uDjwKmO5gI4iD-0-74d4cbaca000ec5ae6081ccfdf8546b1)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37.jpg?sign=1738882913-8JFAMlYnebG3l5CkuqDbu7PulSccDz1i-0-df78cc865c710541785884e4b9ae8f8a)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39.jpg?sign=1738882913-AlYVEoLshKQFRSbAIfJZn90hem1tF4TQ-0-02d1c181a19b08a81a0d670ab5b092c0)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遍布全身的经脉
古代的各种明堂图很好地展示了全身经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8.jpg?sign=1738882913-4BgNKYP2n2roUWLa787i3FN3bsko53hR-0-da86007f81d387194c8d03f0469178e5)
《医学纲目》附正人明堂图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这幅图高70厘米,人形高59厘米,来自于一部明刊本《医学纲目》。它对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刻画非常精细准确,文字也非常清晰,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地获得全身经脉运行的整体印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9.jpg?sign=1738882913-PnCiQ5xAtoZbScaZC0WB0nCXUuZUIXSt-0-535d42465b40ffe1f4ab1897275e4a3a)
足部放大图
足阳明胃经
胃腑的脉气始于厉兑穴,厉兑穴在足第二趾的前端,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于内庭穴,内庭穴在足第二趾外侧和中趾之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于陷谷穴,陷谷穴在足中趾和次趾间,内庭上二寸,被称为“输穴”;脉气通过冲阳穴,冲阳穴在脚面上五寸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摇动足部即可取此穴;脉气行入解溪穴,解溪穴在冲阳穴上一寸半脚面上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下陵穴,即膝下三寸处,胫骨外缘足三里穴,被称为“合穴”;从足三里穴下行三寸,就是上巨虚穴,寄属大肠的脉气,由上巨虚穴再下行三寸,即下巨虚穴,寄属小肠的脉气,因为大小肠皆与胃相连,脉气相通,所以上巨虚穴与下巨虚穴都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这就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手少阳三焦经
上中下三焦腑,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上合于手少阳经,其脉气始于关冲穴,关冲穴在无名指前端,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穴,液门穴在小指与无名指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中渚穴,中渚穴在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通过阳池穴,阳池穴在手腕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脉气流经支沟穴,支沟穴在腕后三寸,两骨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天井穴,天井穴在肘外大骨凹陷中,屈肘可取此穴,被称为“合穴”。
三焦之气向下行,有委阳穴,此穴脉气下行于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出于膝腘外侧两筋间凹陷处,这是足太阳经的大络,同时也是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然属于少阳经,在下又有足少阳、太阳二经相并正脉,入于腹内与膀胱相连,制约着下焦。若其气充实,则小便不通;若其气虚浮,则小便失禁。当用补法治疗小便失禁,而用泻法排泄小便。以上就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原穴及下腧穴,三焦和肾、膀胱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1.jpg?sign=1738882913-jXBLm1ftppWCW4e2QU9JPXPecU146Wcq-0-10c94065bba8f2e5f25a6adc7d00f1fc)
脏腑明堂图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本图高63厘米,人形高49厘米。“五脏六腑”的说法尽人皆知,但是这些脏腑的准确位置却没有几个人能记住,这幅图对于不熟悉五脏六腑的人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教材,不但线条流畅,文字清晰,更重要的是脏腑之间的连接也一览无余。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0.jpg?sign=1738882913-fX0NT0gQaMqUEga5pQ6reOjTvA7lCX8V-0-dce136b30435e2c3589c204092856b42)
医学纲目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这部《医学纲目》第八卷残缺,附有一套明堂图。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居于腹部,其经气循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其脉气始于少泽穴,少泽穴在手小指前端的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出发,流于前谷穴,前谷穴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后溪穴,后溪穴在手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经过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骨前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脉气至阳谷穴,阳谷穴在手掌外侧锐骨下方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小海穴,小海穴在肘内侧,距大骨外缘五分处的凹陷中,伸臂可取,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居于下,其经气在上与手阳明经相合,其脉气始于商阳穴,商阳穴在手大拇指内侧,食指前端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注于二间穴,二间穴在食指内侧本节前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食指内侧本节后方凹陷中的三间穴,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过合谷穴,合谷穴在手大拇指和食指间,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经阳溪穴,阳溪穴在手腕上侧横纹前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曲池穴,曲池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时的横纹头处,屈肘可取此穴,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上述都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共有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共有六六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脉气都始于足三阳经,又上合于手三阳经。
穴位的分布
在左右缺盆的正中央,是任脉所行之处,叫作“天突穴”。位于任脉旁第一行列的动脉,是足阳明胃经流经之处,叫作“人迎穴”。人迎穴外的第二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阳明大肠经流经之处,叫作“扶突穴”。扶突穴外的第三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太阳小肠经流经之处,叫作“天窗穴”。天窗穴后的第四行经脉上的穴位,是足少阳胆经流经之处,叫作“天容穴”。天容穴后的第五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少阳三焦经流经之处,叫作“天牖穴”。天牖穴后的第六行经脉上的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流经之处,叫作“天柱穴”。天柱穴后位于颈中央第七行经脉上的穴位,是督脉流经之处,叫作“风府穴”。另外在腋下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手太阴肺经流经之处,叫作“天府穴”。在腋下三寸处,是手厥阴心包经流经之处,叫作“天池穴”。
针刺上关穴,应张口取之而不能闭口;刺下关穴,应闭口取之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则应屈膝取之而不能伸开;针刺内关、外关两穴,应伸手取之而不能弯曲。
足阳明胃经是挟喉而行的动脉,位于喉结两旁动脉搏动处,与该脉气相通的腧穴分布在胸壁之中。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在足阳明经人迎穴之外,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就在曲颊处。足少阳胆经的天冲穴,在耳朵下曲颊的后面。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完骨的上部。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在项后大筋两旁发际的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位于手太阴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搏动的地方,此穴不可针刺,以防五腧的血气尽泄,当禁针。
脏腑之间的联系
肺和大肠相合,大肠是传导小肠已经消化过的食物的器官。心和小肠相合,小肠是盛放由胃部消化后的食物的器官。肝和胆相合,胆是清虚而未受秽浊的器官。脾和胃相合,胃是容纳并消化食物的器官。肾和膀胱相合,膀胱是贮留津液、小便的器官。少阴属于肾,向上与肺相连,所以肾的经气可运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则像沟渠,有疏调水道的作用,在下和膀胱相连,但它不与其他器官相连,所以又被称为“孤独之腑”。以上讲的是六腑与五脏的配合关系。
针刺方法
春天针刺,应取络脉和各经的荥穴以及大筋与肌肉的间隙,病重的应深刺,病轻的应浅刺。夏天针刺,应取腧穴,并针刺肌肉、皮肤上的浅表层。秋天针刺,应取合穴,其余则参照春天的针刺法。冬天针刺,应取井穴和脏腑的腧穴或背俞穴,并应深刺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气血运行盛衰、疾病发作部位等与五脏相应的关系来决定的。治疗转筋,应令病患站立而取穴针刺,这样可以很快治愈。治疗四肢偏废的痿厥,应让患者安卧,张开四肢,而后针刺,这样可以使他立即有轻快感。
四季的针刺策略
随着气候的变化,针刺策略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2.jpg?sign=1738882913-xxSsGR7ckGKm48eBKpTEBI87z3eHip4M-0-7fb002b46616969a5d093302cc0f2570)
春
春天应选择络脉和各经的荥穴以及大筋与肌肉的间隙施行针刺,然后再根据病的轻重来决定是深刺还是浅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3.jpg?sign=1738882913-dFbEoF44PFgqEDuvoogIKaVgH2COaAIB-0-c540aa9fc6d2f8bb67b0fe15e1ba1100)
夏
夏天针刺,应选择腧穴,并针刺肌肉、皮肤上的浅表层,不可深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4.jpg?sign=1738882913-d2AamWsmX5hvGGpZnvtOb8aKFtt7in5B-0-b992a5dac14be8903acac75e79dee9e7)
秋
秋天则应该选择合穴来针刺,深浅的选择与春天相同,病重的应深刺,病轻的应浅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5.jpg?sign=1738882913-P8t5SP626PK98Palm9nwspk4PzFTQE1l-0-10fb0f8537ed55d9cf977c24daeabc8b)
冬
冬天应选择井穴和脏腑的腧穴或背俞穴,并应深刺留针,与夏天的方式截然相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86.png?sign=1738882913-HNuzmybjmVDTmjJQyG88sqac4W8z6kcH-0-0e0b3d463bf775f2cd02fc760e000423)
篇三:小针解
针刺的艺术
本篇说明了正邪之气的出入往来,血气的逆顺盛衰,以及针刺的迎随补泻、出针疾徐等方法。
针刺的道理
所谓“易陈”,是指针刺的道理说起来容易。“难入”,是指着落于人体就有一定的难度。“粗守形”,指医术低劣的医生只知道拘守刺法。“上守神”,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人的血气虚实来考虑补或泻。“神客”,指正气与邪气交相侵犯。“神”,指人体的正气,“客”,指人体的邪气。“在门”,指邪气循着正气虚弱的门户出入。“未睹其疾”,指预先未弄清病在哪一经络。“恶知其原”,指怎么能轻易知道哪一经络有病和应取的穴位呢?“刺之微在数迟”,指针刺的微妙在于掌握进针手法的快慢。“粗守关”,指医术低劣的医生施针时仅仅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而不知血气盛衰和正邪对抗的情况。“上守机”,指医术高明的医生施针时能掌握气机的变化规律。“机之动不离其空”,指气机的变化都反映在腧穴之中,要根据这种变化来决定用针的快慢。“空中之机清净以微”,指针下得气之后,必须仔细体察气之往来,而不能错失补泻时机。“其来不可逢”,指邪气正盛时,不能运用补法。“其往不可追”,指正气已虚时,不可妄用泻法。“不可挂以发”,指很容易失去得气的时机。“扣之不发”,指不知道补泻的手法,就会错失良机,使病患血气耗损而不能祛除邪气。
对症下“针”
“知其往来”,指应掌握气机变化的时机以便及时用针。“粗之暗”,指医术低劣的医生,不能体察气机的变化。“妙哉!工独有之”,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完全掌握施针的原理。“往者为逆”,指邪去正衰,脉象虚小,是逆证。“来者为顺”,指正气来时,形气阴阳平衡,是顺证。“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指明了疾病的顺逆,就可以果断地选穴施针了。“迎而夺之”,指迎着经气循行的方向下针,是泻法。“追而济之”,指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下针,是补法。所谓“虚则实之”,是指气口脉虚当用补法。“满则泄之”,是指气口脉盛当用泻法。
针刺的艺术
五运循环不息,其盛衰各不相同,损益也随之而变化。衰损为不及,盛益为太过,不盛不衰、不损不益则为平气。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86.jpg?sign=1738882913-pwPXi4C6Ylx6WdCjj50acbBXFhmxArll-0-d0772c3e1599f33d5ddbadffef3bcfd6)
机之动不离其空
气机的变化都反映在腧穴之中,要根据这种变化来决定用针的快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83.jpg?sign=1738882913-QJtfRPzDoVfGZTTb7Zsku62DItSJVCVl-0-8a87177bdf797a223c0f0a6e3d460ab5)
其往不可追
正气已虚时,不可妄用泻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87.jpg?sign=1738882913-NsHO2LHsgIHA2YvWieBzUWHxDCyvQZbb-0-a563cd392cb63c0a40a35bb7ee35edf5)
其来不可逢
邪气正盛时,不能运用补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88.jpg?sign=1738882913-sEW1U0q43rSAmINIVoJ33pW3lVBnFDkU-0-a74837da4bd37d94f11d12a2bbd5a97a)
扣之不发
不知道补泻的手法,就会错失良机,使病人血气耗损而不能祛除邪气。
手法的选择
“宛陈则除之”,指去除络脉中的瘀血。“邪胜则虚之”,指邪气盛时,当用泻法,使邪气外泄。“徐而疾则实”,指慢进针而快出针,是补法。“疾而徐则虚”,指快进针而慢出针,是泻法。“言实与虚若有若无”,指用补法可以恢复正气,用泻法可以祛除邪气。“察后与先,若亡若存”,指气的虚实决定补泻手法的先后,并由此辨别气机的去留。“为虚为实若得若失”,指用补法要使患者感觉充实,像得到什么东西一样;用泻法则要使患者感觉空虚,像失去什么东西一般。
三气的侵入
“气之在脉”“邪气在上”,指外在的邪气多从头部入侵人体。“浊气在中”,指水谷入胃后,其精气向上流注于肺,浊气则滞留于肠胃,如果寒温不适,饮食不加调节,肠胃就会发病,浊气也就不能下行了,因而说“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指清冷潮湿之气多从足部入侵人体。“针陷脉则邪气出”,指风热等邪气伤了人的上部,应取头部的腧穴进行治疗。“针中脉则浊气出”,指由肠胃的浊气引发的疾病,应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加以治疗。“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指浅表之病,不宜深刺,若刺得太深,反而会使邪气随针入内。“皮肉筋脉各有所处”,指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也各有主管的范围。
“取五脉者死”,指病在内脏而真气已亏的,如用大针尽泻五脏的腧穴,会致人死亡。“取三脉者恇”,指病人真气已虚而用大针尽泻手足三阳六腑的腧穴,会使其精神怯弱而难以恢复。“夺阴者死”,指屡屡施刺本属禁刺的五里穴,会使病人因阴气被夺尽而死。“夺阳者狂”,指大泻三阳之气,会使病人狂躁不安。“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指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眼睛的五色变化,及脉象的大小、缓急、滑涩,探寻到病因。“知其邪正”,指辨别病人所患的是虚邪还是正邪。
邪气、浊气与清气
邪气、浊气与清气分别从不同部位进入人体。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7.jpg?sign=1738882913-KiBRlEEFJ7W99QjmnFSuj7W24MN8sZZK-0-2f262fc288a04c1c116d2d0ecfc3fd9c)
阴气与阳气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针刺时左右手进出针的要领,即用右手推进针,用左手护持针身而进退针。“气至而去之者”,指运用补泻手法,待气机调和后,就可以去针。“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指运针调气时,要始终专心致志。“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指周身三百六十五穴,都是由络脉气血渗灌到全身各个穴位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指脉口所主内部的血气已经断绝,而反取患者外表的病处和阳经的合穴,并用留针法来补充阳气,使得阳气过盛而阴气更加衰竭。阴气衰竭,则人必死。气口的经脉无气,所以病人死时十分安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指脉口所主外部的气机已经断绝,反而取用四肢的腧穴,并用留针法来补充阴气,使得阴气过盛而阳气陷入,阳气陷入会导致厥逆,厥逆就会死亡。由于阴气有余,所以病人临死时有烦躁现象。之所以察目,是因为五脏精气充足,就会使眼睛和面部五色明朗,而五色明朗发出的声音就会洪亮。声音洪亮,听起来就会与平常不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83.png?sign=1738882913-SFKafa9CazaB5177GMTndB5YW7UvaTDX-0-748e1e66c3847f2a3e07eddc23e8a048)
篇四:邪气脏腑病形
邪气对脏腑的侵袭
本篇论述邪气侵入人体的不同部位,列举了五脏病变的缓、急、大、小、滑、涩六脉及其症状和针刺治疗的方法,也叙述了六腑病变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的应用。
邪气的侵袭
黄帝问岐伯:邪气是怎样侵犯人体的呢?岐伯答道:邪气大多侵犯人体的上部。黄帝说:部位的上下,有一定的常态吗?
