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从一顿火锅说起
若干年前在重庆,和朋友一起吃火锅,我第一次见到图1中这种啤酒瓶盖子,它有点像易拉罐的拉环,开瓶体验不错。朋友说,很多人就因为这种啤酒可以不用工具开瓶,加上拉开时的那一声“biu”,成了它的忠实用户。
图1 某品牌啤酒的盖子
再看看图2所示的鸳鸯锅,相比于更常见的左右分隔,这个内外分隔的锅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入座的时候不用再讨论“吃辣的坐哪边,不吃辣的坐哪边,通吃的坐中间”这个话题。
第二,基本避免了“夹红汤里的菜,红油滴进清汤里”的情况。
第三,红汤和清汤沸点不同,左右分隔不会同时开锅,而内外分隔,配合合理的火头,可以同时开锅。
图2 内外分隔的鸳鸯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口号,已经提出近10年了,我们看到世界美好了一些,但生活中的bug依然很多。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发现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直接或间接地为优化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我也渐渐体会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神奇之处。
阶段一:很多人入行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它,并且见不得别人“黑”它。(画外音:我和别人不一样,不是那种做不了产品经理的人。)
阶段二:接着做熟练了,发现说说容易,做到好难,开始加入“黑”这本书的阵营。(画外音:我懂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谁提我跟谁急。)
阶段三:再然后开始带新人了,思前想后还是推荐新人先看这本书。(画外音:小孩子嘛,别被吓到了,先看看励志故事也好,也能省我不少口水。)
循环往复……
而在这么多年中,我也逐渐意识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不足之处,希望自己能把“坑”填上。所以在自序里,我就分享一下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吧。
与我有关的5本书
先说5本书,它们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四步创业法》《淘宝十年产品事》《有的放矢》,2010年到2014年每年一本,它们是本书的内容源头。其中,2本是我写的,3本是我组织的网络协作翻译团队七印部落[7]翻译的,它们都在说产品,和你手里这本的话题一样。
下面简单说说这5本书的逻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产品经理新手的方法论,适合-1岁到1岁的产品经理,2010年出版第1版。业内不少已经很优秀的产品经理跟我说“是看这本书长大的”,对此我有些茫然无措。从2012年出版V1.1,到2014年出版V1.2(也叫纪念版),截至2016年年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实体书销量已经超过20万册。
而截至2020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包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给泛产品经理》和《淘宝十年产品事》在内的实体书销量已接近50万册。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是做产品的高阶方法论,适合产品管理者或资深的产品经理阅读,作者马丁·卡根(Marty Cagan)有20多年的产品经验。如果你认为上面那本太初级、太局限,那这本书就最适合你了。该书于2011年出版,今天看依然不过时。
《四步创业法》是一本在国内被严重低估的书,2012年出版,其实这才是硅谷的创业圣经。《精益创业》的作者是《四步创业法》作者的学生和忠实信徒。李开复老师也推荐过它,如图3所示。做产品久了会发现,产品和创业的方法论其实很像,只是创业更难。在创业的方法论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对产品经理有用的东西。
图3 李开复点评《四步创业法》
《淘宝十年产品事》是一本案例集,正好于2013年淘宝成立10周年的时候出版。淘宝系产品的复杂度和多样性,可以说在国内互联网行业20年发展历程中数一数二,从前台到后台,从2B(to Business)到2C(to Customer),从Web到App,不一而足。产品经理成长到一定阶段,方法论的作用已经不大,只能通过研究来提升。比如,早在2008年,在阿里(阿里巴巴集团的简称)和微软合作的一个项目上,我就花掉了公司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项目经费,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所以通过别人的案例来学习会更加高效。