岐伯说:上半身发病是受了风寒等外邪的侵袭;下半身发病是受了湿邪的攻击。所以说,邪气侵犯人体,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邪气侵犯阴经,就会流传到六腑;邪气侵犯了阳经,就会流传到本经而发病。
黄帝说:经脉的阴阳,名称虽不同,但均属同类,上下相会通,经络相连贯,就好像圆环一样并无两端。而邪气伤人,有的侵犯阴经,有的袭入阳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常规,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手足的三阳经都会聚于头面。邪气伤人,往往在人正气虚弱的时候,或劳累用力之后,或饮食后出汗、腠理开通之时,以上种种情况都容易被邪气侵袭。邪气侵袭面部,就沿着阳明经传下;邪气侵袭项部,就沿着足太阳膀胱经传下;邪气侵犯颊部,就沿着足少阳胆经传下;邪气侵犯胸背及两胁,就会传入它们各自分属的阳明经。
邪气侵入阴经
黄帝说:邪气侵入阴经后又有什么状况呢?岐伯回答说:邪气通常由手臂和足胫开始侵入阴经。因为手臂和足胫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柔嫩,所以当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受风时,唯独阴经最容易受伤并发病。
黄帝又问道:邪气会伤害五脏吗?岐伯回答说:身体虽然受到风邪的侵害,但是不一定会伤及五脏。如果邪气侵入阴经,而五脏之气一直就很充实,那么邪气即使进入也难以停留,还是会回到六腑。所以,如果邪气伤到阳经,就会流注到本经而引发疾病;邪气伤到阴经,就会流注到六腑而引发疾病。
邪气的入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8.jpg?sign=1738882913-km29q8n8uAq5SliD8ArvCzXYIbpdqsBA-0-d8dc4043a86f5eb097a5376d0653ce3a)
邪气对五脏的伤害
黄帝问:邪气又是怎样伤害人体五脏的呢?
岐伯回答:愁忧恐惧等都会使身心受到伤害。身体受寒又吃寒冷的食物,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同时感受到两种寒冷之气,会使肺脏内外都受伤害,从而引发肺气上逆的疾病。如果从高处跌落,瘀血滞留在体内,同时又大发雷霆,气上冲而不下,郁结在胁下,就会伤害肝脏。如果受到击打跌倒之类的损伤,或酒醉后同房,再一出汗,就会当风受凉而导致脾脏受伤。如果提举重物用力过度,或房事过度,或出汗后又洗澡,就会伤害肾脏。
黄帝又问:五脏是怎样被风邪伤害的呢?
岐伯说:五脏先在内里受伤,再感受外在的风邪,只有当内外俱伤之时,才会侵入内脏。黄帝说:说得非常好!
黄帝问岐伯:人的头面和身体,与筋骨相连接,血气的运行同样如此。天气寒冷时,大地冰冻干裂,滴水成冰。如果天气突然变冷,手足会冻得麻木不听使唤,可是面部却不用通过覆盖衣物来御寒,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人体共有十二条经脉,三百六十五条络脉,其血气的运行,都会上注到头面,而后分别流入各个孔窍。其精阳之气上注到目,能使眼睛看到物体;其旁行之气上行到耳,能使耳朵听到声音;其宗气上通到鼻,能使鼻子嗅到气味;其谷气产生于胃,又上行到唇舌,就使唇舌有了味觉。各种气的津液,均上行蒸腾到面部,况且面部皮肤较厚,肌肉也更坚实,所以,即便天气非常寒冷,也不会使面部受寒。
病状
黄帝说:邪气侵入人体后,有怎样的病状呢?
岐伯说:虚邪伤人,患者会感到恶寒而战栗。四时正邪伤人,发病较轻,首先是气色略有变化,身上却没有感觉,像有病,又像无病,既像病已消散于体外,又像病还存在于体内,这种病情不好把握。黄帝说:说得很正确!
邪气与五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09.jpg?sign=1738882913-fYSHlUSjlgVhFj0HFSt0sCaNBFo34JOl-0-d074e2e910ff6213b10d9268f70fe63e)
对病人的诊察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就知道病情的,叫作“明”;通过切按脉而知道病情的,叫作“神”;通过询问病情就能知道患病部位的,叫作“工”。那么,望色能知病情,切按脉能知病变,问病就能彻底了解病痛所在,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岐伯回答: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相应的联系。好似用鼓槌击鼓,声音相和而不相失一样。又如同根和叶的关系一样,树根死了,树叶也会随之枯萎。因为要从神色、脉象及肌肉骨骼的状态,全面考察病人的状态,而不能有所偏颇,所以,如果能做到其中的一项,可称之为掌握了一定医术的普通医生;能做到两项,可称之为医术较为高明的医生;能做到全部三项的,就是医术最高明的医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医了。
黄帝说:我愿听您全面地阐述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气色出现青色的,是弦脉;出现红色的,是钩脉;出现黄色的,是代脉;出现白色的,是毛脉;出现黑色的,是石脉。如果发现气色和脉象不相符合,或者反而得到相克的脉,这就是死的征兆。倘若诊得相合的脉象,则是疾病消除的表现。
脉象与皮肤
黄帝问岐伯:五脏产生的疾病,有怎样的内变和表征呢?
岐伯回答:首先要确定五色和五脉的作用、相应的疾病变化,然后才能辨别五脏的疾病。
黄帝说:气色和脉象确定之后,怎样辨别不同的病情呢?
岐伯说:只要诊察出脉象的缓、急、大、小、滑、涩等情况,病变就能确定了。
黄帝说:怎样诊断这些变化呢?
岐伯说:脉搏急的,尺部的皮肤也一定紧密;脉搏缓的,尺部的皮肤也一定松弛;脉象滑的,尺部的皮肤也相应柔滑;脉象涩的,尺部的皮肤也会粗糙、枯涩。以上几种变化,有的表现明显,有的却不明显。所以擅长诊察尺肤的人,不必等待诊察寸口的脉象。擅长诊察脉象的人,也不必等待观察病患的气色,就能洞察病情。而能够将察色、诊脉、观尺肤三者结合起来诊断的,称为“医术上等的医生”,能治愈十分之九的病人;能运用两种诊察方法的,称为“医术中等的医生”,能治愈十分之七的病人;只会用一种诊察方法的,称为“医术下等的医生”,十个病人中只能治好六个。
诊察方法
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相应的联系。好似用鼓槌击鼓,又如同根和叶的关系一样。因此要从气色、脉象及肌肉骨骼的状态,全面考察病人的状态,而不能有所偏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0.jpg?sign=1738882913-76gi5WI02XwUUT2zCzZorqe82wGIfSJ6-0-43ae31a63d3dee30c5d5d564618b98c2)
有的病变表现明显,有的却不明显,擅长诊察尺肤的人,不必等待诊察寸口的脉象,就能轻松观察出来疾病。
五脏的病变
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几种脉象所主的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请让我先说明五脏的病变。心脉很急促的,会产生手足抽搐;稍微急促的,会有心痛的表现,并且这种疼痛会牵引到脊背,令病患不能进食。心脉很缓慢的,会表现得不安和狂躁;稍微缓慢的,会产生伏梁病,病部在心下方,其病痛也会上下走动,有时还会吐血。心脉大甚的,会感觉喉咙里有硬物梗阻;稍微大的,会产生心痹,而且心痛牵引着脊背,令病患时常流泪。心脉很小的,会出现呃逆;稍微小的,会产生消瘅病。心脉很滑的,容易口渴;稍微滑的,会产生心疝,牵引肚脐疼痛,令小腹隐隐作响。心脉非常涩的,会不能说话;稍微涩的,会出现吐血、衄血、四肢厥逆的症状,并伴随耳鸣和头部疾病。
肺脉
肺脉很急促的,是癫疾;稍微急促的,是肺寒热,表现为倦怠慵懒,咳嗽时会唾血,并牵引着腰背及胸部作痛,就像鼻中有赘肉阻塞,通气不畅一样。肺脉很缓慢的,会多汗;微缓的,将会半身不遂,头部以下汗出不止。肺脉很大的,足胫肿;稍大的,为肺痹,并牵引着胸背作痛,怕见亮光。肺脉很小的,会泄泻;微小的,会生消瘅病。肺脉很滑的,会咳喘;微滑的,口鼻及前后阴部会出血。肺脉很涩的,会呕血;微涩的,会出现鼠瘘病,由于病部在颈腋旁,将导致下肢无力,难以支撑身体,所以下肢常觉酸软麻木。
肝脉
肝脉很急促的,会口出狂言伤人;稍急促的,是肥气病,其病部在胁下,像覆盖着杯子一样。肝脉很缓慢的,时常呕吐;微缓的,是水瘕痹。
肝脉很大的,内部会出现痈肿,也会时时呕吐,出鼻血;稍大的,是肝痹,阴囊收缩,咳嗽时会牵引小腹作痛。肝脉很小的,会经常口渴,饮水较多;稍小的,即使吃得再多,也总感到饥饿,会出现消瘅病。肝脉很滑的,阴囊会肿大;稍滑的,会遗尿。肝脉很涩的,容易溢饮;稍涩的,会抽搐或挛急,患上筋痹。
心脏与肺脏的病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1.jpg?sign=1738882913-tIUBT4uPZXbGXNkg98FLTbsYic6uFBRh-0-2af811a87127fb92930b61af5afd823e)
脾脉
脾脉特别急促的,四肢抽搐;稍急促的,会出现膈中,进食后会将食物吐出,大便多有沫。脾脉很慢的,常常感觉四肢疲软无力,怕冷;稍缓的,会出现风痿,四肢不能挪动,但却心神清晰,像没有病一样。脾脉很大的,会忽然昏倒;稍大的,会出现痞气,常有脓血积存在腹中,而不存于肠胃。脾脉很小的,表现为忽冷忽热;微小的,是肉热消瘅病。脾脉很滑的,阴囊会肿大,小便不通;微滑的,肠中会得寄生虫病,腹内也会有热感。脾脉很涩的,会得肠颓病;微涩的,会肠内溃烂,大便带脓血。
肾脉
肾脉特别急促的,是骨癫病;稍急促的,表现为下肢沉重,奔豚发作,两足不能屈伸自如,大小便不畅。肾脉特别缓慢的,会感觉脊背疼痛,如同折损了一般;微缓的,是洞泄病,其症状是不能消化食物,或者下咽之后食物就由大便排出,或刚下咽就被吐出来。肾脉很大的,表现为阴痿;稍大的,是石水病,表现为从肚脐下至腹部有肿胀满腹感,或有重坠感,如果这种感觉上达胃脘的就是死证,不能治愈。肾脉特别小的,会出现洞泄;微小的,会得消瘅病。肾脉很滑的,会小便闭塞,阴囊肿大;微滑的,表现为坐下不能起,起则眼目昏花、视物不清的骨痿。肾脉很涩的,是大痈病;微涩的,是女子月经不调或痔疾等。
六种脉象变化
黄帝说:对于五脏病变的六种脉象变化,针刺时应该怎样解决呢?
岐伯回答:凡是脉象紧急的,大多是寒证;脉象缓慢的,大多是热证。脉象大的,气多而血少;脉象小的,血气都不足。脉象滑的,是阳气盛而稍微有热证;脉象涩的,气虚而多血,并有微寒证。
肝脏与脾脏的病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2.jpg?sign=1738882913-IWe7cp6bHoZ2Lmu2k9TLajS1206GUPWZ-0-2ca5450e311b4e328e9e585d10eb9c18)
针刺的变化
因此,对于急脉的病变,要深刺,同时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对于缓脉的病变,要浅刺,同时快速出针,以便达到散内热的目的。对于大脉的病变,不能令病患出血,只要稍微泻气就可以了。对于滑脉的病变,要浅刺,并保证出针快,从而达到泻阳气及祛除热邪的目的。
对于涩脉的病变,施针前应先按摩肌肉,以导引脉气。施针时必须刺中经脉,沿着经脉运行的顺逆方向行针,同时要长时间按留针。出针后,要立即按住针孔,以防出血,从而达到调和经脉气血的效果。对于脉象小的病患而言,他们的阴阳形气都不足,应服用甘味药调节,而不宜用针刺治疗。
穴位的选取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发端于井穴,流经荥穴、输穴,最后归于合穴。那么它是经由哪条通道注入合穴的,进入后又与哪些经脉有联系呢?我想听您谈谈其中的缘由。
岐伯回答:这就是手足阳经,通过别络进入,而后又与六腑相连接的过程。
黄帝说:荥穴、输穴与合穴,各自有什么作用呢?
岐伯回答:荥穴、输穴主治外部经脉疾病,合穴主治体内脏腑疾病。
黄帝说:如何治疗内腑的病变呢?
岐伯说:应该取用阳经的合穴。
黄帝说:合穴各自有不同的名称吗?
岐伯回答:足阳明胃经的在三里穴合入;手阳明大肠经的在巨虚上廉穴合入;手太阳小肠经的在巨虚下廉穴合入;手少阳三焦经的在委阳穴合入;足太阳膀胱经的在委中穴合入;足少阳胆经的在阳陵泉穴合入。
黄帝说:那么,在取用以上合穴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岐伯回答:取用三里穴时,要使足背保持低平;取用巨虚穴时,应抬脚;取用委阳穴时,要屈伸下肢;取用委中穴时,应屈膝;取用阳陵泉穴时,应正直站立,同时竖膝,使两膝保持齐平,就可以在委阳穴的外侧找到。取用外部经脉各穴,应牵拉伸展病患的四肢。
针刺的手法
不同的脉象要选择不同的针刺方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3.jpg?sign=1738882913-WMr0jlGZSudS6JBqGp2XouwUVYYpF5Jw-0-48bc17f89e9b7bff8052e0d38264f4e5)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92.jpg?sign=1738882913-sdQyhojlZzQhpSqR1cgyYMm0IAqmoAPl-0-40cfecd29532ed218648dab2fd9d31ad)
《子午流注针经》针法图
北京图书馆藏
针刺的手法主要在于实践,难以图说,所以古代关于刺法的图不多。 本图来自于明抄本的《普济方》,之前也见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一书,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成化九年(1473年)新刊本《针灸四书》也保留有此图。现代书籍中的子午流注针法转盘大多从此图化裁而成。
六腑的病变
黄帝说:我想了解六腑病变的情况。
岐伯回答:面部发热的,是足阳明经病变;病患出现手鱼际部血脉瘀滞或有瘀斑的,是手阳明经病变;位于两足背的冲阳脉,带有坚挺或虚软下陷现象的,也是足阳明经病变,这是胃部疾病的征兆。
大肠病的症状表现为:大肠中有急切疼痛,并发出濯濯的响声,如果冬天再受到寒邪的侵袭,就会引起腹泻,而使脐部隐隐作痛,不能长久站立。由于大肠与胃部同候,因此,可取胃经的巨虚上廉穴来治疗大肠疾病。
胃病可使腹部有胀满感,同时,胃脘部的心窝处产生疼痛,且痛感向上传达而导致胸胁作痛,胸膈和咽部不通畅,使病患无法进食。治疗此种疾病,应取足三里穴。
小肠病的症状表现为:小腹作痛,并牵引腰脊和睾丸疼痛,大小便急切,又有耳前或热或冷,又或肩部有灼热感,手小拇指和无名指间发热,或脉络虚浮不起,可取巨虚下廉穴治疗。
三焦病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气,小腹格外坚硬,小便不通而感到窘急,水渗透在皮下形成水肿,滞留在腹部成为水胀。足太阳外侧的大络,也能体现出三焦症状。由于大络位于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因此,只要三焦有病,足太阳外侧的大络必定会呈现出赤红色,应取委阳穴治疗。
膀胱病的症状表现为:小腹部肿胀、疼痛,用手抚摸按压痛处,会产生尿意,却排不出,肩部发热。如果脉搏下陷,及足小趾外侧、足踝后和胫骨都存在热象,就应取委中穴施治。
胆病的症状表现为:常叹气,口苦,呕吐苦水,心跳加快,心慌不安,像害怕被别人抓到一样。喉中有梗阻感,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因而时时吐唾沫。对这种疾病,应从足少阳经脉的整条通道上选穴治疗。若络脉下陷,用灸法治疗;若有寒热症状,应取阳陵泉穴施治。
针刺的技巧
黄帝说:针刺有固定的规律吗?
岐伯说:针刺定要刺中气穴,而非只刺中肉节。因为刺中气穴,经脉才会得以疏通,针就像在空巷中悠游一样。如果误刺在肉节上,会使皮肤疼痛。
六腑的病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4.jpg?sign=1738882913-rpLlEN4Xps1EssmqLlIa8YhbVYzHvc1S-0-05431250d5c11e13d2bf3ddcfbabeddf)
补泻之道
该用补法反用泻法,或该用泻法反用补法,就会加重疾病。如果误刺在筋上,就会造成筋受伤而变得弛缓,不但不能排出邪气,反而会使它与真气相抗衡;非但不能改变人体气机混乱的病证,反而会使邪气内陷,滞留在体内。这都是用针不慎,违反针刺之道的后果。
补法与泻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93.jpg?sign=1738882913-EOx8uMJc0XH781jnm3nTIV3789QdwvbO-0-d74b5cde06b641afce9c41072abb00f1)
针灸补泻图
绘图纸 中国针灸博物馆藏
此图的左侧写着“针灸泻补出血禁穴指南”,图片的中心分布着五脏六腑,而在图的外侧则写着任脉与督脉。整图绘制得非常精细而严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估计只有专门从事针灸的中医医生才能看懂。不过,即使是对中医比较外行的人看了此图,估计也会不由自主地赞叹针灸的博大精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63.png?sign=1738882913-wIEoJEHQnfHFUfWf9PUBh8u5xaaIna1f-0-b0926f97ea0fc1e4d315e0f2a0c4dd57)
篇五:根结
经脉的根结部位
本篇说明了三阴三阳经脉的根结部位与其穴名,及其治疗的部位和治疗方法。
阴阳之道
岐伯说:天地相感应,天地也会冷热交替,那么阴阳之道,谁多谁少呢?阴道为偶数,阳道为奇数。在春夏时节患病,阴气少而阳气多,对阴阳不能调和的病,应如何采用补法和泻法?在秋冬季节患病,此时阳气少而阴气多,因为阳气衰微而阴气充盛,所以草木的茎叶枯萎凋落,水分渗透到根部,哪里该用补法,哪里该用泻法治疗呢?不同寻常的邪气侵入经络,会导致诸多疾病,如果不了解根结,当疾病来袭时,体内的关节枢纽就会失去作用,从而导致真气外泄,元气大伤,就无法再用针刺施治。九针的玄妙,关键在于通晓经脉的起始情况。所以了解了经脉起始,针刺的道理就可以一言以蔽之。反之,针刺的道理就晦涩难懂了。
经脉的起始
足太阳经,起于至阴穴,归于面部的命门。所谓“命门”,是指内眼角的睛明穴。足阳明经起于厉兑穴,归入额角的颡大。所谓“颡大”,是指耳、额角处的头维穴。
足少阳经,起于窍阴穴,归于耳部的窗笼。“窗笼”就是听会穴。太阳经掌管开,阳明经掌管合,少阳经是开合的枢纽。如果“开”失常,肉的节度就会混乱而生出暴疾。因此,对于暴疾,要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或泻或补。所谓“渎”就是皮肉憔悴干枯的意思。“合”失常,血气无处停止,就会导致痿疾。因此,对于痿疾,要针刺取足阳明胃经,或补或泻。“枢”失常,会引发骨繇病而站立不稳。所以,治疗骨繇病,要针刺足少阳胆经,或补或泻。“骨繇”,是指骨节松缓不起作用。可见,只有探寻疾病的本源,才能正确施治。
阴阳之道
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的运动变化相通相应。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5.jpg?sign=1738882913-TM5no6nGhYg0Pyd4WEWmK4HG39fv58Wt-0-41597abc13bc54dacfec0db2fae7abc9)
大自然既然给我们恩赐,不停地给我们带来阳和阴,那么阳虚的人和阴虚的人就应该利用大自然阴阳气化的规律来进行养阳和养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29.jpg?sign=1738882913-DYQFf56K1K02xlMtkC2jCvikFeiXDvTe-0-5b16430ee66b87116c192de740af3654)
早晨
早上日出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还有皮肤腠理、毛孔进入人体。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0.jpg?sign=1738882913-8TXMZXGzoxuwmcOCvd8WLbakfx3GSJKJ-0-3116d12fe990bfb4c9d31b79a5f46743)
高处
在山川丘陵高处,可以面向南方,这样能使阳气更快地进入身体。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28.jpg?sign=1738882913-CxLX18Z1NAeGVJ0yXmtzUvKcQ5rOqzcr-0-8ea5a4790cbc109704945b77258cd11c)
正午
正午的时候,日头当顶,前往户外,就可以让太阳的日精从百会穴进入人体。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1.jpg?sign=1738882913-s9wlLAi8uaFWszyXrd5mVioZHWH8WzjC-0-eb026269b64e4aa2085ad0ee97a6271c)
傍晚
傍晚日落红霞起的时候,可以到户外。尽量地采吸太阳给我们这一天提供的最后的阳气。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穴,归于太仓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归于廉泉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穴,归于玉英穴,并有脉络围绕在膻中穴。
太阴经掌管“开”;厥阴经掌管“合”;少阴经是枢纽。“开”失常,就会降低脾脏运化功能而不能传输谷气,造成膈气痞塞或洞泄不止。
足部经脉
因而,治疗膈塞洞泄,应针刺足太阴经穴,或补或泻。脾气不足引发“合”失常,“合”失常,导致肝气弛缓,时常哀伤。对这种病,应针刺足厥阴经穴,视具体情况,或补或泻。“枢”失常,会堵塞肾经脉气,治疗这种疾病,应取用足少阴肾经穴,根据病的情况,或补或泻。凡是经脉郁结不通的,都应采用以上方法施针。
足太阳经起于至阴穴,流注于京骨穴,而后注入昆仑穴,向上流入颈部的天柱穴,向下行至足部的飞扬穴。足少阳经起于窍阴穴,流经丘墟穴,注入阳辅穴,向上流入颈部的天容穴,向下灌注到光明穴。足阳明经源于厉兑穴,经冲阳穴,入下陵穴,向上注入颈部的人迎穴,向下流注到足部的丰隆穴。
手太阳经源于少泽穴,经阳谷穴,入小海穴,向上流至头部的天窗穴,向下灌注到臂部的支正穴。手少阳经源于关冲穴,流经阳池穴,注入支沟穴,向上进入头部的天牖穴,向下注入外关穴。手阳明经源于商阳穴,而后经合谷穴,注入阳溪穴,向上注入颈部的扶突穴,向下灌注于偏历穴。这就是所谓的十二条经脉,当用泻法刺以上穴位,以解决经络过盛的问题。
经脉的运行
人体内经脉的气,一昼夜运行五十周,以营运循环五脏的精气。凡是与此数不符的情况,都叫作“狂生”。“五十营”,是指五脏都能得到血气的营养浇灌,以求正常循环运作。通过这项数据,可以诊断寸口的脉象,计算脉搏跳动的次数,以便用来观察脏气的盛衰。如果脉搏无中止地跳动五十次,表明五脏都能接受精气的滋养,是健康的;四十次中有一次中止的,表明其中有一脏气衰;三十次中有一次中止的,表明有两脏气衰;二十次中有一次中止的,表明有三脏气衰;十次中有一次中止的,表明有四脏气衰;脉跳不满十次就中止的,表明五脏精气皆衰。关于预知一个人短期内死亡的论断,其主要内容收录在《终始篇》中。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中止的,说明五脏在正常运作,可由此得知五脏的盛衰。而断定某人短期内会死亡,依据的是其脉象的忽快忽慢或骤停。
经脉的运行
经脉的运行顺畅程度能反映出人体器官的状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6.jpg?sign=1738882913-VrXkk5CWAm6s0RGdoTcNqljin03l7hBj-0-c62b48b965e3e6b7483d7701fceef63f)
病人的差异
黄帝说:五体的顺逆差异有诸多情况,即其骨节大小、肌肉坚脆、皮肤薄厚、血液清浊不一,气脉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精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已经了解了,但这些都是针对平民而言的。那么王公大人和终日食肉的人,大多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运行旺盛而滑利,在对他们进行治疗时,针刺的快慢、深浅有什么不同吗?