《有的放矢》于2014年出版,它更加适合2014年开始的略显“癫狂”的全民创业时代。全书只讲了一件事情——在创业和做产品的过程中,怎样可以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不浪费各种资源。不管你何时读到这里,都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去年这个时候在做什么。是不是很多事情,如果当时不做,对现在的自己和公司也没有任何影响?再回忆一下,3年前红红火火的创业公司,是否绝大多数现在已经销声匿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本书就能帮到你。
2015—2016年,我把上述图书的精华合并在了一起,开发了一门课程,叫“互联网产品的从无到有”,给不少大小公司、机构和大会分享过,借这些机会也接触到不少新的案例,理解了一些方法论的局限性,愈发感觉有必要好好整理一下。
2006—2016年,工作10年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里写到的各种局限性,我在工作的10年内一直努力打破,下面汇报一下成果。
2006—2012年,我在阿里集团一线做产品,试了2B的,比如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进销存等;2C的,比如淘宝卖家的各种效率工具、天猫买家的会员体系与积分系统;平台型的,比如天猫的营销产品线、会员体系;垂直型的,比如淘宝的鞋类、运动、海外商品市场等。在这个阶段,我出版了第一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2—2014年,我开始关注人,从“做产品改变世界”进化为“通过改变产品经理来改变世界”,去阿里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产品大学,专门研究了产品经理的成长,设计了岗位模型、学习路径图等,同时也在做讲师,培训阿里的产品新人;搭建了阿里集团在线学习平台,包括类似“内部网易云课堂”“内部知乎”等系统,服务了当时的2万多名员工;负责阿里集团内部的创新孵化器——赛马,探索大公司内部的创新机制与文化。这两年,我出版了第二本书——《淘宝十年产品事》。
2014年上半年,在我离开阿里前的最后几个月,还有一小段插曲——为响应集团“All in无线”的号召,我做了一段时间“来往”[8]。虽说产品没起来,但对我来说收获也很大,一是接触了移动互联网,二是发现自己还是可以承受996[9]的。
2014年8月,我从阿里离职,做了半年自由职业者,全国各地到处跑,一边通过讲课、做顾问,感受各种行业、各类公司的做法,一边思考接下来做什么。接触过的公司包括电信、移动这类运营商及它们的乙方公司;上证所、中国银联、国泰君安、汇添富基金、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相关机构;网易、携程、京东、苏宁、同程这些互联网公司;中兴、华为、联想、用友、万科、海南航空、上海航空、上汽集团、中航信等泛IT(信息技术)类公司;各种媒体、培训和会议公司;还有一些创业公司和创业服务机构。这半年,我扩展了视野,逐步确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2015年春节后,我开始创业,方向是“创业者服务”,为自己预想的最后一份职业——投资做准备。于是,我又了解了各个行业的很多小公司,从三五个人到几百人的都有,自己也尝试孵化了一些小项目。我在杭州参与创办了两家小公司,分别是良仓孵化器和B12[10],后者主要做的是科技媒体与周边服务。
从2016年春天开始,我在整理积累的各种经验时,发现还差一些案例,于是做了“读书会”,邀请了几十位“打过仗&写过书”的好朋友作为嘉宾,他们带来了更全面的视角,学员们也提供了更丰富的案例。
有了上述准备,我终于开始正式动笔,编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思维版):泛产品经理的精进之路》,也就是本书。
迟到的致谢
没想到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比计划晚了不少,本书总算快要出版,在这里感谢一下各位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
离开大公司以后,作为一名创业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漂泊感,感谢一路同行的良仓孵化器和B12团队的小伙伴,让我知道我还是一个有组织的人。
感谢各路网友,是你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知乎等平台里不断地鼓励和鞭策,才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侠少及其团队,这是我们合作的第3本书了,话不多说,合作愉快。
感谢为本书视觉引导图做出贡献的创新引导师金沙浪、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徐慈华老师、设计师姜乐和周全,是你们让这本书图文并茂,增色不少。
感谢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江咏梅和我们双方的父母,是你们的支持与包容,让我可以做一个半自由职业者,并安心写作。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这里没法一一列出。比如参与试读、提意见和建议、给本书写推荐语的各位前辈和同行,对本书内容和案例做出贡献的“读书会”嘉宾与学员,参与本书封面讨论和周边素材完善的诸多朋友……
以上,依然难免遗漏,诚惶诚恐,再次感谢大家。
苏杰