岐伯回答:吃珍馐佳肴的人与吃粗茶淡饭的人,在用针刺治疗时怎么会一样呢?对气滑的人应快出针,而对气涩的人应慢出针;用小针浅刺气滑的人,用大针深刺气涩的人,深刺的应留针,浅刺的要快出针。因为贵族的血气剽悍滑利,所以针刺平民应深刺且要留针,针刺贵族应浅刺且要慢进针。
补泻逆顺
黄帝说:形气的顺逆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形气不足,而病气有余的,是邪气旺盛,应当马上用泻法导去其邪;若形气有余,而病气不足的,应马上补充。假若形气和病气都缺乏的,就表明阴阳两气都不足,此时,不能用针刺这种病人,否则会使两气更加亏空,从而导致阴阳同时衰竭,气血耗尽,五脏空虚,筋骨失去精髓而枯槁,因此,老年人将要死亡,壮年人也难以恢复。如果形气和病气都有余,应赶快用泻法去邪,从而达到调节虚实的目的。因此,“对有余的用泻法,对不足的用补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而,如果不懂得补泻逆顺的道理,在施针时,就会致使正邪两气相互抗争。若气实而误用补法,将导致阴阳气血过多而四溢,邪气会充斥肠胃,鼓胀肝肺,阴阳之气也会因而紊乱。若气虚反用泻法,将导致经脉空虚,气血耗尽,肠胃动力不足,使人干瘦如柴,毛色枯黄脱落,可以说离死期不远了。
针法的选择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7.jpg?sign=1738882913-XcRRpCepTalQii16AL83or0x7hT9DMQC-0-dda2aac54d5c0441b90cd3c251f5ca79)
形气不足,而病气有余的,是邪气旺盛,应当马上用泻法导去其邪;若形气有余,而病气不足的,应马上补充。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8.jpg?sign=1738882913-bNjaIJbVQfryfEm1qQjtUQ0fC8as6x5g-0-8020177bd4bf0d925e7de9842db68c5c)
可见,运用针法的要旨,在于懂得调和阴阳。阴阳调和,精气自然充足,会使形体与神气和合,精神内藏而不泄漏。
诊断是施针的基础
医术高明的医生能调和阴阳之气,使之平衡。平庸的医生常扰乱脉象,医术低劣的医生则有可能耗尽病人精气而致其死亡。因而,运用补泻手法施针不可不审慎,必须仔细审察五脏的变化,五脏的脉象反映的病情,以及经络虚实,皮肤纹理,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治疗。
医术高明的医生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12.jpg?sign=1738882913-rNlJJst2BTvyYTp2P4SKik6IfWJEzczg-0-b8f2eaaeee093d79a03efd46517dc843)
华佗像
纸本设色 中国针灸博物馆藏
说到中国古代高明的医师,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东汉的名医华佗,不过恐怕还有人不知道华佗其实更是一位针灸大师,可惜他有关针灸的著作大多佚失,只有《医心方》所引的《华佗针灸经》保留了下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65.png?sign=1738882913-qb6DpNlm8dfJBDR1me2Fo1o86Uve0muA-0-1cdbb24b8f643e1a3b6c103451d3d5cc)
篇六:寿夭刚柔
寿命与体质
本篇证明人体素质与寿命的长短有密切的关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内外和脏腑组织的属性,提出三种针治法,并且详细说明其用法及疗效。
阴阳之分
黄帝问少师:我听说人体的生长,性格有刚有柔,体质有强有弱,身量有高有低,并有阴阳的区别,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少师答道:阴中蕴含着阳,阳中包藏着阴,只有清楚地辨别阴阳的不同属性,针刺时才有可以遵循的尺度。懂得疾病的起因,针刺才有合理的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发病时季节的变化,因为,四时变化在内与人的五脏六腑相呼应,在外与筋骨皮肤相协调,所以,天地、人体都有阴阳之分。对于人体内部而言,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部,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在治疗过程中,病在阴中之阳的六腑,应当刺阳经的合穴;病在阴中之阴的五脏,应当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病在阳中之阴的筋骨,就应当刺阴经的经穴;病在阴中之阳的皮肤,仅刺表层的络脉就可以了。因此,病在阴经的称为“痹”,病在阳经的称为“风”,病在阴阳两经的,称为“风痹”。具有外在症状而不疼痛的疾病,只是阳经有病,应立即在阳经取穴治疗,切不可针刺阴经。没有外在症状而内部疼痛的,只是阴经有病,应立即在阴经取穴施针,切不可刺其阳经。如果内外同时发病,忽而表现为外在症状,忽而表现在内,并且心中烦躁的,叫作“阴胜于阳”,也就是非表非里,其性命就不能久存了。
因病施针
黄帝问伯高:听说形体和脏气在发病时有先有后,那么情况是怎样的呢?伯高回答说:风寒伤形体,忧恐怨愤伤脏气。气伤五脏,会使五脏发病。寒邪伤害了形体,就表现在形体上。风邪伤了筋脉,会表现在筋上。以上种种内外相应的关系,就是人的形体、脏气遭遇病变时的反映。
黄帝说:那么该怎样施针呢?伯高回答说:对病了九天的人来说,要针刺三次。病了一个月的,针刺十次。要根据得病时间的长短,来决定针刺的多少。如果邪气内塞而久滞不去的,就应该观察他的血络,用针尽去污血。
阴阳之分
阴中蕴含着阳,阳中包藏着阴,只有清楚地辨别阴阳的不同属性,针刺时才有可以遵循的尺度。而四时变化在内与人的五脏六腑相呼应,在外与筋骨皮肤相协调,所以,天地、人体都有阴阳之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19.jpg?sign=1738882913-PzbGiCIn3Bxg6hMXvjrO4MU1fI5iM3vK-0-7a5f0be5d86a32858157a80ca0e1a569)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24.jpg?sign=1738882913-65oCMLk0YvRSbqYfNVURLKUV9gKeAq0o-0-4a7f70891b1f90f3c211ed09a794152b)
风寒会伤害人外在的形体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25.jpg?sign=1738882913-fcKc4FYtEZM7WoLFULUawMnyKSKQqa6q-0-12e64f8c2379f83ed9dd673a75bf1c6a)
忧恐怨愤会伤害人内在的脏气
形体的区别
黄帝说:在针刺时,体内、体外疾病的难治和易治有什么区别呢?伯高回答:形体先病但尚未传入内脏的,针刺的时间可以减少一半;内脏先病而后形体才有病的,针刺的时间应当增加一倍。在难易方面,内病与外病就有这些相应的不同。
黄帝问伯高:人的骨骼大小有所差异,肌肉的坚脆有所不同,皮肤的薄厚也有所不同,形体也有缓有急,气有盛有衰,这与人的寿夭有怎样的关系呢?伯高回答说:形体和气血相称的会长寿,反之则会夭亡。形体和元气相称的人会长寿,不相称的就会夭亡。内在血气经络胜过形体的会长寿,反之会夭亡。黄帝说:什么叫“形体的缓急”?伯高回答说:形体充实而且皮肤柔滑的人能长寿,形体充实但皮肤又硬又紧的就会夭亡。形体充实而脉象有力的人,身体健康;形体充实而脉象无力弱小的人,表明气已衰弱,生命就存在危险。形体充实但颧骨下陷的人,骨骼一定偏小,骨骼小的人短寿。形体充实而结实,且肌肉纹理分明的人,他们的肉质会紧实,这种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却肥胖而且肉脆的人,会因为肉脆而短寿。这是上天决定的,因此,通过形气的不同,来判断人寿命的长短,首先要懂得立形定气的道理,然后才能治疗病人,以决定其生死。
寿夭的判断
黄帝问:我听说人的寿夭难以预料。伯高回答说:就面部来说,如果耳朵四周的骨骼下陷,高度不及耳前肌肉,这样的人活不到三十岁。如若得病,他的寿命就不会超过二十岁。
黄帝问:形气的相胜,怎样确定人寿呢?伯高回答说:形体消瘦,然而气超过了形体,必死无疑;没病的人,如果气胜于形体,就可以长寿;形体胜过了元气的人,也存在生命危险。
黄帝说:针刺有哪三种变化呢?伯高回答说:有刺营、刺卫、刺寒痹留于经络之中三种刺法变化。
黄帝问:怎样运用这三种刺法呢?伯高回答说:为了发散瘀血,刺营用出血法;为了疏泄卫气,要刺卫;刺寒痹是要让热气留存在体内。
形体的缓急
人的寿夭与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坚脆、皮肤的厚薄、形体的缓急、气的盛衰,都有很紧密的关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0.jpg?sign=1738882913-3LjTXrhlMJ5OyF6FkVJtU1rml6I8Ql9Z-0-8c14ff6770e93ad6a0e6b3c7e3702f95)
药熨的方法
黄帝说:营、卫、寒痹三病有什么特征呢?伯高回答:营病表现为寒热、气短、血上下乱行。卫病有气痛,时有时无,忽痛忽止,腹中胀满的症状,这是由风寒侵入肠胃造成的。寒痹,则表现为筋骨疼痛,或皮肤麻木无感,是邪气凝滞不行所致。
黄帝问:刺寒痹时,怎样运用纳热法?伯高回答说:给平民施针,刺完后须用烧热的针刺治;对于养尊处优的贵族,刺针后要用药熨。
黄帝问:药熨的方法如何?伯高说:用二十升醇酒,蜀椒、干姜、桂心各一斤,将这四种药捣碎后浸泡在酒中,再将一斤棉絮、四丈细白布浸泡在酒中,而后用泥封盖,以防泄气,再放在燃烧的干马粪上面煨烤,五天五夜之后,取出酒器中的白布及棉絮并晒干,再次浸入酒中,直到酒被用完。要保证每浸一次的时间是一天一夜,然后才能取出晒干。同时还要准备一种白布袋,它是用布做的双层夹袋,长六七尺,共六七个。完成以上工序之后,将药渣和丝棉放在布袋内。使用时,先在桑炭上烤热夹袋,再将其紧贴在给寒痹施针的穴位上,使热气到达病部,布袋冷了再烤,再熨,要连续做三十次。汗出后,用干布擦干身体,同样做三十次。热熨后在室内走动,不要吹风。每针刺一次必须热熨一次,方可治愈,这就是纳热法。
药熨的方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26.jpg?sign=1738882913-NfHdOPFp7d2DKWQN08UQVZ0VByAgEbDH-0-1264eb8117b800794b4be7914d0d44e8)
给平民施针,刺完必须用火熨或艾灸。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27.jpg?sign=1738882913-p86dytsyPubsX2KRVJeSE5iUdu6LEtAo-0-4ebfd80cc988601cfe0883a3c9475699)
对于养尊处优的贵族,刺针后要用药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68.png?sign=1738882913-u6BkBFNewpj5AC0dSDJLEcUWiMj0S1EP-0-d8ed8b995df92f8a421a513f32e80c7c)
篇七:官针
九种重要的刺法
本篇详述九针九种不同的刺法及与其相适应的九类不同的病变,也介绍了适应邪气深浅程度的三刺法以及治疗五脏病证的五刺法。
针具的选择
针刺的关键,在于正确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九针的功用各不相同,各自的长短大小,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法。如果用法不当,就不能祛除疾病。如果疾病在浅表,而针刺过深,就会刺伤肌肉,发生痈肿。对于深部的疾病,针刺过浅,非但不能治愈,反而会形成大的脓肿。对病情较轻且存在于浅表的疾病,却采用大针刺法,会外泻元气而加重病情;而用小针治疗重病,当然不能排出邪气,也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该用小针却用大针而泻去正气,该用大针却用小针而使邪气不能外排,这往往是不正确的用针法。既然已谈到了错误的针法,就来谈谈怎样正确地施针吧。病在皮肤而又无固定之处的,要用镵针刺病位,但对于皮肤苍白的人就不能刺了;病在肌肉间的,可用员针刺病位;病在经络,积病已久的,可用锋针施治;对于病在经脉气又不足的人,当用补法,以针刺其井、荥、输等穴位;对患有大脓包的人,当用铍针排脓;急性发作的痹证,应当用员利针治疗;已患痹证而长期疼痛的,可用毫针;针刺深部的病位,当用长针;刺治水肿且关节不通利的病位,当用大针;五脏中有顽疾的,可用锋针施治;要用泻法刺治井、荥、输等穴位,并依照四时的不同取穴法施治。
针刺的各种方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32.jpg?sign=1738882913-XFxSgV533I8O6XvGa1ksbp1WhST1uHpm-0-443bd7abb014804c0a1cee320a26383c)
《针灸大成》九针图 明代 杨继洲
这幅图不仅逼真地描画了九针的形状大小,而且简要地介绍了各种针的用途。例如,病在皮肤而又无固定之处的,要用镵针刺病位,但对于皮肤苍白的人就不能刺了;病在肌肉间的,可用员针刺病位;病在经络、积病已久的,可用锋针施治;对于病在经脉气又不足的人,当用补法,以针刺其井、荥、输等穴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1.jpg?sign=1738882913-e9RpCdd94JSTu4H6pLwY7FfUiD1p1rMu-0-5429028213ced1657522587831aac279)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2.jpg?sign=1738882913-38JvsNwwEaXKJ4UdGaxCcSDaFUkjSedI-0-8a3867cba2dc04997b2b5f9e34a0efde)
九种针刺方法
一般来说,针刺有九种方法,以刺治九种不同的病情。第一种叫作“输刺”,是针刺十二经四肢的井、荥、输、合穴,以及足太阳经上的五脏六腑的背俞穴。第二种叫作“远道刺”,对于上部疾病,要从下部取穴,对足三阳经的腑腧穴施针。第三种叫作“经刺”,是针刺在深部经脉触到的不通之处。第四种叫作“络刺”,是对皮下浅部的小络脉进行针刺。第五种叫作“分刺”,是针刺相离的肌肉。第六种叫作“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刺破脓肿。第七种叫作“毛刺”,就是针刺皮肤表层的痹证。第八种叫作“巨刺”,就是刺右侧的穴来治疗左侧的病,刺左侧的穴来治疗右侧的病。第九种叫作“焠刺”,是将针烧热治疗痹证。
治疗十二经病变的十二种针法
针刺方法还有十二种,用来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变。一叫“偶刺”,偶刺用来治疗心痹的疾病,先用手比量胸前或背部的痛处,再用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施针时,针尖要向两旁倾斜。二叫“报刺”,报刺用来治疗痛无定处、上下游走的疾病。三叫“恢刺”,恢刺用来治疗筋痹,其手法是直刺筋脉的旁边,向前向后提插运捻。其方法是垂直行针,先用左手寻找痛处,然后将针拔出,再重新进针。四叫“齐刺”,齐刺用以治疗寒邪侵入范围较小但部位较深的疾病,施针时,先对准病处正中直刺一针,而后在左右两旁各刺一针。这种刺法也被称为“三刺”,可以治疗痹气小而深的病。五叫“扬刺”,扬刺是治疗寒气侵入范围较广,但部位较浅的疾病,施针时,先在病处正中刺一针,再用浅刺法,在病变周围刺四针,这样就可以治疗由寒气大面积侵入带来的疾病。六叫“直针刺”,直针刺就是用手提拉皮肤,将针沿着皮肤刺入,以治疗寒气侵入较浅的病。七叫“输刺”,输刺用来治疗气盛而有热证的病,其手法是直入直出地插针,少取穴而深刺入。八叫“短刺”,短刺的方法是慢慢地进针,稍微摇动针体以使针体渐入骨的旁边,而后上下摩擦骨部,此法用来治疗骨痹。九叫“浮刺”,浮刺治疗肌肉拘急而寒的病,要在病点旁浮浅地斜插入针。十叫“阴刺”,阴刺用来治寒厥,其手法是左右入针,针刺寒厥的,应刺足内踝后面的太溪穴。十一叫“傍针刺”,傍针刺用来治疗久治不愈的痹证,先在病点直刺一针,而后在旁边也刺一针。十二叫“赞刺”,赞刺用来治疗痈肿,就是直入直出地插针,但进出针要迅速并浅刺出血。
经脉隐藏在深处而不显露于外的,针刺时,要轻轻进针而长时间留针,以达到引导穴位中的脉气正常运行的目的。
十二种针法
十二经的病变不同,施针的手法也不相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3.jpg?sign=1738882913-4hewFIHozbp7r5860OBTDv0BorhlXDva-0-b4a4a8ef613cf1c6dad35510b0675676)
浅刺与深刺
经脉分散在浅表层的,为了只排出邪气而不使精气外泄,就不能直接针刺,而要先用指切隔绝脉管,才可以进针。所谓三刺就使谷气出的针法,是先浅刺皮肤,以泻阳邪;再稍深刺到肌肉而未到分肉间的部位,从而使阴邪泻出;最后再深刺分肉,谷气就会流通了。所以《刺法》说:“开始应当浅刺,以驱逐浅表的邪气,使血气流通;再深刺,使阴邪泻出;最后刺极深处,以疏导谷气。”这就是三刺法。所以用针刺法的医师,如果不知道每年天气寒暑湿热等变化、气的盛衰及虚实状况,就不能成为良医。
治疗五脏病变的五种针法
还有五种针刺法,用来治疗与五脏有关的病变。第一种叫“半刺”,半刺是适用于肺脏的刺法,施针时,下针浅而迅速出针,以致不刺伤肌肉,只祛除皮肤间的邪气,就像拔除毫毛。第二种叫“豹文刺”,豹文刺是与心脏相应的刺法,应在病变部位的左右前后都下针,同时,为了消散经络间的瘀血,应刺至病变部位出血为止。第三种叫“关刺”,关刺用来治疗筋痹,是与肝脏相应的刺法,应直刺四肢关节附近,但刺时不能出血,又叫“渊刺”,也叫“岂刺”。第四种叫“合谷刺”,合谷刺用来治疗肌痹,是与脾脏相应的刺法,应将针深刺到分肉间,又在左右各斜刺一针,好似分立的鸡足。第五种叫“输刺”,输刺用来治疗骨痹,是与肾脏相应的刺法,应直接进针和出针,并将针深刺到骨部。
五脏对应针法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jpg?sign=1738882913-I2nokEwT7QqA0EnirEd6zBlB2sth4aCc-0-88026ed0161e2608249a1c1d25d1de8f)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71.png?sign=1738882913-7AOEcQ78ANh4oRikeLPEyEJClO7G1OEQ-0-ca9a02a7a099b5e93243ee80609bcefb)
篇八:本神
“神”是人体的根本
本篇主要分析神气意志与阴阳虚实所生的病状,指出“神”是针灸与中医诊断的基础,所以篇名叫“本神”,本篇内容对于普通人的调摄修炼也有重要意义。
“神”是根本
黄帝问岐伯:凡是针刺的原则,首先必须以神为根本。血、脉、营、气、精、神,都包藏在五脏中,是其正常运作的力量之源,如果嗜欲过度,这些精气就会游离出内脏,以致意识恍惚,精神错乱,魂魄飞扬,并丧失理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天生的灾难,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作“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愿闻其详。岐伯回答:上天赋予人德,大地赋予人气,天德下沉,地气升腾,从而使阴阳结合,万物生成变化。所以,生命的本源叫“精”;男女交感,叫作“神”;跟随神往来活动的,叫作“魂”;随同精同时出入的,叫作“魄”;支配它们活动的,叫作“心”;当心中有所回忆时,叫作“意”;意存留在心中,令人心生回忆的,叫作“志”;为实现志而求变的,叫作“思”;用思想来考虑未来的,叫作“虑”;因虑而认真思考,以求能正确地处理事务的,叫作“智”。所以,智者的养生之道,在于顺应四时变化,和合喜怒哀乐,以适应寒暑之变,而安于不同的时令及生活环境,调节阴阳刚柔。这样内外邪气就不会侵袭,人才会身体健康而不易衰老。
情绪的生理影响
心思过于缜密、审慎,就会伤神,神气受到了损伤,就会惊恐畏惧不止。悲伤过度,就会损害内脏,致使神气枯竭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会使神气涣散而难以集中。愁忧过度,会使神气低迷惶惑而不能流通。勃然大怒,会使神气迷狂而不能自已。恐惧过度,会使神气动荡畏惧而不能收藏。
心惊恐或思虑过度,就会伤神,神伤就会经常感到恐惧,从而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天长日久,肌肉就会遭到破坏,肌肉消瘦,毛发枯槁,从而导致人在冬季死亡。脾忧愁而难以化解就会伤害意识,意识被破坏,就会胸中闷乱,四肢不能举动,毛发枯槁,导致人在春季死亡。
“神”是人体的根本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5.jpg?sign=1738882913-bfSIpO0fryLv882anoZJyP3iAWuKJe9f-0-aa84f381bec31dd9d2a47c5b12bb4396)
四季不同,情志和心理亦不相同。尤其是异常剧烈的气候变化,更易对人的情绪产生明显的影响。如阴雨连绵之时,人会感到忧郁、闷闷不乐;风和日丽或春光明媚之时,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容易充满生机。又如内因性抑郁型精神病,以秋天多见;躁狂型则以春天多见。
情志会致病
肝悲哀过度,牵动内脏,就会伤魂,魂被伤,人就会狂躁不止,萎靡不振,阴囊收缩,筋脉痉挛,两胁无法活动,毛发枯槁,导致在秋季死亡。肺喜乐无度就会伤魄,魄遭到伤害,会使人狂妄自满,无法与人相处,皮肤极度粗糙干枯,毛发枯槁,就会在夏季死亡。肾大怒不止就会伤害志,志受伤,人就会健忘,从而使腰脊无法俯仰屈伸,而后毛发憔悴,在夏季死亡。恐惧而无法解除,就会伤精,精被伤,骨节就会酸痛、痿厥,并有遗精症状。因此,五脏是藏纳精气的,不能受到伤害,如果受伤就会导致阴虚,阴虚正气就会消失,人也就无法存活。因而给病人施针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以明了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如果五脏精气已被损伤,那么就不能施针了。
气实与气虚
肝脏藏血,血藏纳魂,肝气虚弱,人就会产生恐惧;肝气盛壮,就容易发怒。脾藏营气,意被收纳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四肢就无法运动,五脏也会安定;脾气太实,就会导致腹胀、大小便不利。心脏藏脉,脉收纳神,心气虚弱了,就易产生悲哀情绪;心气过实,人就会常常大笑不止。肺脏藏气,气收纳魄,肺气虚弱了,就会鼻塞;肺气太实,就会导致哮喘、胸部满实,只能仰面呼吸。肾脏藏精,精收纳志,肾气虚弱,手足会厥冷;肾气太实,就会腹胀。以上情形都会使五脏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审察五脏病情变化及虚实,再谨慎地加以调节。
五脏病情变化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6.jpg?sign=1738882913-tlMqYBOxcyzPC26luTnKxRdnqNwdOR8z-0-1c1fd1e458fa5370f0fb4638bd29375a)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74.png?sign=1738882913-6IMUyTrJw9lbLeRZ2GIZ7ajjUJjWGy4A-0-6ce88e6cef28c2057de418e4b49a3406)
篇九:终始
两处脉象的诊察
本篇指出针刺治法要先明白脏腑经络阴阳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脉象与症状,制定虚补实泻的治法去施治,还指明了循经近刺、远刺和针刺深浅的原则。
终始的含义
针刺治病的道理,完全体现在“终始”中。掌握“终始”的真正含义,再以五脏为纲纪,就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具体部位及不同的针法。阴经主管五脏,阳经主管六腑。阳经吸纳四肢中运行的脉气,阴经吸纳五脏中运行的脉气。所以,采用补法针刺时要随着脉气的去向,而用泻法时要迎着脉气的来向。只有懂得了何时迎何时随,才能调和脉气。而调和脉气的关键,就是必须精通阴阳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若想将这些道理传授给后世,造福百姓,就必须歃血盟誓,用虔诚的态度对待它们。敬重这门学问,严格按照其中的法度行医的人,就会将其发扬光大;反之,轻视这门学问,不遵循相应法度而行医的人,必然导致其消亡。如果一意孤行,不守法度,那么必定危及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后果。我谨慎地顺应天地阴阳的道理,下面就来说说“终始”的真正含义。所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从而考察阴阳的虚实及平衡与否,阴阳盛衰的规律就可以掌握了。
什么是平人
所谓“平人”,就是没有得病的正常人。没病的人,其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协调,脉气也上下相应,回环往复,六经的脉搏既无涩结,也无不足,内在的脏气和外在的躯体,在四时交替时,都能保持协调一致,形、肉、血、气也是相称的,这就叫作“平人”。正气缺乏的病人,其脉口和人迎都存在气量短小、气血不足的状况,内脏与身体等各部分也是不合乎标准的。这种情况,表明患者阴阳都不足,如果施针时偏重于阳,那么就会耗尽阴气;如果泻导阴气,就会使阳气外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给患者服用甘味的药剂,而不能饮用刺激强烈的药剂。像这种病,也不能用艾灸治疗,如果疾病尚未消退,就采用泻法,那么就会损害五脏的精气。
阴阳盛衰
健康的人与病人的脉象截然不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7.jpg?sign=1738882913-cLj2FrZaJNHeu3DKlyFhBOvNDRDNrWHc-0-252dc9df5a7f71ae26ae6eec87c59be1)
名词解释
脉口 指两手桡骨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人迎 指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
终始 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从而 考察阴阳的虚实及平衡与否。
有病变的脉象
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又同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两倍的,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三倍的,病在足阳明胃经,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比脉口脉大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溢阳”。溢阳是因为六阳偏盛,而将阴气排斥在外,所以又称“外格”。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经。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病在足少阴肾经,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阴心经。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病在足太阴脾经,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阴肺经。脉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作“溢阴”。溢阴是因为六阴极盛,而将阳气排斥在外,所以又称“内关”,内关导致阴阳隔绝、闭塞不通,因而是不治的死证。人迎脉与脉口脉两处的脉象都比平常大四倍以上的,叫作“关格”。如果出现关格,就说明人的死期将要来临。
相应的施治方法
以上病变的施治方法分别是: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治疗时,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采用二泻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还必须对肝胆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直到脉气调和为止。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两倍的,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时,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采用二泻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还应对肾与膀胱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直至脉气调和为止。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三倍的,病在足阳明胃经,治疗时,当泻足阳明胃经,补足太阴脾经。采用二泻一补法,每日针刺二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就取脾胃上部的穴位进行切脉,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治疗时,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用二补一泻法,每日针刺一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应取肝胆两经的穴位进行切脉,以考察病患体内脉气的变化,直到脉气调和为止。
脉象与诊断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8.jpg?sign=1738882913-qJqAs9gRs1XjqrHswCyfHItQkDx4NgNv-0-8a5a9ca59c7bc3e800e88683d4b2138b)
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治疗时,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膀胱经。用二补一泻法,每两日针刺一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应取肾与膀胱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考察病患体内脉气的变化,直到脉气调和为止。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治疗时,当泻足太阴脾经,以补足阳明胃经。用二补一泻法,每日针刺两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应取脾胃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直到脉气调和才能停止。
每日针刺两次,是因为阳阴主胃,谷气丰富,所以可以每日针刺两次。人迎脉和脉口脉的脉象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作“阴阳俱溢”。对于这种病,如果不加疏导,就会闭塞血脉,造成气血不流通,流传并损伤五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用了灸法,就易引发其他疾病。
补正泻邪
针刺的目的,是达到阴阳调和。补阴泻阳,人的声音才能清朗,才能耳聪目明;反之,如果泻阴补阳,就会导致气血衰弱,无法流通。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指用了泻法后,实证能由实转虚,这种虚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差别不大,但已变得不那么坚实了;假如这样治疗之后,脉象仍然坚实如初,这说明病人虽然已经感觉到身体轻松、轻快,但并未消除疾病。如果虚证误用了补法,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相同,却比先前更坚实有力;针刺之后,如果脉象仍像以前那样大,但已不坚实,患者虽然感觉身体舒畅,但仍未祛除疾病,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泻的手法,以便补充正气,泻导邪气,虽不能立即除去病痛,但必然会减轻病势。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所主的病证,而后才能有步骤地施针,才能领会《终始》篇的深刻含义。所以,切记不能混淆阴阳病证,也不能混淆虚实病证,这样才能正确地取穴施治。
阴阳调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9.jpg?sign=1738882913-DJ06xauhplqELIS2CUNXbRyPRT8oCVzo-0-acdb6d494fb843ad842122e9f9174749)
阴和阳每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针刺的目的,是达到阴阳调和。补阴泻阳,人的声音才能清朗,才能耳聪目明;反之,如果泻阴补阳,就会导致气血衰弱,无法流通。
施针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邪气,调和阴阳。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0.jpg?sign=1738882913-L12fg4dUOLyU9xjfFdO4evvSe5vvlxvM-0-67d16d3f3fd2a7bbf535170af48f12fb)
三种刺法
针刺疾病,应当用三种不同的刺法,以便引导针下获得谷气流通的感觉。同时,由于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正气相混合,使阴阳之气交换位置,颠倒经脉血气的正常流通顺序,使脉象的沉浮出现异常,与四时不协调,邪气就会滞留体内而任意流散,从而引发疾病,必须用针刺治疗。因此,初刺使阳邪排出,再刺使阴邪排出,三刺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得气后就可以结束了。所谓谷气至,是指用了泻法之后,邪气被排出,有了衰退的现象;用了补法之后,正气得到补充,有了充实的现象,这就是谷气已到。
经过施针治疗之后,邪气已被消除,阴阳血气虽然尚未完全调和,但已察觉会慢慢痊愈。所以说:“正确使用泻法,可以消退邪气;正确使用补法,可以充实正气。虽然病痛不会随着出针立即痊愈,但必定会减轻病势。”
对于阴经过盛,而阳经虚弱的病,应该先补充阳经的正气,再泻导阴经的邪气,以调和阴经有余而阳经不足的状况。如果阴经虚弱,而阳经过盛,应该先补充阴经的正气,再泻去阳经的邪气,以调和阳经不足而阴经有余的状况。
经脉的虚实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脉,都在足大趾与第二趾之间跳动,施针时,应审慎地观察此三经的虚实情况。虚证误用泻法,叫“重虚”,虚上加虚,病情肯定会加重。对于这类病,针刺时,应该先切脉,对于脉搏迅速而坚实的,应马上运用泻法治疗;而对于脉搏缓慢而虚弱的,当用补法治疗。万一误用了相反的针法,就会加重病情。三脉跳动的部位是这样的: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中,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背腧是背部的阳经穴位,所以对于阳经有病的人,应刺其背部的腧穴;而膺腧是胸部的阴经穴位,所以对于阴经有病的,应刺其胸部的腧穴;凡是肩膀部出现虚证的,应当取与上肢经脉相连的胸背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重舌患者,当用铍针刺舌下的筋脉,使其排出恶血。手只能伸直而不能弯曲的,是骨病;手指只能弯曲而不能伸直的,是筋病。病在骨的当治骨,病在筋的当治筋。
三种刺法的运用
施针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邪气,调和阴阳。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59.jpg?sign=1738882913-d8lMcZiX4mKoagBvVANAOCSQprzQMWlR-0-87c8e33b4231caa4a5c1780a5e354c77)
1.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正气相混合,使阴阳之气交换位置,颠倒经脉血气的正常流通顺序。
2.脉象的沉浮出现异常,与四时不协调,邪气就会滞留体内而任意窜动,从而引发疾病。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60.jpg?sign=1738882913-jArZuslW4Bk6mhXqTIXJ4AD6GB4M4sOg-0-000c09f761e0372071572a5dd516dc3f)
1.初刺皮部使阳邪排出。
2.再刺肌肉使阴邪排出。
3.三刺分肉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谷气至”就可以结束。
名词解释
谷气至
“谷气至”是指用了泻法之后,邪气有了衰退的现象;用了补法之后,正气有了充实的现象。虽然病痛不会随针立即痊愈,但必定会减轻病势,高明的医生能够感应到这一点,知道病证会被治好。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48.jpg?sign=1738882913-Cb2BmvRsQ3cxDkTISpcJw5BFq115uY8t-0-754f1bf4be51978a59efc13724e9dae2)
针刺的注意事项
用针刺的方法补泻时,必须注意:对于脉象坚实有力的,要用深刺的方法,为了尽量泻去邪气,出针后不要立即按住针孔;对于脉象虚弱无力的,要用浅刺的方法,出针时,应迅速按住针孔,以达到养护所取经脉,并防止邪气入侵的目的。邪气来侵时,针下会有坚实紧凑而迅疾的感觉;而谷气来时,针下会有舒缓柔和的感觉。脉气充实的,应当用深刺法,向外排出邪气;脉气虚弱的,应当用浅刺法,仅将邪气泻出而不使精气外泄,以养护经脉。用针刺各种痛证,因为痛证的脉象都坚实有力,所以大多用深刺法。针刺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阴、手阳明二经的穴位施针;针刺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二经的穴位施针。病在头部的,会觉得头很沉重;病在手部的,会觉得手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会觉得足很沉重。病患部位在上部的,当取下部的穴位;病患部位在下部的,当取上部的穴位。病患部位在头部的,当取足部的穴位;病患部位在足部的,当取膝腘窝部的穴位。因此,在取穴针刺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而后才能施针。
深浅的选择
春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毫毛;夏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皮肤;秋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肌肉;冬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筋骨。治疗与时令相关的病,应该因季节的变化,来决定针刺深浅的不同。针刺瘦弱的人,应按春夏所用的浅刺法;针刺肥胖的人,应按秋冬所用的深刺法。有疼痛症状的病人,多患阴证,而那些疼痛但又按压不到的疾病,也属于阴证,都应当用深刺的方法治疗。病患部位在上部的是阳证,病患部位在下部的是阴证。身体发痒的人,病在皮肤,是阳证,应采用浅刺法。
病先产生于阳经的,应当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病先产生于阴经的,应当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疗阳经。针刺热厥,在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便使热脉转寒;针刺寒厥,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便使寒脉转热。
针刺的注意事项
施针的部位以及深浅选择都需要经验的积累。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61.jpg?sign=1738882913-ogDIcmKrYf6CTV30vxlRD0HHnjb80Wna-0-d9008f18f1b6c77bc779c08bd12819c6)
1.对于脉象坚实有力的,要用深刺的方法,为了尽量泻去邪气,出针后不要立即按住针孔。
2.对于脉象虚弱无力的,要用浅刺的方法,出针时,应迅速按住针孔,以养护所取经脉,防止邪气入侵。
治疗与时令相关的病,应该因季节的变化,来决定针刺深浅的不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6.jpg?sign=1738882913-KxCoJlqnhYVRa9JbHjqlTqPHCxZPRkaE-0-5ff92014a946d98aa92b0c4b05c93585)
春夏
春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毫毛;夏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皮肤。所以春夏季节施针应当刺浅一些。治疗瘦弱肉薄的病人也应当浅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7.jpg?sign=1738882913-98iNwZgd57lLnLRUMSku6mwDZWRHZCSU-0-d03ed41c0e84e444b809c86d4df81d9a)
秋冬
秋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肌肉;冬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筋骨。所以秋冬季节施针应当刺深一些。治疗肥胖肉厚的病人也应当深刺。
诊察是施针的前提
刺治热厥,应当“二阴一阳”;刺治寒厥,应当“二阳一阴”。所谓二阴,是指针刺两次阴经部位;所谓一阳,是指针刺一次阳经部位。久病之人,已经被病邪侵入很深了,针刺这类疾病,必须深刺并长时间留针,每隔一日还要再针刺一次。由于经脉之气是左右贯通的,因而必须先确定病邪偏盛情况,再用针刺法调和,以便清除其中的瘀血。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运用针刺的方法,必须诊察患者元气的盛衰和形体的强弱情况。如果形体肌肉并不消瘦,只是元气衰少而脉象又躁动,这种脉象被称为“躁厥”,必须用缪刺法治疗,以确保虚散的真气得以收敛,积聚的邪气得以疏散。施针者要像在幽静的处所深居一样,用心体察病人的症状,要保持冷静的心态,闭门谢客,杜绝外界干扰,从而使自己的意志力全部集中在施针上。或用浅刺留针法,或用轻微浮刺法,用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为止。针刺之后,务必使阳气向内收敛,阴气往外疏散;坚持守住正气而不让其外散,审慎地抵制邪气而不让其入侵,这就是得气的迹象。
针刺的禁忌
凡是针刺,必须牢记以下禁忌:行完房事不久的人不可针刺,针刺后不久的人不可行房事;不可给正醉酒的人针刺,已针刺的人不能紧接着就醉酒;不可以给正发怒的人针刺,针刺后不能发怒;不能给刚劳作完的人针刺,针刺后不能过度劳累;吃饱后不能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能饱食;不可以给饥饿的人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能挨饿;不能给口渴的人针刺,针刺后不能受渴;对于异常惊恐的人,应等其情绪稳定之后,才可施针;坐车前来就诊的病人,应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才可以针刺;从远处步行而来的人,应等待大约走十里路所需的时间之后,才可以针刺。以上十种针刺的禁忌,是由脉气紊乱、正气外散、营卫运行失常、经脉气血不能运行于全身造成的。如果医生此时草率施针,就会导致阳经的病侵入内脏,阴经的病传导至阳经,使邪气重新滋生。
针刺的禁忌
施针有许多禁忌,不遵守的话会对病人有害。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1.jpg?sign=1738882913-B7HepwMhBPuIsOYVn8FgkbV44cjNAWox-0-27c283042d45f3f9928d97c703245ef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62.jpg?sign=1738882913-FibFhp5K8pt72c19SULnpCwEZvjc0bMt-0-e6c5553ef6af7919e4134fbfa9718c8c)
针灸避忌之图
摹绘图
针灸的禁忌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禁刺的腧穴;二是针灸后的饮食行为禁忌等,如上表所列;三是时、日、月忌,本图就是一幅详尽的日忌图。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关于针灸日忌的内容虽多见于古代医书,但在历代针灸处方、医案中,却鲜有依此选穴施针的。
违反禁忌的后果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248.jpg?sign=1738882913-IlEBMdUybrrmgG97JztfItgv4R1Wmy99-0-90ed15ab4c20fc46d43107853108c1ca)
医术低劣的医生如果违反禁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医生如果对针刺禁忌不加审察就直接施针,会摧残病人的身体,严重损害病人的正气和体力,使津液不能化生,甚至不能吸收营养成分,最严重的会导致真气消亡。
违反禁忌的严重后果
医术低劣的医生,如果对这些禁忌不加审察就直接施针,会摧残病人的身体,这种情况叫作“伐身”。会严重损害病人的正气和体力,消耗脑髓,使津液不能化生,甚至不能吸收营养成分,最终导致其真气消亡,这就是所谓的“失气”。
太阳经脉气将绝时,病人的眼睛只能上视而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肤没有血色,虚汗如注,不断流出,被称为“绝汗”,只要一出现绝汗,人很快就会死亡。少阳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耳聋、全身骨节松弛、连接眼球的脉络尽绝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系绝”,如果目系绝一天半,那么人也就快死亡了。太阴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呼吸不利、腹部胀闷、嗳气、多呕吐等症状。呕吐时由于气机上窜而导致面色发赤,倘若气机不上窜,就证明上下不通,上下不能交通会使病人面色发黑,皮毛焦枯而亡。阳明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口眼抽搐歪斜,易惊恐,胡言乱语,面色发黄,还会导致手足二阳明经出现充盛而不能正常循行的情况,从而导致病人死亡。少阴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面色发黑、牙龈萎缩、牙齿露出部分过长且多污垢、气脉闭塞、腹部胀满、上下不通等症而死亡。厥阴经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伴随胸中闷热、咽喉干燥、尿频、心烦意乱,甚至出现卷舌、睾丸上缩等症而死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89.png?sign=1738882913-Q2Dkaba0NoLaf5ej6gfUOxFkw1Q1K5V2-0-dc98d753c80e2f0c835d54c187220b5a)
篇十:经脉
主要经脉的介绍
本篇详尽说明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发病的证候、治疗的方法,叙述了五阴经气绝的特征与防范治疗,脉络颜色的变化及诊断其疾病的方法。
经脉的重要性
雷公问黄帝:《禁服》篇上说,要掌握针刺治病的方法,必须先了解经脉,推测它在体内的运行路线,从而揣测它的长短,并懂得它在内和五脏的联系,在外与六腑相贯通的原理。我想请您阐述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人在母体中发育,先生成元精,再由元精生成脑髓,然后才逐渐形成人体。其间以骨骼为支撑,以经脉做输送全身营养的管道,以筋为钢架,以肌肉做隔绝外界的防护墙,从而使皮肤变得坚实,毛发变长。人又将食物吸收到胃中,脉道也因此被打通了,血气才得以正常运行。雷公说:我想听您讲讲经脉从开始至最终的循行情况。
黄帝说:“经脉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通过观察经脉判断人的生死,使医生正确地处理百病,帮助病患调养身体的虚实。因此,为医者不可不通晓经脉本身蕴含的道理。
手太阴肺经
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它起于中焦中脘部,下连大肠,向上贯通横膈膜,入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喉咙横出自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到达手少阴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后,向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经过掌后高骨的下缘,注入寸口,而后再前行至手大指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际部,并沿其边缘,从拇指尖端流出。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内侧边缘到达顶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的路线。如果手太阴肺经受外邪侵犯,就会发生以下病变:肺部胀满、剧烈咳嗽、缺盆内疼痛,更严重的会两手抱胸,视物模糊不清,这就是臂厥。
这是肺脏发生的疾病,有咳嗽、呼吸紧张、向上窜气、气短口渴、心慌意乱、胸部又闷又胀、上臂内侧前缘疼痛、手掌心发热的症状。如果手太阴肺经脉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痛、出汗中风、小便频繁而量少的症状;本经气虚时,则会表现出肩背遇寒而痛、呼吸不均衡、气短、小便变色等症状。
手太阴肺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2.jpg?sign=1738882913-eVyYQzThEOHOcpW1yX2HyfqdTMRn2zTq-0-793808eccb54639df88e78eb5832317d)
以上病症,属于经气亢盛的,当用泻法;反之,属于经气不足的,应用补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反之,属寒证的,用留针法。对于脉虚下陷的,用灸法更为合适。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又不属于经气不足,而仅仅是经气失调的,当从本经取治。若是手太阴经气虚引起的疾病,诊脉时可发现寸口脉要比人迎脉小;本经气盛所致的病,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的经脉,为手阳明经。这一经脉起于食指偏于大指的尖端,沿食指上缘,经过拇指、食指间的合谷穴,进入腕上拇指后两筋凹陷处的阳溪穴,而后向上行走,沿着前臂上缘行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向上至肩,出于肩胛骨与锁骨交接处的前缘,向上流出,在大椎穴会合,而后向下注入缺盆,与肺脏下的横膈膜相连,最终归属于本经所属的大肠。它的另一条支脉,从缺盆流过,经过颊部后,分成两脉进入下齿龈,再绕至上唇,在人中交会,而后,其左脉向右行,右脉向左行,分别上挟于鼻孔的两侧,最后与足阳明胃经相连。
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异常,就会导致颈部肿大、牙痛等。津液不足的疾病,正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所主治的,其症状是眼睛发黄、鼻塞或流鼻血、口干、咽喉肿痛,更有甚者,会出现闭气、肩前及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等。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有余时,在本经循行部位会出现发热、肿痛的症状;不足时,就会引起身体怕冷、战栗。治疗以上病症时,对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而对于脉虚下陷不起的疾病,应当用灸法治疗。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就从本经取治。由手阳明大肠经引起的各种病症,如果本经经气亢盛,人迎脉会比寸口脉大三倍;本经经气虚弱,人迎脉就比寸口脉小。
足阳明胃经
胃的经脉,为足阳明经。这条经脉起于鼻孔两旁,向上行,在鼻的凹陷处相交。再分别向旁注入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复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然后退出,沿腮的下方运行,在大迎穴流出,再沿颊车穴,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另有一条支脉,由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至人迎穴,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与本经所属的胃腑相连,最后与本经脾脏相接。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开始,沿乳房内侧下行,再继续向下行至脐的两侧,最后汇入阴毛两侧的气冲部。另一条支脉,从胃的下口处开始,沿腹内侧下行,下行至气冲部,与前面所讲的直行经脉相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行至伏兔穴,下入膝盖,循胫骨前外侧直至足背部,到足中趾内侧。另一支脉,起于背部冲阳穴,从足厥阴经的外侧斜出,入足大趾,从大脚趾的尖端直出,最终与足太阴脾经相衔接;还有一条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后,下行至足中趾外侧。
手阳明大肠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3.jpg?sign=1738882913-jrGzR91MbSO2WHeNezWextSicuMuc4J6-0-9328425efaae6e1fe4525e195a691a83)
足阳明胃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外侧前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4.jpg?sign=1738882913-7G82vv1NvPVMWNaNxdtpsWPEAmlAKo2z-0-078d28a170fba88f31dec27edfc8ed8d)
足阳明胃经的脉气异常,会引起以下病症,出现全身战栗发冷,好像被凉水冲洗一样,频频呻吟,不停地打呵欠、伸腰,额头皮肤黑暗阴沉,且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心惊肉跳,喜欢自我封闭,常独居室内。更有甚者,会出现登高而唱、裸身而跑、腹胀肠鸣的症状,这就是骭厥。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由血所引发的疾病,如温病、汗自出、发狂、流鼻涕或鼻血、口唇生疮、咽喉疼痛、颈肿、水肿腹脾大、膝盖肿痛等,足阳明胃经沿着胸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足胫外侧、足背等处都依次发生疼痛,直至足中趾不能屈伸等。
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过盛所致的实证,则胸腹发热;气盛于胃,则消化快,易饥,小便黄,气虚不足,表现为胸腹部怕冷,导致胃受寒胀满。治疗以上病症,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寒证的,宜用留针法。对于经气过盛的,用泻法;经气不足的,用补法。脉虚而下陷的,用灸法。至于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应据本经而治。由足阳明经引起的病症中,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小,表明其经气不足;如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则是经气亢盛。
足太阴脾经
脾的经脉,为足太阴经。此经脉起于足大趾末,沿足大趾内侧白肉处,过足大趾根节后的核骨,向上至内踝的前缘,再至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交会于足厥阴肝经,此后再上行过膝部、大腿,直达腹内,归属到脾脏,再与胃腑相连,而后上穿横膈膜,在咽喉两侧挟行,最后与舌根相连,散布在舌下;其支脉,在胃腑分出,上膈膜,入于心,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这就是足太阴脾经的脉络。
足太阴脾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5.jpg?sign=1738882913-6OYemrzhtncTAWKKbsfvws4HFv376FHR-0-c4d37d953d8ab5473c321ee0515f54d2)
手少阴心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6.jpg?sign=1738882913-dfwOOWxd8ZPUWkXWZJNMeMqJAVwRl2CB-0-052d16656387818445eb34f8db457c08)
足太阴脾经的经气异常,会出现以下症状,舌根僵直,一进食便呕吐,腹内发胀,胃脘疼痛,常有嗳气等。在排出大便或放屁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舒服,就像没病一样。此外,全身上下均感沉重是脾经所主的脾脏病变,如饮食不下、心烦气躁、胸部作痛、舌根痛、身体沉重不能转动,大小便不通,或大便稀溏下利,全身泛黄、失眠、坐立不安,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的经脉肿胀而怕冷,足大趾不能运动。治疗以上病症,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经气盛的用泻法,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对于阳气内衰、脉道虚陷不起的病症,当用灸法。而对于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只是经气失调的,应从本经取治。在足太阴经所致的病症中,如果本经经气虚弱,寸口脉就比人迎脉小;如本经经气过盛,则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的脉络,起源于心脏,由心中涌出,向下过横膈膜,连络于小肠脏腑。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的脉络向上,沿咽喉两旁挟行,上行至目系,与眼睛内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连;还有一直行经脉,由心中涌出,上行至肺,从腋下行出,循臂内侧的后缘,到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到掌后小指内侧的高骨端,进入手掌内侧后缘,再沿小拇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这就是手太阴心经的脉络。
手少阴心经被外邪侵入,会出现头痛、喉咙干燥、口渴难忍的症状,这就是臂厥。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由心脏引发的病变。如目黄,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寒冷,胁肋作痛,掌心发热、灼痛等。治疗以上病症,属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对于脉虚而下陷的疾病,当用灸法。而治疗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只是经气失调的,应从本经取治。以上各种病症中,如经气虚弱,寸口脉就比人迎脉小;如经气亢盛,则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的经脉,为手太阳经。此经脉起于手小拇指的末端,沿手外侧的后缘运行,向上至腕部,而后出于腕后小拇指侧的高骨,再沿前臂骨的下缘,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流出,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从肩后骨缝中流出,又从肩胛后绕出,在肩上部位交会并进入缺盆,深入体内与心脏相联络,而后沿食管下行,穿过横膈膜,到达胃部,最后下行连络于小肠;另一条支脉,由缺盆沿头颈向上,抵达面颊,流至眼外角,再回到耳内;还有一条支脉,由面颊别入眼眶下方到达鼻部,再至内眼角,斜行并络于颧骨,与足太阳膀胱经连结。
手太阳小肠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7.jpg?sign=1738882913-JVqhbAS6VanQSK7Dzswr8mFdn7Yc3xVc-0-ce540eb6216cf8b6db0463aeac97abac)
足太阳膀胱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8.jpg?sign=1738882913-LEF2zY1CTZNWR0CWV1MM5uPkcd6X8mb9-0-fe8b6d39a37e6c26d3481e5027a61a34)
此处外邪侵入,就会导致下颌部肿、头颈不能转动、咽喉痛、肩痛像裂开一样、臂痛好似折断等症状。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主治由水液所引发的疾病,如目黄、耳聋、面颊肿胀,颈、肩、肘臂后端疼痛。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属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经气过盛的用泻法,属经气缺乏的用补法;脉虚并下陷的用灸法。至于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缺乏,仅是经气失调的,应从本经取治。此经受邪的病症中,如有经气亢盛,就说明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如经气虚弱,就表明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的经脉,为足太阳经,起于眼的内角,向上经过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一条支脉,由头顶至耳上角;其直行经脉,由头顶深入脑髓,而后复出,向下行至颈项后面,沿肩胛内侧,在脊柱两旁挟行,直达腰部,再沿脊柱旁深入腹内,与肾脏相连络,最后合并于本经所属的膀胱腑。
另有一条支脉,从左右肩胛骨各自分出,向下穿过肩胛骨,再沿脊柱两侧,下行至髀枢部,而后沿大腿外侧后缘,继续下行,在膝弯内会合,然后通过小腿肚,从外踝骨后方流出,沿着京骨,流至小趾外侧的尖端,最后与足少阴肾经相接。还有一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侧下行,穿过臀部,直入膝部的腘窝中。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异常的,会出现以下症状,气上冲,头痛,眼球疼痛得好像要脱出,颈项好像被牵拔似的僵硬疼痛,脊柱和腰部疼痛,就像折断了一样,髋关节无法屈曲,膝腘部麻木,如同被捆扎一般,小腿肚疼痛欲裂,这是患了踝厥。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由于筋的异常所引发的疾病,如疟疾、痔疮、癫病、狂病、囟与颈项疼痛,鼻流清涕或出血,目黄、流泪,项、背、腰、尾骶、腘、腨、脚都疼痛,足小趾僵直无法活动。治疗以上病症,用疾刺法治疗热证,用留针法治疗寒证;应用泻法治疗经气亢盛,用补法治疗经气不足;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疾病。对于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缺乏,而是经气失调的,要从本经取治。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就是本经经气亢盛;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小,则经气虚弱。
足少阴肾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后缘。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39.jpg?sign=1738882913-qTUQ8mMQog82d5t7SteiUZ2RmPlXg2UB-0-8de292d1d649f2bc73a89b2c6c9df602)
足少阴肾经
肾的经脉,为足少阴经,发源于足小趾下,斜行至足心部,从内踝前大骨的然谷穴流出,沿足内踝骨的后方下行,注入足跟,再上行至小腿肚内侧,从腘窝内侧流出,上行至股部内侧后缘,贯穿脊柱,归属于肾脏,与膀胱腑相连络。另一条直行的经脉,由肾脏向上行,穿过肝和横膈膜,到达肺脏内,再沿喉咙上行,最终归于舌根部;其支脉,从肺脏出发,与心脏相连络,而后注入胸内,与手厥阴经相连接。
足少阴肾经异常,就会出现虽然饥饿却不想进食,容颜憔悴,面色黝黑而无光泽,喘息有呵声,咳唾带血,视物模糊,腹鸣如鼓,心绪不定,就好像被饥饿所困扰一样,坐下去就想站起,气虚不足,因而会时常心生恐惧,病发时,患者极度紧张畏惧,就好像有人来逮捕他似的,这被称为“骨厥病”。
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主治肾脏异常所引生的疾病,如舌干、口热、咽喉肿,气息上窜,喉咙干燥疼痛,心痛、心烦、下利、黄疸,脊股内侧后疼痛,脚软寒冷,身体疲倦、嗜睡,足心发热疼痛等。治疗以上病症,寒证的用留针法,热证的用疾刺法;属经气缺乏的用补法,属经气过盛的用泻法;宜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疾病。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缺乏,只是经气失调的,要从本经取治。用灸法治疗时,要让患者多吃生肉和营养丰富的食物,还要令病患披散着头发,拄着粗大的拐杖,足穿重履散步。如寸口脉比人迎脉小,就是经气虚弱;若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就是本经经气亢盛。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脉,是手厥阴的经络。它起源于胸中,从心包络出发,向下穿过膈膜,而后依次经过并连络胸腹的上中下三部分;另有一条支脉,从胸中出发,横出于胁下,当腋中下三寸处上行到腋窝,再沿着上臂内侧下行,从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的中间进入肘中,然后沿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经中指到尖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内沿无名指直达尖端,与手少阳经相连接。
手厥阴心包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0.jpg?sign=1738882913-twD5JRyjM3Xzh4OkkZEKCgf46a9i4zvB-0-0b8ce4555ae2edb31a4909188b7ae60c)
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腧穴,主治由脉所引发的疾病,如心痛、心烦、掌心发热等。对于以上病症,凡是属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经气亢盛的用泻法;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病症。对于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是经气失调的,要从本经取治。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的,是本经经气亢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小,是本经经气虚弱。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的经脉,为手少阳经,它从无名指的指端出发,沿无名指的外侧上行,经过手背,行至手腕,并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流出,向上穿过肘部,沿着上臂外侧到达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与心包络相连,再向下穿过横膈膜,依次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膻中上行,出于缺盆,绕过颈项,连接到耳后,直出于耳上角,再环曲下行,绕颊部到眼眶下。
它的另一条支脉,由耳后进入耳中,再出耳前,经客主人穴前,与上条支脉会合于面颊,再通过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异常,就会出现耳聋、失聪、喉咙肿痛、喉痹。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主治由气所引发的疾病,如眼外角痛、颊痛、汗自出,耳后、肩、上臂、肘的外缘等处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等。
这些病症,属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对于脉虚而下陷的病症,宜用灸法。对于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疾病,应从本经取治。由本经所致的各种病症中,如经气虚弱,则人迎脉比寸口脉小;如经气亢盛,则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
足少阳胆经
胆的经脉,为足少阳经,起于眼外角,上行至头角,再向下至耳后,沿着颈部,流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再行至肩上,而后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后,进入缺盆;其支脉,由耳后进入耳内,再流出,行至耳前,最终到达眼外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由眼外角分出,向下行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行至眼眶下部,再从颊车下行至颈,与前一支脉在缺盆相会合,而后下行到胸中,穿过横膈膜,再与本经互为表里的肝脏相连络,同时,与胆腑相连接,此后再沿胁部之中,经过气街,绕过阴毛,横入大腿环跳部;它的直行经脉,由缺盆往下,向腋部行走,再沿胸部经过季肋,与前一条支脉在大腿的环跳部会合,再从大腿外侧,下至膝外,下入外辅骨之前,然后一直向下注入外踝上骨的凹陷处,又在外踝前涌出,而后沿着足背,入足小趾与第四趾中间;另一支脉,由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之大趾与次趾的骨缝,到足大趾外侧的前端,再回环,穿过足大趾爪甲后的毫毛部分,与足厥阴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1.jpg?sign=1738882913-zkZEyHGH6HWwhBuhyz2boRdskyljBVQM-0-1b8a0b443d0775f232044a2c7f19afcb)
足少阳胆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2.jpg?sign=1738882913-tUWf1AIbtEdctHi0MiGCfWBAQ1Z4086l-0-c33b4cb7aafa38d09782184f12a5e75f)
此处若有外邪侵入,就会出现时常叹息、口中苦、胸肋疼痛、身体僵直,甚至面色发灰黯淡、肌肤没有光泽、足外侧发热等症状,这被称为“阳厥”。
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由骨所引发的病症,如额角、眼外角、下颌疼痛,缺盆中又肿又痛,腋下肿胀,颈腋部淋巴结结核,出汗、寒战、疟疾,胸、胁、髀、膝等部位的外侧,直到胫骨、绝骨、外踝前以及诸关节都痛,足第四趾无法伸展。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属于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疾病。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可从本经取治。如果人迎脉反比寸口脉小,是本经经气虚弱;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就是本经经气亢盛。
足厥阴肝经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它起源于足大趾趾甲后方毫毛的边缘,上沿足背,到达内踝前一寸,至踝骨上八寸,交会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至膝盖弯曲处的内侧,又沿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中,而后再环绕阴器上行至小腹,在胃的两旁挟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肝脏,而后再与本经相表里的胆腑相连络,向上穿过横膈膜,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后侧,进入鼻后孔;再上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处,再与督脉在头顶的百会穴相合;另一条支脉,由肝脏别出,过横膈膜,再向上行,注入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接;还有一支脉,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处别出,向下,至面颊部内侧,在口唇内侧回环。
足厥阴肝经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和侧胸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3.jpg?sign=1738882913-UOVtlHuyQ6mIeaU6HExwJNZYwbrAn1Hb-0-c809bfc57dc1f60cb28fcd79cdbeb8b2)
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异常,就会出现身体僵硬、腹痛,男子会阴囊肿大,妇女则小腹肿胀、面色灰暗、容颜憔悴、咽喉发干。足厥阴肝经上的输穴,主治由肝脏所引发的疾病,如胸闷气满、呕吐气逆、腹泻,小肠坠入阴囊并时上时下,遗尿或小便不通等。上述病症进行治疗时,对属于寒证的用留针法,属热证的用疾刺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是经气失调的,可从本经取治。寸口脉比人迎脉小,是本经经气虚弱;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是本经经气亢盛。
脉气衰竭
如果手太阴肺经的经气断绝,就会使人皮毛焦枯。这是因为手太阴肺经是主行气,以滋养皮毛的,所以,如果其经气不顺畅,就会使人皮毛干枯,这就是津液耗损的表现。津液耗损会伤害肌肤的表层,从而使指甲干枯,如果毛发脱落,就表明气已经断绝了。这种病,每到丙日就会变得笃重,而每逢丁日就会致人死亡。这是肺在五行中属金,丙丁属火,火能胜金的缘故。
如果手少阴心经的脉气衰竭,它的脉道运行就不通畅。脉道运行不通畅,血液就不会在全身上下循环;血不循环,就会导致头发干枯、面部黑瘦没有光泽,这就证明血脉已经先死了。这种病,逢壬日会笃重,每逢癸日就会致人死亡。这是心在五行中属火,壬癸属水,水能胜火的缘故。
如果足太阴脾经的脉气衰竭,经脉就不能滋养润泽肌肉。唇舌是肌肉的根本,经脉不能滋养肌肉,就会使肌肉松弛,从而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胀;而人中部肿胀,会导致口唇外翻,口唇外翻就是肌肉先死的表现。这种病,逢甲日会变得危重,逢乙日会致人死亡。这是脾在五行中属土,而甲乙属木,木能胜土的缘故。
如果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衰竭,就会出现骨骼枯槁的病象。因为足少阴肾经是属于冬的气脉,循行于人体内部而濡润骨髓。如果骨髓得不到濡养,就会使肌肉与骨相分离,从而使肌肉松软短缩而不能依附于骨骼;骨骼和肌肉不相依附,肌肉就会变得松软;肌肉松软萎缩,就会使牙齿变长并积满污垢,头发失去光泽;头发黯淡无光,则说明骨骼已经先行衰败。这种病,逢戊日生病笃重,到了第二天己日便会使人死亡。这是肾在五行中属水,戊己属土,而土能胜水的缘故。
如果足厥阴肝经的脉气衰竭,就会使筋脉挛急。这是因为足厥阴经是属于肝脏的经脉,肝主筋,肝与筋相配合。经筋聚合在阴器,并向上与舌根相联系。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就会使筋拘急;筋拘急就会牵引卵、阴囊上缩。所以,口唇发青,舌头上卷,卵及阴囊收缩,就是筋先衰竭致死的征兆。这种病,逢庚日生病就危重,逢辛日便会致人死亡。这是肝在五行中属木,庚辛属金,而金能胜木的缘故。
危险症状
如果五脏的阴经脉气都衰竭了,就会转变眼球内连于脑的络脉的功能,从而使目睛上翻、双目晕眩,这是神志先死亡的表现;神志既然败绝,那么人最多会在一天半内死亡。若六腑阳经的脉气都衰竭了,就会使阴阳分离;而阴阳分离,则皮肤腠理松弛,精气外泄,就必然出现大如串珠、凝而不流的绝汗。倘若早上出现这种症状,则当夜必死;在夜间出现,则次日早上必死。
十二经脉,都是隐伏在体内而通行于骨肉之间的,由于其在身体内潜行,所以往往深不可视。只有足太阴脾经在经过外踝之上的部位,无所隐蔽。凡是浮于浅表而经常可以看到的,都是络脉。在手足六经的络脉中,以阳明、少阳二经较大,分别起于手的五指之间,向上合于肘中。饮酒的人,卫气行于皮肤,先充溢于络脉,使络脉满盛。在卫气平均之后,营气才会满盛,从而使经脉充盛。如果经脉突然充盛,就表明有邪气留在经脉之中,邪气聚而不动,就可以化热;如果络脉不显坚实,就说明邪气已深陷在经脉中,并且经气已虚空,这种情况非同一般。于是就可知道是哪条经脉受邪而发生异常了。
经脉和络脉
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经脉和络脉的差异呢?黄帝说:因为经脉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到的,它有了虚实变化的情况,可以从气口脉诊察得知,所以,凡是能看到的,都是络脉。雷公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黄帝说:所有的络脉,都不经过大的骨节之间,因此在行走到大骨节部位时,络脉只能在经脉不到的间隙出入。从皮表出来之后,越过大关节,然后与皮肤的浮络相会合。所以为各络脉进行针灸时,必须刺中它的血脉聚结处。如果血聚很多,即使血没有聚结,也应该疾刺,从而泻去邪气,放出瘀血。如果把瘀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麻木之症。
凡是察看络脉病变,如络脉色青,就是寒邪产生的疼痛;如络脉色赤,就是热证。胃里有寒,则手鱼际部的络脉多呈现青色;胃里有热,那么鱼际部的络脉就会出现赤色。
如鱼际部络脉出现黑色,则表明病人患有久治不愈的痹证。如果同时呈现赤、黑、青三色,则是寒热错杂的病证。针刺治疗寒热病时,应多刺血络,且隔日一刺,直至泻尽瘀血,同时,还要审察病症的虚实。如络脉色青而脉象短小,是气虚证,其气甚少的,若用泻法治疗,就会使病人心中烦乱,不能自持而跌倒,以致不能言语。对这种病人,应赶快将他扶起坐下,再施以急救。
别出络脉之一
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列缺穴。它起于手腕上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经经脉并行,直入手掌内侧,散布于手的鱼际处。如此络脉发生实证病变,腕上的高骨和手掌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如果发生虚证,就会打呵欠,小便失禁或尿频。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可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进行针刺。本络由此另出,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相联系。
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通里穴。它起于腕上一寸处,别出而向上行,沿本经进入心中,然后再向上连络于舌根,并连属于目系。如果通里穴发生实证病变,胸膈就会支撑不舒;是虚证的,就不能言语。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应取腕后一寸的通里穴。这条脉络是手少阴连络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通道。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内关穴。它起于腕上二寸处,由两筋中间别出,并沿本经经脉向上运行,系于心包络,与心系相连络。如内关穴发生病变,属实证的,会出现心痛的症状;属虚证的,会有心烦意乱的现象。治疗这些疾病,应取腕上二寸处两筋间的内关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支正穴。它起于腕上五寸处,入注于手少阴心经;其一条别出络脉,向上过肘部,连络于肩髃穴处。倘若支正穴发生病变,是实证的,会出现骨节弛缓的症状,且肘部麻痹不能转侧;是虚证的,会生出赘疣,小的就像手指间的痂疥一样。对这些疾病,应取本经的支正穴。
别出络脉
主要经脉还有一些别出络脉,也可以治疗相关疾病。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4.jpg?sign=1738882913-S4tXNKjTlGa3TGCNf3eh6b7dkoSPoNSa-0-5aa01c5b844fb237bfe5d445158d8ee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6.jpg?sign=1738882913-Y3JxvwTQcEylEdK601sOZ56CdDr0Ty0R-0-18937949ed1f28e4b48601c67ac7a538)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清乾隆 佚名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此图是手绘十四经穴图中的一张,十四经穴图实际上是一种以表现经穴为主,兼及经络内容的综合图。十四经穴图如果按传承关系分,主要可分为《十四经发挥》系统、《针灸聚英》系统和《类经图翼》系统。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5.jpg?sign=1738882913-P6UqzIzYAsWpZ9GAdCuzZy7uap6C6mfP-0-001c0d2295aba18691cbea208fb1f23f)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偏历穴。它起于腕上三寸处,别行注入手太阴经。
其别出络脉,沿臂上肩髃,再上行至曲颊,而后斜行至牙根部;还有一别出脉络,向上行入耳中,与主要络脉相会合。如果发生病变,是实证的,会出现龋齿、耳聋的病变;是虚证的,就会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通。
别出络脉之二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外关穴。它起于腕上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向上行注于胸中,与心包经相会合。如果本经络发生病变,是实证的,会出现肘关节拘挛的症状;是虚证的,肘关节会有弛缓不收的情况。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外关穴进行治疗。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飞扬穴。它起于外踝上七寸处,别行入足少阴肾经。如果飞扬穴发生病变,是实证的,就会出现头背部疼痛、鼻塞不通的症状;是虚证的,会鼻流清涕或鼻出血。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光明穴。它起于外踝上五寸处,别行入足厥阴肝经的经络,下络于足背。如光明穴发生病变,是实证的,会出现厥逆的症状;是虚证的,就会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站立。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丰隆穴。它起于外踝上八寸处,别行入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它的别出之脉,向上而行,沿着胫骨的外缘,上行而与头项相连络,在此处与其他诸经的经气相会合,下绕络于咽喉。如本经络发生病变,其病气就会上逆,进而导致喉中肿胀闭塞、突然失音。在各种病情中,属于实证的,会神志失常,癫狂发作;属于虚证的,会导致两足弛缓不收、小腿肌肉枯萎。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丰隆穴。
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公孙穴。它起于足大趾节后一寸处,别行入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它的一条别行脉,上行后入腹络于肠胃。如本经络发生病变,就会出现厥气上逆,从而导致霍乱。是实证的,腹中痛如刀割一般;是虚证的,就会腹胀如鼓。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公孙穴。
别出络脉之三
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大钟穴。它起于内踝之后,围绕足跟,流至足外踝侧,再别行进入足太阳膀胱经。其别出络脉,与本经向上的经脉相合并,行于心包络下,然后向外贯穿于腰脊之间。如本经络发生病变,会出现气逆烦闷的症状。是实证的,大小便不通;是虚证的,则会腰痛。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的络穴大钟穴。
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蠡沟穴。它起于内踝上五寸处,分别进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它的一条别行络脉,经过胫部,向上行至睾丸处,在阴茎处聚集。如果蠡沟穴发生病变,则经气上逆,从而导致睾丸肿大,突发疝痛。是实证的,则阴茎易于勃起;是虚证的,阴部奇痒。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蠡沟穴。
任脉和督脉的别出络脉
任脉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尾翳穴。它起于鸠尾骨尖下,沿此穴下行,散于腹部。如本经络发生病变,是实证的,会感到腹部皮肤疼痛;是虚证的,会感到腹部皮肤作痒。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尾翳穴。
督脉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长强穴。沿此穴挟脊上行到颈部,散布在头顶之上,又向下行于肩胛两旁,别行进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并深入贯穿脊膂。此经络发病时,是实证的,会出现脊柱强直而不能俯仰的症状;是虚证的,头部沉重。如果摇动患者头顶部,就会判断出挟脊之脉是否有病,应取治本经的长强穴进行治疗。
足太阴脾经别出的最大脉络,是大包穴。它起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本经络发病时,是实证的,全身疼痛;是虚证的,全身关节松缓无力。这条络脉包藏所有经络的血,如有瘀血,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大包穴。
以上十五络脉,属实证的,则血会壅塞于脉中而明显可见;属虚证的,则脉络下陷而不易见。如果不易观察到脉络,就应该在络脉的上下诸穴中寻找。因为每个人的经脉不同,所以络脉也有差异。
任脉和督脉
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统称为“十四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C74A/204488962080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U47.jpg?sign=1738882913-TUgqZ1zdrlZO1zlu2wHParuBgBCrER8Y-0-ded699bbb90bc4d2c3923450cd2b39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